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强击柏林 >

第2章

强击柏林-第2章

小说: 强击柏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据守当前阵地的命令时,大约100个师的苏联红军却在他们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三年半后追击溃退德军进入德国首都柏林的绝世帅才———格奥尔基·K·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发起了猛烈反击。这种突如其来的攻击给德国军队和“第三帝国”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严寒的12月和次年1月上旬的几周内,遭到沉重打击的德军防线不断被苏军突破,正如130年前的拿破仑大军一样,毫无招架之力的德国军队节节败退,几乎快要消失在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纳粹德国陆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成为希特勒“第三帝国”短暂历史上的一个致命的转折点。 
  仅仅一年后,在伏尔加河畔的英雄城市斯大林格勒,德国人遭受了自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1942年秋天,德军经过一系列异常艰苦卓绝的激战之后,几乎占领了斯大林格勒这座业已成为废墟的城市。然而,在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和英勇反击之下,德军的后勤补给线接连被切断,德军陷入四面楚歌之中。最终,这些身处绝境的德军人员不顾希特勒下达的严禁投降的无情指令,于1943年1月向苏军投降。在经过3个月之久的残酷巷战之后,最初从德国出发的285000名军人只剩下91000名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的战俘,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一瘸一拐地走向偏僻遥远、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通过这场战役,苏联重新夺回了俄罗斯南部和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粮食资源。此役之后,德国军队横扫东部欧洲的迅猛步伐被迫停滞下来,同时开始了向德国本土大规模溃退的漫长征途。但是,无论对于苏联还是德国,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所具有的重大的象征意义。对于苏联而言更是如此,它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抵抗纳粹侵略的士气和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已被围困一年半之久的十月革命圣地———列宁格勒重获自由。在德军投降后不久,斯大林格勒曾经专门举行了一次胜利聚会,美国战地记者亚历山大·韦尔斯对当时的场面这样描述道: 
  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放了许多的伏特加酒。紧挨着我坐的是一位长着酒糟鼻子的上校,他显然已经喝了很多酒。“我们干掉了他们整整50万!”他大声吆喝道:“来,来,为斯大林格勒的英雄们,干杯!”……他拍着自己的胸脯,指着自己的红星勋章大声说:“瞧!这是昨天我们伟大的政府奖给我的!朱可夫———我崇拜朱可夫,是他策划和指挥了整个战役,是他和我们伟大的斯大林一起策划的。哈勒欣河战役,我们轻松地干掉了日本人———但那只能算是一次演习。在斯大林格勒,可是动了真格的了,我们在这里歼灭了希特勒最精锐的部队。是谁把他们歼灭的?是我们伟大的俄罗斯人民!”   
  玩火自焚 战车杀向德国本土(4)   
  很显然,这场战役对于德军士气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德国历史学家瓦尔特·戈尔利茨评价斯大林格勒是“第二个耶拿(耶拿是德国西南部的城市,1806年普法激战的战场,拿破仑在此击败了以俄国和普鲁士为中心、由英国提供军费的欧洲第四次反法同盟。———译者注),是德国军队所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溃败的消息传来后,纳粹德国下令全国致哀4天,所有影院、剧场等娱乐场所停业,以哀悼在前线阵亡的将士。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恰当的反应,因为这是“第三帝国”走向最终灭亡的痛苦历程的开始。在接下来的26个月内,德国人开始由攻势全面转入守势,被迫向本土逐步撤退。在此期间,他们尽管也采取了一些较大规模的反攻行动———譬如1943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和1944—1945年的阿登反击战———实质上只不过是一些较大规模的防御性战役而已。 
