爱爱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 >

第114章

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京城里正悄悄的流行着他们这样的发型。翰林院的年轻人几乎全改成了半月印。
    晚饭后,梅朵邀请十三娘一起去了西南小院,年轻人都到在西南小院里。艾思德也在那里。这些天,每晚固定的时间和琅琦有联络。在等待的时间里,大家喜欢一起天南地北的聊天。特别是有了艾思德的海外奇谈,连和娘也顾不上矜持,晚晚前去。这些天来,和娘的眼界被逐渐的打开,不再局限于后院的家长里短。
    艾思德这天见有美女加入谈话沙龙,更是起劲。话题被引到了英国最受争议的国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王后们。宫廷的血腥使所有人都有了兴致。
    两位做母亲的,坐在东小院,谈着闲话,相互夸着对方的儿女。梅兰妮这些年养成了习惯,边谈话,边在手里干着针线活。
    她的手里织着绒线活。问道,"十三娘的排行是根据她父亲家里来的吗?""不是,"范大娘道,"是根据我们那些姐妹结拜的排行。""哦,那十三娘姓什么?"梅兰妮又问。
    范大娘沉默了。梅兰妮觉的问的孟浪了。
    过了一会子,范大娘才说,"她父亲姓袁,他死后,她嫡母将我赶出了家门,我临走时带走了她,那时她才五岁。""你做的对。如果留她在袁家,说不定就为了那些人的利益就给祸害了,你看她现在多好!""可是,有人对我说,是我耽误了十三娘,没了姓氏的女子不好找婆家。""十三娘怎么没了姓氏?她可以姓范。你的女儿为什么不可以跟着你姓!"范大娘说,"你是真心这样认为的?""当然。她现在称得上是一位巾帼英雄。美丽又大方。"梅兰妮是真心的夸。"这世上象她这样出色的女子,我还不多见。"范大娘微笑了,"你见过几个人,就这样的夸她。""我从南到北也是有过几番见识的。这年头的女子大都是扭扭捏捏的,让人看的肚肠发痒。"和梅兰妮谈话还真开心。原以为华家出了五个进士,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家庭。没想到和她们想象的完全不同。华家的人都平易近人。
    家里的佣人并不多,梅兰妮对她们说话也很平等。没有颐指气使。
    说到华家的生活,家中摆设也没见有多少富贵。但是生活舒适方便。华家的生活给了范大娘很多启示。比如取水,排水等。红河村的生活设施也可以改造一下。
    186 圆桌会议
    开会的座位排次,历来都是让人伤脑筋的。
    英国的亚瑟王就用圆桌解决了这个问题。
    金掌柜在梅朵的指导下,在会议室设立了一张大圆桌。围绕着圆桌放置了十把椅子。
    梅兰妮邀请范大娘坐在自己的左边,梅朵自动坐在了她的右边,梅朵的右边,坐着能海。范大娘的坐边依此坐着华家的兄弟。能海的右边坐着两位大掌柜。
    没人对这个座次有异议。好象这是很自然。
    会议由梅兰妮主持,她把事先和能海商量好的企业规章制度和各项福利项目,让人抄写了,发给在坐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逐条进行讨论。
    这份条例是穿越众写出来的,他们主要想听听这个时代人的意见。
    也许,开始大家都没有适应这样的会议形式,开始时居然冷场了。
    在梅朵和齐逸的带动下,气氛才渐渐地热烈起来。有些条款还起了争执。
    会议开到中午,休会,吃了午饭后,稍休息了下,又继续。
    讨论好了各项条款。能海做了北方的工作报告,讲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将遇到的阻碍。
