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晋商之魂 >

第14章

晋商之魂-第14章

小说: 晋商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大德恒票号以来的二十六年间,使票号日益兴隆,逢账期按股分红均在八千到一万两之间,他为乔家的商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劳。
  除了马荀和潘为严,乔致庸对待其他下属也是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比如他能大胆地起用一个外姓穷秀才孙茂才来担当师爷,并且在很多时候都听得进去这个怪人的逆耳忠言。他还说服土匪刘黑七来帮他疏通茶路,虽然这个刘黑七中途溜号了,但后来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再者他还能让自己的仇人——忠诚义士铁信石充当贴身保镖,让一个捡来的穷小子高瑞帮他放3000匹马,并且担任大德兴茶票庄杭州分号大掌柜……在那个时代,这种“对待下属,以义为先”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义与利之争,是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思想史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义利观”也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的核心。一般认为“利”即物质利益,“义”就是伦理规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重义轻利,儒家宗师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防于利”,并强调“以义取利”,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孟子则把孔子的义利思想推向了一个极端,反复强调“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则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出发重利轻义。双方都主张义与利是对立的。但中国古代也有些思想家认为义与利二者应并重,并论证了求利的合理性。墨子就主张,“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强调义利并重。
  李嘉诚表示,自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能体会人的疾苦。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但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而公司职员也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李嘉诚回答说:“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当有人说,“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这时,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个人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所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对我自己来说,股东相信我,我能为股东赚钱则是应该的。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商人皆为利来,只要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都说商场无情,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了一幕动人的人情戏。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教益。
  在李嘉诚的公司里,曾经有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中级会计,因为患了青光眼没有办法继续工作,此时公司规定限度的医疗费用都已用完了,人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李嘉诚知道后,说了两句话,“第一我再支持你去看病;第二,不知道你太太的工作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可以来这里工作,我可以担保她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太太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你就不用担心收入和生活了。”
  后来那位患病的会计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到新西兰休养。事情本来应该过去了,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多年来,每当李嘉诚在报章上看到关于治疗青光眼方面的文章,就会叫下属把那些文章寄往新西兰,寄给那位患有青光眼的会计,看看他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知不知道这些新的治疗方法。那个会计的全家都很感动。


真诚对待员工之义(2)


  正是由于真诚对待员工,切实为员工着想,李嘉诚得到所有员工的拥护和爱戴,因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无论任何企业,如果管理者能够真心诚意对待员工,一定会激发下属的无限潜能;反之,员工可能会给你制造一些麻烦。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如何真诚地对待员工呢?最重要的是关心下属,也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具体来说,应该关心员工的以下问题:
  ——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
  ——夫妻之间的问题。夫妻是家庭的主体,经常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比如家庭开支问题,夫妻间的意见不统一,夫妻间的兴趣爱好存在差异等
  ——长辈方面的问题。对夫妻双方父母的照顾,或双方父母的生老病死等
  ——经济方面的问题。大额经费的支出所带来的困难,家庭生活困难,收入减少等
  值得指出的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应真诚对待员工,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可把关心等同于小恩小惠
  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所谓关心下属就是小恩小惠,要不就是“你工作太累了,回去休息一会儿”什么的,这种关心往往会破坏公司的一些规则或制度。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建立起你的影响力。关心下属一定要体现出是你关心他,而不是组织在关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切忌对下属许诺空头支票
  这种许诺没有什么好处,但是,现实中这种情况又不能完全避免,你需要激励下属好好干,必须做出承诺。所以,你应当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做出恰当的承诺。如果情况有变,或自己判断失误无法兑现,最好向下属道歉并说明原因,得到他们的体谅。
  ——不要认为关心下属就是关心他们的工作
  这种做法会令下属非常反感,他们会认为你只关心业绩,甚至会认为你在怀疑他的工作能力。
  ——关心下属并不是对下属有求必应
  作为经理,你只能尽量满足下属那些与组织目标一致的需求,对不合理的需求必须予以回绝,甚至还要批评。
  ——关心下属并不意味着不批评下属
  其实,批评也是关心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促使下属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批评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间、采用正确的方法,注意下属的自尊心,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广交天下朋友之义(1)