  就在“第三帝国”的战争能力江河日下的时候,一连串的“厄运”也接踵而来。1943年夏季,希特勒最亲密的法西斯盟友———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极不光彩地下台了。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再加上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成功登陆,意大利国王召见了墨索里尼,在简短的会晤之后宣布将其解职,这位可耻的独裁者随即被塞进一辆救护车送入监狱。在短短几周内,意大利成立了以佩特罗·巴多利奥陆军元帅为首的新政府,并与美英盟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但是,三分之二的意大利领土这时仍然控制在纳粹德国手中。9月3日,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南部海岸成功登陆。为了阻挡盟军的前进步伐,继续控制意大利这个昔日的盟友,9月13日希特勒指示纳粹党卫军人员乘坐滑翔机成功地将墨索里尼解救了出来,随即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所谓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实际上,这个作为纳粹德国在意识形态和军事上的盟友的傀儡政权从来没有任何作为,这是因为饱受苦难的意大利人民再也不会接受墨索里尼以及他的法西斯主义了。此时,美国和英国的军队已经踏上了欧洲大陆的土地。 
  次年,形势的发展对德国人更加不利。截至1943年夏季,经过旷日持久的激烈搏杀,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海战中惨遭失败,完全丧失了对于美英海军的战略和战术优势。相反,盟国在大西洋上的胜利不仅摧毁了德国海军原本就为数不多的作战舰艇,更确保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可以畅通无阻地投入战争,极大地满足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在此期间,盟国空军对于德国首都柏林的轰炸行动日益升级,成千上万吨从天而降的炸弹不仅落在了军事基地和工业区里,还落到了聚居着大量平民的居民区。毫无疑问,战争到此时已经演变成为一场针对所有德国人的“全面战争”、盟国希望此举在摧毁德国战争能力的同时,更能够彻底摧毁日尔曼人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志。果然不出所料,这种做法很快奏效。1943年5月25日,就在鲁尔工业区刚刚遭受过一连串的狂轰滥炸之后,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其日记中哀叹道: 
  生活在西部的人们开始逐渐丧失勇气,这里就像地狱一样令人难以忍受……傍晚时分,我收到一份报告,说多特蒙德(鲁尔区矿业中心)又遭到了猛烈轰炸,到处是残垣断壁,没有一间屋子能够继续住人。 
  这种轰炸行动在1945年2月达到了极限,其剧烈程度令人触目惊心。2月中旬左右,盟军对于德累斯顿的猛烈轰炸引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火灾,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大约13。5万人在大火中丧生,比6个月后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死去的日本人还要多出57000人。在1943年的春夏两季,盟军对于柏林的空袭开始逐渐升级。到1943年年底,至少有20万吨炸弹落在这片土地上。 
  1944年6月6日,在加拿大、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甚至几乎所有的联合国最初成员国部队的支援下,美英两国的军队在法国诺曼底海岸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两栖突击行动。经过一整天的激烈厮杀之后,突击登陆的盟军部队已经在法国海岸抢占了几处登陆场。   
  玩火自焚 战车杀向德国本土(5)   
  德国人当时并没有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临近傍晚时分,已经陷入绝境的德国第7集团军收到来自最高统帅部的一道命令:第7集团军的将士们:西线司令部传达来自最高统帅部的指示精神,务必于6月6日傍晚之前围歼登陆之敌,粉碎敌人来自海上和空中的支援图谋,在今晚结束之前务必将业已登上海滩之敌全部清除。 
  ———1944年6月6日16时55分然而,在6月6日晚间,在诺曼底海岸的盟军部队并没有像德国人预期的那样被“清除干净”!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任何一个日子里,德国人的这种梦想也没有能够实现! 
  就在西线盟军在诺曼底海岸登陆的同时,东线德军的处境也开始每况愈下。自从1938年以来,希特勒和他的外交官们一直在向全世界诡辩自己进行的是一场纯粹的自卫战争,他们炮制的这个弥天大谎到了1944年终于变成了真正的现实。这时的苏联红军与1941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经过3年多的浴血奋战,他们拥有了一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军官队伍,一支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机械化部队,以及一套灵活机动、富于创新精神的战术学说。在战争初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的援助项目,对于苏联在重创之下生存下来、免遭灭亡的命运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苏联的军事工业开始逐渐恢复元气,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仅在1944年就生产了29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1225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300架飞机和1。84亿枚鱼雷、炮弹和炸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德国军队已是穷途末路,与包括苏联红军在内的任何一个敌人相比,其装备水平和实际战斗力已经不可相提并论了! 
