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这个地方市民气息浓郁,但从来没多少浪漫似的。
503
武汉之汉———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事,这太久了,久得不真实,久得都成负担了,所以,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是铁定需要持守的,因此大家都可不伦不类,将就就行,比如,有一次,我明明点的是昌鱼,他却给我上来一份鲤鱼,没法争辩,因为他看着你的眼神太怪了,他就是那样一副眼神,等着你闹别扭,你一闹,他也就铆上劲了。
504
武汉不停地有人怀念着要将此地作为首都,于是,有关这地方差点成了首都的传说不止两种,就是在今日,仍有人还在不断地做着这个梦,因此,有人又在上书国务院要求改首都什么的,总之,魂是不断的。
505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崛起,至东汉末年,武汉先后建起郤月城、鲁山城、石阳城等军事城堡,因此地坐控南北,兵家必争。三国时的赤壁大战,此地为古战场的一部分,后来孙权在武昌筑夏口城,并在汉阳筑铁门关。至唐朝,牛僧儒重建江夏城,设山南东道。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屯兵武昌,填词《满江红》。自元世祖将湖广行省的统治中心设于武昌后,历经元、明、清至今,武汉一直为区域行政中心。
506
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将汉口从汉阳分离,从此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功能。从商业和交通来说,汉口镇渐成“楚中第一繁盛处”,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
507
武汉人的历史记忆大致包括如下几大部分:盘龙城文化、知音文化、东湖楚文化、辛亥首义文化、租界文化和昙华林历史文化。而常说的汉派文化则包括汉派文艺(汉剧、楚剧、杂剧等)、汉派商品、汉派餐饮,汉派作家群,以及在汉著名的学术流派等等。
508
昙华林是最值得去一趟的,位于武昌的花园山和螃蟹甲之间,是旧中国又一个集中了近代洋人和豪门各式建筑风格的街区,这里曾有热闹的教会学校、基督教崇真堂、英国伦敦会所创办的仁济医院,这里还曾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这里还能找到江夏民居纯朴的墙面和门楼,以及最具传统的堂屋,走一遍昙华林的街道,就是温习了一遍中国近代史。
粗就粗到家
509
湖北佬的菜也跟他们的诨号很相配,那就是,粗就粗到家,精致起来,一道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比如吧,有一道“三丸子”,也即珍珠丸子、藕丸子、鱼丸子———刀功不说了,光是搅拌,就至少要耗去两个小时,把丸子搅得“醒”了又“睡”过去了,如此反复许久,仿佛就使丸子没了任何脾气,就像使肉末又重新生出了一种新的物质。
510
武汉蒸菜也很有特点,只以豆酱和豆豉作主要调味,中心词有四:稀、滚、烂、淡。多汁,滚烫,入口即化。当然,到武汉不吃一回莲藕排骨是会留下遗憾的。
511
武汉及其周边多水域,鱼产极多而质佳,得天而独厚———至少比四川的鱼要好,举若武昌鱼(又名狗瞌睡鱼,因主人吃鱼,几乎没什么可吐,狗失了信心,索性睡着了)、银鱼、杆鱼、鳊鱼、洄鱼、糟鱼,全都因其“特殊”而味道独特,鱼多,给人的感觉当然也很滑腻。
512
湖北菜多能单独成席,如,武昌鱼席、虾席、藕席、皮蛋席、野鸭席,这地方水产太多,蒸煨均擅,十分下饭。又分为荆南、襄阳、鄂州、汉沔几大流派。
但在现今的北京城,却并不分这么细,两湖混为一谈,还有自己的协会,我以为这是他们比四川重庆菜发展得更好的原因之一。
513
武汉人的性格当中还有一项内容也比较重要,那就是老要担心洪水,不定哪天就来,而且几乎是一定要来,将来未来的中间的那种威胁,是要命的,长年耽于一种威胁的麻木也是可观的,你可以想象,那差不多能产生出什么样的怪脾气。
514
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自强学堂”,这可是比“京师大学堂”还早5年的勉强算现代教育的肇始,随后,他又创办了几所中学和小学,至1906年,又开办了“两湖总师范学堂”,不仅办学堂,张之洞还倾心于洋务,以公费派学生出去,学成回来,保证在湖北服务6年以上就成,就是因为有这些垫底,武汉的文脉在近百年还算昌盛。
515
张之洞办学校,兴洋务,并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也即汉阳兵工厂,也即“汉阳造”出产的地方。一个有名的兵工厂,对当地的民性民情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以为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但我只想等着别人来发掘。
