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养你十八岁-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轩的奶奶把取汇款的任务交给了子轩,让他自己去银行取。子轩取到钱,分文没有交给他奶奶,径直回了学校,就再也不回家了。半个月之后,他姑姑到学校去找他,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他的年龄比同班的同学大一截,功课不行,行为举止又与大家格格不入,自觉着很没面子。这下子兜里有钱了,终于又有了风光的机会,于是充大款,猛请客,拉人进网吧一展他的游戏才能。他姑姑找老师想了解一下子轩的表现,老师很有耐心,她说子轩的情况她都清楚,因为才刚刚来,耐心教育一段看吧。
子轩本来最多能上初三,他被送到初四年级,相当于普通高中的一年级。当时他姑妈考虑他已经是胡子学生,就这样读到高中毕业也还要两年,只能采取边上边补的策略追赶着学。子轩没有他姑妈着急,他没有自觉地去补习功课,甚至现学的功课也成绩平平。但是他的知名度却丝毫不减当年,不出早操、旷课、不交作业是常事,他居然在校园里谈起了恋爱,弄得一个本来品学皆优的女孩子心旌摇摇,成绩一路下跌,女孩子的家长察觉到了,找到学校要求严肃校纪。子轩本来就麻烦不断,还有黄牌在身,校方有心将他逐出校门。他姑妈不顾耻辱,到学校哭着向校领导求情。子轩就站在一旁看着,不知他是否还能想起这一幕。他姑妈倒是想起了我,她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不支持子轩上学。久后,他姑妈回忆在这一段经历时说,当时她真有心像我当年一样,把子轩领出校门,甚至想领着他到农村去种地,但她想到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尽管她在子轩婴儿期缺奶的时候还哺育过他小半年。她只能忍,她怜悯这个没有家的孩子。她要让子轩看一看亲人们为他付出了什么,让他看一看一个正常家庭里的人伦是怎么个样子。
我虽然当着甩手掌柜,但是内心却时时承受着几条无形绳索的撕扯,以至于我经常感到胸闷,时而心悸,心脏出现漏跳。我不想朝医院的方向去想,一根筋准备着轰然倒下的一刻。
我本该制止这场注定失败的教育,但我挡不住老母的大慈大悲;我本该奉养老母,但是我的老母却在替我担负教养孩子的责任,上面还要服侍一个百岁老人;我口袋里有钱,却让没有任何义务的姐姐承担学费;我有许多话要对子轩说却不能说……
一天,《中国教育报》记者周飞与我聊天,他说最近遇上一个令人头痛的教育现象,主编让他报道一下贫困生,他在调研中发现情况复杂众说纷纭,他找不到一个报道的调子,想听听我的看法。我说我有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说法,就怕你们官报不敢登。周飞笑着说:“你别砸哥们儿饭碗就行。”我回去后在电脑上敲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把稿子传给了周飞。周飞把稿子给同事们看了,大家都说这不像是搞教育的人写的文字,在主流媒体上刊登有些不合适,不过不登也让老记老编们心头郁闷,本来就是那么回事嘛。最后这篇小文还是在《中国教育报》上登了,一些有心的读者把电话打到报社,问弹弓是何许人也,说话这样无遮拦。写的是贫困生话题,其实写作过程我满脑子想的是子轩,这是我想对他说的话。
今天大学校园里的贫困生到底有多贫困?从衣食最基本需求看,他们的营养状况比当年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要好得多。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刚刚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中国基本上消除了贫困,已经迈入了小康社会。贫困生的贫困是相对的。相对小康,不挨饿也划入贫困之列说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准的确大大提高了;相对出现在学生中的高消费恶俗和“笑贫不笑娼”世风,贫困生的心态不平恐怕比物质匮乏更严重。再说,关于贫困生的报道是人写的,没有挨饿经历的记者总是“心太软”,本来一些当事人也没觉得有甚大不了的事,一旦见诸媒体,便会煽出情来,往下就有人张罗大家掏钱了。小学生特别爱干这种事,当然是有人教的。小手一伸向你要钱献爱心你给还是不给?这个世界的美好明天就缺“人人献出一点爱”了。谁不认捐准遭报应。小孩子交不上爱心钱,受到的待遇比贫困生还要惨。不信你试试!
