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与电影一起私奔 >

第1章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1章

小说: 与电影一起私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杰丽娜·朱丽    

    在众多时令鲜果中,草莓的意象最富于情味,它的春花夏果的成熟特点,它的鲜润欲滴的红艳、丰满的果肉,多汁而含蓄的气质,都使人隐隐约约地联想到春情的萌动。  英格玛•;伯格曼在他早期的经典《野草莓》中,以丰饶灿烂的野草莓象征了早年记忆中的美好,他通过不断地呈现与渲染,将自己恋恋记忆中的童年美梦重温。在这部如诗如梦的影片里,几乎所有人与物都被伯格曼赋予了象征意义,那个垂暮的医学老教授伊萨克•;波尔格,当然就是他自己的寓意和化身,在记忆中怀想,在缤纷的梦中迷失。连绵的“噩梦”象征着生命即将终结和末日的将临,没有指针的挂钟、怀表和老金表隐喻着老人时间的完结。片中最大的隐喻当然是反复出现的野草莓地了,这是他们兄弟姐妹少年时代的乐园,承载着太多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少年的波尔格在一棵老苹果树旁坐下,一颗一颗地吃着野草莓。注意:苹果显然暗示着欲望的禁果,而忘情地吃着的野草莓究竟象征着什么?初恋的甜蜜?童年的无忧?生命的美好?伯格曼没有明确的意指,他要让观众去猜想,去感悟。突然,波尔格听到优美的钢琴声,窗子被打开,里面传出欢笑声和歌声。他蓦地看见了他的恋人莎拉,美丽的莎拉正穿着一件阳光般灿烂的金黄色夏装,站在他近旁采野草莓。莎拉是他最初的爱,但她却嫁给了自己的哥哥……  短暂易烂、娇羞含蓄的气质,是草莓迷人的意象之一,它的这种满贮着青春和伤感的情味,很难作为幸福与光明的简单象征。但它酸涩中的甜美,又确实有着幸福与光明的内涵,至少混杂着些许的成分。  如果从性的角度去观察,尤其是从男性的视角去看,草莓具有着特别的性感。它的鲜红的色泽,丰润的肉感,以及上面所说到的多汁而娇羞的气质,都令人有种心猿意马的迷乱。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导演波兰斯基的《苔丝》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改编自19世纪英国古典名著、饮誉国际影坛的作品,并没有在华夏大地产生应有的轰动效应。而片中陌生的女明星却不可抗拒地深入人心,娜塔莎•;金丝基,她的现代与古典交融的美丽面庞被制作成巨大的广告牌,矗立在中国城镇的大小影院,那丰润的红唇令多少男儿魂牵梦绕。记得当时年纪小,还不大能接受那稍嫌缓慢的节奏,那美丽的田园风光,古老的英格兰风情,有些三角特色的情色故事似乎都没记住,倒是一个小细节至今铭记:德伯家的少爷亚力克初见纯真、贞洁的苔丝姑娘,他用一枚红艳艳的草莓来挑逗他的这个乡下亲戚,要她品尝那寓意深长的鲜果。苔丝矜持地摆手说:“我自己可以来。”那个英俊的诱惑者劝表妹不用客气,说着就将那草莓伸到她的唇边,苔丝经过瞬间的犹豫,将那红红的果子含进嘴里,咀嚼着,一双大眼睛若有所思。  后来,从当时少有的资料上获悉,这部影片是金丝基的处女作。站在男人的角度就自然地想到这个初出茅庐的美女,该也像影片中的苔丝一样从此告别了清纯的处女时代吧(二十多年后,我才获悉,自己早年的直觉是准确的:天才而放荡的波兰斯基早在金丝基的少女时代即觊觎在心,直等到她出落得国色天香即把她引上银幕,并在《苔丝》风行世界时,很快使她为自己生了一个孩子)。因为有着这些潜意识,竟不大喜欢这部电影,但提着一篮草莓,头上和胸前都扎着玫瑰花的金丝基从此扎在了心头。  几年后,看到一本写娜塔莎•;金丝基的书。信手翻翻,书中对金丝基的情爱真是浓得化不开,开始以为是情人或丈夫的倾情之作,细瞧竟是她父亲的手笔。  