  商界金言曰:“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缘。”又说:“擦肩而过也有前世姻缘。”是的,要想在商场上取得不凡业绩,必须广交天下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晋商代表人物乔致庸正是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一步步登上事业的顶峰。
  自从明朝末期以来,武夷山的百姓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清代由于社会动荡,山西商人不敢南下贩茶,以致当地茶农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甚至卖儿卖女。当乔致庸等人第一次到武夷山贩茶时,大制茶商耿于仁非常感激,按八折的价格让利于乔致庸,并且打破从不赊账的先例,让他带走剩下的茶叶,等到第二年贩茶时一起结账。后来耿于仁得知乔致庸要买茶山,马上拿出三十万两银子予以资助。两人义气相投,最后摆设香案,杀鸡歃血,结为异姓兄弟,建立起长久的生意伙伴关系。
  这次武夷山买茶,乔致庸还有一个意外收获——结识了天下名士左季高。左季高是耿于仁的外甥,因为世道混浊,不愿出仕,躲在武夷山中读书。乔致庸冒险为天下茶民重开茶路的壮举感动了他,让他看到了天下民心,认识到大清还不会灭亡,决心出山,投奔正在江西与太平军激战的胡沅浦胡大人。左季高学识超群,向乔致庸提出一个非常高明的主意:“……以今日朝廷之力,三年五载,仍难以扑灭长毛之乱。而江北汉水流域,许多地方山高雾多,适合武夷山茶生长,乔东家想过到武夷山买茶,为什么就没有想过在江北买山种茶?如若可行,还能依托江北茶场为基地中转,可依照军情伺机将江南茶叶运出,岂不是一举两得?”
  乔致庸听从左季高的建议,开辟茶山,让孙茂才经营,赚了个盘满钵满。
  乔致庸进军票号业之初,生意比较清淡,一天偶遇丁忧还乡后回京候补的三品大员张之洞。张之洞发牢骚说为了排个快班补上一官,竟然需要银子给吏部的官员上贡。天下的票商见他是个清官,怕他将来还不起银子,没人借贷给他。乔致庸觉得此人有一番救国救民之心,有意结交,便让他第二天去大德兴一试。张之洞半信半疑,去了以后发现乔致庸连专为他准备的活期存取两用折子都准备好了。张之洞大喜过望,临行时对他透露了一桩大商机:近几年南北银路不通,大德兴若能将江南四省的官银汇兑到朝廷里来,将是一笔很大的生意。
  此后,乔致庸赴苏杭二州重开绸路,南下粤桂湘赣四省设庄,为朝廷也为天下人重开银路。与张之洞的结交,又为乔致庸带来滚滚财源。
  由于广交天下朋友,乔致庸为自己的事业编织了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因此,每当遇到麻烦或困难时,总会有朋友挺身而出,为他排忧解难。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运”,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就在于缺少朋友的相助。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究竟谁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哪里会有这种人呢?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对你施以援助的人。他可能是你的伙伴或上司,可能是大学里的同学,甚至有可能是一位从不曾谋面的陌生人。但是,要想获得他们的帮助,必须注重人际关系,广泛建立友谊。
  黄仕灵是1987年才从大陆到香港谋生的,当时他可以真正称得上一无所有。但他到了香港后,善于利用各种人际关系,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实业,很快就成了一个大富豪。那么,他是如何得到朋友帮助的呢?让我们看看他的创业历程。
  1949年,黄仕灵出生于广东江门。1966年黄仕灵从江门三中初中毕业,恰好碰上“文化大革命”。他被安排到炼油厂、化工厂、石矿场等地做苦力,工余时间头脑灵活的他,学修收音机、电视机等,趁机赚点小钱。
  1972年大学重新开放,他到江门夜大利用晚上时间修读机械维修、电子技术等课程,很快便考取了电工牌照。但有牌照跟没牌照差不多,他依然无法进电子厂或从事电工的工作,只好继续修理他的电器。
  通过朋友介绍,黄仕灵认识了一位港商,因为双方很投缘,他们合伙开设了“江门电视维修中心”。港商出资10万元,买来测试仪器。黄仕灵则以技术入股,两人合作得很好。当时工资只有几十元,而黄仕灵每个月可赚到二三百元人民币。
  由于电视维修中心被上面派来的人监管,1982年黄仕灵拿出多年积攒下的数万元人民币,申请做承包商,以来料加工的形式,替港商生产录音带及装配收音机,同时附设维修中心。承包一年下来,竟赚了数十万元。
  1983年黄仕灵成立贸易公司,几年间便与国内外经销商建立起了一张很大的业务网。在这期间他获准常来往于港澳,与港商加深了友谊与了解。
  早在1975年他就申请到香港,到1987年他被获准移居香港。临行前,他将在大陆赚的钱全部留给大陆的家人,自己单枪匹马闯香港。在江门时,他认识不少港商,并与其中一位港商合作并建立了很深的私交,用黄仕灵的话说,就是“为他赚了不少钱”。所以抵达香港后,这位港商安排他在酒店食宿。
  黄仕灵说,他急于想弄点本钱做生意。当这位港商得知他缺钱做本,当即答应借给他30万港元。黄仕灵拿到钱后,立即寻找生意机会。当时香港炒卖棉纱之风正盛,他立即回江门办了一批棉纱回港,这第一桩生意就赚了好几万元。
  港商慷慨相助,又供给黄仕灵30万元做本钱,使他旗开得胜。黄仕灵决心要办一间像模像样的贸易公司,他在红鹤园街,买下一个面积3000多平方英尺的写字楼,订金就给了20多万元。有了写字楼后,他雇了几名员工,成立了东宁集团,然后开始了做电子零件的生意。1987年下半年,他赚了100万元。


