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女--石评梅传 作者:柯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头的话
朋友,你去过北京陶然亭公园吗?你可曾注意到:园内的西湖之滨、中央岛西北山麓丛林之中,有两幢汉白玉石碑吗?那里,埋葬着两个当年声名显赫的青年——高君宇和石评梅。
石评梅,山西平定人,1919年她十七岁的时候,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女子部学级主任。从教之余,她努力于文学创作,才华横溢,著作甚丰,成为“五四”新文化开创时期的北京著名女作家。
评梅初恋受挫,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加之“五四”退潮,使她在感情的痛苦中煎熬,在彷徨与进取中挣扎。这时,她结识了高君宇。
高君宇是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五四”运动中他和许德珩、匡互生等学生代表率先冲进赵家楼,他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1920年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他被推为第一任书记;他是建党时期的第一批党员;曾经当选为“二大”的中央委员;他曾经兼任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总务股主任,致力于国共合作反对军阀政府;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在广州协助孙中山镇压企图推翻革命政府的商团叛乱;他曾经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热忱的“红娘”……。
高君宇和石评梅经过几年的交往产生了极其真挚纯洁的感情,君宇曾在红叶上题诗表白自己对评梅的爱情,但是却遭到了评梅的拒绝。这说明初恋的挫折在评梅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创伤和她对人生深重的疑虑。直到君宇病危,评梅才以真心相许。可惜,君宇积劳成疾,1925年春突然病逝,年仅二十九岁。依照他生前的嘱托,评梅把它安葬在北京的陶然亭畔。
君宇的死,使评梅感情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几乎痛不欲生;君宇的死使她真正认识到:君宇是一个伟大而多情的英雄,只有他才是她忠诚的情人,才是她生命的盾牌,才是她灵魂的保护者!她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和爱,全部献给死了的君宇;她决心走君宇的路来纪念君宇。她每个星期天和清明节都要到陶然亭畔君宇的墓前,挥泪祭洒,悼亡追悔。她说她和君字“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这样,过了三年多,评梅终因悲伤过度,于1928年秋病逝,死时才二十六岁。
评梅的朋友们根据她生前的遗愿,把她和高君字并葬在一起。当时在古老的北京城,街谈巷议,相互传颂,经年不衰,一时传为佳话。
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强调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1982年邓颖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我和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和石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缅怀之思,至今犹存。”
陶然亭的“高石之墓”,记载着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与痛苦,和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艰难历程;记载着一个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风流才女——石评梅传第一章
第一章
蜿蜒起伏的山岭。淅淅沥沥的秋雨。
从太原开往正定的火车,在雨幕中奔驰。
一个身穿豆绿色麻纱短衫、下身系一条元色绸裙的少女,凭窗而坐,木然地凝望着车窗外。树木,原野,秋田里的庄稼,疾速地从少女的眼前一掠而过。
也许是“五四”运动的大潮大浪带来的风调雨顺?这年,晋东地区的墒情好,丰收在望。
凭窗而坐的少女,从平定出发,到临近娘子关,她始终一动末动,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凝神默想。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姑娘,是想家了?还是思念温暖的母怀?
她对面坐着一个英俊青年,用两只火辣辣的眼睛,眨也不眨地长久地瞅着她。——她的脖颈上围着一条长长的雪白的真丝围巾,纤细丰满的小手,握着一方白手帕,手帕的一角耷拉到车窗前的茶几上,看得见上面绣着一枝梅花。豆绿色的上衣,白围巾,白手帕,衬托得她那张脸愈发抚媚,俊俏,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
那青年人突然一怔,目光停在少女的双眉上。——哦,她的眉毛真好看,弯弯的,细细的,微微颦蹙起两个极小极小的眉峰。轻颦的双黛,笼罩着朦胧的忧郁的色彩,淡淡的,似有若无,仿佛是烟雨中的远山,显得格外的秀丽,淡雅。
她的青春面容,她的幽美丰韵,已经把车厢里许多人的目光吸引了过来。有的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指指点点。那青年人偶一侧脸,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用一种厌恶的,甚至是愤怒的眼神,去扫视回击那些贪婪的目光,俗不可耐的神态。
“评梅,呢,不,石女士,”那青年轻轻的柔声道,“车到娘子关了。停车半小时,我们下去散散步好吗?”
石评梅①怔怔地转过脸,似乎刚从沉思中醒过来。
①石评梅(1902——1928)山西平定人。乳名心珠,学名汝壁,自号评梅。子年毕业于山西太原第一女师,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毕业后任北师大附中女子部学级主任,体育及国文教师。是“五四”新文化开创时期的北京著名女作家。曾编辑出版《晨报》副刊,《妇女周刊》,《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作品具有反抗封建伦理道德,革命现实主义的特色。去世后与高君宇同葬于北京陶然亭。著有《涛语》、《祷告》、《偶然草》数书行世。
“是吗?娘子关了?”她说着,又掉过脸去,探头往车窗外望望。
火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停下了。
“啊,真的!真是娘子关!”
