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6-明朝的皇帝-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姨太太,或者一个通房的丫头,都成了他的主宰。神宗和郑贵妃的关系就是如此——如以为我是臆测之词,则舍此而外,实不知如何才可以解释明神宗的行为。
神宗崩后,葬京西昌平州北天寿山。按:明帝的陵寝分三处,太祖先世葬凤阳,先称“英陵”,后称“皇陵”;太祖葬南京,称为“孝陵”;自太宗以下都葬长寿山,共十三陵。太宗的陵寝称为长陵,极其壮丽;自仁宗献陵以后规制俭约,但至世宗的永陵,又大事兴作。神宗的定陵,费银至八百余万,特简给事中、御史巡视陵工。
在近年的报告中记载,神宗的尸体未腐,从照片上看,跟我儿时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所见的木乃伊十分相似,干瘪瘦小,想来是尸体萎缩的缘故。神宗依明代的殓法,侧殓,曲足作睡卧状,唇上八字须清晰可辨。地宫中,日用器物皆备;御用的面盆,确为金盆,盆底标明足赤若干两,形制甚妙,有中空的夹层,内灌少许铁沙,如此则分量轻,宫人纤手,力足胜任,而泼水时,琳琅作响,有悦耳之音。
神宗一生的评断,精确莫如《明史本纪》论赞,引录如次,作为本文的结束:
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鹜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邪奸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明朝的皇帝》 第三部分万历末年有道士歌于市
第八章〓奉圣夫人一、万历末年有道士歌于市
《明史·五行志》,专记各种妖孽、怪异、灾祸,其中“诗妖”一类有这样的记载:
万历末年,有道士歌于市曰:“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北人读客为楷、茄又转音。为魏忠贤、客氏之兆。
“委鬼”当头,“茄花”遍地,前后只有七年的工夫,而流毒遍天下。从来由正入邪之速、之怪、之荒唐,无有逾于此者。
这七年正确的纪时是:泰昌元年九月初至天启七年十二月底,也就是熹宗在位的七年。熹宗其人,孟心史先生曾慨乎其言:“明之气运将尽,产此至愚极不肖之子孙。”诚然,熹宗至愚、极不肖,但平心而论,这不是熹宗本人的过失。“权力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以此法则推论,明太祖有这样一个至愚、极不肖的子孙,他本人首先应该负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权与相权对立,互为制衡,洪武十三年罢相,戒后世不得复设相位,从此君权成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力,就传统文化的立场来批判,这是违反孔孟学说的“不道”的行为。秦始皇尚知尊重“廷议”,而明太祖大权独揽,其专制为历代所无。在此绝对的权力之下,发生偏差,很难纠正。明朝宫闱的腐化就是如此,早有迹象而苦于无所措手,难以着手。熹宗以前几代,就是这样一个腐化的环境,所以从他一生下地,所接触到的气味,无不是中人欲呕,但习焉不察,如圊厕之蛆,根本不知此外还有天地,则孟先生责以至愚、极不肖,似乎成了苛论。
