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22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几个环节,或是两种写法兼用。

关于写教案或教学笔记,我想再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情况介绍(背景分
析),一是课后分析。情况介绍主要是对所教学生、班级的情况有个概括的
介绍。不是全面的情况介绍,而是与教学有关的情况分析。这是教学的出发
点,也是教学的针对性。特别是进行观摩课、研究课的教学时,教案一定要
写上这一部分,以使听课人对学生有所了解。关于课后分析,一定要认真对
待。无论教师的备课准备的多么充分,也无论教案写得多么细致,一堂课讲
下来总有和原来不一样的地方,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可能每堂课都是
成功的。这种经过课堂实践检验的东西是最可宝贵的。一定要记录积累下来。
特别是一些观摩课、研究课,经过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的分析评价,
更是难得的机会,不可多得的材料,一定要比较详细的整理记录。这对于提
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一种捷径。

二、上课

备课的成果要通过上课去体现。迄今为止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
式和阵地。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所以上好每一堂
课就成为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每一堂历史课呢?根据
我的经验体会,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案,要倒背如流

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就不要再看课本和教案。这是一项基本功,
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上课如果离不开课本、讲稿或教案,那他的注意力
就不能面对全体学生,也就不能驾驭整个课堂了。上课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
生的学生,不是玩偶。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
的指导下完成学习新知识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全神贯注于每一个学生,观
察他们的眼神和情绪的变化,对学习内容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处理各种
情况和偶发事件。如果教材不熟,离不开课本或教案,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当然,倒背如流,并不是真的背书,真背书也没有好效果。我们常常看到一
些新教师上课,不管学生,自己照着讲稿或教案背书,虽然背得很熟,但不
能和学生交流,不能产生共鸣,不能形成“一棵菜”,而是师与生、教与学
两张皮。所以,教师上课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
言给学生讲解,不能背书,最好不用书面语言。对所讲的内容应作到不假思
索,如数家珍,自然流露、水到渠成,不能边看边讲,结结巴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这一点
影响更大。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你这门课,喜欢听你的课,这一点比什么都重
要。正是因为有些学生喜欢听我的历史课,高中毕业后才考入高校历史系,
终生从事历史教学或历史研究的。也正是因为有些教师学员喜欢听我讲历史
课,才在她的教学中模仿运用我的教学方法,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从
这一点来说,取得初战的胜利就具有决定意义。每当我接受一个新班,就要
慎重对待第一堂课。或通过讲导言课,或通过直接讲新课,总要达到激发学
习兴趣吸引学生的目的。记得50 年代中期,我接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差班,别
的老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正好该讲明清史,我就直接讲新课,先讲明清时


期北京城的修建,首先提出北京城为什么西北缺一角,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全
班学生,取得初战的胜利。自此以后,这个班上我的课非常好,甚至上课前
有些学生主动洒水整理教室,使教室面貌一新,显得特别有精神。

激发学习兴趣的办法很多,可以从语言、教态、教具、手段、活动等许
多方面想办法,但最主要的还是钻研教材,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历史
上遗留下很多至今仍然解不开的谜。如埃及金字塔的建造、玛雅文化、复活
节岛的巨大石人雕像等等。青少年都有好奇心,都有探求未知、探求真理的
强烈欲望。我们只要善于启发引导,就一定会有效果。

(三)语言生动幽默,教态亲切,富有情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进入课堂,音像资料的使用也逐
步扩展。但就全局来看,就大多数课堂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授仍然是教学的
主要形式,居于主导地位。恐怕也很难为其他的教学形式、手段所代替。因
此,教师的讲授、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就起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
用。教师往课堂上一站,就要精神抖擞,全神贯注,进入角色,一切与教学
无关的问题,一切烦恼都必须置诸脑后,不许带入课堂。教师要有“一人唱
满台”的气势,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吸引过来。教态要和蔼可亲,要
像历史老人讲故事那样娓娓动听。要富有情感,不能冷眼旁观。要寓褒贬于
教学之中,别善恶、辨忠奸,态度鲜明。叙事论理,有理有情,喜怒哀乐,
有形于色。语言生动直观,精练幽默,富有感染力与启发性。切忌自己嘟嘟
囔囔,啰哩啰嗦,口头语连篇,使人乏昧。客观主义教学,单纯传授知识,
是上不好历史课的。