516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一天,阎王爷要严惩几个犯事的恶人,小鬼领命后就将几个人通通丢进了油锅,开始的几个一下油锅就死了,可是,最后一个怎么也炸不死,一连3天,那人还是谈笑风生,阎王爷十分不高兴,走下神坛,来问究竟,被炸的人就笑着告诉阎王爷,我乃武汉人,阎王爷你是不知道,我们武汉可比你这油锅温度高多了。
517
热天太热,人人都在想法要把这热对付过去,全部地丢了也很可惜,因为马上就想到了冬天,所以,人心所向,就是谁他妈有办法能将夏天的热藏起来,等冬天再放出来,冬天也会做同类思考,这样,人就总是会耽于空想与回忆,要是再没有点火气,那惰性也许早就把这个城市吞灭了。
518
热不怕而闷难忍,这是我们的一个常识,武汉人闷,闷得太久了,又没有什么法子可以消遣,只好互相上火,充脾气,或是骂架。没有人有时间讲道理,有道理也要故意不讲道理,当然,表现最充分的是帮人打架,凡是被叫上了,碰上了,总也凑凑份子,或者是帮朋友,或者是帮同乡,好像好不容易才逮着一个机会,一定不能白丢了,他们打架多半就是发泄或是转移一种什么情绪,一种窝火,一种郁闷,所以,打起人来下手也是实打实的。
519
武汉人爱骂人,这可是有了名的。“个婊子养的,吵吵半天,还不动手!”武汉人总是爱来真的,好象打一架总比不打一架要好。
520
武汉之热,要把人热死,冷起来又比北方的寒冷更难受。所以,很尴尬。这冷热的两头,就构成武汉人性格的两极,所谓落差很大,但落差归落差,因为大部分都在两极之间,所以,也就没什么特征了。
521
特别仗义的特性在武汉人身上也很突出,但要真正地“两肋插刀”,那就必是认定你这个人可交才行,这性格和鄙视乡下人一连起来,可以这样索解,一个农民的城市里,一定就有用农民的价值标准和心眼来算计利益的人,不像北方人一样见面就亲热,那是矜持,一种胆小害羞的遗传,是一种保留并留着点余地的市侩,总之,都是做不了大事情的先天不足。
522
方方讲过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武汉故事:1967年8月1日,武汉市几乎所有的大学和中学,还有军队和工厂都组成了自己的游泳队伍,要横渡长江,因为要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两次在武汉横渡长江(传说毛主席在武汉横渡时还表演了坐在水面搓脚,大家以前只知道他老人家可以平躺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所以不但声势要大,而且要全民参与。
枪声一响
523
闲话少说了,总之,那天枪声一响,满怀革命豪情的武汉人民就开始了前赴后继地跳水,由于充血得太过厉害,所以,都只顾着往水里跳,往前冲。结果,前边的入水还没游开去,后边的就又煮饺子似的跳下来了,这样,很快,后跳下的就把前边的人踩到了水里,当然,能冒出头来的不多。岸上的人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可是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止一种已经生发开去的崇高的革命激情。这样,到最后清点人数时,有人说死了几百人,有人说又没死那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好几个家庭的人是一个活的也没有了。
524
还有一件事虽不发生在武汉,但我一定要记下来,是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的,时间你可以去查:1980年11月8日。事情说的是1976年,天门,128人进入一个班学习,这是一个很有冒险或是实验性质的什么班,总之,班长的要求是,每个学员一个昼夜只准计划性地大小便各一次,超产部分自己喝掉,当然了,每个人都不想超产,这样,到结业时,有6个人就死了,还有17人从此残废……
525
武汉的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是“铆起”,意为“不断”、“使劲”,也指一种赌博时的胆量,比如,“敢不敢把你的手表铆起”,就是要赌个大的。“尖”,意为小气,“带把子”,意为骂人,这些意思跟西南地区的用法没什么两样,真正武汉的方言“聒(音夸)天”,意为侃大山,“拐子”指老大,“水客”指“内奸”,又引申为“假货”。“格把马”,意为“他妈的”这才是他们的特色。
526
在武汉还遇到一件事也值得一记,一家火锅店里,一对青年男女吃得十分懒散,你喂我一片,我还你一嘴。我当然很不喜欢在川渝之外的火锅,就支了耳朵细听,男的正发誓誓死不分,女的就打老比方,两人落水,先救妻子还是先救老妈,小伙子一撒口就不要妈了。女的十分高兴,笑得满脸青春无悔。
我勉强吃得半饱时,突然发现煤气罐胶管子不知为什么着了火,正一点一点烧烤着火锅桌上的爱情,于是大喝一声:煤气罐要爆!一时满座惊飞,千钧一发之际,男青年一拳砸了玻璃,跳出窗外就跑。我立即抓起脱下的衣服,一下捂熄了火苗。这才将早已吓得魂飞天外的女青年拉起来,轻声安慰说:不要紧了,去把你那王子找回来吧,估计跑累了。
不一会,男青年惊魂未定地回来了,满脸木然。女青年刚说了一句:你一个人跑了……眼泪随即就上来了。男青年就去扶女青年的肩头,女人哽咽着把肩头一耸动,把那只刚搭上去的手抖下来,随后,女人便开始撒泼,叫男的滚蛋,男的就嗫嚅着半天,终于像鼓起勇气说:还没结账哩。
我不稀罕你给!女青年愤怒地说。
不!今天AA制!男青年很认真地说。
527
