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八·二三炮击金门 >

第2章

八·二三炮击金门-第2章

小说: 八·二三炮击金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 多个,群岛和列岛50 多个;它们之中,60%集中
在东海,30%分布在南海,10%散落在渤海和黄海;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
海南岛次之;最大的冲积岛是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沿海最大的群岛是
舟山群岛;版图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为钓鱼岛东面的赤尾
屿,最北端的岛叫小笔架山;中国海岛总面积8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
的8‰……兴趣如若再深入一步,在视角前边加上政治的、外交的、历史的
镜头,便会看到:中国最屈辱的岛是香港;最凄哀的岛是台湾;最悲壮的岛
是金门;最遗憾的岛是厦门。。

一部中国古代史是同北方疆域的狼烟烽火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近代
史、现代史上若干雄浑跌宕曲折热闹的大戏则是从诸多有名的海岛上启幕开
场的。

1958 年轮到毛泽东和蒋介石登场。短短64 天,毛泽东潇潇洒洒把45
万发炮弹从厦门甩到了金门。蒋介石则咬紧牙关把12 万发炮弹从金门打到
了厦门。一场亘古未有震撼世界的炮战,释放出能量强大的冲击波,至今,
这个世界仍能从浩渺的空际感测到它所传达的信息。

在多事的金厦海域和台湾海峡,这并非“鸡”同“蛋”之间的第一次
碰撞。但愿它们在相互接近、融合的过程中这是最后一次碰撞。聊以宽慰的
是它们每一次碰撞发出的都不是山河破碎坍塌的声响,而是这个民族发自心
底的呐喊,以及这片国土不同意再被割裂的抗争。

2


厦门古称鹭屿。


当中华文明逐渐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越过了长江流域,福州、漳州、
泉州这些沿海城市也开始兴盛繁荣的时候,这个岛还是杂草丛生、匪盗出没
的蛮荒之所,成千上万只白鹭在茂密的榕树丛中筑巢繁衍,在湛蓝蓝的天空
和海面翻飞翱翔,欢快鸣啼歌唱着它们的幸福天堂。

厦门后来迅速崛起得益于它的军事意义。明代对于倭寇的防范,使它
与金门一起,成为福建沿海最重要的水寨之一。1627 年,老谋深算、海盗
出身的福建都督郑芝龙下决心把他的大本营设在厦门,

就是因为这个地处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面积118 平方公里
的海岛,“高居堂奥,雄视漳泉”,“海道四达,帆樯毕集”,“扼台湾之要,
为东南门户”。

1661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起兵于厦门。

1683 年,施琅二次征台,仍以厦门为大本营。

1949 年,蒋介石怀着灰黯神伤的心情两赴厦门,严令汤恩伯固守此岛。

“厦门自古要塞之地,东南门户,闽台要冲。台湾安危从来磐于澎湖得
失,而澎湖安危,磐于金、厦得失。安居台澎,金、厦战事至关重要,金、
厦保卫战是台湾保卫战的开始。”

此时蒋氏,在西南尚有数省地盘,百万大军,但他已对那里的战事不
抱信心。

他真正看重的地方是厦门。福、漳、泉可以丢,厦门不能够。厦门易
手,他在台湾是睡不安稳的。

※※※※※郑芝龙之后,其子郑成功在厦门居住了十二年。
今人游鼓浪屿,攀日光岩,观剑石,饮酒泉,到处都留下了“国姓爷”
的传说,时时都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陪伴着你。
初到厦门,下榻于虎溪岩上一小招待所。黎明即起,推窗眺望,不远
处有一铁色巨岩,苔藓斑驳,似有古朴镌凿隐匿其间。及近,仔细辨认,乃
“郑氏宅邸”四字。一问方知,我在郑成功的行宫旧址酣睡了一宿。