广交天下朋友之义(2)


  1989年上半年,东宁集团就做了上亿元的生意。虽然下半年因种种原因,生意受到较大影响,但到了1990年后业务又恢复了正常。东宁继续和中国大陆做生意,他们从韩国和日本购进电器产品,有时也从香港进货,包括电子以及音响等,销往大陆。
  东宁集团还在广东江门合资成立了凯歌电子电器公司以及江宁电器公司,制造加工电视机与音响设备。东宁集团同时还在国内进行物业发展投资,业务越做越大。
  黄仕灵的成功,印证了美国著名企业经营者艾柯卡的一句话:“敏锐地观察每一个人,恰当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在社会活动中,他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人群的中心,这样的人终究会取得事业上的骄人业绩。”
  生意场上竞争激烈,风云变幻,陷入困境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广泛结交朋友,就可以在“山重水复”的境遇中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体会“柳暗花明”的喜悦。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怎样才能与他人建立牢固的友谊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平时多走动
  留意周围所发生的事,开动脑筋解决别人的难题。但不必让当事人知道,将问题设身处地地想想便可以了。
  ——与身边的亲朋好友经常讨论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集中大家的思维,找出一个可遵循的正确方向。
  ——随时调整适应事物的“频率”
  遇事不必手忙脚乱,将自己的见闻增广,学会接受和理解前所未闻的事物。
  ——不断接触不同阶层的人
  不同阶层的意见、批评,也就等于消费者的意见,可使你明了自己商品的优劣,不致使自己的商品落后于消费者的要求。
  ——学会应酬
  一个怕应酬的人不能成为成功的老板。初在商场探路的人,如有意发展,大大小小的应酬活动在所难免。
  ——多方位接收信息
  上至上流社会,下至市井之徒,均加以了解和结交。不断接收信息,便能不断地感受、接触更多事物,使自己的思维细腻、敏锐起来。现在,成功的老板不少人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渐渐忽略了同低下阶层朋友的来往,觉得与之交往会使上层人物笑话自己,或以为已不需要他们的帮助,轻视他们的存在价值,这是何等愚蠢的思想。
  ——千万不能孤立自己
  长时期与下层脱节,逐渐被困在象牙塔中,眼光就愈短浅,愈不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和能力终究有限,广交朋友,采纳多方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