与上一辈子的大学生命运不同,现在赶上了“知识经济”时代,贫困生的前途一下子没了悬念,只有可能致富,不太可能更穷。有盼的日子,动心忍性苦读几年书何尝不是件好事。可是现在的上进青年崇尚实际,对传统、道德、精神、理想一律烦,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拉网圈钱的故事。贫困生也有“谱儿”:据说一些学校为贫困生提供了打工挣钱的机会,但是却很少有人响应,原因是这些活儿不那么“知识经济”,有损于人生价值或自尊。真是这样的话,一些老话就太要说了,能流传的传统比流行风更有价值。劝贫困的朋友别把价值不当钱。
你以为钱是什么东东。《百万英镑》原本是穷光蛋,聂耳曾贫困到只认得饭票,《一无所有》代表了中国的摇滚精神,贫穷孕育了中国现代最阳刚的诗歌:“穷,但有一个冰凉的鼻尖”!这是比富贵更高的价值。这些价值都不认,纵然把钱给你,除了进歌厅乱献花你还能干什么?说卷舌半径过大的北京话,杂拌些许英语、计算机语和白领分子的一切牙慧,有心发财、没胆退学,觊觎美色、卑琐自惭……反正不是没戏就是盗版,外国版大凡难出那个郁闷而终的“小公务员”其右——夹塞儿混入上等人的陪列,当几陪都行;中国版则是毛主席最不待见的嘴脸,这是一群拿城市户口当绿卡等待招安的小混混,不得志便不敢言志,没钱充好,一有钱就学坏。
贫困生并不是最贫困的人,贫困生心里最清楚至少供养自己的父母日子熬得更艰难。不就因为上了个大学吗?身价不抵国脚吧?中国足球就像足坛上的“贫困生”,不长骨气请来米卢大叔治脚气,还要寄托挤占一席欧美列强参加世界杯的入场券。忒可悲!如此混进世界杯赛场也是垫底,只能献丑挨骂,不仅因为脚臭,重要的是坏了游戏精神。人家玩了上百年了,中国足球却打算花四分之一炷香的时间就搞掂,靠!靠什么?只能靠假打。劝贫困生读书自强莫假打。小钱也是人挣的,不想挣就忍一忍鼻涕眼泪。鼻涕眼泪粘到人身上就不好了,粘上小朋友怎么办?就是粘不上小朋友,粘到花花草草上也是不对的嘛!凭什么要花小朋友攒起的硬币?凭什么花小朋友的爸爸和你老爸的银子?纯粹的游戏精神就是一个都不能给,有骨气翻身的人劝你一个都不能要。
我就是一个都不给,我就是不办“无限责任公司”。养到18岁扫地出门没商量,别拿教育到我跟前玩假打,我可是专业打假的。我不想跟家人解释,我相信他们早晚会明白,因为纸包不住火,子轩是怎么上学的,学到些什么用不着我说,他自己会说。朋友们也有好心来劝的,要么说大人不计小人过,要么说家家一本难念的经,能糊涂处且糊涂,要么替我以后操心——你老了孩子对待你也是一个都不能给怎么办?我得感谢这些朋友的好意,但我这人就是心太软,该说的话老说不出口:“这大概是你们的共同遭遇吧?你们干吗不离婚,干吗要养小人?看看你们好死不如赖活的样子,我该怎么劝你们吧?”