评梅惊喜地轻声叫道。她因为欢快而微微红涨的脸,越发显得俊美,俏丽。
那青年看着她,眼睛里浮动着柔情和爱慕。
当评梅从车窗前回过身来的时候,他便迅速移开了目光,因为他怕被评梅发现自己正在瞩目她而感到难为情。
但是,生性敏感的评梅,从他移动的目光方向上,已经推知了方才的情景。她的脸,不觉已有些羞赧的红晕。她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是婿然一笑,道:
“天放君,走吧,下车领略领略娘子关的风情。”
雨住了。旅客们大部分都已走下车厢,在月台上松散松散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浏览浏览四周的风光。
评梅和吴天放也走下车,站在月台边上的一棵大柳树下,饱览娘子关的风情。
“石女士,你游过娘子关吗?”吴天放面带谦和的微笑,说道,“娘子关是唐朝平阳公主驻兵的地方。”
评梅在专注欣赏娘子关一带迷人的景色,她只是点点头,算是回答吴天放的发问。
娘子关,南边的绵山奇峰峭壁,嵯峨巍然,树木葱茏,郁郁苍苍;桃河水从古城西北的悬崖绝涧,滚滚流经城根,宛如一条白练玉带绕在城边。城东北的凹地,喷珠溅玉,汹涌翻滚。奔到崖边,泻下桃河河谷。这就是自古响名的娘子关瀑布。
评梅感叹地自语道:
“真是平地突起,下赴绝涧,悬流百丈,散缕似珠!”
吴天放一怔:这是《平定州志》上,关于娘子关瀑布的记载,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居然也能熟读此书?他转睛看看评梅,果然,评梅正凝目注视着远处的大瀑布。吴天放当仁不让,用一种带韵味的声调吟诵道,——
江山千年秀,雪浪百丈飞。
不闻雷声吼,洞天挂帘帷。
评梅听了,并未侧脸去看他,只是心中暗自发笑:不愧是北京大学国文系的大学生,倒底还记住了几句古诗!
大凡想讨好姑娘欢心的青年,总想在姑娘面前或卖弄,或献殷勤。可那风度潇洒的青年,虽然也有殷勤但绝不卖弄。他只是像对知心朋友叙说衷肠一样,娓娓动听地讲述娘子关的风情,言语恳切,神情自然,用词谨慎。因为他实在不敢小视眼前这个丰姿迷人的少女。
他说,根据《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自幼习武,刀马娴熟。她曾经指挥万名精兵,号称娘子军,与李世民会师渭北,独镇雄关,护卫京城。所以,城东门门额的石匾上,才镌刻“娘子关”几个字。
评梅听到这儿,忙问道:
“吴君,那,娘子关城楼里的楹联:‘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其中的‘楼头古戍’,指的就是这个典故了?”
吴天放说:“我想是吧!”
他心中很佩服评梅博闻强记的能力。
“当然,”他说,“‘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军前高义旗’,这里的‘夫人’,也是指的平阳公主呵。”
吴天放说的这句诗,并不是古城上的楹联,而是明朝王世贞①登关览胜的诗句。他顺嘴这么一说,想进一步试探评梅学问的深浅。
①王世贞(1526一1590)江苏太仓人。字元美,号凤洲,又号璞州山人。明代文学家。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璞州山人诗文集》行世。
不知评梅是否悟透了他的用意,她只是笑笑,说:
“王世贞这首《娘子关偶成》的下句,我以为倒满有些意思,他说:‘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天放君,你说呢?”
吴天放心中暗暗称赞评梅年岁不大,学识不浅,便弦外有音地感慨道:
“平阳公主,英姿绝世,横戈马上,博得千古赞叹,也不枉为一世啊!作为一个女子,真可说是胜过七尺须眉啦!”