武汉之俗气在女孩子的穿着上最明显,20年前,武汉女孩不知是只学会了欣赏各种连衣裙的外表,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穿起来连一点常识也不顾及,怎么说呢?那时的武汉女孩穿裙子竟不知要穿衬裙,并且又都喜欢着一条花花绿绿的内裤,看一次,就差不多把胃口倒完了。
528
我关注现在的武汉纯粹是因为周小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把音乐当成了我的专业,因此残疾指挥大师舟舟让我倍感兴奋。我以为武汉暂时还只有这一个世界级的名片。
迎客松
529
安徽最亲切的形象便是它的迎客松,各种画报、展览厅、国宾馆,会客厅,都可看到她的身影,这当然有一个转化,那就是由树的不怕困难,挺拔向上,直立高洁,风骨雅俊,化身成好品行的人,于是,迎客松就这样被拔高成了中国人的形象。
530
安徽省地跨南北,淮河、长江横贯该省,北与山东、河南为邻,南有吴越江浙,所以该地百姓的民风和性情和其他省份相比就丰富了许多,既有齐鲁大汉的粗犷,又不乏江南水乡的妩媚,因而这里既出草莽英雄如陈胜、吴广者,也有婉约、自成一体的文化流派桐城派,文化名流如胡适、张恨水等等。
531
去过黄山的人相信都会被其雄奇秀丽、变化万千的景色所陶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南的山水同样孕育出皖南人与众不同的民风,其中,崇尚教育是其最大特色。你如果去过皖南的老村落,就会强烈感受到其治学齐家的重教之风,无论洋洋大户还是柴门小院,都无一例外,所以这里才会才子辈出,文人云集。
532
其实,安徽,或是传统意义上的徽州,一直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刘安、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吴敬梓、胡适、吴汝纶、詹天佑、黄宾虹、陈独秀、陶行知、胡适、张恨水、林散之、杨振宁等等。而且安徽人才跟其他地方的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多复合型,哪怕是一个理科学者,其人文素养也极其高深。
533
在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也就是“贾而好儒”,这也是一种地方的特点。明一代学者,徽州人汪道昆《太函集》解释说: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
534
顾炎武《肇域志》谈到赶考的徽州人曰:“短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这些人虽千里赴京,却常有可能家资万贯。因为节俭在他们已成了一种习惯。
535
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之说。土地上耗不出更多的活路,不向外想办法,只有饿死。因此,徽州人一直就有外出打拼挣命的传统,时间既久,命运眷顾了这个集群,造出了徽商的繁华,也算是一种回报。
536
“徽俗多行贾,矜富壮,子弟裘马庐食,辐辏四方之美好以为奇快。”(汤宾尹《睡庵集》),他们“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但也因为这种严酷,反而在更大的范围内给了他们更多的生存空间,俗谚又说了,在整个长江沿线,“无徽不成镇”。
537
徽州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徽州民居、徽剧等许多内容,安徽民居,从文化意义上讲,就指的是徽州民居,而徽州民居,又以“宏村”为最,相传,这个村子是晚清年间(约是道光与咸丰年间)京都一个王族因感仕途暗淡,后从商发家而修建的,其特点是村子依山按牛形而建,村中格局精妙,水系发达,山泉自每户门前水道流过终年不断,然后汇入村中心的一个湖中,是为牛肚;而村落的白墙青瓦,又是刻意要造出俨然一群白鸽散栖于山林的景象。总之都算是大手笔。
女贞牌坊
538
徽州到处都可见到女贞牌坊。男人早早就出门去,当然他们都还要回来,所以都在家中娶媳妇,安徽绩溪人胡适对此说:徽州一直就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
539
徽州人好戏,似乎是因为发了财而把它当作家庭娱乐的。他们不但迷昆剧,纷纷蓄养家班,日夜张弦,似乎很快又听腻了,又转而扶持为文人不齿的花部,居然硬生生地造出一种新的大众趣味来,以至于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进京献艺后,又闹出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进京,徽州人于是因为他们的商业天分做后盾,把他们在文化上的地域好恶变成了全国时尚。
540
现在的京剧,其前身就是徽剧,正是“四大徽班”进京才造出来的,当时徽班的大人物就是“大老板程长庚”,一进京就立住了脚,把一个地方戏变成了京都王族的主要娱乐项目。
541
安徽还有黄梅戏,其象征人物就是董永与七仙女,黄梅戏本是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慢慢演变成了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