子轩总算读完了一个学期,最大的成就是没有被学校开除。假期到了,他没想着补课,他不存在“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的问题,他的问题是没钱。他告诉奶奶要利用假期出去挣钱,烟台的劳务市场工资太低,他说他想去北京,开学就回来。他向往大都市的繁华,但也没忘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他在这一点上要比我成熟,我从来是绝了后路再说。奶奶对孙子出外闯荡不放心,怕他去了北京一时找不到工作没钱吃饭,临走时给了他路费和一个月的生活费。
第八章 老家补课第35节 传统家教
有一次他奶奶多给他10元钱,他谢绝了,说他如果多花10元,奶奶就少花10元。
子轩的奶奶听了孙子的这番话感动得不得了,打长途给我讲10元钱的故事,电话费就花去几个10元,日后又给我念叨了不下10遍,知道我在写书,老太太非要让我把这件事写进去。
暑假转眼就过了,子轩说没找到工作,还想回烟台上学。奶奶在电话中告诉他,上个学期的学费是你姑妈垫的,再让你姑妈供你上学恐怕不合适。我的退休金还要养太姥姥。你恐怕要张嘴求一下你母亲。子轩照着去做了,他母亲立即就把5000元汇往烟台。
子轩这次回到烟台与第一次判若两人。他不知因何故冲着他的姑妈指名道姓地大骂我是个骗子,一会儿又骂是个大傻逼,越骂越激动,最后咬牙切齿地说有朝一日要找我算账。他的姑妈实在听不下去了,拍案怒斥:“放肆!这个家庭里没有人能说出这种话,我也不想听这种话。你不了解你的父亲,但是我了解我的弟弟。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仇恨?你给我说!”子轩被镇住了,没敢再吭气。奶奶过来对孙子讲:“你上回来是我请的,这一回是你自己要来的。还是多想想你自己该做的事情,你并不了解你爸爸,再说,你爸爸也轮不到你来骂。”其实,子轩假期在北京我根本就不知道,他的仇恨是哪里来的呢?我无心追究,老天肯定知道。
新的学年,子轩的姑妈又为他找了所稍好些的学校。交了4000元的学费,教材、书本和其他杂费又用去几百元,子轩上了烟台大学外语系的预科班。预科班就设在烟台大学里面,依山傍海,远离都市的喧闹,有大学的校园、图书馆可以利用,学习环境很好。学的主要是高中课程,稍偏重外语,最后还是要通过高考上大学,这所学校也采取寄宿制管理,只是膳食自理。这一回家里吸取了上学期的教训,一开始就对他的零花钱开始实行严格管制。家里给他每天10元的伙食费及零花钱,每个周末回来领取。有一次,他奶奶发现枕头底下压的钱少了10元,这钱本来是给他留的。奶奶没有挑明,说:“子轩,你做的事情你知道我也知道。”子轩不好意思了,说:“我知道奶奶是为我留的。”此后,家中有钱乱放也没丢过。奶奶早在抗日战争年代就是地下党,钱乱放不是糊涂。
子轩从小过惯了大手大脚的日子,猛然回到“供给制”时代,心里大有“落汤的凤凰不如鸡”的感受。过去,他穿过的衣物很少有穿坏才扔的,现在我的柜子里还放了一堆他的衣服,都还能穿,其中不乏名牌,可能他早就忘了。这阵子他却在为一双鞋发愁,他去北京时穿的凉鞋就已经破了,回来还穿着,秋凉了还穿着。实在没办法了,他勒紧裤带从伙食费里挤出钱来买了双60元的皮鞋。奶奶见他买鞋了,又送给他一双。这双鞋是他姑夫实在看不过去了买来送到家里的,老太太狠下心来,硬是压着没给,就看他怎么办。老人历尽艰辛,自有道理。在她看来,人不可攀比虚荣,也不能没骨气。说到底这就不是一双鞋的事儿,穿破鞋的人是因为应该穿破鞋。老人爱说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没有远虑,必患近忧,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子轩捧着奶奶送来的鞋有些感动,这一回感谢不是客套,有点感恩的意思。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把子轩逼到捉襟见肘的地步,就不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吗?子轩的奶奶事后反复跟我唠叨,她这样逼子轩“计划经济”实在心疼,当时也确实有些撑不住了。我心说:得!不就因为是孙子吗?当初我们小时候怎么过的?我上到高二才吃第一根冰棍!这是我有生第一笔零花钱,4分。我怎么没有感觉到丧失自尊?