评梅侧脸看看他,心中对他产生了一种好感。从吴天放陪她在平定上车,直到娘子关,评梅没有跟他说过一句话,她不愿和陌生人结伴同行。现在,她倒很感谢父亲特地为她寻找的这个旅行同伴了。她甚至开始有些喜欢他了。
开车的笛声响了。
旅客们纷纷上了车。
重新开车以后,评梅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孤独一个人凭窗远眺,和谁也不说一句话了。现在,她和吴天放有说有笑了。吴天放一边和评梅谈笑风生,一边心下思忖:她简直就像一只小白兔,天真得可爱!噢,不,她象一只白天鹅,不但天真得可爱,也圣洁得可敬。
吴天放感觉到评梅的变化了,他主动谈了许多历史上诗人吟诵娘子关的诗句,评梅原来就喜欢诗,吴天放又能出口皆诗,这就更加赢得了评梅的欢心。
“评梅女士,”吴天放说,他已经把“石女士”改成了“评梅女士”,表示他与评梅更亲近了一步,“今天一路上,我见你神情有些忧郁,为什么?是不是想母亲,想家了?”
评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吴天放又说:“不要紧的。到了北京,有事可以找我,我会尽全力帮助你的。评梅,我觉得你很有诗才,以后可以写些新诗,我给你在报刊上发表。在北京,我有许多报刊界的朋友。”
“发表?”评梅从四岁学诗到现在,还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发表,在报刊上?”
吴天放很激动,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微微有些红涨。
“你没注意到吗?”他说,“虽说‘五四’运动刚刚过去了半年,但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礼教的报刊,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这方面,北京相当活跃!我以为,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中国已经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的新时化,很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评梅,你不就是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感召下,打破了女子不能到北京上大学的陈规陋习,离开了古老而又封建的山城,要去北京求学的吗?”
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十九(公元1902年9月20日),山西桃河畔平定县城姑姑寺八号,一个清末老举人石铭①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女孩儿。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哦,不是心上明珠,那女孩儿一落地,便被亲热地称呼为“心珠”,这就是评梅的乳名。父亲母亲,喜欢得不得了!
①石铭(1856—1938)山西平定人。字鼎丞。清末举人,曾先后任山西文水、赵城县儒学教官,省立图书馆馆员,并在太原几所中学任国文教员。
老举人翻遍了各种词书字典,为她起了个很雅致的学名——汝壁。无奈,汝壁自幼酷爱酶花,便自号评梅!
评梅聪颖睿智,才思过人。两岁跟着父亲认字,四岁能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百首。尔后,五言七绝,四书五经,前朝后代,稗官野史,兴致所至,无不涉猎。
小小的平定,进士一百三,举人六百八,可谓文献名邦,三晋驰名。然而,浓重的封建文化意识,也紧紧地包裹着有如弹丸之地的山城。但是,石铭却并不封建迂腐。他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不久,他便剪掉辫子,到太原省立学校任教。
评梅很小时,石铭便把女儿送到省城求学。评梅小学毕业,直接升入太原女师。她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样样都表现了出众的才能,被公认为省里的一个才女。她因参加女师风潮,被学校除名。但是终因校方舍不得她优异的才学,又恢复了她的学籍。
评梅自小热爱家乡,如同热爱母亲。——
哦,青山环抱,紫光弥漫的山城啊!怎么能忘,青翠绿荫掩映下的天宁寺,跃出绿海的巍巍双塔啊!怎么难忘,夕阳斜照的阳春楼,嵯峨雄伟、秀丽幽美的冠山!怎么能忘,香火缭绕的观音堂,门前的桃花潭,院中的葡萄架,还有潭水旁边的洋槐垂柳啊!哦,那里留下过多少心珠孩童的笑语,评梅少女的足迹!
家乡的青山绿水、田野牛羊,家乡的寺院古塔、暮鼓晨钟。哦,有如隔绝尘世的桃花源,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她的身心,陶冶她的性灵。
如今,她要到京都去投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①,她只有离开母怀,离开家乡了。……
①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当时女子最高学府。其前身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始于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建校舍。1912年5月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4月改名为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石评梅和吴天放在正定换乘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火车已经进入了华北大平原。
长途旅行,已使乘客感到疲劳,车厢里早已安静下来,人们依在靠背上或小憩养神,或闭目小睡。
评梅的思绪,仿佛长了翅膀,又飞回到刚刚离别的故乡。
想到故乡,除了山水,除了父母,还有她少年的小伙伴儿。最要好的,要算是吟梅了吧?吟梅长得美,发育得早,虽然十三四岁,却好像是个大姑娘了。
评梅家住“观音堂”附近,吟梅常常站在“观音堂”前,念柱子上的那幅楹联:
紫竹林中观自在
莲花台上笑人忙
评梅看见了总说:
“吟梅,甭老念那幅旧联儿,赶明儿咯儿我给你写幅好的。”
“啥时候?”
“年下。”
评梅穿一件她最喜欢的浅蓝色旗袍,围着长长的白围巾,封建旧习浓重的小县城像看一个怪物似的冷眼怒视评梅。吟梅却很喜欢,她说:
“梅姐,你穿这身衣裳,真好看,人也显得更水灵,更俊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