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849-直击中国教育底线 >

第20章

849-直击中国教育底线-第20章

小说: 849-直击中国教育底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章 追问2 复活的私塾——是暗藏玄机还是大有可为(1)

    现在的正规教育,事实上只成就了极少一部分能够爬上高考阶梯的农家子弟,大多数人从这个教育体系获益甚少,相当多的农民孩子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使勉强完成了,也达不到这个教育要求的素质水准。有太多的农家子弟,受了6年或者更多的教育,却连封信都不会写。但恰有另外一批农家子弟,在读了两三年甚至一年的私塾后,不仅可以对对子,而且可以流畅地写作文了。    
    一个教书先生,几个年幼学童,一根戒尺,几本古书,这就是私塾教育留给我们的典型印象。私塾曾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而被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私塾教育也随之销声匿迹。    
    然而,到了21世纪,在我国农村私塾教育突然再度兴起。在湖南平江现存着不少传统私塾;在河北行唐,一位医生建立了新型私塾;在河南郑州,一位老中医办起了传统私塾;其他地方更有类似的“国学馆”等等。私塾一般以语文教学为主,还学些简单的数学、中医和自然科学知识,远不如公办教育丰富。但这些私塾的社会反响颇佳,甚至有大学生主动到私塾“回炉深造”。    
    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农村地区及城市的都市村庄里为何出现私塾教育的回潮?正规的公办教育为何被农村子弟冷落?私塾的戒尺已经高高举起,农村公办教育恐怕难逃一打。    
    在湖南平江,私塾可说是传统私塾的活化石,至今秉承着传统遗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每当晨曦初露,幽幽的五角山下就传来阵阵读书声。近了,你会看到,在简陋的农舍里,三五成群的学生正围坐在几张用门板搭起来的书桌旁,各自读书,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先生则在这些孩子中间穿来走去。    
    私塾教什么呢?    
    私塾的课本大多已破旧,学生却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    
    平江私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古文、习书法、写作和做对联。而所学的古文除了《增广贤文》和《论语》外,还有《乡党应酬汇编》、《诗经》、《楚辞》、《幼学》、《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至于书法,是每天上午必修的内容,学生从家里带来毛笔、墨汁和白纸,临摹字帖,都写得非常漂亮。最有意思的应该是作文和做对联,作文需要讲求严格的格式和套路,但主题一般却是对乡间最近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    
    行唐私塾里一是把“经典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包括中文、英文、中医三部分。二是数学课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与“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同步教授。三是音乐、美术课注重经典作品欣赏,如音乐课主要让学生们听中国和西方经典名曲。四是让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写作。要求每人每学期读100本书(每80页算一本,根据兴趣随意阅读,每本读多少不限,老师适当引导),每人每天写一篇日记,字数、内容不限,老师点评。五是每年组织四次社会活动,如春季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组织学生去郊游。    
    教私塾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在平江的几个私塾里,教书先生都是五乡四邻德高望重的老者。这些老先生具有较为深刻的古文功底自然是不必多说的,还必须人品好且精通地方上的各种“应酬”,在当地是德高望重的。    
    在南江镇五角村和虹桥镇东安村的朱执中老先生和李福兴老先生,其威望在村里无人能比。朱老先生从19岁开始教老书,解放后中断,1982年复操旧业,教过的弟子已有四五百人。这些老先生几乎都是深居简出。“并不是因为年纪大的原因,这是一种修养”。坐在非常整洁的卧室里,朱老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说这话时,在朱老身后的床前,挂着一幅巨大的孔子画像。    
    行唐私塾的负责人傅路江三十多岁,他和父亲都是中医,以开诊所为生。目前,私塾聘用的老师毕业于正定师范专科学校,除体育以外,所有课程都由傅路江负责。上读经课时,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不管答的怎样,老师基本上没有批评之词。孩子们表示,他们愿意上读经课。    
    上私塾的又都是些什么人呢?    
    平江私塾里的学生,大多是11岁到17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又都是由于平时在读新书时没好好学习,而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且进入社会年纪又比较小。但也有例外,一些还在读新书的学生,由于古文没学好,也会利用假期到蒙馆里来“进修”。至今还让李福兴老先生感到自豪的是,两年前的暑假,当地一位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也在他的蒙馆里学了一个月的古文。在朱老的蒙馆里,一位记者曾拿起一本繁体竖排的《四书五经》,看了半天也没能读几页,但几个在这里已经读了两年的学生,却能够倒背如流。    
    行唐私塾里除了私塾主人傅路江自己的孩子,还有其亲属及朋友的孩子,年龄从6岁到10岁不等,分一到三年级,总共10人。    
    私塾属于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种方式,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批,在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后方能开办。目前,全国其他省份也有“现代私塾”出现,与行唐县不同的是,这些私塾仅是父母在家自己培养孩子。对这一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也非常明确:虽然目前政策上对此没有涉及,但总体上不提倡。    
    在我看来,私塾的特色课“读经”实际是倡导国学,这应当肯定。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处处闪烁着思想智慧的火花,虽然它有糟粕,但只有先了解它,才谈得上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一位老教师认为:行唐私塾主人如此逆大众而动,这种勇气值得肯定。私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说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诸多弊病,不论是教育官员、各级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好好反思。    
    实际上,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的私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私塾中一般没有干巴巴的道德说教,大都不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大谈什么道德理论。它们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具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之中,使学生既接受了文化知识,也受到了道德熏陶,做到知识、道德教育两相照顾。    
    据《晋中教育志》载,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榆次县褚村“退一步斋”私塾塾师针对日军侵华罪行给学生选讲《国殇》、《正气歌》、《过零丁洋》和戚继光平倭的故事及其诗词。又针对日伪政权在农村横征粮食之事,出《对倭寇征粮有感》的命题作文。    
    旧时有“字写得好坏是读书人的脸面”之说,又因为科举考试很强调书法,所以私塾中对于书法十分重视。数百年的私塾书法教育,形成了一定程序,每一步达到了什么程度,才能往下一步进行,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    
    