那本书叫做《那草莓般的嘴唇》,只需看看书名,足令情弦拨动。它使我开始迷思,那草莓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在北方我的故乡,那草莓成熟时节,山区与平原交接处,到处都是它的青涩的白和娇嫩的红,那是对少女轻盈气息的憧憬,是残酷青春成长的痛。我似乎恍然所悟,那久已沉淀的对娜塔莎•;金丝基的渴望,就是像这初夏时节对美味草莓的渴望啊。  金丝基的脸型和气质有些像老牌明星英格丽•;褒曼的年轻版,比褒曼更性感,主要表现就在嘴唇上,她的唇有些朝前,仿佛时刻都在迎接、等待着急风暴雨般的热吻,她在片中咀嚼草莓的镜头是果与唇红到了一起,让人有种口内生津的错觉。  少年时读过拜伦的一首著名情诗《雅典的少女》,因为喜欢至今都可以背诵,诗中一层层倾诉了对雅典少女的渴望,倒数第二段就是:“还有我久欲一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我要凭这些定情的鲜花,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我要说,凭爱情的一串悲喜,/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过了差不多十年,《苔丝》让朦胧的意象终于清晰:那“久欲一尝的红唇”就是金丝基草莓般的红唇。  草莓的情欲意象,无人明确表述。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有篇以草莓命名的散文很值得一读。文章写作者在九月的田野里漫步时,意外地在林间草地上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他将其含在嘴里,它的香甜唤起了作家对六月的怀想及从若明若暗的浪漫青春到壮年成熟的思虑,并由此咏叹韶光的流逝。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美文,我最初从《世界文学》杂志上读到,后来在很多外国散文选集中都看到过。作者1980年以八十六岁高龄辞世,生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以及音乐作品多种,并长期担任波兰作家协会主席的要职。然而,他的丰富的著作,对于我国的广大读者仅是一些名录而已,只有这篇写于1925年的仅一千多字的小散文,使我们微微领略了一点他的文采。这篇散文我在十年间先后读过几遍,它的魅力究竟何在?仅从由景抒情、青春易老的共鸣去理解,显然未至根本。我想,最重要的是草莓作为一幅鲜明图画所含有的丰富的象征性,触碰了我们灵魂深处的情欲通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物语亦皆情语。尽管此文通篇没有出现情欲与女人的字眼,但其品尝草莓时的感受及结尾的句子却将作者的深意含蓄地托出:“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渗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妙龄十八的馨香。”不知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生花妙笔,总之这“妙龄十八的馨香”实在是传神的好。  我想,如果用美味佳果来寓意内心深处的隐秘欲望,草莓最是鲜明而微妙。  顺便提一句,香港很多八卦报刊都有欲盖弥彰的色情版,在展示那些骚首弄姿的浪荡女郎时,喜欢在她们的三点处画上三粒水灵灵的草莓作遮掩,可见这些老编深知草莓的意象是多么的性感而诱人浮想。  草莓的意象有种成长的感伤,像少女的初潮、初吻,甚至像初夜,有种疼痛的快感和期待;草莓的青春犹如人的花季,热烈而短暂,其味道甜中带酸,像爱情。