(四)练好板书画图等基本功,注意组织教学,提高应变能力

教师上课除了用语言讲授以外,还要利用板书、板图、挂图和影视资料。
这些与讲课内容密切配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备课时要与教材内容一并考虑,精心设计。我这里说的不是内容,
而是形式、基本功。在黑板上写一手好字,当堂随讲随画板图,确是教师的
基本功。教师如果掌握得好,就有了“绝活”,可以“镇”住学生,使学生
佩服你,因而会喜欢你的课,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当然,教师如果有别
的什么“绝活”,如自己动手制造直观教具、拍摄影视资料、历史集邮等,
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注意组织教学、提高课堂应变能力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影响课堂教学的
因素很多,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处于生动活泼、主动的状态,
就需要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不但在开始上课时需要,而且随着教学的进行和
情况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特别是低年级,
集中一段时间以后就需要松弛一下,然后再集中。有时课堂里出现了突发事
件,一支飞鸟闯入,或一个老鼠乱窜,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有时学生回答老
师提问,答非所问,有时学生在下边搞小动作,等等,都会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不要采取简单粗暴有伤学生感情的作法,而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讲一
两句风趣幽默的话,讲一个短小的与教材有关的故事,就会改变状况,重新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五)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协和、融洽、积极、活
跃的课堂气氛。教与学、师与生处于矛盾的统一休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


面,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说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会学,是为了不教。所以,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的评估,要看师生双方积极性发挥的如何,
既要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蒂是要看学生的学。

怎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关键问题是教
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
器,而要看成主动的活生生的成长发展的人。不要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
学率思想的束缚,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
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实
践中,增长知识、才能,陶冶品德情操,提高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他们阅读一些历史读物或故事,上课
时,可以让学生穿插讲一些历史小故事,或扮演一些角色,或议论一些问题,
比如讲完西汉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就启发学生议论“为什么可以马上
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对于高中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参与讨论历史的
经验教训,利弊得失,让他们学写历史小论文。或遇到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
日,发动学生找材料、搞创作,举行纪念活动。比如鸦片战争150 周年、巴
黎公社100 周年,中日甲午战争100 周年等。总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要结合教材,要有目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三、目的与任务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
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重要
作用。”这说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巨大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他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兴衰、革命的成败和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灭人之
国,必先去其史。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说:“指导一
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
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者李大钊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
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可见知史、学史、历史
教育与教学的重要性。很难设想,一个国家、民族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将怎样
生存,不知其所由来,也不知向何处去,不是太可悲了吗?

我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以鲁
国的历史为本,编修《春秋》,用以教育学生“劝善惩恶”、“褒贬损抑”,
匡救时弊。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秦亡汉兴,汉
初统治者重视总结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贾谊的《过秦论》、陆贾的《新语》,
都是为此而作。汉初统治者认识到不能“滥用民力”,必须“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讨论隋朝覆亡的教训,讨论施政的利
弊得失而成《贞观政要》。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直接为统治者
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借鉴。对青少年一代重视进行历史教育,为蒙童编写的


各种《蒙求》、《三字经》、《千字文》等都把历史作为重要内容。不但进
行知识教育,更着重于道德品质和民族气节的培养。

我国进人民主革命时期以后,革命领导人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无
一不重视历史教育。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还与著名史学家范文
澜等一起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历史教材,对干部进
行教育。建国以后,历史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泛滥,否定历史、否定传统,鼓吹民族
虚无主义,使历史教育备受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马克思主义
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历史教学重新走上正轨。

针对着这种情况,1983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
通知,列出了70 多位历史人物作为进行教育的重点。1986 年中共中央又作
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帮助广大干
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年逐步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
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理解百多年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
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理解当代世界的进步、矛盾和人类的前途,以提高
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1987 年2
月,邓小平同志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
们要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总书记于1991 年3 月9 日发
出指示,要求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
育。

考察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优良传统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之后,再来
讨论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就会胸有全局、高屋建瓴、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了。我们不能只就历史来谈历史。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主要的是一
个实践问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发展变
化的。当1953 年国家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急需建设
人才,历史教学就着重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1958 年国家提出“教育为无产
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历史教学则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着重进行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的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 年以来,随着改革
开放的进行,强调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
史教学又着重进行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我们今天对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全面完成历史
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不是孤立割裂的。在三项任
务中,传授知识是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便成了“空
中楼阁”。俗话说无知便无能。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学史可以使人明智,可
以增长阅历和才干。但是,这个基础知识又必须是在正确的思想观点统率下
经过整理的科学系统的有层次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九分无用一
分被歪曲了的知识”。也就是必须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
的统一;“寓教于史”,“史论结合”。能力培养也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在
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就“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来说,知识、思想观点和能力三者是重
合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既是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是思想教
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能力的主要要求。总之,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对历


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作全面的统一的理解,不可片面割裂,更不可偏废。

关于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规
定,不但有总的要求,还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内
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总的要求和三部分的具体要求都是按基础知识、
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分别叙述的,非常明确。这也是新教学大纲较之
过去的教学大纲改进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