    讲到企业的发展,康掌柜说,"为什么我们不考虑开当铺?这是赚钱的行当。"梅兰妮立刻给予否定,"当铺这种缺德的买卖我们不做,它低价抵押收购物品,再高价买出。靠的就是趁人之危。""那我们是不是考虑开票号?"康掌柜又问。
    "这是个好建议,我们现在常常有资金南北调动,与其一直让别人赚,不如自己赚。所以大家要留心推荐合适的人才。"齐逸说。
    能海对康掌柜说,"鞣皮的药水已经上船了,再有十天左右就能到天津。这是使用的方法。"能海给了他一份稿件,"你可以找人先试一下。另外,在收皮毛时,也收羊毛,收到的羊毛按等重量打包,运去南方。"两人又讨论了羊毛的收购价。
    会议最后,边峰把电台介绍给了两位大掌柜知道。这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奋。
    "过些日子,会到大同安装一台电台,这样从大同到北京就可以直接联系。"边峰说,"只是,这电台之事不能对外人提起,这是我们企业的秘密。"这点很能被理解,金掌柜说,"这和信鸽是一个道理,那都是不能让人知道的事情。"会议开到晚上七点才结束。
    散会时,梅朵叫住康掌柜问起各地种荞麦的情况。
    康掌柜说,"中秋前都种下去了。"
    梅朵说,"再翻些地出来,准备种土豆,荞麦要到明年五月才能收割,而土豆一,二,月就能收了,可以当粮食。"范大娘听说,也立住了,"只是如今没有了种,想种也难。"梅朵说,"我们家里还存有两千斤的土豆,你们回去时带过去,分着先种起来,等南方的土豆到了,再给你们运过去。"范大娘知道,别看梅朵年纪小,但是在粮食生产上她是能做得了主的。
    认真开会,是件蛮辛苦的事情。第二天,叶惟世和屈仪奉顶着熊猫眼上班去了。
    其他的人比较幸福。梅兰妮睡到了自然醒。
    和娘也是一脸倦容的来到餐厅,昨日,趁着大家开会,她陪十三娘逛街去了。还家时累了个半死。倒是十三娘精神很好,昨天那点运动量对她来说,不过是毛毛雨。这天早上,还兴致勃勃地策划去逛大栅栏。
    范大娘嗔着她,"这么大个人了,镇日就想着玩,也不怕人笑话。再两天我们就要回去了。不帮着准备,就知道到处疯。"十三娘的神情有些悻悻。
    梅兰妮见状,说道,"不怕你们见笑,我来北京这么长时间,还没去过大栅栏,听说那里的商铺货物丰富,我也要去见识一番。今儿天气好,我们一起去逛逛。"十三娘得意的瞟了范大娘一眼。
    范大娘笑骂道,"死妮子。"
    水妮也想跟着去,她着急的看着梅朵,希望梅朵去。梅朵这人最怕逛马路,前世她就想不通,在马路上看来看去,有什么意思。所以她没有一点要去的意思。
    水妮眼里流出了失望。
    梅兰妮说,"水妮今天就跟着我吧。和娘和梅朵看家。"水妮响响的应了一声。
    十三娘说道,"这家有什么看的,不如我们娘几个一起去逛逛。"范大娘一脸的恨铁不成钢,"你没见大少奶奶累成了什么样,还去逛!"梅兰妮见十三娘对范大娘做了个鬼脸,便低了头笑。
    梅兰妮对范大娘说,"那里同仁堂的中成药很不错。"范大娘说,"是,他家的丸散膏丹都好,我也带了钱,准备多买些药回去。"这年头农村医药不发达,这些药,有时能救命。
    而常婶提醒道,"六必居的酱菜很不错。"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名牌。
    梅兰妮,范大娘等人的大栅栏之行,并没有什么故事发生。调戏民女这种戏码没有上演。这个时代的人还算老实,而且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就算是商业街,不逢节假日,也是冷清的。和苏州的热闹是没法比的。江南的人口原比这里的多,地方又小,所以更显的拥挤。
    北京的路比苏州要宽大,只是,都是土路,车马走过,扬起半天的灰沙,不象苏州的石板路,一天走下来,鞋子干干净净。