就现有的史料来看,熹宗的资质并不坏,如果在现代,他很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至少也可以造就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同时他的秉性并不暴虐,比起东昏侯等人来,是好得太多了。他的至愚、极不肖,是因为从没有受过教育,不仅没有受过皇子教育,甚至也没有家庭教育,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一切阴鄙秽恶的反教育;如是则非至愚、非极不肖不可得。
明朝宫闱的腐化,在正德以后就很严重了。我要先录一段野史,证明明朝的太监在生理上与以前各朝的太监不同。
《明朝的皇帝》 第三部分魏忠贤与魏朝争客氏
二、魏忠贤与魏朝争客氏
《甲申朝事小记》有一条:
阉人割势,以便宫中役使,古今用之。岂有势既割去,尚能淫乱者乎?嘉靖中,宦者刘荣与宫人乱,事闻,黜役遣使。天启间,宦者赵进教、徐应元、魏忠贤三人,相为嫖友。又魏忠贤与宦者魏朝,共私客氏。《世法录》载:石允官河南佥事,民女被阉宦逼淫而死,问抵刑。合数事观之,宦者奸淫不虚矣。《通鉴世法》系儒生作,或不及详;《酌中志》乃宦者作,亦言及此,要不妄言也。
按:《酌中志》专记明朝禁宫的规制轶闻,是一个名叫刘若愚的太监所作。明末太监的“净身”确有问题,而问题之发生,在于太监太多,《甲申朝事小记》又一条:
净身男子,大约闽人居多,崇祯十七年中选三次,增万人,每岁月米增七万二千石,靴料增五万。其未选中者,散于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俗称“无名白内官”。
此条亦可信。清圣祖曾听前明太监谈当时宫闱,说太监太多,散居各处,给饭不能遍及,致有活活饿死的;此见于《圣祖实录》,必不妄言。宫中太监以万数,自难保有不“净”的人混入,而且也不是绝无仅有之事,然则明朝中叶以后,宫闱的秽乱,可想而知。
客氏本为魏朝的禁脔,所以魏忠贤——本名李进忠,以后复姓为魏,更后赐名忠贤;移宫一案中首恶的李进忠,就此湮没逃避,为行文便利计,从此处起,称他为魏忠贤——勾搭客氏是瞒着魏朝的。及至魏忠贤得势,不必再畏魏朝,因而公开了这一段秘密关系,魏朝无可奈何,不能不承认魏忠贤亦有此“对食”的权利。
这一畸形的三角关系当然摆不平,争风的结果,魏朝落了下风。此事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王安对于魏朝与魏忠贤争客氏颇为不满,勒令魏朝退让。此虽见于正史,而实可怀疑,因为此一争也,明明是魏忠贤对魏朝无情无义,以王安的为人来说,似乎不会这样不明事理去袒护魏忠贤。比较之下,倒是第二种看来荒谬离奇的说法比较可信。
《明朝的皇帝》 第三部分客魏阴谋得遂
三、客魏阴谋得遂
另一个说法,见于《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篇:
上(熹宗)即位数月,一夕,忠贤与朝争拥客氏于乾清宫晓阁,醉詈而嚣,声达御前。时上已寝,漏将丙夜,俱跪御榻前听上会。客氏久厌朝狷薄而喜忠贤憨猛,上逆加之,乃退朝而与忠贤。
这好像十分荒唐,而荒唐犹不止此。
明朝有两个皇帝有着极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一个是宪宗,《明史·后妃传》:
恭肃贵妃万氏,诸城人,四岁选入掖庭,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生产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于诸山川,遂封贵妃。皇子未期薨,妃亦自是不复娠矣。
