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奇人续-第3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歪把子”的结构设计上看,有两个非常显着的特点:一是力图最大限度地遵从并且创造性地实现军方对战技性能的要求,二是力图最大限度地吸收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枪械原理。
在自动方式上:“歪把子”采用了导气式工作原理,其自动机组件的总体结构以及动作原理,基本上是当时乃至当今世界各国机枪普遍采用的方式。
“歪把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轻机枪,主要是在供弹方式上独树一帜。当然,这也是“歪把子”最大的特色所在。对于使用5发弹夹的非自动步枪来说,其装、退弹的程序是在完全手动的情况下完成的:要自动地完成使用弹夹装填发射的程序,就必须解决自动地向枪内压弹和自动地把空弹夹排出来这两个关键性的技术,而且,这个过程还必须不断地重复以适应机枪连续发射的要求。同时,为了确保一定的火力持续性,供弹装置必须一次放入数个装满5发枪弹的弹夹,而且又必须逐个弹夹压弹,一发一发地进膛。这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既各自做功又密不可分,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弹系统出现故障。为了达到战技要求:“歪把子”采用了一个能从上面装入6个弹夹(合计30发枪弹)、形状酷似“漏斗”的装弹机。在这个“漏斗”的前面,装有一个带弹簧轴的压弹盖板,当要向“漏斗”中装入枪弹时,先向前上方扳开压弹盖板,接着向“漏斗”中放入6个弹夹,然后扳回压弹盖板,使“漏斗”中的枪弹被盖板压住。这样一来,既可确保枪弹不致从“漏斗”中掉落出来,又可使枪弹稳固地保持在进弹位置上。接下来,就该解决连续向枪内压弹的问题了。在这一个环节上,应该说“歪把子”成功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弹链供弹机枪的供弹原理。在“歪把子”的枪机框上,开了一个斜向导槽:“漏斗”底部的拨弹臂凸块置于斜向导槽之中。当拉动枪机(包括枪机在射击中前后往复运动)时,拨弹臂凸块在枪机框斜向导槽的作用下,随之做横向往复运动,拨弹臂上的拨弹齿则将弹夹上的枪弹不断地拨压到进弹口部,枪机复进时,推弹上膛击发。由于弹夹被“漏斗”两侧壁限制不能左右移动,故当拨弹臂向枪内拨弹时,空弹夹被留在“漏斗”之中,当最上面的弹夹的枪弹在自身质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时,最下面的空弹夹则从“漏斗”下面的开口中漏出。说到这里,我们对“歪把子”的供弹过程算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事实上:“歪把子”供弹机构“上压、横进、前推、下漏”的协调和默契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循环机械运动,搞出来不容易,用起来也不简单。
从“歪把子”的这种极为繁琐、复杂的供弹方式,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教条和刻板。尽管“歪把子”实现了日本陆军基于战斗弹药保障的思想,但却牺牲了一挺轻机枪在战斗使用方面的整体性能。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一句中国的俗语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实战证明,枪械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可靠性则越糟。“歪把子”采用的这种供弹方式,结构与动作过于复杂。而这种机构动作的高复杂性,同时也就埋下了高故障率的隐忧。首先:“歪把子”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这在世界其它国家的枪械中是很少见的,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事实上:“歪把子”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其次,采用这种供弹方式,使“歪把子”的人机工程极为恶化。为了能够顺利地把枪弹从弹夹上一发一发地拨进弹膛,必须在弹膛旁边的输弹线路上,拥有不少于5发6。5mm步枪弹底缘直径之和的一段距离,为此,能够盛装6个弹夹的枪弹的装弹机,只能偏置于枪身轴线的一侧(“歪把子”装弹机的外沿至枪身轴线的横向尺寸约不小于100mm)。轻机枪在一线步兵班、组中是使用最频繁、使用强度也是最高的武器。机枪人机工程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战斗效能的发挥以及战场生存能力的强弱。有鉴于“歪把子”在人机工程方面的问题较多,仅择要叙述:
(1)“歪把子”在战斗使用中装弹程序复杂,动作拖泥带水,对副射手的依赖性大。本来,日本陆军坚持采用步枪弹夹供弹的理念,原本是出于方便战斗使用的初衷。例如,可以利用射击间隙,及时把“漏斗”补满。这一点乍听起来还挺有道理,但全面地来看,则颇为牵强。按日军教范的动作规定,装枪弹时,射手右手握枪颈,左手打开装弹机压弹盖板,副射手位于机枪左侧,以右手拇指在下、食指和中指在上,从弹箱中取2~3个弹夹(弹头朝前、弹夹朝后),使弹夹底边对齐后装入装弹机(“漏斗”)中,并使弹夹与装弹机(“漏斗”)后沿对齐,装入5~6个弹夹后,扳回压弹盖板。想必不难从上述动作要领中感到“歪把子”装弹动作的繁缛。倘若是在夜间或是情况紧急条件下补充装弹,在冲击或在炮火下运动之时,副射手没跟上来或者伤亡,很难不乱方寸。