    大栅栏的商店大约二十来家,其中还有一半是饭店。所以,几下子就逛完了。
    但是女人买东西要很多时间。想要买段面料,如果旁边有两家以上的绸布店,必然是要先到各店看看,比了价钱,又比颜色花型。一段面料上墨迹好长时间。让伙计们拿了这匹,又取了那匹,结果还没有买成。要说,这年头的服务态度还是很好的。那些伙计哪怕是心里发烦,脸上还是笑容可掬,热心的推荐着,帮着比划,拿着面料在自己身上试来试去的给人看。
    在梅兰妮看来,京里的绸布没有苏州的好,价钱要贵很多,所以,她是不打算买的。后来见到伙计的殷勤,心里受了感动,想了想还是买下两块面料,送给常婶。
    老话说,和气生财,再也不假。
    到了饭点,找地吃饭,北地的人喜欢面食。梅兰妮一行来到起顺斋,那里专卖各式面食。范大娘让店家介绍店里的吃食,梅兰妮心下忧虑,怕店家也象后世的饭店,尽把那昂贵的项目介绍过来。
    结果出乎意料,那店家介绍的非常全面,比如,羊肉面,他家分了几种,有红烧的,辣椒的,有清炖的。份量也分大中小,小的象江南人盛菜的碗,大的就是江南人盛汤的碗,北方人称海碗的。价钱也算公道。
    范大娘母女点了辣椒的,等那面端了上来,那辣椒羊肉面上,红红的一层辣油,点缀这绿油油的豌豆尖。色彩极其漂亮。份量也很足。
    梅兰妮要了碗清炖的,辣椒的她是碰也不敢碰。水妮只敢吃红烧的。苏州人连小的辣都受不了。梅兰妮还叫一海碗的红烧羊肉面和六个大肉包子,让店中伙计送到门口的停车处,给赶车的董辕。这年头的车没发锁,所以车夫总不离车。因为,董辕替梅兰妮赶过一阵子的车,两人很熟悉了,梅兰妮也知道他能吃多少。
    这家店里的面,还真是好吃。
    结帐的时候,梅兰妮由衷地夸赞。
    "做生意讲的是诚信,我们这店从康熙五十七年就开了。"店伙计自豪的说。
    梅兰妮想起绣容的'御膳房'来。
    大包小包的回到家里,几个人还说着什么买的合算了,什么买的不合算。
    这天的晚间,叶惟世讲起了一件新闻,"前苏州织造府的海保死了。"好长时间没有海保的消息,突然听到了他的死讯,还是让穿越的几个人感慨了一下。
    叶惟世补充着,"他贪污了公款二十二万两,后来抄他家的资产只能抵的十一万两。只抵的一半。"梅兰妮几人相互看了看,齐逸说,"他后两年很多钱化在了养戏班子上,那是最烧钱的事了。"叶惟世说,"回到京城后,皇上并没有象对他的前任那样,立刻对他做出处理,而是凉在了一边。他家每月靠禄米过日。"梅兰妮等人想,这蛮好了,至少没有饿饭。
    "穷困难挨,这样过了两年,海保自杀了。"海保自杀了,不知道绣容怎样了?梅兰妮想。
    "海保一死,皇上就加了特恩,让海保的儿子袭了海保的骑都尉世职,还发回了一些财产。作为赡养。"这样看来,绣容应该没什么事。否则,乾隆不会对她的家庭开恩。
    齐逸评价道,"乾隆比雍正更喜欢虚名,雍正对康熙的老人就直接处理了,留下了'少恩寡义'的名声。而乾隆并不直接动手,他只施加压力,让你自己受不了去死,他在对后人梢加恩赐,别人还要对他感恩戴德。"过了一天,康掌柜带着货物,其中包括二千斤的土豆和范大娘她们结伴回去了。家里其他人都还好,惟屈仪奉怅若所失。
    187 到琅琦
    北方的事情告一段落,梅兰妮又向常婶交代了些话。便动身去南方了。
    这次和她一起走的有边峰与能海,及艾思德。梅朵和水妮另乘船回苏州。
    齐逸留在北京和请来的造园师商量着残园的设计。
    七月的北方已经有萧瑟的秋意,可是这南方,还是夏日的明媚。
    码头上,工人正光着膀子,喊着号子,抬运东西。
    "娘。"
    梅兰妮闻声看去,秦炼和楚氏兄弟都在码头上迎她。
    见到秦炼,梅兰妮很高兴,他们这两年来见少离多,秦炼长高了不少,在南国的日光和海风中,也黑了许多,带着和他年龄不符的老成。
    母子,兄弟相见,自有一番亲热。
    "队长,夫人。"
