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抵达平原津的项羽军,稍事准备后,迅速部署渡河。最先渡过黄河的楚军,是由勇将英布和蒲将军统领的两万楚军精锐。他们渡过黄河以后,马上对部署在棘原和巨鹿间的秦军后勤支援部队发起进攻。秦军攻击赵国,包围巨鹿城的是王离所统领的北部军,章邯军部署在巨鹿南部的河内郡和邯郸郡,负责后勤支援和防备黄河对岸的反秦诸国援军。章邯用兵,最重粮道。当时,秦军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洛阳北部黄河岸边的敖仓战备存贮。章邯利用黄河漕运粮食,棘原为船运码头和仓储所在,是数十万大军的后勤基地。王离军的粮草供应,由棘原陆运到巨鹿。为了保证棘原到巨鹿间粮道的安全和畅通,章邯在黄河和漳水间大兴工事,在粮道两侧修筑起防卫用的壁垒,驻军守卫,称为甬道,防备敌军的攻击。
英布军和蒲将军军,像一把犀利的尖刀插入章邯军和王离军之间,对守卫甬道的秦军展开猛烈进攻,将长蛇般的秦军甬道数处攻破占据,切断了秦军通往巨鹿城的粮食供应线,也将章邯军和王离军分割开来。得到前锋有利的消息,项羽统领楚军主力渡过黄河,支援英布和蒲将军扩大战果,顶住秦军的反击,在漳河和黄河之间站稳阵脚。英布军和蒲将军军面对章邯军布阵,筑垒壁坚守,项羽军主力依靠英布军和蒲将军军的掩护,迅速抵达漳河,准备攻击对岸的王离军。由于章邯军和王离军被切断,王离军的粮道断绝,供应匮乏,战局出现了有利于诸国联军的变化。
巨鹿城内,守军得到楚军到来的消息,备受鼓舞,益发坚守。巨鹿城外,数支援军也集结到来。陈馀军数万人,修筑壁垒,驻守在巨鹿城北,这是最早前来的援军。张耳的儿子张敖,一直在代郡活动,接到巨鹿危急的消息,统领代郡兵前来救援,大约一万人,驻扎在陈馀军旁。燕王韩广,本是故赵王武臣的部下,张耳、陈馀的同僚,脱离赵国,独立建立燕国后,因为西南两个方向有赵国的屏障,一直没有受到秦军的直接攻击。燕国与赵国之间,尽管在领土等问题上有过种种纠纷,不过,燕赵之间,唇亡齿寒的道理,韩广是清楚明白的。巨鹿被围以后,韩广派遣部将臧荼统领燕国援军南下抵达巨鹿城外,也驻扎在陈馀军旁。由于秦军精锐强大,不久前又有五千陈馀军的覆军之鉴,救赵的诸国军队没有人再敢主动攻击秦军。诸部援军深壁高垒,固守不出,一心一意等待楚军主力的到来。
项羽是勇猛无畏的军事天才,当陈馀再次请兵的使者到来时,他决定集中兵力,首先与王离军决战。王离军是秦军精锐的主力部队,长期屯守北疆,曾经在名将蒙恬的统领下击败匈奴。秦末乱起,一直在黄河以北与赵、燕、齐军作战,是围攻巨鹿的主力。但是,当楚军插入王离军和章邯军之间,王离军的粮道被切断,一时陷于诸国联军反包围的不利形势当中。项羽抓住战机,他命令英布和蒲将军就地坚守,务必抗住章邯军的反扑,阻止章邯军打通与王离军联系的企图,自己则统领楚军主力,一举渡过漳河。渡过漳河以后,项羽作出了一项震动全军、青史留名的重大决定。他下令全军将士,人人备足三天的干粮,然后,将渡船全部凿沉,帐篷全部焚毁,釜甑等炊事用具也全部砸碎,自绝退路,宣示全军将士唯有速战快胜、断无败退生还的决心。
楚军破釜沉舟,除了三日以内战胜秦军外,没有生还的可能,人人誓死决战。楚军逼近巨鹿,迅速对王离军展开猛烈的攻击。一日之内,楚军与秦军连续交战九次,楚军连战连捷,破秦军甬道,拔秦军壁垒,秦军主帅王离被俘,副将苏角被杀,另一名秦军副将涉间被楚军包围不肯投降,自焚而死。当楚军攻击王离军时,各国援军不敢轻举妄动,都到军营的外壁上观看虚实动静。巨鹿城外的原野上,蓝天白云之下,楚军旗帜鲜明,金鼓严整。烟尘滚滚之中,楚军将士呼喊之声惊天动地,人人奋勇当先,怒号击杀秦军。秦军军阵,步步退溃,秦军军营,逐一起火,秦军将士,身首分离。日出两军开战,日中生死逼迫,日斜过午,楚军大捷,王离军败局已定。目瞪口呆观望于壁上的各国援军,这时方才省悟过来,纷纷开营出军,配合楚军攻击溃退的秦军。