(2)“歪把子”的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扬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机枪的火线高度,是指机枪脚架架于地面时,枪管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距离。“歪把子”的两脚架的架杆较长,以致其火线高度达400mm,因此比一般机枪的火线都要高(通常机枪的火线高度不超过300mm,而且大多数是尽可能降低火线高度)。由于装弹机的位置业已确定,两脚架只有靠前配置才能避免与装弹机相互干涉,再加上脚架偏长,火线偏高,这样一来虽然对打仰角射击有利,但对打平射特别是打俯角射击就极为不利,射手往往要把上半身探出老高,才能构成瞄准线。战斗中,在一线战场上,作为步兵中的主要武器,机枪往往是对方集中打击和首先消灭的目标,特别是在非自动武器占主导地位的早期战场上,机枪对对方的威胁很大,因此被对方打掉的危险也很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对付日军“歪把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专等“漏斗”枪弹打完,立刻反击过去一个“排子枪”,甚至“手榴弹。”那时日本鬼子的机枪手伤亡大,缴获的“歪把子”也挺多,只是多有被打坏者,不过几挺坏“歪把子”凑一挺好“歪把子”也常常是乐不可支的事。顺便说一句,尽管“歪把子”与“三八大盖”使用一样的枪弹,打起来枪声却比“三八大盖”响得多,加上它射速不快,在众枪炮声中格外引人注意,因此常常成为抗日军民判断战场情况和太势巧用兵力的一个要素。
(3)“歪把子”全枪的结构布局,都是以服从于使用步枪弹夹供弹这一陆军的要求出发的,因此其它一切布局问题都围绕装弹机甚至让位于装弹机。由于装弹机偏于枪身轴线左边配置,造成了以下缺陷:一是全枪质心偏左,连续射击时,射手始终要有一个向右正枪的“劲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射弹会越来越偏左,二是迫使瞄具右置。一般枪械的瞄具,通常配置在枪身轴线的正中间或者配置在枪身轴线的左侧,这样比较适配人的头、颈、眼和脸颊的人体工程。瞄具偏右配置,人的头颈就要歪过去斜着眼睛才能瞄准,且不说能否瞄得准,单就是歪脖斜眼这一条也让人受不了。于是就权宜之计地把枪颈向右歪:“歪把子”冠名由此成立,三是导致了操枪的别扭和麻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扛枪时:“歪把子”的装弹机压迫右肩,枪面会向右翻转,须向左拿着劲儿才行。如果把“歪把子”扛在左肩上,由于装弹机碍事,而且枪身不能完全搭在肩上。徒步行军来回换肩扛枪,哪边都不舒服,②“歪把子”没有提把,不便于快速提枪行进,机枪又比步枪粗大许多,不能直接握着枪身,故常常只能取扛枪或端枪姿势。长时间端着一挺10多千克的机枪,而且其质心又在装弹机之前,臂、肩、颈、腰之疲劳,是可想而知的,③“歪把子”的前、后背带环都设在枪的右边,而且在背枪或挎枪时得把装弹机翻向上或倒向下,十分别扭,④端枪射击时副射手被射手左侧遮挡,补充装弹困难,往往是端着枪打完枪弹后,需要把枪放下来装填枪弹,⑤“歪把子”的“鱼尾”形枪托,与整枪造型搭配起来倒也协调,不过在抵肩据枪射击时,托底板的突出部正好抵在射手的右锁骨上,⑥“歪把子”枪管上的散热片外径过粗,致使枪的质量无端地增加了不少。由于没有设置提把或前护手之类的部件,枪管打热了之后手就没有地方抓握,所以“歪把子”出厂时,权宜之计地在它的枪管散热片上包了一个防烫灼帆布套,⑦“歪把子”的两脚架是全枪最不可理喻的地方之一,其脚头用驻栓连接在脚头环上,既没有收折定位,又没有支撑定位,操枪过程中,两根脚架会随着惯性“叮当”乱甩,架枪时,常常会因一只脚歪斜架不住枪。
总的来说:“歪把子”是一挺独具特色的机枪,但也的确不是一挺性能良好的机枪。早期曾被日军步兵视为珍宝,倍受呵护,但最终还是被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所取代。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抗日军民也很看重“歪把子”,而且每战必欲虏之而后快,但到后来,正规部队使用的并不太多,但凡能用上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部队,决不会用“歪把子。”倒是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使用“歪把子”的多一些。到后来,缴获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在抗日武装力量中逐渐取代了“歪把子”的地位。“歪把子”不仅充分显示了日本较早时期枪械技术方面颇为“独异怪辟”的特点,而且充分显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人文心理方面颇为“专断武蛮”的特点……
奥丁古得拉丝听完昝母丝瑞特的话,笑了笑说道:“我还实在不明白,昝母丝瑞特先生为什么会喜欢这东西呢!”
