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6)
这期间,日军也屡次企图从空中消灭美军315、316航空联队。有一次接近得逞:携带炸药的一架〃九九式舰爆〃-俯冲轰炸机,冲破拦截,自己撞毁在白塔埠机场一角。
爆炸使临近的 9 架美国飞机受损,跑道也炸出巨大弹坑, 316 联队因此无法夜间出击,直到被迫撤离。
美军野战雷达、密集的高射炮火、以及数量占优势的拦截战机,使来袭的日机未能得逞,大体保证了机场上空安全。
28天里,两个航空联队轮番作战,对日本本土实施了21轮轰炸。除天气原因外作战不间歇。限于机场容量和后续补充能力,平均每次出动50架次。总出动量约1100架次,总投弹量2750吨。一直到油弹告罄、运补不济。
虽然一个月的轰炸,整体规模不算大,但日本提前尝到了产能被削弱的滋味。
苏北空战,双方损失为:美方77架,日方102架,战损比约为1:1。3。
由于掌握相对制空权,苏鲁前线能得到有效补给和部队补充,以及空中火力支援,战线得以坚守。
一个巧合是: 12 月 19 日,意外出现了补给量的峰值这一天,统计数字表明,美军向被包围中的徐州九里山机场空运的物资量,与同一天德国空军向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第 6 集团军空运的补给量同样达到了 290 吨!
这个空运效率支撑战斗力的早期战例。被后人写进美国陆航军史。
1943年1月7日,罗斯福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其中写道:
〃轴心国明白,他们必须在1942年赢得战争。否则最终会满盘皆输。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们的敌人没有在1942年赢得战争。〃他还专门祝贺〃英勇的中国人民那个伟大民族的和平理想与我们的如此相似〃。 ※
※以上引自该《国情咨文》原文。
《时代》周刊当期的封面,采用了手持波波沙冲锋枪、肩扛巴祖卡火箭筒的八路军战士图案。背景是飞向日本列岛的B…24轰炸机群。
这场〃九里山大战〃,后来和阿莱曼大捷、盟军北非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一起,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开始发起进攻的转折点。
(207)
战争不可能一帆风顺,盟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一个月里,高层指挥员陈光(八路军115 师代理师长)、彭雪枫(新四军四师师长)先后阵亡。张云逸(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二师师长)身负重伤。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高级将领。
苏鲁前线各部队总伤亡近3万人,是抗战以来最大一次。
新四军陈毅军长回顾说,那个月是他写下悼亡诗作最多的一个月。但他并不质疑战斗的意义。那是部队战斗力、战术战法进步最快的一个月。从血与火中学来的东西最容易深入人心。
参战美国军人牺牲 16 名,负伤 22 名,其中 4 人是军医;有 5 人为毒气所伤害。这不包括飞行员损失的数字。
1月 3日中午,视察阵地的卡尔迅上校遭遇日军狙击,右胸肺叶被击穿。
因为需要手术,他和几位重伤员一起,被紧急空运送往治疗条件较好的重庆陆军医院。
日本新闻大事渲染。典型的说法是:
〃皇军战果辉煌,于日前又击毙一名6英尺2英寸高的美国战争贩子〃。
卡尔迅上校
(208)
这场被称为〃九里山战役〃的机场争夺战,双方陆续投入兵力 10 万以上。华军坚持到一月上旬,直到九、白两机场库存油弹耗尽、部队减员过半、敌人再次增兵之时,前敌指挥部才安排撤退。
伤病员大部被飞机接走,轻装部队向沂蒙山区和洪泽湖畔突围转移。
为充分利用运输机回程空驶,前委书记邓小平提议,撤离相当一批根据地群众(万余人),以避免敌人报复性屠杀。这一措施也充实了陕北、察蒙地区稀少的人口和劳力。得到中央肯定。
八路军代总司令彭德怀总结:
〃此战虽伤亡重大,超过以往,但是打的不窝囊。把我军威风打出了国界!〃 他还对比说:1万人战死沙场,2万人负伤,虽然可惜,〃但总比国民党那4万人拖死、饿死、冤死在缅甸野人山,强得多!〃
延安方面,尽管也有对〃过早进行阵地战,丢掉了运动和游击战传统〃的质疑,但主流评价是认可的。
毕竟这是敌强我弱时期正面抗敌的一个光辉战例。一时间,海内外纷纷传扬着〃八路、新四军〃的神勇。再也没有所谓〃游而不击〃之类的议论。
国际新闻媒体,对于这一轮〃坚守机场、坚持轰炸〃的报导,连篇累牍,充斥版面;反而一度使同期另一场规模大得多的激烈对抗…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显得默默无闻了。
白塔埠机场1月2日、徐州九里山机场1月4日,终于先后失守。
中国大陆严冬到来,疲惫的双方不约而同,进入冬眠休整期。
(209)
重庆。黄山别墅。
蒋介石委员长的情绪,两个月来一直处在大起大落中。
喜忧参半,真正是喜忧参半。
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美国贷款数量实质性增加;国内民众情绪空前高涨;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终于破灭……这些,固然十分可喜。
然而共党力量壮大了。他们的战斗力令人忧虑,需要刮目相看。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日本的矛头终于转向了。重庆不再是他们的进攻目标。
大本营现在才认识到,共产党是凶恶的、必须重视的敌人,终于使用主力部队对付他们了。委员长提醒各幕僚:密切注意这个势头。
美国总统最近来信频繁。一再说明,以延安为基地的对日轰炸如何重要。委员长已无法不同意那里毕竟离目标近得多,而且有了燃料工业。
那么很好。日本人也必然对之全力反击…他们能容忍这么直接的威胁么?因此近阶段战争将主要在华北进行。国军的整训和备战得以从容。
令人关注的是,共党和美国的关系越走越近了,这一点如何对策?