老子遗臭万年,儿子留芳百世。郑氏父子,一个给厦门留下耻辱,一
个给厦门留下荣光。

一代枭雄郑芝龙聚啸江湖,称霸闽海,最后被明朝招安,堂堂正正做
起了边疆大吏。盗匪得势,沐猴而冠,靠的是凶残、狡诈、权术,大奸大雄,
亦人亦鬼。

“有枪便是草头王”,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变来变去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
事。真龙天子没有一个是龙的儿子,全是刀枪的儿子。但江山易改,本性难
移,他到底未能跳出目光短视的羁绊,用自己曾被悬赏万金的头颅去祭了自
己朝秦暮楚的“聪敏”。

1646 年,郑芝龙权衡利弊三日,终于不听儿子苦谏,叛了隆武帝,降
了康熙帝。当他在北京被绑赴菜市口枭首示众的时候,不挣不叫,不哭不悲,
只是瞪大了眼珠仰望着南方的天空,似欲把那苍穹瞪出一个窟窿来。

郑芝龙却也功莫大焉,与他的日本老婆为中华民族生下了一个好儿子。
然后满怀着霸业有继的期冀送儿子去念书。20 岁的郑成功到南京入太学,
师事名儒钱谦益,儒家文化深深熏陶着他。新登基的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初见
他时,见其身材魁梧,气宇不凡,甚爱之,抚其背曰:“惜哉。朕未有女以
配卿,卿可尽忠吾家,毋忘故国。”并赐予国姓“朱”。“忠君报国”的意识
便在他头脑中扎下了根。儿子终于脱胎换骨,他继承了父亲用尸骨堆积起来


的资本,同时,抛弃了父亲的匪气盗性,具有了比较完备的人格。

郑成功给厦门重起了一个名字“思明”。他加紧操练三军,那时,他的
视线并未东南顾,而是一直盯着西北方的。

1658 年,郑成功带甲十七万从厦门北伐,舳舻连江,气吞河岳,旌旗
蔽日,势盖云山。于戎马倥偬中,心声达于吟事,途中口占一绝,诗云:“缟
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何
等的洒脱与自信!可惜天不助力,金陵大败,只得收拾残兵败卒,全线退守
厦门。

历史现象颇值玩味。略早些的史可法在扬州抗清,名扬天下,功彪青
史。稍后的郑成功在福厦抗清,凡大战六次,中小战百余次,加上一次远征
南京,其抵抗之坚,历时之久,杀伐之惨烈,均非同期他人可同日而语,而
各种版本史书大多轻描淡写,不褒不贬,无毁无誉,现今一般人也多知其征
台,鲜知其抗清。作一个假设,如他打下南京,跃过长江,纵横中原,饮马
黄河,剑向京都,鞭指长城呢?历史大概便不再吝啬,会向他喝采的。于是
乎,我发现,将中国版图横向切,长城是一条线,黄河是一条线,长江是一
条线,浙闽粤沿海是一条线。发生在第一条线的对异族的抵抗,大书特书。
第二条线,有口皆碑。第三条线,仍受尊崇。到了第四条线,书还是要书,
也只剩下秉实照录的份了。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几百年的唾沫能把他淹死
几个来回,以后再叛清也没有人赏他一个“好”字。郑芝龙在福建降清,骂
声也有,却像细雨和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在台湾降清,历史甚至为他唱
起了赞歌:识时务者为俊杰。可见,中国人不认别的,就认中央和正统。新
的中央,即便是少数民族取得中央统治地位,并突破长江天堑,大举南进,
抵抗便越来越失去原来意义,任何昨天还冠冕堂皇不可动摇的理由都没用,
祭起“恢复汉室”的旗帜也白搭。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来是族争引起战争,
战争决出正统,正统主导统一,统一高于族争的。汉人占绝大多数的所有中
国人,最终都将臣服于能够用传统文化和正统政制统一国土的力量。

统一神圣。统一万岁。

所以,郑成功的征战生涯如仅限于在福厦抗清,历史给他打分大概不
会高。

清军环攻日紧,厦门形势穷蹙,郑成功不得不考虑寻找一处退路了,
于是,他始把目光南移,聚焦于让他父亲发迹腾达的海岛。

部众大多反对,认为征台无前途。南明遗臣张煌言甚至赠诗劝谏:“寄
语避秦岛上客,衣冠黄绮总堪忧。”郑成功再三筹思,决心下定:“本藩矢志
恢复,切念中兴,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
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十分明显,字里行间,首先想到的并
非“收复”,而是解释为何兵锋不向西北而向东南。还需把“退”说成“进”,
以稳定军心。这很有点类似以后的蒋委员长经常宣布的“转进”。

