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历尽艰辛,长途跋涉重返祖国的历程,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这可以
说是“以本为本”又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成功范例。新课本已吸收了这一部分
成果。
备课钻研教材,最好先把课本通读一遍,作到胸有全竹,这样才能把握
前后的联系,才便于整体安排,哪里设一个伏笔,哪里和前边照应。否则,
备一节说一节,备一课说一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讲不好历史课的。例
如西汉时期和匈奴的关系,原课本是分散在前后几个章节里讲述的,教师备
课时就要有一个总体把握,找出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
西汉初,国势弱,匈奴强,常来犯。汉高祖刘邦冒然出征,结果在白登被围,
被迫“和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
匈奴败走。到汉元帝时,国势日衰,匈奴复起,要求“和亲”。昭君出塞,
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汉与匈奴通好,加强了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
文化交流。前后两次“和亲”,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作用。课本中类似的事例
还很多,如果不通读,心中没有全局,是很难处理好的。
除了通读还要精读,在备一章一节一课时,对课本的文字、插图、注释
等都要认真仔细研读,不可马虎。我们要用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培养学
生,要对学生负责,不可误人子弟。因此,在科学知识和教学问题上,就来
不得半点马虎。例如《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
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可是备课时就找不到格尔必齐河在地图上的
位置,上课时只能含混说明是在黑龙江上游,可心里总不踏实。直到后来有
机会看到一些老版地图,才终于找到格尔必齐河的确切位置,这才放心。再
比如讲“斯巴达克起义”,课本上有一插图,备课时没有仔细看。上课时学
生问插图中罗马士兵手中拿着的带鸟头标记的木棒是什么?老师回答不出。
后经查问,原来是克拉苏的仪仗标记,说明斯巴达克是向着克拉苏猛烈冲杀
的。
备课还要看大量的资料和参考书。看得多是好事,但如果不加选择地搬
上课堂,那就成灾难了。记得1953 年我第一次教中国古代史时,讲到春秋时
期的吴国和越国,就把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中的许多内容和故事一
古脑儿都搬上去了。结果没能完成教学任务,我也出了一身汗。听课的谢承
仁老师没有批评我,耐心地告诉我应当怎样组织教材。1954 年北京市委作出
了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学参考资料,我根
据教学参考资料备课,才大体有了准谱。初教课的年轻教师,一般都爱犯贪
多的毛病。记得我听一位教师讲元朝的历史课,他把《蒙古秘史》中的不少
内容都讲了进去,也是属于这种情况。现在,各出版社出了不少教学参考书
和教案选,对老师的备课很有帮助。但是,教师备课不要完全躺在这类参考
资料上,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费一番功夫,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快的成
长。
(二)了解教学对象,考虑实际需要
几十年来,我教过初中、高中、大专和成人的历史课。对象不同,要求
不同。备课就要考虑到对象的实际需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初中学生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的是打好基础,提高素质,使
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备课时主要在
“打好基础”、“提高素质”方面下功夫。教给他们历史的基础知识,引发
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爱学、会学,帮助他们初步树立一些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初步运用这些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高
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心素质,以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
备课时除了考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外,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
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要求,重点考虑开学的需要,牢固地打好知识基础,提高
应考的能力。大专成人教育属于历史专业教育,备课时主要考虑提高学员的
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需要,帮助他们
解决困难。在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会对初教历史课的
年轻教师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备这种课就很费力,除了理论业务知识外,还
要考虑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技巧和方法的运用。
同样是初中或高中学生,有时差异也很大,备课时还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和特殊情况。比如刚粉碎“四人帮”后,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爱学习,
特别是成绩较差的“慢班”学生,认为自己是“文革”的牺牲品,是“处理
品”,简直无法按常规上课。备课时就要针对学生的问题,从爱护出发,给
他们树立信心。多给他们讲述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学者和科
学家刻苦攻读的故事,启发他们认识从现在努力并不晚,还是很有前途的。
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知
识面宽,但也存在着很多思想认识问题,像贪图享受,不爱劳动,认为西方
国家民主,我们不如人家,甚至个别人说建国初还不如不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让美国打进来,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许更快。。等等。我们备课时,就要
结合教材内容多给学生进行一些艰苦创业、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等方面的教
育。
总之,备课要看对象,要看对象的需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发挥
历史教学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仔细斟酌教学目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历史教学总的目的任务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很好领会,
并贯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里所说的教学目的是指一章一节一课的教学
目的。社会上流通的有关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案选,都有这一部分
内容,可供我们参考。我说要“仔细斟酌”,就是不赞成简单地照抄这类参
考书和教案选,即使它确定的教学目的非常正确、合适,也仍然不是自己的
东西,不能变成自己教学实际起作用的指针。要想变为自己的,仍须进行消
化,“仔细斟酌”。更何况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参考书所写的教学目的,只就
一般情况而言,缺乏具体的针对性。要在你现在的教学班施教,就更需要“仔
细斟酌”了。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备课时要肯于在这上面花气
力,绝不要当成例行公事。考虑教学目的主要根据三方面的情况:教学大纲
和教材内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映情况,包括知识准备、思想认识和学习
能力,以及当前国内外的形势,重大的政治事件。前两个方面很明显,是确
定教学目的主要依据。我在前面已经讲到。现在着重说说形势与重大政治事
件对备课和讲课的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重大事件的
影响。教学也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
特别是历史课,它是社会学科,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习与提高观察
分析历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备课时就必须考虑联系实际,联系国
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学生对重大政治事件与社会问题的看法,从而确
定教学目的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然,这种联系不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更不是额外附加,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作到有机结合。比如教材中讲到不
