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密码-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亨利六世》上 、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以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伊丽莎白一世有私生子?(1)
有关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一直众说纷纭,但一个美国作家20日提出了一种最为耸人听闻的说法:莎士比亚实际上是英国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私生子。
“处女女王”生过孩子?
据英国《独立报》21日报道,美国戏剧和音乐剧作家保罗·斯特雷茨,在其所著的《牛津: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之子》一书中提出,虽然英国正统历史书上一直声称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并被尊称为“处女女王”,但实际上她不仅生育过几个孩子,而且她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莎士比亚。
斯特雷茨称,伊丽莎白一世的第一个孩子于1548年秘密出生,取名为爱德华·德维尔,后来成为牛津伯爵第17世。
此前,已有人提出,爱德华·德维尔就是莎士比亚。在17世纪初出版的英国《地道绅士》中,列举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中头一位就是爱德华·德维尔,对平民出身的莎士比亚则只字未提。
“我已经改写了伊丽莎白王朝的历史,”斯特雷茨20日在美国称,“所谓‘处女女王’,是英国都铎王朝宣传机器制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在过去数百年中,大多数历史学家们都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这一说法。”
斯特雷茨承认,他的这一大胆说法将使英国学术界目瞪口呆。他说:“这一说法就像是当年的《物种起源》一样,突然之间改变了一切。现在,我们得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了。”
与朝臣有浪漫关系?
斯特雷茨的书已在美国出版。他是在写一部剧本的时候开始对莎士比亚的身世产生浓厚兴趣的。他自称尽量“不争论这一事件,而是写出艺术家牛津的成长历程。”
斯特雷茨说:“我知道爱德华·德维尔从14岁起开始在英国王室成长,因此我翻阅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很多传记,努力了解她,了解伊丽莎白一世的王室生活。”
正统的伊丽莎白一世传记作家们都承认,少年伊丽莎白一世与其野心勃勃的朝臣托马斯·西摩之间曾有过某种浪漫关系,但他们认定两人之间的关系不会有什么结果。不过,也有伊丽莎白一世的随从记录说,西摩曾身穿便服进入伊丽莎白一世的房间。
斯特雷茨称,在这段浪漫关系之后,伊丽莎白一世曾消失过一段时间,而当时她应该和她深爱的、怀孕的继母凯瑟琳·帕尔呆在一起。历史学家们曾说,伊丽莎白一世当时生病了,但却没有发现医生为她看病的记录,直到1548年后半年。
著作中有体现?
“我怀疑她那段时间怀孕了。”斯特雷茨说,“如果你研究当时的文件,可以发现一直有流言蜚语说她生了一个孩子。”按照斯特雷茨的说法,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莎士比亚。
伊丽莎白一世在一封信件中谈到自己的病情,同时驳斥了有关她“行为放荡”的种种谣言。但斯特雷茨称:“她并没有直斥流言是错的,相反,她说到,谣言会伤害国王陛下的姐妹。”
至于伊丽莎白一世的私生子,斯特雷茨称,他在出生后被安排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养育。承担这一职责的就是当时的英国贵族约翰·德维尔,牛津伯爵第16世,孩子也被取名为爱德华·德维尔。为了掩人耳目,约翰·德维尔伯爵曾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和一个与伊丽莎白一世关系密切的女人结婚。
爱德华·德维尔的出生没有留下接受洗礼的记录,但他的教育由英国高层负责。他受英国王室的保护,即使在他父亲去世后,英国王室也没有按照惯例将对他的保护权出售。这意味着,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有权决定爱德华·德维尔和谁结婚。
斯特雷茨还提出,爱德华·德维尔,也就是真正的莎士比亚,显然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并在他的名著《哈姆雷特》以及十四行诗中都有隐晦的表达。
“处女女王”
本报综合报道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1603年),被史学界公认为英国历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她统治下,英国海军一举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北美开拓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在其统治期内,英国的文学艺术也空前繁荣,涌现了莎士比亚、培根、埃德蒙·斯宾塞等许多名垂青史的作家。她辞世时,英国已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大国。
伊丽莎白一世多愁善感,在感情上遭受了诸多挫折。正统历史记载,她为了国家和王室的利益,终身独守闺阁。许多人都感到费解,甚至怀疑女王生理上有缺陷。举国上下都希望能够喝上女王的喜酒,国会恳求她与任何她所心仪的人结合,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她认为,如果她要嫁给当时刀剑相向、互为水火的法国或西班牙的君主,英格兰必然要选择支持其中的一方,从而将自己卷入战争。为此,她甘愿牺牲自己。臣民们尊敬地称她为“处女女王”。
莎士比亚身份受到质疑
本报综合报道
按照传统说法,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但数百年来,不断有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出质疑,认为以莎士比亚的平民经历,不可能对宫廷和上流社会乃至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有如此全面的了解。另外,如果莎士比亚在世时已经出 名,为什么去世时竟无人关注?