第005卷
第490章 … 普通人之间的战争话题
在M国这样的一个地方,任何的议论都是不会受到阻止的,当然你要时刻小心那些特工,特别是议论一些国家大事的时候,就好象本。拉登在对付M国的时候,引起的恐慌有多大,当时自然不会不管这些人的议论,首先来说,议论最容易导致慌乱的发生,再者在这些人的议论中,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第一手的资料,所以对于M国的政府来说,还是很关心这些议论的,但是为了防止这些议论的消失,所以也就不再控制任何的议论话题,但是如果过于敏感的话题,也是会引起注意的。
奥丁古得拉丝可不会在乎这些,因为首先来说他的身份可不是一般人的身份,就连一般地方上面的政府,也是要给他几分面子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得罪一个拉斯维加斯的当红人物,在这些洲中,都有拉斯维加斯的势力在,毕竟拉斯维加斯的首脑人物很清楚,想要真正的占领这个拉斯维加斯,必须要耳听八方,要不然什么时候别的地方发展起来了新的势力,自己的拉斯维加斯有危险都不知道。
昝母丝瑞特听完奥丁古得拉丝的话,笑了笑说道:“其实你没有发现吗?这种武器的性能虽然不算好,但是在当时那个社会条件下面,这样的武器的确是最先进的,就连比起后面的AK47来说,虽然威力性能各方面的比不上后面的武器,但是奥丁古得拉丝先生,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一个武器时代的进步,比起AK47那种一小步的发展来说,这已经算是不得了了,你觉得呢?”
奥丁古得拉丝听完笑了笑,直接说道:“昝母丝瑞特先生,你看事情还真的是仔细啊!”奥丁古得拉丝笑了笑继续说道:“日本在二战中曾经生产和装备过很多型号的冲锋枪,主要有:T100,八毫米冲锋枪、八毫米实验型冲锋枪、八毫米南部冲锋枪,还有一种是战前装备的7。63毫米改进型瑞士AIG冲锋枪。其中以T100(1940)、T100(1944)的产量最大,两种枪共生产了2万枝。后者是前者的改进型。不过由于日本一直不太重视自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所以普通士兵手中配备的几乎全是步枪。当然,这也和日本军队崇尚武士道精神分不开,强调要像使用长矛那样使用手中的步枪和刺刀。”
奥丁古得拉丝说完反问道:“昝母丝瑞特先生,为什么日本在二站没有大量使用冲锋枪,你知道吗?”
昝母丝瑞特听完,笑了笑直接说道:“日军没有装备冲锋枪的真正原因只有一个:当时的国力不足!
且不说日军在二战中不仅制造了了冲锋枪而且使用了冲锋枪,这就是100式冲锋枪!日军正式的名字是100式机关短统。早在1931年的128抗战期间,日军与中国军队在上海激战,日军海军陆战队在和中国上海民团作战中,已经认识到中国民团和旧路军装备的冲锋枪的威力,事态平息后,日军大本营军械局对冲锋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派员到欧洲考察,试图研制自己的冲锋枪以装备部队,有资料表明此时的日本从瑞士进口了一批P18/I这些冲锋枪在歹年惨烈的凇沪战场上被日军使用。
1934年,日本陆军开始悄悄进行冲锋枪的研制工作,这种试验型冲锋枪被命名为2号冲锋枪,日军陆军技术本部、东京兵工厂十条枪械制造所(后来的日军第一陆军兵工厂)和南部枪械制造所联合进行研制工作。一年后,该枪支因为实用性受到军方质疑以及枪械安全性、可靠性不良而被否决。
这种制造冲锋枪的思想在日军中遭到很多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冲锋枪虽然活力凶猛,但是弹药耗费太大且射击命中率准确度太低,在实战中会对后勤供应造成困难,而且实战作用很令人怀疑(这一点考虑在战前很多国家的军工部门都遇到这种猜疑)。因此生产冲锋枪的计划就被暂时搁置起来。
1940年,欧洲战事的发展,让日军领悟到现代步兵武器组合中,冲锋枪有一定的作用,而且38式步枪对于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乘员来说枪身也太长了,于是生产冲锋枪的计划又一次被提出来,这次大本营批准了。'设计图纸早在以前就在南部军械设计所出台,这个被命名为100式冲锋枪的蓝图以MP18为依据,事实上,它可以说是MP18的仿制品,同样的外形,同样的侧装弹夹,只不过将MP18/I的直弹夹改为弯弹夹。最大的改动就是在枪口做了一个挂扣,以满足军方必须能安装刺刀的要求,尽管那刺刀安装上去后整个枪支显得很滑稽。该冲锋枪也是日军设计部门在2型冲锋枪失败后,推翻原有设计一切重来,按照MP18设计的改修3型冲锋枪。
第一批100式冲锋枪大约6000支很快在名古屋军工厂生产出来并首先装备给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
因为没有确切的数字,无法判断100式冲锋枪最终的生产数量,它主要在小仓兵工厂和名古屋兵工厂生产,有资料说产量只有2000支,但也有资料说有16000支之多(其中名古屋生产了大约6000支,小仓生产了10000支)。
日军部队装备97式坦克后,坦克乘员也装备了该型冲锋枪,为了方便乘员在坦克使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