战斗结束以后,项羽传令召见各国军将领,诸将战战兢兢,穿越尸骨堆积如山、鲜血集流如河的战场,来到用作楚军统帅部的王离军大营。战尘弥漫之中,刀光闪动之下,进入军营辕门的诸将,无不低身膝行,诚惶诚恐。当他们来到项羽面前时,没有人敢抬头仰望。经过这次战斗,各国军将领对项羽归心畏服,一致公推项羽为诸国联军统帅。
悠悠漳水祭英灵
屈原的《国殇》是祭歌,两千年前,为追悼殉国的楚军将士而作。两千年后,我读《国殇》,为追悼殉国的秦军将士而诵。放眼历史,事后想来,究竟当初为了哪桩?如果殉国的英灵们能够在天相会,当会携手同唱。
巨鹿之战前,为了援救赵国,楚国扫空国内,出动了所有能够调集的军队。在秦与六国死斗、六国内部的关系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楚军如何救赵,经由什么路线救赵,自然是一重大问题。然而,司马迁只是简单叙述其事说,宋义领军由彭城出发,军行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从而引发项羽杀宋义事件。项羽夺取楚军的指挥权后,领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来到巨鹿城下,一举歼灭王离军。过于简单的记载,留下诸多不解的疑团。
宋义军由楚国首都彭城出发,在安阳驻军不前。安阳在何处,当是解明楚军救赵路线的关键。唐朝学者颜师古以为安阳在黄河西,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南,也就是当时的河内郡安阳。同是唐朝人的司马贞则以为安阳在黄河东,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曹县东,也就是当时的东郡安阳。历代的学者们或者依从颜师古说,或者依从司马贞的看法,莫衷一是。
我整理历史到这里,仔细查阅文献,再三对照古今地图,对于颜师古和司马贞的说法疑虑重重。待我实地到了安阳、临漳、成安一带考察,当即排除了颜师古说。巨鹿之战时,河内安阳在黄河西,洹水和漳水南岸。安阳所在的河内郡,自秦末之乱以来,一直为秦军坚守,西面依托河东郡连接关中,南面背靠三川郡就食敖仓,是秦帝国在河北地区最稳固的战略基地。章邯在定陶击杀项梁,是因为得到从河内渡河而来的援军。章邯攻破邯郸,迁徙邯郸民人到河内,也是仰仗河内的稳定。王离军围困巨鹿,章邯军的大本营就在河内安阳一带,二十万大军密集布阵,严密防范可能来援的诸侯国军。宋义统领楚军渡过黄河来到河内安阳,竟然能够停驻四十多天无战事,外出饮酒高会,以地势形势推想,断然没有可能。
东郡安阳在黄河东,从这里渡黄河,最近的渡口是三百里外的白马津(今河南滑县),渡过白马津则进入河内郡和邯郸郡,直接面对的是严阵以待的章邯军。要想北上救赵,首先需要同章邯军作战。如此行动,既不能解巨鹿之围,又自投于秦军的罗网之中,违背普通的军事常识,难以理解,也无法讲得通。我困扰疑惑,不知所从。
考察归来,读到辛德勇先生的新著《巨鹿之战地理新解》,有豁然开朗之感。辛氏是历史地理专家新锐,他检讨诸说,推断安阳在今山东省东平一带,由此进而推论,项羽统领楚军渡黄河救赵,不是西去走东郡安阳渡白马津,而是北上走济北郡渡平原津。以当时复活的后战国七国而论,项羽军不是西经魏国,而是北过齐国救赵。安阳地望之推断,或许尚待验证,项羽北上齐国,走平原津渡黄河的看法,大概已成不刊之论。
对于巨鹿之战的历史背景,历来没有人注意到齐国的影响和作用。我在文中已经分别叙述过,李良叛变、武臣赵国政权崩溃后,齐王田儋派遣田间领军迅速渡过黄河进入赵国支援,赵歇新政权的建立,多仰赖于此。田间军由齐国渡黄河进入赵国,应当就是走济北郡渡平原津。赵歇政权建立后,不在旧都邯郸而在北部的信都建都,进而,当秦大军压境,赵国君臣放弃信都而退守巨鹿,都与依托齐国的支援有关。信都邻近巨鹿,巨鹿通过平原津与齐国济北郡相连,信都、巨鹿、平原津、济北一线,成为赵国和齐国间的往来通道。项羽统领楚军进入齐国经过平原津渡黄河,当是合理的选择。