1661 年4 月21 日午刻,风恬浪静,日丽天清,郑成功以四百艨艟,载
二万五千兵,皆衣金龙甲,军威甚盛,舰队首尾长十里,浩浩荡荡向台湾进
发。历经八个月苦战,1662 年2 月,三十八岁的郑成功收复了被红毛春侵
占了三十八年的台湾。

当大限将至的郑成功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手中接过降表时,他大概
没有想到,临终前的这一笔,已足千古,历史并不在乎他征台的原始动机和
原因,历史只记得是他郑成功第一个从西洋鬼子手中为国人拿回了一方宝


地。为此,他确立了自己并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民族大英雄地位。
这一笔,亦是厦门的骄傲。

※※※※※厦门的象征除了白鹭还有“市树”凤凰木和“市花”三角
梅。我颇不以为然,认为:如同中国的象征应是长江黄河或许再加上五岳长
城,而不能够是茶叶瓷器或熊猫金丝猴一样,厦门的象征也应是有点精神有
点气魄能让人阖眸沉思并能给人以力量的什么。
1985 年,二度进厦门,一眼便望到了我的期待。

鼓浪屿。复鼎岩。突兀耸立起了身高15。7 米,斧凿刀削的花岗石郑成
功像。他一手撑扶佩剑,一手背于腰际,坚盔厚甲,倚山面海,身后一袭披
风临风飘拂,如大鹏展翅,傲傲然威威乎于蓝天之下,碧海之上,巨石之中。
他神色沉凝,目光犀锐,用一种似能穿透数百年世事变迁的洞察力,注视着
人来人往帆樯如织、他曾经建功立业留芳后世的海峡。

我的第一感觉:厦门找到了感觉。

我长久仰视眼前的伟石。三百年前的郑成功就是这个样子么?不可能
有照片以资对照,但清初的一幅画像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郑成功并非方
脸阔额、美髯凤目、老成持重的长者,而是无鬓无须,娃娃脸上略带几分稚
嫩嘻嗔的年轻后生。最有意思的是,他头上无冠无盔,鬈曲的长发散落披肩,
如果让他脱去征衣,并把手中的宝剑换成麦克风,恐怕不像将军,更像当今
驰骋娱乐场所的红歌星。我猜,那时福建沿海门户已开,外国商船进出频繁,
“老外”盈街串巷,他的发式大概融入了欧风欧雨,同时,也是对满清后脑
勺上悬挂的“猪尾巴”的一种抗拒方式吧。

实实在在,郑成功树起“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的大旗,誓师
抗清时,不过才二十三岁;征台三十七岁;卒,三十九岁。绝对的一个少帅。
复鼎岩上的他是现代中国人感情上理念上意志上的他,他早已成为中
国人捍卫国土维护统一的象征。
他,应该也必须就是复鼎岩上的这个样子。

※※※※※郑成功征台,严格讲,只是中国人收复了台湾,而并非中
国收复了台湾。已经坐上故宫太和殿金銮宝座的清朝皇帝对这个滋事东南的
郑氏东宁王朝十分头痛,于是,一代明主康熙大帝想到了施琅这个人。
施琅是与郑成功一道从厦门走出来的杰出人物。1650 年,当郑成功偕
施琅等九十余好友同道会于烈屿(小金门),誓言效忠明室、并定盟恢复时,
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在自己身边站立的施某人,正是日后郑氏家族的掘墓
人。

郑、施反目纯系小事:施的部下犯罪,逃至郑处。施将罪犯引渡回营,
违约立刻砍头。因此开罪了国姓爷。郑下令抓施。施惊逃。郑遂杀施父、弟
以泄愤。施降清,必灭郑氏而后快。