按:孙太后为宣宗皇后,是宪宗的祖母。“土木之变”,英宗兵败为也先扣留时,孙太后命立皇长子为太子,时年两岁。国本所寄,要防辅政的郕王加害,孙太后当然要加意护持。因此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万贵妃必是此时奉孙太后之命,照料东宫;这也就是说,万贵妃原是宪宗保姆。
这个保姆何时与宪宗发生了肉体关系,“宫闱事秘,莫之能闻”,所可断言的,她是宪宗初恋的情人,或者反过来说,宪宗是她初恋的情人,年龄相差十九岁,自是畸恋。宪宗一生受万贵妃挟制,几乎不能保其子;但在她成化二十二年“暴疾薨”后,宪宗为之辍朝七日,则恋情至死不减,可以想见。
熹宗的情形跟宪宗相仿,所不同者,宪宗与万贵妃的畸恋出于哪一方的主动,难以究诘;而熹宗与客氏的不正常关系,必是客氏的勾引,而又多半出于魏忠贤的阴谋。《甲申朝事小记》载:
道路传谓:上甫出幼,客先邀上隆宠矣。
所谓“出幼”者,意指贾宝玉与袭人“初试”之事。于此可见,在此以前,十六岁的熹宗或者只知饮食,不知男女,而开以此种知识的,就是客氏,时间当在熹宗登极入居乾清宫的几天以后,至迟不会超过半个月,因为半个月以后客氏即邀“隆宠”,是为客、魏阴谋得遂的明显迹象。
《明朝的皇帝》 第三部分客氏住咸安宫仪制甚隆
四、客氏住咸安宫仪制甚隆
《明史·熹宗本纪》记他在九月初六庚辰即位后,除了下诏改元大赦的例行公事以外,大书国政的第一件是:“辛卯逮辽东总兵官李如柏。”李如柏为李成梁次子,李氏父子自隆庆、万历年间起就是备边防满洲的大将,李如柏被逮,恰是显示了外患已深,他的兵败是在前一年,经略杨镐督师八万八千,号称二十万,分四路进攻,李如柏督兵鸦鹘关,张皇失措,而致大败。《明史本传》:
始成梁、如松为将,厚畜健儿,所向克捷。至是,父兄故部曲已无复存,而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复少年英锐。特以李氏世将,起自废籍中,顾如柏心中情怯,唯左次避敌而已……杨镐四路出师,令如柏以一军出鸦鹘关,甫抵虎拦路,镐闻如松、马林两军已覆,急檄如柏还。大清哨兵二十人见之,登山鸣螺,作大军追击状,如柏军大惊,奔走相蹴,死者千余人。
为此,御史交章弹劾,此时逮捕到京。败得如此可耻可痛,如果是一个有知识的十六岁少年,亦当引以为深恨;但这件可以申明纪律的好事之下,立刻便是:“甲午荫太监魏进忠兄锦衣卫千户,封乳保客氏为奉圣夫人。”甲午为九月二十一,恰好是在熹宗登极半个月以后。至于他的嫡母和生母的尊谥“孝元贞皇后”和“孝和皇太后”,则是在两个月以后的事。
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后,住在咸安宫。这个宫在武英殿之西、西华门之东,清朝作为教习八旗大臣子弟的官学。取其出入方便,客氏舍弃大内许多好地方不住,愿意住到这个地方来,也就是为了出入方便,便于交通各方。
那时,客氏“自居于皇上八母之一”。按:光宗皇后郭氏、熹宗生母王才人,还有个刘淑女,以后也封为太后,就是思宗的生母,这是熹宗的已去世的“三母”;在世的有西李、东李,还有个赵选侍,也是“三母”;此外更有个“旧贵人”,当然也算“一母”,加起来共是“七母”,凑上乳母客氏,共是“八母”。
客氏住在咸安宫,每日清晨进乾清宫,仪从极其煊赫,“八母”死的死,在世的都不及此一母,亦为亘古未有之奇。
《明朝的皇帝》 第三部分王安多病不能常见熹宗
五、王安多病不能常见熹宗
客氏被奉为奉圣夫人,外朝大臣以及宫中的王安都未表示反对,这是因为:第一,熹宗的祖父神宗冲龄即位,封乳保为“戴圣夫人”,有先例可援;第二,熹宗生母去世,受托抚育的李选侍移宫,正需有个乳母在乾清宫照料起居,则封以尊号,酬谢她“奉圣”之劳,亦为人情之常。只是没有人能想到,客氏是这样子近乎乱伦地“照料”起居。当然,乾清宫已在魏忠贤一手控制之下,在最初那一段时期中,他一定会很严密地封锁消息,不要说是外廷,就是在内廷的王安,亦未见得知道有此丑闻。