早在18世纪80年代,就有人开始考虑作者身份的问题。当时,曾有人花了4年时间设法在这位出生于英国斯拉特福的商人和那些伟大作品之间建立联系,但却一无所获。今天,经过两百多年的研究,仍未发现任何记录表明他写过任何东西,没有手稿、诗、信、日记或任何出自他本人的文
件。威廉·莎士比亚由律师口述的遗嘱中也没有提到文学遗产以及由谁来继承的问题。
1616年,莎士比亚默默无闻地辞世。6年后,亨利·皮查姆的《地道绅士》出版,书中列举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中头一位就是爱德华·德维尔,对威廉·莎士比亚则只字未提。威廉·莎士比亚去世18年后,斯特拉特福一个教堂的墓碑上刻着他手拿一袋谷子的形象,100年后,那袋谷子变成了笔和纸。
德维尔有两个硕士学位,学过3年法律,到过
意大利的许多地方,对宫廷和政治了解深刻,本身就是剧作家和十四行诗人,他在1593年以后就不再用本名发表作品了,同年,“威廉·莎士…比亚”出现在一本手稿中,这可能是他的匿名。
除了德维尔是真正的莎士比亚这一说法外,还有其他版本的“莎士比亚”身份说,其中包括英国剧作家弗朗西斯·培根、诗人克里斯托夫·马洛。有人提出,真正的莎士比亚并非诗人,而是一名政客兼外交官,他的名字为亨利·纳维尔爵士。还有人甚至提出,莎士比亚其实是一个名叫玛丽·悉尼的女性。(来源:广州日报)
莎翁真是用密码写作的〃乱党〃?(1)
莎士比亚原来不只是文豪,还是伊丽莎白时代一名“乱党”?莎翁剧中所用词汇原来均有所指?
英国女作家克莱尔·阿斯奎思在新书《影子戏》中把莎翁描绘成一名“用密码写作者”,并将破译后的“密码”列在书中。此书一出,立刻引来争议无数。
莎翁是“乱党”?
阿斯奎思称,莎翁借作品表达了“坚定的天主教信仰”和“对英国未来的忧虑”。
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女王当政时期恰是英国宗教斗争格外激烈的时代:新教取代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新教又分裂成清教徒和国教教徒两派。
阿斯奎思认为,由于当时天主教遭压制,虔诚的天主教徒才不得不将信仰诉诸文艺形式。她说,那个时代严格的审查制度催生了许多非法小册子和其他印刷物,这一史实现已得到普遍认同。
阿斯奎思说,天主教徒的反抗长达70余年,贯穿莎士比亚写作期。那时,他们已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秘密语言”。而这套“秘密语言”又在莎翁剧著中得到发扬。
“人们不能接受我的说法,是因为大家普遍缺乏对时代环境的理解,”阿斯奎思28日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辉格党的历史书中去看那个时代,而辉格党恰恰站在天主教的对立面。”
用“密码”写作?
阿斯奎思的丈夫是英国一名外交家,冷战时期曾被派驻莫斯科和基辅。阿斯奎思说,正是在前苏联度过的岁月使她了解:“不同政见如何借剧院舞台得以表达”。
她说,剧作中,莎士比亚借鉴了许多当时广为流传的“秘密词汇”,如用“风暴”暗喻时局等。不仅如此,他还有所“创新”。阿斯奎思说,莎翁剧著固执于浪漫爱情主题,显然不单纯是为了取悦观众。
阿斯奎思认为,莎翁对执着爱情的歌颂暗示了忠诚于信仰的重要。他的双关语常常围绕着一些特定事物。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机智美丽的鲍西娅,《第十二夜》中勇敢迷人的薇奥拉,莎士比亚喜欢把这些美好角色的肤色描绘成“晒黑的”或“棕褐色”,这表示她们“接近上帝”,是忠实天主教徒的象征。
“根据‘密码’去看莎翁一生,你会对他有全新了解。”阿斯奎思如是说。
莎翁曾就读牛津?
这本书还提出一个惊人假设:莎士比亚曾秘密就读于牛津大学,习得广博文学知识。先前人们普遍认为,莎翁剧本折射的深厚文学功底源自家乡小镇文法学校的教育。
莎士比亚生于英国沃里克郡特拉特福镇,出生时家境还算富裕。他曾经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但13岁时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经商,并于22岁时前往伦敦。他先后在剧院当过看马人、杂役,跑过龙套,后来才逐渐成为演员、剧作家和股东。几个世纪以来,这位剧作家身世和取得成就之间的巨大反差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阿斯奎思的假设无疑是对上述观点的颠覆。
“和当时许多天主教徒一样,他肯定也去过牛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