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

第18章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18章

小说: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笆俑狻薄G甯徊於爻纭堆嗑┧晔奔恰匪担骸盎ǜ庥卸郑浩湟灰蕴敲嫖屑邢腹讲恪⑷悴煌嘶ǜ庵勒撸黄湟徽舯闲切侨蛔阂栽胬酰烁庵握咭病!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结语

    认识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风貌后,我们感到其具有以下文化特质。    
    一是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岁时节日主要是适应天象、物候自然界的产物,对自然神崇拜与追求合谐,敬鬼神而宠万物。节日中信仰的神很多,如门神、喜神、路头神、星神、天神、龙神、仓神、真武神、紫姑神、土神、谷神、月神、灶神等等,祭祀神灵有一定的仪式;古人还盛行节日验占,如立春、上元、中秋等节日用多种方式卜问;还有些对虫蝎的迷信作法,龙头节用炭灰围宅舍,以避虫蝎。用迷信方法却病辟邪也是古人习惯,如上元节走百病,“上巳”折柳辟邪,端午节门插蒲艾、悬门符,身佩艾虎、香囊,儿童戴续命缕等等;许多节日有禁忌,如元旦禁倒秽物于地,二月二妇女忌针;宗教也影响到节日,如四月八日吃结缘豆,天贶节有翻经会;还有乞巧等特殊仪式,充满了万物有灵的神秘性。人们主动适应自然是为了顺利生活。所进行的禳灾、求吉活动,早期信仰成分重,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后世主要是传承,神秘性让位于娱乐性,遂使岁时节日充满了生活情趣。娱神活动很早也表现出娱人的强烈色彩。观社火、看烟花、赏龙灯、踏青、竞渡、放风筝、打秋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年节工艺美术品更是琳琅满目,春联、剪纸、年画等等美不胜收。追求与自然的合谐,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    
    二是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岁时节日风俗具有浓重的崇祖色彩,很多节日以崇祖为主要事项,元旦、清明、中元、寒食诸节的特点都是崇祖,其他不少节日也有程度不同的崇祖内容。崇祖与生殖崇拜也密切相关,“上巳”春游,中秋节的摸秋、送瓜,上元节北京正阳门摸钉的祈子行为,实际上是为了祖先的香火。中国的节日可以说是“每逢佳节倍思祖”,人们“抚时序之代兴,感吾亲之长往,为人子者,能无风木之悲乎!”(福格《听雨丛谈》卷六)于是为祖先“解炎热”,“送寒衣”,焚香化楮,时享不断,家里供神牌,野外祭坟墓,定时间,有仪式,毕恭毕敬。聚族而居地区,祖先崇拜更为强烈,祭祀的祖先世代远,无论是祠祭还是墓祭,大祭祖先均是在节日进行。对于死去祖先的尊崇,也表现在对存世尊长的敬重,重要节日照例要行跪拜礼。祖先崇拜还表现在重视人际关系的调适,团圆、拜年、串亲加强亲族联系,邻里互相友爱。重视人际关系也就是看重现实,对于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为现实生活服务,节俗洋溢着入世的精神。实际上,节俗的崇祖特色是孝道伦理观念的体现。    
    总之,中国岁时节日也印证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西方人强调人与自然对立、重视自我价值观相对,中国人力求顺应自然及把握人际关系的差序。因此,在西方,岁时节日充满热情奔放的狂欢气氛;而中国的岁时节日则表现出平和、含蓄的民族精神。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殷登国著:《岁时佳节记趣》,(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梁'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罗启荣、阳仁煊编著:《中国传统节日》,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版。    
    4。宗力、刘群编:《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王仁兴著:《中国年节食俗》,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    
    6。韩养民、郭兴文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陈久金、卢莲蓉编著:《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高国藩著:《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张铭远著:《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10。宋兆麟、李露露著:《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1。韩广泽、李岩龄著:《中国古代诗歌与节日习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中村乔著:《中國嵗時史の研究》,(日本)朋友书店1993年版。    
    14。冯时著:《星汉流年———中国天文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后记

    我对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因承担为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清代卷撰写岁时节日部分的任务,于是搜集清代地方志、笔记等资料,写成《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专文。该文曾提交给1986年在大连举行的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同年天津的首届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上散发,后发表在《南开史学》1990年第2期,论文的压缩稿收入《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上)》。    
    从探讨清代岁时节日风俗开始,我对中国古代的岁时节日以及其他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我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多年开设“中国风俗史”选修课,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岁时节日风俗。我接着发表了《明代岁时节日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清代的文昌诞节》(《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等论文,研究上也吸收了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突出了问题意识,尝到了多学科研究问题的乐趣。    
    本书原为一种丛书所作,定稿于1999年,后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今由中华书局梓行,感到十分恰当。书中插图主要来源于《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绘画全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清代报刊图画集成》、《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清殿版画汇刊》、《清史图典》、《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中国民俗剪纸图集》、《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附图》、《国家图书馆藏戏曲小说版画选粹》、《民间剪纸》、《18—19世纪羊城风物》、《中国历代压胜钱收藏与鉴赏》、《民间劝善书》、《四库全书》、《穿越时空》、《插图本中国体育史》、《中国方术续考》、《文物》、《紫禁城》等书刊,在此谨向拙著所采图像的原编著者表示敬意与谢意!    
    这次出版前,我又通读全稿,加以订正,并增加了文昌诞、照虚耗等个别内容。对于旧作,自己仍然比较满意,因为这是在比较系统阅读有关岁时节日原始资料基础上写成的,也较为充分地吸收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尽管近年来又有一些同类著作问世,比较而言,本书对于中国古代岁时节日起源与流变、实态与性质的论述,自成特色,并不过时。虽然怀着这样的自信出版本书,但也真诚地欢迎海内外读者批评指正,共同提高对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认识。    
    常建华    
    2005年11月8日记,25日又记于津门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