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

第10章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第10章

小说: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优劣功过任评说
  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又引来如此多争议的人物来说,很难作出服众的评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浅薄无德的妇人,握定中国命运达四十余年”,有人认为“西太后原是一个阴险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也有人认为“观于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 
  她是一个权力痴迷者,在权利纷争中果断冷酷;她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对儿子、媳妇单从个人好恶、一己之私出发,毫无温情,残酷地逼死了两个儿媳妇;她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的太后,在世界大势面前缺乏应对智慧,反应迟钝,在列强面前一味妥协退让,将国家和人民推入深渊;她是一个奢侈腐化的人,为了个人享乐,可以将国家命运、人民困苦抛诸脑后……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骂名,甚至掩盖了本应被注意到的一些优点。 
  一、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慈禧垂帘听政初始,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留下的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的烂摊子。慈禧与慈安和衷共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䜣、文详等一批贤能大臣。经过几年的努力,内乱消平,外事相对无大麻烦,国家出现相对稳定时期,即所谓的“同治中兴”。 
  二、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如何对待新疆被阿古柏侵略的问题上,当时朝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放弃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收复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派左宗棠率军进疆,利用两年的时间收复了新疆失地,从而使国家领土保持了完整,也打击了沙俄的侵略与扩张。这件事,虽然首功记在左宗棠身上,但也与慈禧的正确决策有直接关系。 
  三、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 
  四、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摚鹬遥竦蓖袂腥暗迹怪矣骰云诮コ啊6喜蛔脊倮赳阋劢宕式睿爬勖窦洹H缬鲅⌒闩攴荩杂砂似焯羧。坏貌杉昂喝耍獾盖懊鞅渍允鞠拗疲粝虑椤=送ㄚ椭!
  光绪帝谕内阁将慈禧的这道懿旨颁发全国。允许满汉通婚,劝导汉人妇女不缠足,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一件大事,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睦,推动社会进步,提倡人类文明,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能不说慈禧做了一件善事、好事。 
  五、推行新政,准备立宪。庚子事变之后,无数活生生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使慈禧逐渐认识到了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受欺慈禧在颐和园仁寿殿前乘舆拍照。前右为大总管李莲英,左为二总管崔玉贵 
  辱的状况,只有推行新政,实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初十日,她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变法诏书:“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为推行新政,实行变法,她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日下令成立了由礼亲王世铎、文渊阁大学士荣禄、体仁阁大学士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工部尚书瞿鸿禨组成的“督办政务处”,直接负责新政变法事务。上述5人是当时军机大臣的全班子,可见这督办处级别之高,影响之大,表明了慈禧对新政变法的重视。新政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泛,大致有改革官制;改科举兴学堂;改革兵制,举办武备学堂;到国外考察;兴办商业、矿务等。后来慈禧又公开宣布9年后即到1916年实行君主立宪。上述新政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实行。无论慈禧实行新政、立宪是真心也好,被迫也好,但在客观上,毕竟做出了姿态,有了初步的行动,使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向前缓慢地迈出了一步。慈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总的来说,慈禧的思想是保守的。她看不到当时世界发展的总潮流,人类科技进步的新动向,还依然像她的列祖列宗那样,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外国都是偏邦小国,来中国都应朝拜进贡。但她的这一思想并不是顽固到底、一成不变的。她也在慢慢地改变,逐渐接受新事物,如照相、安电灯、用电报、修铁路、坐火车等。这与当时朝中一些顽固守旧人物的思想相比,还算是开放的。 
  慈禧执政48年中,应该说是很勤政的,即使在病中也坚持处理政务。她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但并没有像吕后残酷地迫害戚夫人那样迫害其他妃嫔;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对大臣惨加杀戮;也没有像吕后那样重用自己的家族,屠杀功臣;更没有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那样淫乱无度,滥杀无辜,祸乱朝政。 
  慈禧颇有一套驭人之才,将王公大臣操纵于掌股之间。即使像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曾国藩、李鸿章等名望素著、权倾朝野的大臣,在慈禧面前也俯首帖耳,五体投地。 
  慈禧遇事沉着冷静、反应机敏,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迅速做出决断,绝不首鼠两端、优柔寡断。 
  慈禧的爱好和志趣也很广泛。她“性耽文学,深于历史”。她对书法、绘画都很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造诣。她酷爱京剧,而且颇为内行。 
  慈禧又是一位懂得生活、善于享受生活的女人。她对吃、穿、住、行、玩都很讲究,很内行。她喜欢花卉,喜爱养犬,更喜爱收藏古玩珍宝。 
  慈禧是这样一个个性如此鲜明的人物,她在男权世界里把女人做到了极致,风风光光,扬眉吐气;她在政治世界里游戏,政治给了她无限的尊崇,也带给她千古骂名。 
  附录: 
  慈禧遗体三入棺 
  慈禧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她的遗体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殓入同一口棺内。第一次入棺。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15分到皇极殿,放在回床上。第二天上午8时5分,在隆裕皇太后和瑾妃的敬视下,将慈禧的遗体殓入了棺内。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四日巳时,慈禧的梓宫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 
  第二次入棺。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陈毅等人到东陵进行了重新安葬。载泽等人钻进地宫,见慈禧遗体趴在椁盖上,头朝北,脚朝南,左手反搭在后背上。在地宫里已暴尸40多天,遗体上出现了许多斑点,长了许多白毛。载泽等人见内棺尚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于是命旗妇用一块黄绸子将慈禧遗体盖上,将一件黄缎褥铺在遗体一侧,然后慢慢翻转尸身,正好将遗体仰卧到黄缎褥上。只见慈禧面色灰白,两眼深陷无珠,颧骨高隆,嘴唇有伤痕。众人帮扶着,用如意板将慈禧遗体抬入棺内。如意板未撤出。遗体上盖上一件黄缎被,把从地宫里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黄绸子包好,放在被上。载泽又将当年得到的慈禧遗物——一件黄缎袍、一件坎肩盖在被上,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 
  第三次入棺。1979年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地宫进行了清理。笔者参加了这次清理的全过程。因为要赶在五一节开放慈禧地宫和慈安陵地面建筑,保管所领导决定将慈禧内棺留到旅游淡季再清理。 
  1983年12月初,旅游已进入淡季。保管所领导决定清理慈禧内棺。12月6日,包括笔者在内的清理小组打开棺盖后,看到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两件衣服。很显然,这是1928年载泽等人重殓时的原状,55年来一直没人动过。保管所领导当即决定立即盖上棺盖,封闭地宫,迅速向上级汇报。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笔者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分工负责清理慈禧遗体和棺内遗物。第二天,清理小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两件衣服,发现了包着慈禧指甲和牙齿的小黄包。当将黄缎被卷走后,慈禧的遗骸呈现在眼前,脸部及上身用黄绸包裹着,下身穿着裤子,裤子上绣满了“寿”字,一只脚上穿着袜子。遗体仰身直卧着,头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于身体左侧,两眼深陷成洞,腰间扎着一条丝带。遗体是完整一体,全长153厘米。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这是她死后第三次被抬入这口棺中。然后将被、小黄包及两件衣服完全按原次序、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复了原状后,又往棺内喷洒了一遍药液,盖上棺盖,封好棺盖口,木工们将残破的外椁修好后,套在了棺外。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整地躺在棺内,保留着1928年重殓时的状态。 
  慈禧个人小档案
  姓氏:叶赫那拉氏  出生: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十日 
  属相:羊   父亲:惠征 
  丈夫:咸丰帝奕   子女:1子即同治帝 
  入宫:咸丰二年(1852)五月九日
  封兰贵人:咸丰二年(1852)二月十一日 
  封懿嫔:咸丰四年(1854)二月二十六日 封懿妃: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日 
  封懿贵妃:咸丰七年(1957)正月初
  尊为皇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二日十八日 
  最得意:实现了垂帘听政  最大遗憾:大清国越来越衰弱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  享年:74岁 
  入葬: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四日   陵寝:菩陀峪定东陵 
  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
  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孝哲皇后