    保安队的孩子们也来了。久别重逢,七嘴八舌的。
    这是梅兰妮第一次来到琅琦。也是她第一次见到了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排排风车。可见,这里对风力的利用。
    琅琦是一个三面临江一面靠海的小岛,风景十分秀丽。有山有水。
    秦炼等人在这里已经开出一千多亩的田,轮种水稻和甘蔗。田地还在继续开着。
    这里有一个小型钢铁厂,有船厂,有火柴厂,有糖厂,有车厂,有木器厂。
    有一家医院,有一所学校。有码头。
    虽然,建筑都还简陋,但是整整齐齐。人来人往的,仅仅有条。秦炼的组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秦炼把梅兰妮带到了一所整修过的旧蚵壳厝。厝在闽南话中就是房屋的意思。外面看上去很有年代了。应该是康熙年内迁之前的旧屋。
    典型的闽地建筑,进门就是门厅,白石做的地当地人叫埕,门厅左右两间房间叫护厝,厝在闽方言中就是老房子的意思。埕加护厝构成了第一进,当地人叫这‘下落‘。
    进了下落,就是一个天井,左右两个厢房,当地人称‘榉头‘。正房当地人称"正厝",或"上落",中间是前厅,后轩,左右各有前后房屋四间,正屋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庭院。
    当地人以东大间为上房。秦炼等人把那间房留给了梅兰妮住。
    蚵壳屋的墙是用蚵壳砌出来的。砌蚵壳需要精湛的手艺。精明老练的师傅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墙厚度在三十六厘米,这种墙防水,而且冬暖夏凉。并且十分的牢固,有‘千年砖,万年蚵‘之说。这房子被弃了近百年,屋顶,内壁早已破损坍塌,而房子的四壁还保留了下来。
    秦炼等人对里面进行了改造,内层加有护墙板,窗户都扩大,而且装上了玻璃,采光极佳。还建造了洗手间,装有抽水马桶,又引来的山泉做自来水。离石屋几步之遥,有地热池,可以泡温泉。
    秦炼向梅兰妮介绍环姐,家中的女佣。
    梅兰妮见她年记约有三十,但还留着刘海梳着辫子。身穿淡清色的短上衣,黑色宽脚裤。干净利落的模样。
    环姐带着梅兰妮去了她的房间。
    梅兰妮想和环姐做些交流,无奈语言不通。只能几个简单词语。
    梅兰妮的房间里有一面墙做成了壁橱,房中放着几件当时的常用卧室家具。有架子床,上张着的是华记的纱帐。有床头柜,万历柜,床后放着挂衣架,有个小小的书桌,几把椅子。
    梅兰妮非常满意。
    行船其间没法洗澡,所以,梅兰妮第一时间去泡了个舒服的温泉。稍微休息了一下,就到了掌灯时分。
    饭厅设在后轩,梅兰妮来到时,四个儿子都坐在那里等她。
    晚饭是丰富的,有清蒸蛏子,有面拖梭子蟹,有清蒸对虾,有红烧大黄鱼,凉拌海蛰头,一桌子的海鲜。最让梅兰妮中意的是烫麻蚬。
    在苏州,生活是繁华,但是由于运输的关系,无法吃到新鲜的海鲜,来到琅琦,让梅兰妮狠狠地过了把海鲜瘾。
    晚饭后,几个人坐到了厅堂左边的起居室,谈起了家里的生意。
    秦炼对梅兰妮讲了她的行程,过两天,他将陪她去泉州,巡视一下泉州的贸易行和码头。
    秦炼向梅兰妮详细讲了这几年南方的生意。
    梅兰妮问起去日本贩铜的情况。
    原来,想去日本贩铜,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自从一七一五年日本正德五年,实行了正德新例,限制出铜量。规定清朝的贸易船每年三十多艘可以赴日採铜,每艘船的装铜量是八百余箱。日本方面每年要发出八十多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