第4章 追问2 复活的私塾——是暗藏玄机还是大有可为(2)

    以前读过私塾的人,一般都有一手好字,这主要是因为其在私塾读书时受过严格训练。中华书法饮誉全球,与私塾严格遵循程序进行书法教育有关。毋庸讳言,我国年轻一代科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书法水平却急剧滑坡,有些名人连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单位都写不好,这与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很不适应。因此,借鉴私塾书法教育方法开展书法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才算实施了教育。私塾实施的是个别教育,个别教育与因材施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个别教育到因材施教只有一步之遥,有经验的塾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时,往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私塾实施个别教学,进行因材施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今天实行的是班级教学,一个班一般在50人左右,而且一般任课教师也不可能像塾师那样成天与学生泡在一起,因此,塾师进行因材施教时所采取的方法,应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批改作业,或是一起开展活动时,对不同学生应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独创精神,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既全面发展,又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及一技之长。    
    由于私塾在学生作文方面重视八股文写作,因而我们以往对私塾作文教学中的某些具有现代价值的东西全盘否定了。其实,私塾的作文教学颇有特色,形成了阶梯式的教学程序。私塾在学生习作训练上,提出了词义并重的原则。塾师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了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辞章”与“义理”并重并举,使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处理。    
    私塾当然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无一定计划,课程单一,全部课程由一位塾师“包打天下”,大部分教学内容陈腐脱离实际,作文大多为学写八股文,教学方法太注重背诵,体罚严重地存在,等等。但是私塾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这些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具有现代价值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张传燧就认为:私塾教育确能弥补我们现代教育功利性太强的不足。但这种学习阅读不能走向极端,一定要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需要。    
    在我看来,私塾回潮实际上凸显了农村教育的软肋。    
    软肋之一是学费较高。相对公办教育而言,私塾收费比较便宜。私塾先生李复兴说早年他向学生每天收取1两米、1毛钱。因为如果有10个学生,1天就有1元钱,0。5公斤米,正够他一天的生活费用。2002年,他向学生每月收取50元。李复兴说:“我教书也为生计想,但赚钱不是目的,而是看重别人对我有请求。”    
    软肋之二是只让少数人获益。现在的正规教育,事实上只成就了极少一部分能够爬上高考阶梯的农家子弟,而大多数人从这个教育体系获益甚少(付出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相当多的农民孩子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使勉强完成了,也达不到这个教育要求的素质水准。有太多的农家子弟,受了6年或者更多的教育,却连封信都不会写。但是,恰恰就是另外一批农家子弟,而且还是他们中间程度差和比较差的那一部分,在读了两三年甚至一年的私塾后,不仅可以对对子,而且可以流畅地写作文了。因为除了传统经典提供的滋养,私塾老先生还注重将社会教化融入日常学习过程。如朱执中给学生出的作文题,大多取自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教材”,针对本地一些很实际的事情。如《买码的害处》、《勤俭与懒惰的对比》、《保护森林的好处》、《不忘父母恩情》等。    