少日本史的内容,讲到中日两国的关系。而现实中,中日两国不断加强友好
往来,发展和平友好关系,这是主流。但在日本政界也不时发生否认侵华历
史,篡改教科书等行径,对此我们不能置若罔闻。我们要从维护世代和平友
好的目的出发,歌颂友好活动,揭露丑恶行径。
确定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具体,不可空泛。只有明确具体才便于操作检
查。要在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确定具体的目标,比如知
识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那些历史人物、事件、名词、概念,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定要心中有底。其他两方面也是如此。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根据教材、学生和形势确定的,也就是根据教学目
的决定的。因此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比如《清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
巩固》这一课时中“土尔扈特的回归”这一内容,以前没有作为重点内容讲
授,近年来由于强调民族团结爱国统一的教育,新课本充实了这一部分内容,
就应当作为重点讲授。再比如关于香港问题,因1997 年回归在即,英国又
不断制造事端,讲课时就一定作为重点进行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有时一致,
也有时不一致,有时好确定,也有时很难确定。这就要看教师的经验和水平
了。好确定的一看教材就知道,比如“井田制”、“均田制”、“商鞅变法”、
“贞观之治”等。不好确定的情况就复杂了。比如《清朝收复台湾和抗击沙
俄的侵略》中,关于收复台湾问题应当说不是教学重点。但经了解,学生对
此问题有疑难:既然肯定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功,是民族英雄,那为什么还说
清朝收复台湾应当肯定呢?这不是矛盾吗?看来,学生观察问题是形而上学
的方法,缺乏辨证的观点,有必要多作些说明,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有时一课时几个子目,很难确定重点。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个子目:“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西安事
变,三个都重要,而且密不可分,也就不必非要机械地找出一个或两个重点
了。
备课时“仔细斟酌”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提高课堂教
学的质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的放矢,达到预期效果。否则缺乏目的
性和计划性,凭着经验随意讲来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历史资料很多很多,一
定要围绕着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组织材料,有取有舍,有增有删。不可平均
使用力量,堆砌史料。对于难点问题要从符合青少年的认识规律方面想办法,
化难为易。比如从已知人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际
到理论等等。有些理论概念,限于各方面的条件,不是讲一次学生就能理解
的,教师也不必强求。因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是随着
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和实践的积累逐步加深理解的。比如关于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就是如此。死抠这一难点,花去许多宝贵时间,结果
是劳而无功,反倒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四)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考虑如何实施确定的教学目的,实现课堂教学计
划,也就是考虑方法、途径和手段问题。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从科学的角
度说,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必须符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认识规律,符
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艺术的角度说,教学又是创造性的,它可以百花
齐放。在符合客观规律的舞台上,可以演出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好戏。好
比京剧青衣之有梅、程、尚、荀①,老生之有马、谭、言、杨②。所以说“教
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学习、模仿、借鉴的基础上,总要有创造,形成自
己的风格。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选择教法也因师生的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和教学内容
的不同而不同。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讲历史事件的过程最好用生动的讲述
法,使学生获得一个深刻的系统的完整的印象,不要穿插许多不相干的提问,
把事件讲得支离破碎。讲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意义和影响,最好用
综合分析法,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层层剥笋,水落石出。讲政治制度、经济
制度和成就,最好用联系比较法,前后纵的联系比较和左右横的联系比较,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特点。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来说,开始时集中学生注意,
引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可以采用“温故知新”、“开门见山”“单刀直
入”,“提出问题,引发悬念”等不同方法。讲授新课除了根据教材内容选
择不同的教法外,最好利用直观教具、幻灯、录像等教学手段,增强感性知
识和学习兴趣。讲完新课后,可以留出些时间,让学生议论、提问或讨论。
除了教法以外,还要考虑学法。这是我们过去备课的薄弱环节。我们习
惯于钻研教材讲求教法准备教具,以为教师讲明白了的问题,学生就会听懂,
其实未必。像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核定地价,增价归国”,尽管
教师费力讲解,学生还是不甚了了。有时教师没有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学生
却无法理解,像康熙派兵收复台湾消灭郑氏政权,学生总和郑成功收复台湾
连在一起,认为不好肯定,有矛盾。所以备课时不但要考虑教给学生哪些基
础知识,还要考虑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观
察思考历史问题的观点方法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授之以渔”长期受用,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写教案。要把备课时的种种考虑和设想、查阅的
有关资料以及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心得体会等,用教案或教学笔记的形式
表达出来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教学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需要不断
积累与创造的精益求精的过程,那就必须精心组织每一堂课,积累教学资料。
写教案又是一番加工创造的过程。备课时的种种考虑和设想,心得体会
和有关资料,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去粗取精”的加
工整理。常常有这种情形,写出来的东西和原来的设想有距离,或是原来的
想法很好,文字表达不出来,或是原来的设想不成熟,经过文字加工有了提
高。不管哪种情形,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锻炼提高的过程。经过这种精心整
理的多年积累的教案,无疑是教学的宝贵财富。
所以,写教案或教学笔记,应当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当然,对于初
教历史课的年轻教师和教课多年的老教师要求可以不一样。初教课的教师应
当一板一眼,尽量写得详细些。老教师就可以写得简要一些,提纲挈领,把
新的变化写出来。教案的写法没有统一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发挥自己的
所长。一般说来可以分两种写法。一种是按教学过程来写,组织教学、复习
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巩固、布置作业或思考题。另一种是按教
学项目来写,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具手段、教学提纲、教材分析、教学
① 梅指梅兰芳、程指程砚秋、尚指尚小云、荀指荀慧生。
② 马指马连良、谭指潭富英、言指言菊朋、杨指杨宝森。
方法、资料注释。近些年来,按后一种写法的居多,因教学过程不一定都是
这样几个环节,或是两种写法兼用。
关于写教案或教学笔记,我想再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情况介绍(背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