1681 年,康熙帝启用已在京都冷冻了十四年的施琅,派他去厦门造船
练兵。

1683 年,施亲率二万兵士及三百战船征台,以“三叠浪”、“五梅花”
阵大败东宁水师。见势已去,郑克塽只得修降表,交敕印,剃发列队,像当
年荷兰人恭迎乃祖郑成功一样迎候胜利者施琅进驻台湾。

施琅二次征台,其对于中国版图的意义实在不让郑成功。抛去二人间
家仇私怨不谈,无郑开拓于前,岂有施跟进于后?倒过来,若无施的“一统
江山”,郑的“驱荷收复”也将变得无甚意义。谁也不要埋怨,两个人实实


在在是绑在一起的,台湾直至现在仍姓“中”,称量功劳,有你的一半也有
他的一半。

我常大惑,厦门为何只有郑像而无施像?大概郑是第一,施是第二;
郑打的是西洋鬼子,施打的是自己同胞;郑终生不贰,施背主背汉背明。两
人确有差异的缘故吧。但历史从未贬过施也是真的,至今在台湾和闽南一带
诸多香火旺盛的施琅庙便是明证:在中国人的头脑里,统一,永远高于一切;
完成统一之人,永远值得景仰。我妄议,有朝一日,厦门若为施琅塑像,选
址确是颇费脑筋的事情。让他们离得太近似不妥。这一个曾杀了另一个的老
爸,另一个则把已死了二十年的这一个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厦门太小,难
共戴天。但让我说,还是要让他们两个站在能够互相看见的地方才好。如今
台湾同胞蜂拥而至,争相在厦门投资办厂,三百年前的古人难道就不能“相
逢一笑泯恩仇”?已经开始现代化的厦门应有这样的大气魄!

※※※※※在厦门,游胡里山炮台,一位朋友拍着光绪年间制造的59
吨大炮对我说:你们文人琢磨历史太吃力,其实,发生在厦门的战争一句话
就能讲清楚:炮口朝东南大海一方的总归是正义有理的。
朋友说对了一半。正义的不见得天助,有理的不一定赢理,因为冗长
沉重的岁月中,厦门面对的基本是一个毫无道义蛮不讲理的世界。

1841 年8 月,在虎门未能从林则徐手上讨到便宜的英国舰队折头东驶,
转攻防御薄弱的厦门。这是一支由三十六艘舰只,二百六十门火炮和三千六
百官兵组成的强大舰队,从血红的黎明战至血红的黄昏,二万四千发炮弹落
在弹丸小岛鼓浪屿,然后占领者们踏着千余清军士兵的尸体,把在全世界任
何角落都能看到的米字旗插上了日光岩。

厦门是中国人第一次从洋人手上收复领土的出发地。厦门也是西洋人
卷土重来、开始吞食中国的第一个登陆地。当米字旗、星条旗、膏药旗以及
其它十几种五颜六色绚丽刺目的旗子在她上空忽喇喇翻腾乱舞时,她对于
1895 年日本鲸吞美丽的台湾只能一言不发束手无策。连1。7 平方公里的鼓
浪屿都保护不得,此时岂敢侈谈保卫台湾。郑成功、施琅的“气吞万里如虎”
变成了“气虚胆怯如鼠”。厦门无可奈何地萎缩懦弱了。一个海岛城市的悲
哀,一个古老国度的衰落。

郑成功、施琅天上有知,定当泪雨滂沱。

※※※※※在屈辱中煎熬了整整一个世纪,厦门才重新开始振作。
1949 年,毛泽东发布进军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万炮齐鸣,千帆竞渡,百万雄师,锐不可挡。下南京、占上海、陷杭
州。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要用他全新的哲学和全新的

政制尽快统一这片古老的国土。急电叶飞十兵切:不事休整,立即入闽!

4 月,叶飞尚站在南京的对岸。9 月,叶飞站在了厦门的对岸。

二十年前,一个瘦小的青年学生离开这个海岛城市去寻找真理。二十
年后,一位三十四岁的年轻将领指挥十万大军从三面完成了对这个海岛城市
的包围。

望远镜中,一草一木都那么熟稔的故乡历历在目,叶飞慨叹万千,激
情浩荡。

10 月16 日发起总攻。血战两日,厦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