第一部分第2节 青桔

《教父》海报    

  在《教父》第一集里,马龙•;白兰度扮演的维多•;唐•;科里昂正准备出门,他走向停靠在路边的汽车时,在一个水果摊前停下脚步买了几枚桔子,突然,枪声大作,老科里昂教父应声倒下,那几枚明黄色的桔子散乱地滚了一地。这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桔子的形象之一,我一直有些奇怪,作为最大众化的水果,除了表现集市的混乱,水果摊被冲击,桔子很少在电影中有突出的表现。早些年曾看过一部法国电影,名字已记不清了,但有个镜头却记忆犹新,是一个农家少女,暗恋着邻居的英俊青年,她偷偷地看着那青年远去时,手里握着一枚青色的桔子。我不知道导演的寓意,但我想,那青色的桔子应该象征着那朦胧爱情的青涩。  在我的感觉中,桔子是一种颇具蕴意的意象,尤其是青色的桔子。  当青桔还在树上时,很少有人注意它们,那累累的绿色果实只是代表着一种成长的过程,人们要看的是它成熟后明媚的金黄。而当这些生涩的果实被摘下来后,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便不同了。把它们放在桌子上,通常是两至三枚,在雪白台布衬托下,圆润而青碧的表情现出无言的羞涩。一个人在摆放着青桔的桌前,或站或坐,那青桔就会给这个人的神态增加一些特别的韵味,青桔是一种背景,它比成熟的桔子显得更为含蓄、内敛,忧伤而复杂。  很多年前,我看过俄罗斯的一幅名画《少女与桃子》,画上的少女坐在洒满阳光的桌前,在她的桌子上放着几枚成熟的大桃子,这幅画很美,桌上的桃子与成熟而青春的俄罗斯少女互相映衬又互相寓意,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效果。我注意到这幅画招人喜欢却不能让人感动,我曾反复思忖个中原因,想到也许是它画出了青春的逼人魅力,却没有画出青春里特有的惶惑和成长的忧伤。假如画家将桌上白里透红的大桃子换成青色的桔子,画面所传达出的情绪将会立刻大变,青春期的抑郁、期待、迷惘与躁动不安就会准确地得以表现。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注意着关于青桔的寓意。大约二十四岁时,我曾写过一首名叫《青桔》的诗,那是一首朦胧的爱情诗歌,诗中写的是一个妙龄的少女决绝地斩断了早夭的情爱生活,失意的男子面对少女分手前丢下的一枚青桔的细腻感受。“桔子哪儿也没有去/像是在把青枝绿叶思念/它再也不会变得金黄/不会让人品尝它的甘甜。”但男子却要保留那青桔,因为那枚青桔留下了“一缕淡淡的心酸/一瞥无法忘怀的幽怨的目光/一个沉默而燥热的初夏/一个黄昏来时苦涩的怀恋”。写这首诗时我刚刚经过一次伤怀的失恋,但在风沙弥漫的北方并没有任何青桔可见,当时为什么要选择青桔为诗的主题意象呢?似乎并没有特别仔细地思考过,只是觉得青桔的样子最是适宜象征失恋的酸楚和苦涩。  与草莓、樱桃以及苹果、鸭梨等水果不同,无论是青碧的还是金黄的桔子,它的色彩仅是一种包装。人们在品尝它时,那层包装就会被不假思索地剥去,因此,桔子在它的色彩没被剥去之前,它的内瓤便无从得见,它比上述水果有更多的未知与神秘。正因为有此未知与神秘,唐代的《玄怪录》里记载说,有一川人家有桔园,其中有两大桔子被剖开,发现每桔中有两位老汉,在下象棋。后人称象棋为“橘中戏”,这也是后人将象棋谱称为《橘中秘》的缘起。  在对果树的诸多赞美文字里,桔子备受关注(文人墨客总会首选那些成熟的对人有益的树种,且很少有人去关注生涩的果实。需要说明的是,桔子是“橘”在今天的俗称,常与“柑”联称为“柑橘”)。屈原在他早期的天才诗文里有名篇《橘颂》,与同收在《九章》中的其他各篇形式不同,《橘颂》通篇用四言与三言,以对橘的歌颂,托物寄兴,自况坚贞,借赞美橘树来抒发自己的高尚节操。  因为家贫,我在八岁时才第一次见到桔子,那是北方夏天的一个干燥的早晨,是在小学校的教研室里。我去替老师拿黑板擦,在老师堆满作业本的旧办公桌上发现了还带着枝叶的三枚绿色的果子,那青翠欲滴的迷人水果深深吸引了我。我手握黑板擦,愣愣地站在那儿凝视着它们,在那精神与物质都极度匮乏和饥饿的年代,它们散发着无穷的诱惑。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忍不住,握住其中一枚桔子,想品尝一下这迷人的果子究竟是什么滋味。正在这时,教研室的门开了,老师走了进来,他用不无嗔怪的复杂目光看着我,使我一下无地自容起来,我丢下桔子跑回教室。老师当然没说什么,但有好几天我都沉浸在羞愧难当中。  在自责的煎熬里,我无法想像桔子的滋味究竟怎样,那翡翠样的果子对我确实有种悠远与神秘。尽管后来真的品尝到它时与想像的相去甚远,但桔子仍然是我最喜爱的美味佳果之一。二十年后的夏天,我第一次南下花城广州,在火车站旁的立交桥下,一个挑担子的老阿妈向我推销筐里的柑橘,那鲜润喜人的果子和令北方人意外的便宜价格,使我二话没说,一下买了一大塑料袋,吃着它们,我乘船去了海南。  现在,桔子是我最常吃的水果之一,同样称为桔子,丰富的品种使它们表现出了多样性,酸甜滋味各有其妙,外观颜色也青绿红黄不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青色的桔子,它们羞怯、生涩的样貌,使我恍然记起青春的迷惘。