我怎么没觉着丢人?那阵子尽管全社会都穷,但是谁家再穷也没穷到这个份上,穷算什么,我还可以“玩穷”!别人的好日子我从来没羡慕过,我向往的生活是更好的,靠自己创造的,哪怕到一无所有我还有想像。小时候我姥姥无意中讲出一句话,说是好汉不挣有数的钱。这话大概是从水泊梁山传下来的,让我给记住了。有这句话垫底,你还在乎什么家财什么人物?什么“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分明是中国小农的贱人哲学,热气腾腾的还在唯物主义的“正桶”里发酵。放了那么多年的毒,早该连根铲了。以后改说志短人穷,毛长马瘦好不好,总得让穷人们活着有个盼头吧。
穿上新鞋后,子轩的生活态度有了变化,他至少知道节俭了,学校方面也再没有传来不好的消息。子轩打乒乓球受过正规训练,虽然挂拍多年手生了,但是混业余还是游刃有余,他在烟台大学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这个收获让他喜出望外,因为这个荣誉让他在同学中有了面子,他体验到当个正面人物也挺得意。他渐渐地融入了集体,也逐步进入了读书的氛围。烟台小地方的孩子比京城学府里的才子们要土气得多,也淳朴实在得多,这正是子轩该好好学的品行,受这里风气的熏染,子轩做人开始有了变化。有一次他奶奶多给他10元钱,他谢绝了,说他如果多花10元,奶奶就少花10元。按照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理论,这样的道德现象应该在七周岁的孩子身上出现,其学名叫“守恒”,是从牛顿那里借来的,大致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意思。“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很好的例子,之所以流传千古,不是因为孔融有他人没有的美德,而是因为四岁让梨显出了孔融超乎常人的天才。子轩的奶奶听了孙子的这番话感动得不得了,打长途给我讲10元钱的故事,电话费就花去几个10元,日后又给我念叨了不下10遍,知道我在写书,老太太非要让我把这件事写进去。老太太不知道皮亚杰是何方神圣,她只知道孙子的做法现在的许多大人都不懂,孙子的善根还在。
子轩在这一学期里的学习多少还是有些收获,因为有外籍教师上课,他的口语进步很快,加上他多年玩网络游戏学到的一些词汇,已经可以跟老外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但是摆在他前面的路任重道远,一方面,他还要学习两年才能等到高考,另一方面,他的基础实在太差,从初中开始的每一门功课都需要补习。即使最终他通过高考进了大学,也到了别人大学毕业的年龄。不知他这样想过没有?理应想过,但是肯定没想明白。如果想明白了,他会像我们当年高考那样,为了赶上最后一班车疯狂地补习功课。以他的智力,补课并不难,他缺少的是有志者发奋图强的狠劲,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定力。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为什么要上学,我们那时异口同声地回答:为革命而学习!为“四化”而学习!当时形势之下,言不由衷者大有人在,但是装腔作势自欺欺人的是主流,真正的明白人少,他们面向真理的光辉,居敬持志、不畏险阻、甘于寂寞、虔诚笃行,最终学到了真才实学。现在的孩子们可以不避讳言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说:为上大学而学习,或者是为了出国而学习,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对象而学习,最后一言以蔽之:为了多拿钱少干活而学习!好一个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新潮时尚。那么过程呢?废话!多快好省,当然是时间越短越好,没看《学习的革命》吗?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想当一个成功人士一天要看四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