项羽军渡河救赵,得到两支齐国军队的支援,一支是田安所统领的齐军,另一支是田都所统领的齐军。田安军是在攻占了济北郡部分地区以后加入项羽阵营随同渡河救赵的,田都军加入项羽阵营的地点,估计也在济北郡。由于田安和田都的合作,项羽军顺利进入齐国的济北郡,由平原津渡过黄河,也是天时地利人和。
项羽统领楚军走平原津渡黄河,巨鹿城尚在三百余里以外,中间还隔有洹水和漳水两条大河。特别是漳水,浩浩荡荡由太行山而来,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一带夺黄河故道,绕经巨鹿一路东北流去,成为黄河以西项羽军去巨鹿的又一道天堑。面对黄河和漳水两道天险,项羽军如何渡河救赵,又成为历史上一桩有名的故事和聚讼的公案。《史记·项羽本纪》叙述项羽渡河救赵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英布)、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成语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
然而,破釜沉舟,渡河救赵,项羽军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条河?由于司马迁在文中只用了一个“河”字表达,因而有人说是漳水,有人说是黄河,成为历史学上一桩聚讼千古的疑案。我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名著《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方才了解巨鹿之战时漳水、洹水、黄河之间的地理走向,据此解读《史记》,对巨鹿之战的军事形势,大致得到一种可以贯通的复原。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言,唐宋以前“河”是黄河的专用名词,不用来称呼其他水道。不过,黄河称河,黄河故道也可以称河。当时流经巨鹿的漳水河道,本是过去的黄河故道,自然沿用了“河”的旧称。据此体察当时形势,领兵前往巨鹿救赵的项羽军需要渡过两道“河”,第一道是流经平原津的黄河,第二道是流经巨鹿的漳水。项羽杀宋义夺军后,首先派遣先锋英布和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此处的“河”,当为黄河。当战事有利于楚军,陈馀再次遣使告急,于是“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漳河边上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此处所渡之河,当为漳水。
项羽军渡过漳水以后,迅速在巨鹿城下与秦军展开决战。司马迁概述战况说:项羽“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聊聊数语,传达出秦军败战的惨烈。巨鹿之战,二十万秦军将士,除少数被俘而外,几乎无一生还。巨鹿城外原野上,秦军尸骨遍野,血流如河,秦军将士的英魂,弥漫在夕阳烟尘凄风中。巨鹿之战这一天,秦帝国灭亡的命运已被决定。巨鹿之战这一天,是秦帝国哀伤痛哭的国殇之日。