    软肋之三是内容脱离农村实际。浙江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白崇认为,私塾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人对它感兴趣,并不是因为私塾这种形式,而是因为私塾中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暴露出当前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较少的缺陷,使一些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感到不满足,因而出现了私塾还有市场、还在平江农村存在的现象。    
    大坪乡扩大村农民樊岳桥曾干过一件“大事”:将私塾老先生艾礼云接到自己家里,吃穿浆洗照应全包,每年再给300斤稻谷,让他给儿子樊格君整整教了7年老书。樊格君当时正读初一,数学比赛拿过全乡一、二名,老师们都为他惋惜。有媒体的记者问樊格君,对父亲当初的安排是否后悔?当年33岁的樊格君不假思索地说:“后悔没道理。”樊格君如今在家务农,偶尔也承揽本地一些建筑活,爱人在村小学代课。遇红白喜事有人宴请,樊出面司仪应酬,甚至跨越省界,应邀到河对岸江西本家那边走场子。在当地人眼里,他“是个跑得满台的人物”。    
    软肋之四是功利性太强。高中毕业并读过5年老书的南江镇崇义村支书童振武说,现在农村学校教育是为考大学设计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读上去考出去,才有出息前途。如果你读不出去,回到农村就非常惨。“文不像相公,武不像关公”,过去学的和生活脱节,根本派不上用场,甚至连起码的待人接物也不会。一切都要从头来过。读老书就不一样,如果你有一笔好字,会做祭文,会写诗联对子,会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应酬,很快就能融入当地生活,走出去别人看法也不一样。童振武说:“读新书能够搞事(干工作),读老书晓得做人。这是我们这里的一致看法。”    
    农民有意无意将“新书”和“老书”对立,说明它们之间确需一种沟通互补。    
    虹桥镇联校校长李冬明认为,老书教育内容上封建的东西不多,除了注重字词句基础训练,更注重礼节和如何做人的陶冶,注重遵纪守法教育,约束性强,对弘扬传统文化有较大作用。现行教育是缺乏这些的。    
    软肋之五是忽视国学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较之旧式私塾有很多长处,但在国学的学习上,确有两个弱点:一是忽视背诵。读书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嘴念,背书较单纯的看书能更深地摄取书中三味。二是忽视背诵经典。经典在书中“含金量”最高,能“以少许许胜多许许”。今天的儿童教育,当然不能再片面强调死记硬背,但是熟读一些经典还是很必要的,即使是“不求甚解”,也大有好处。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儿童到了十三四岁理解力才开始发展,在此之前则是记忆力惊人。利用此时的记忆力,让他们背诵一些经典,记住一些中国经典文化,在今后的成长中得以反复咀嚼,将会受用终生。    
    现代私塾的出现,是对现代学校教育中这些软肋的反拨,值得公立学校反思。因为,现在的中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依旧是二元隔离的状态。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约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义务教育投入的大头集中在乡镇,而乡镇又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无心也无力拨款投入义务教育,实际上就变成了民众自己为义务教育“埋单”。而由于资金匮乏,农村教师的素质、软硬件设备的配置以及受重视程度,都使得农村教育远远不及城市教育,何况还要经历高考分配资源悬殊的挤压。绝大多数农村青年成为高考的失败者,他们除了部分进入城市打工外,更多地还是要留在农村生存。而现代私塾,就是给这些农村青年重新溶入农村话语体系的归位教育。    
    


第4章 追问3 教育者的教育——学生家长回归课堂(1)

    教育必须从新生命诞生时开始,而0至3岁是孩子一生中发展最快、最重要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孩子有可能会丧失人生中不可再得的教育黄金期。这项教育在1998年前的我国还是一个空白,此后,它才开始在广州等地实施。即便如此,它还是遭到了不少家长的拒绝。    
    “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笨?”    
    在郑州市某小学,班主任吴老师刚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办公室里突然闯进来一位家长,迎面就是这句带哭腔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