第一部分第3节 红了樱桃

《樱桃的滋味》海报    

    樱桃自然是吃过的,但要生动地描绘这娇小而红艳的果子,讲清它的滋味及背后的意蕴,确非一件易事,在不少中国人的心目中,樱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精神的。  众多以樱桃借喻的民谚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樱桃好吃树难栽”,谚语的内涵无须解释,色香味俱佳的时令水果不胜枚举,为何偏偏选了樱桃呢?  樱桃犹如弱不禁风的旧时女子,对气温和地域都十分挑剔,可谓冷热都不好伺候。与苹果、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相比,“好吃”与否且不说,树难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樱桃大名鼎鼎,却从未成为果树的主流,历史虽久,布地虽广,但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却非常之小。  几乎与人类共同成长的樱桃,是落叶乔木中果实成熟最早的。暮春五月,复苏的大地上正当柳绿花繁,樱桃已红艳艳地闪亮登场,它晶莹剔透、玲珑娇小与令人心痒难当的春天一同款款而来,既喜悦又怜惜,既平易又惊奇。好“色”的古代墨客骚人,曾将樱桃和芭蕉的色彩比照而写,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留下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佳句。务实的广东人则直抒胸臆,有戏剧名叫《红了樱桃碎了心》。  将樱桃与美人相勾连,古今中外的诗文多矣。中国古典美女的标准中,“樱桃小口”是必具的,美人的嘴,谓其小而红润如樱桃,曰“樱唇”。张宪《太真明皇并笛图》诗云:“露湿樱唇金缕长。”现当代的一些言情和准色情的小说里,更是将少女的乳头喻为鲜润的樱桃。  在法国,诗人克雷芒的名字与《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一样家喻户晓,这是因为克雷芒写了著名的《樱桃时节》,这首1866年问世的歌曲,一直受到浪漫的法国人的喜爱,歌中唱道:  当我们歌唱樱桃时节,/快乐的夜莺和百灵一起飞来共庆。/美丽的姑娘心迷意乱/恋爱的人心中洒满阳光!/当我们歌唱樱桃时节,/夜莺和百灵叫得更加响亮。  多么短暂啊,樱桃时节,/双双同去采摘时,一边做着梦想/爱的樱桃如罗裙,红红似血落叶下/啊,多么短暂的樱桃时节,采摘时梦想着珊瑚红的耳坠。  当你进入难忘的樱桃时节/如果惧怕爱情的忧伤/便要远离美丽的姑娘。/但我不怕残酷的痛苦/每天我都在受苦中生活!/当你进入难忘的樱桃时节/你也会尝到爱情的苦楚!  我永远喜爱樱桃时节:/就在此时期/我心中充满着/绽开的伤痛!/命运女神把伤痕留下/却再也不把我的痛苦掩藏……/我永远喜爱樱桃时节/和我心中隐藏的一个梦想!  由《樱桃时节》约略可以感受到人们为何对樱桃情有独钟,仅有美丽和美味是不够的,还要娇弱,短暂易逝,美而伤感,最易触动的是人们对短命而美丽事物的哀怜。我不知道中国影片《红樱桃》的寓意,想必也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