我读屈原《国殇》,触情伤怀。“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两军将士,手持戈戟,身着犀甲,辚辚战车声中,轮轴交错断折,短兵相接击中,杀声振天动地。旌旗纷纭蔽日,强敌密集若云,流矢如雨飞坠,士卒争先恐后。何等激烈的交战,何等英勇的将士!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我军失利,军阵被击破,队列被打乱,左骖马倒地身亡,右骖马被刃砍伤。战车车轮陷入泥泞,引车驷马袢踏不行,将军前仆后继,传接玉槌敲击战鼓。无奈天时不利神灵怒号,我军将士尽被杀戮,弃尸血染苍茫原野。何等悲壮的抵抗,何等惨烈的战况!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有去无回,有死无生,虽说是平野辽阔,路途遥远,从军以来,何曾有过归还之念。楚剑锋利,秦弓劲远,生前死后,武器何曾放离手边,纵然是身首分离,也是无悔无怨。精神勇猛,武艺高强,意志刚强,可摧折而不可凌辱。战士殉国,身死化为神灵;精神永存,显彰成为鬼雄。冥冥高远的神界,死去的肉体得到精神的升华。
屈原《国殇》是祭歌,两千年前,为追悼殉国的楚军将士而作。两千年后,我读《国殇》,为追悼殉国的秦军将士而诵。自战国以来,秦、楚两国争战不已,数百万将士的尸骨,草草掩埋,遗弃荒野,数百万将士的亡魂,冥冥游离不得超度。秦灭楚,楚又灭秦,秦楚再融合建成汉。放眼历史,事后想来,究竟当初为了哪桩?有人说,人人都是历史的工具,生死胜负,都不过是在执行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我则想,如果殉国的英灵们能够在天相会,当会携手同唱: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普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光辉,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的光辉照耀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
秦帝国的崩溃
李斯与章邯的配合
章邯的政治崛起和军事胜利,其背后的支柱是李斯。这时候的章邯和李斯,是将相两翼,内外一体。将相和,天下安,李斯与章邯间的信赖合作,是秦军顺利平定叛乱的政治基础和安定条件。
巨鹿之战结束,王离军被歼灭,章邯军震恐。章邯指挥部队步步为营,向河内郡方向收缩,在漳水南岸一带,深壁高垒,作固守待援的准备。
章邯是长于防守反攻的名将,形势不利,坚壁固守,集结待援,一旦时机成熟,突袭一举破敌。消灭周文军,他用的是这种战术;击溃项梁军,他也是用的这种战术。现在,他故伎重演。不过,这一次,他所面临的内外局势要严峻得多。二世元年,周文军突然出现在咸阳郊外时,朝廷上下一致,调动一切能够出动的力量,全权委任章邯,终于将周文军击败。二世二年,章邯与项梁军拉锯苦战时,朝廷内部已经有重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尚未波及于前线,章邯军得到王离军和河东、河内军的增援,一举将项梁军击溃。巨鹿之战结束的二世三年十二月,王离军被歼,章邯孤军失援,面对的既不是如同周文军那样的临时纠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也不是骄兵懈将的项梁军,而是血战大胜之后毫无松懈、步步紧逼过来的项羽统领下的各国联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秦王朝政局变化的结果,章邯在政府内部已经失去了依靠和后援,开始受到怀疑、猜忌和指责。
二世政权的建立,基于皇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三人政治同盟的结成和夺权成功。政权建立以来,皇帝胡亥、丞相李斯和郎中令赵高是新政权的核心,一体同心牵引秦帝国的三驾马车,共同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