王安对光宗、熹宗父子的保护之功,熹宗是知道的,所以很听他的话——熹宗这一点与他因生母受凌虐而痛恨西李,都是他本性不昧的一点灵光,亦可见他的资质并非“至愚、极不肖”。都因未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致蔽塞聪明,做出蠢如鹿豕的事来。而王安对熹宗有这样“言无不纳”的影响力,竟未能发挥,真是只好归之于气数了。
《明史·王安传》说他“为人刚直而疏,又善病,不能数见帝”,此是王安不能发挥其影响力的原因。多病犹可,“疏”则必不可。从来君子与小人之争,君子理直气壮,初起必占上风,周旋到后,往往失败,症结就在小人密而君子疏。太监的本性则是密而又密,因为太监以生理的缺陷造成心理的自卑,几无不多疑,君子认为理所当然、无须考虑的事,太监会反复思考,推究至微,找出许多可利用的空隙漏洞来,特别在遇到切身利害关系时更是如此。我再举个现成的例子:杨涟为移宫一案,六天工夫,须发尽白,就因为以密对密,思虑太苦,如果稍微放松一步、忽略一刻,必不能成功。
因为王安不能“数见帝”,于是魏忠贤方得进用,王安对魏忠贤是很不坏的,此亦由于赋性疏略,所以知人不明。照史书上看,魏忠贤其人,恰如“捉放曹”中曹操的道白:“外貌忠厚,内藏奸诈”。他生得一副傻小子似的“憨”相,这种外形最易博得人的好感和信任,而且明朝的太监有“内书堂”可以读书,魏忠贤却是不识字的,越使人疏于防范。
《明朝的皇帝》 第三部分内外交谏请逐客魏
六、内外交谏请逐客魏
魏忠贤得势后,第一件事就是剪除情敌。由于客氏的好恶、熹宗的无知,魏朝垮了下来,于是魏忠贤假传圣旨,把魏朝发往凤阳看守皇陵,魏朝一到那里就被勒毙了,自然是魏忠贤的指使。
第二个目标是王安。王安之死为客氏主谋,魏忠贤听了枕上之言,一手安排。这要从天启元年正月说起。
那时有一道诏令,说客氏保护有功,给土田二十顷为“护坟香火资”;魏忠贤侍卫有功,“待陵工告竣,并行叙录”。所谓“陵工”,是指光宗庆陵。陵工告竣,出力人员照例叙功,魏忠贤与陵工无关,并未出力,自然无功可叙,而居然有此一诏,很明显地,是魏忠贤为自己的升迁做准备。其时王安未死,魏忠贤的羽毛尚未丰满,所以不得不制造一个理由,到后来则杀人抄家“莫须有”罪名,加官晋爵更是予取予求,“莫须有”何功绩。
这时有个御史,苏州人王心一,上疏抗议,此为抨击客魏首先发难之举,他说:
陛下眷念二人,加给土田,明示优录,恐东征将士,闻而解体。况梓宫未殡,先念保姆之香火;陵工未成,强入阉侍之勤劳,于理为不顺,于情为失宜。
这几句话说得很平实,无可驳斥,因而此疏留中不报。但自此开始,客魏的动态益为人侧目。王安当然也发觉了,正好大婚期近,御史方震孺、刘兰、毕佐周等人纷纷上疏,请逐客氏;王安亦在此时劝熹宗惩处魏忠贤。熹宗不舍客氏,说皇后年轻,需要客氏保护,等大葬礼成后,遣之出宫;至于魏忠贤,则发交王安鞫问。而这些处置,出于客氏的进言,亦是可想而知的事。
如果王安这时候杀了魏忠贤,则客氏孤立,群阉丧胆,明朝的历史又是一个写法。不幸的是,王安又一次姑息了魏忠贤,训斥一顿,令其自新了事。正人君子当以权力伸直道时,以一念之私而有不忍之心,此最不可恕。所以严格地说,王安误己而又误国,不是什么可令人佩服的人。
《明朝的皇帝》 第三部分王安具疏辞掌司礼监
七、王安具疏辞掌司礼监
到了四月里,熹宗大婚,册后张氏是河南祥符人、秀才的女儿,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品格、才具、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