  自冷战结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战胜纳粹德国,主要是因为占据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苏军将士身上迸发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德国军队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当时的德军内部,各军兵种和各部门之间相互攀比、猜忌和嫉妒,倾轧之风盛行;总参谋部被一些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人员把持着,他们容不得任何新颖的见解和创意,始终受到“战争理解能力低下”的困扰(英国皇家军事学院H。P。威尔莫特如此评价);在军队现代化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战争中德国陆军有85%的部队在进行作战机动时仍然依赖骡马等原始运输手段;最为严重的是,“第三帝国”领导层对于德国陆军心存疑忌甚至敌意,他们虽然对于军事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却往往随意插手前线指挥官的作战决策与指挥活动,极大地干扰甚至贻误了战机。由于这些原因,德国军队在1939—1943年期间曾经拥有过的诸多战略优势,到了1944—1945年时就不复存在了。威尔莫特经过缜密分析后认为,德军作战条令严重过时却始终一成不变,机动能力低下且不能及时得到提升,战线过于漫长而不能得到合理收缩,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预备队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集结……鉴于上述种种原因,进入1944年后,等待东线德军的无疑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激烈角逐 明争暗夺“重大战果”(1)   
  1945年最初几个月,西方盟军和苏联红军准备向柏林发起最后攻击。看起来,双方将对“第三帝国”首都展开激烈争夺。但出人意料的是,盟军最高司令官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却有着另外的打算。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曾经指出,战争本质上是“另类手段的政治”。这种说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在1945年春天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即将向德国首都柏林进发之际,得到了最为准确的验证。 
  1945年年初几个月,盟军和苏军潮水般地涌入德国腹地。当时,3个英美集团军群由盟军最高司令官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3个苏联红军方面军分别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伊万·科涅夫元帅和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指挥。就在美英盟军1月份击退德军在阿登的反击之后,苏军和盟军两大集团随即均以惊人的速度突入德国境内。3月22日,美国第3集团军在乔治·巴顿中将的指挥下渡过莱茵河,以每天高达50公里的速度,穿过德国中部向东推进。美军的快速推进令德军始料未及,几乎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3月28日,美国第9集团军第82侦察营的坦克行驶到一条铁路干线附近,停下来向上级汇报自己当前的位置。就在这时,一列满载兵员、装甲车辆和枪械的德军火车突然出现。对于当时的场面,第82侦察营营长惠勒·梅里亚姆中校这样描述:“德军火车从我军坦克中间轧轧地驶过,双方士兵呆呆地对视着,没有一个人出声,也没有开一枪。看来,德国人根本没有料到我们已经渡过了莱茵河!” 
  东线德军的抵抗异常顽强,而苏军部队的推进场面更是气势磅礴。截至2月初,苏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成功摧毁了德国A集团军群,穿过波兰和东普鲁士抵达奥得河,在距离柏林7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3个坚固的桥头堡。到3月底,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肃清了波美拉尼亚的德军;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占领了西里西亚,继续向南面的尼斯河挺进;朱可夫对奥得河西岸的桥头堡进行大力扩大,达到纵深10公里、正面约50公里的规模。 
  但是,这些可喜的胜利也引发了很多新的问题。盟军地面部队进展异常神速,远远出乎决策层的预料。盟军空降部队对此十分不满,担心自己将失去参加这场战争最后一次突击的机会。这是因为,地面部队往往快速通过预先划定的空降区,使得空降部队不得不屡屡放弃自己的任务。美军第101空降师副师长J。希金斯准将抱怨:“地面部队的做法分明是想把我们挤出战争。”然而,让地面部队指挥官们更加为难的是,他们目前的军事行动需要与政府未来的政治意图挂起钩来。1944年12月,德国在比利时阿登山地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惨遭失败,为盟军在1945年春向柏林进军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此次战役之前,各国对于如何安排战后的一系列问题,最多只需要达成一个模糊的共识即可。如今,在战争日益临近尾声、盟军占领了德国大片国土的情况下,盟国不得不考虑未来如何部署占领军、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政府等问题。在消灭法西斯德国的进程中,美英盟国和苏联均主张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同时对各自攻克的德国领土实施占领,这就需要制定具体方案予以落实。双方高层担心,在从东西两线同时向德国腹地推进的途中,己方军队轻率地朝对方快速挺进,很有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1939年,德国和苏联在波兰就曾出现过类似的冲突,尽管双方事先已经约好如何瓜分波兰,但最终还是发生了短暂冲突,均损失惨重。 
  然而,最大的分歧却存在于英国和美国之间。早在1943年10月,英美两国的政治家就曾在如何管理德国人口以及西北部发达的工业区(包括汉堡、不来梅和不来梅港等三地的重要港口)的问题上发生过争执。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态度非常坚决,认为美国的占领区应当从德国西北部边境沿着莱茵河向下至美因茨,而后向东到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从那里再往北至莱比锡,东北抵达斯德丁和波罗的海。尽管所有人都认为柏林应当由美英苏三国共同占领,但从战略位置上讲,柏林恰好位于美苏两国占领区的分界线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坚持认为,根据地理位置和军事行动位置(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L·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位于艾森豪威尔所指挥的三个集团军群的最北侧),德国西北部应当由英国占领和管辖。此外,所有人都清楚德国东部应当由苏联管辖。但在这个问题上,与罗斯福相比,丘吉尔主张给予苏联更多的占领区,接近1939年之前德国领土面积的40%。尽管丘吉尔也同意柏林由英美苏三国共同占领,但还是主张柏林应当划归苏联管辖。当然,对于英国人的主张,斯大林很快就在1944年2月18日的欧洲咨询委员会上表示赞同,但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