  备受婆母虐待的皇后——孝哲皇后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科举殿试112科,取中状元114名(有的书说113科,状元113名)。在这114名状元中,只有一名状元的女儿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这位状元就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崇绮。这位状元的女儿就是后来被谥为“孝哲毅皇后”的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比同治帝大2岁。其父崇绮端雅,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文化造诣极高。孝哲皇后出生于这样的文化家庭,受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也很高。有书记载,孝哲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孝哲皇后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珣、瑜指珣妃阿鲁特氏和瑜妃赫舍里氏。意思是珣、瑜二妃虽有倾国倾城之美貌,但在文才上却逊于善长左手写字的中宫皇后。孝哲皇后喜好文学,对著名的唐诗能“背诵如流”。平时她“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曾无亵容狎语”,颇有母仪之风。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出众的皇后却不能讨得婆母慈禧的欢心,在宫中受尽了虐待和凌辱。慈禧为什么不喜欢这位儿媳妇?事情还得从同治帝立后开始说起。 
  婆媳不和,备受虐待
  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慈禧见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宫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慈禧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对于慈禧的话,同治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乾清宫。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吊,郁闷不乐。慈安便时常将她召到钟粹宫,和她谈心拉家常,百般安慰。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后,皇后更爱自己的夫君。阿鲁特氏每次见到皇上,必笑脸相迎,慈禧反倒说皇后“狐媚以惑主”。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同治帝有病,阿鲁特氏心中着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责怪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据《崇陵传信录》载,一次阿鲁特氏去探望同治帝病,流着眼泪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凌辱,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一次,慈禧萌发了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位的想法。于是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咸丰帝的五弟惇亲王奕召来,商议此事。惇亲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慈禧欲废阿鲁特氏之心才作罢,但却由此深恨惇亲王奕。 
  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刺激、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一来阿鲁特氏表现得不听话,不顺从,二来反衬出慈禧好淫乐,格调低俗,从而加深了对阿鲁特氏的怨恨。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阿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