奇怪。那么一点点轻武器,在共产党人手里竟有那么大作用?……势利眼无处不在。以成败论英雄、论功行赏,美国人也不例外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华北一些人,包括冯玉祥、阎锡山、傅作义、马占山等,正在筹组什么〃华北抗日联军〃。目的其实不难明白,无非是想在蒙古过来的物资中分一杯羹罢了。虽然为此需要向赤色分子靠拢,但也未必真能实现什么勾结。这些老奸巨猾之辈,蒋某对他们太了解了。让他们抢共产党锅里的饭去吧,狼多肉少……
凡此种种,说到底,都是那个不懂政治、或者干脆说,政治倾向十分可疑的傻冒军人史迪威惹的祸,他居然向华北空运美国兵。
必须换一个参谋长。否则,由于史迪威对中国政治的无知,会把事情搞糟。趁着此时与罗斯福总统沟通良好,应该委婉而坚决地提出要求。
委员长派人传唤〃文胆〃陈布雷先生,请他斟酌一篇措辞相宜的电稿。
对了,罗斯福还发出邀请参加下个月在卡萨布兰卡举行的首脑会议。当然这是给予委员长本人更重要的是给予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承认。
委员长相信美国是重视他的。战争需要是一回事,政治取向又是一回事。他感谢总统的邀请。
但他不想眼下这个时机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说白了,近来的一系列胜利,不是国军打的。他去参加首脑会议,势必涉及棘手的表态问题。国民政府的走向,正在微妙时期,他不能离开。
得知斯大林也不参加会议,蒋委员长于是顺水推舟,婉言谢绝了邀请。但他同意派出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和外交部长宋子文。
唔,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嘛。还请谅解,谅解。
几天后得到一个使人痛心疾首、怒火中烧的消息:美国竟然还邀请了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据说是为了协调华北作战。真是岂有此理。
(210)
千岛群岛。北太平洋航线。
对于这条带来灾难、又形势微妙的航线,日军大本营再三犹豫之后,终于采取一个折衷措施在千岛群岛布雷,并拦截过往船只。
这就引起了苏联抗议。已经到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使苏联战略态势明显改善,因而红色外交官发言的音量分贝明显升高。
苏联扬言:要为船队派出舰艇护航。
此时日本基本失去对苏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可能。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关东军,为应对华北突发事态,已抽调四分之一的兵力。南洋所罗门、巴布亚的需求尚且不能满足;国内的紧急扩军在春季之前难以完成。在满洲上空,严重缺乏空中掩护;而海军主力尚在南洋。
本土,留守舰队弱小,不敢造次。在象征性的千岛布雷中,还炸损了一条自己船只。宣称的封锁,停留在口头上。
苏联方面,说到底远东方面也仍然空虚,并无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
于是双方虚声恫吓,终于相忍为安。严冬近海结冰造成的航运淡季,也使矛盾暂时没有激化。
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战场形势使日本放慢了南洋增兵的脚步,原拟派往这里各个岛屿的师团被转派亚洲大陆。这样,岛群防线上就出现诸多漏洞。麦克阿瑟将军于是趁机挥兵向新几内亚挺进。这比他计划中的反攻提前了10个月。
老麦又兴奋地叼起他的玉米芯烟斗。
日军大本营一时难以筹措兵力,不得已抽调了驻缅甸的第56师团,换防到印度支那,承担从河内到西贡的防务。
而原驻印支部队则陆续调出,派往南洋各岛,试图堵住麦克阿瑟。
于是,只剩下3个师团的缅甸出现了兵力空虚。
(211)
华北,张家口。
送别史迪威去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的路上,泰勒驱车,陪他来到五年前俩人一起到访过的一所日本侵略军司令部旧址,故地重游。
那是1937年秋天。当时张家口这里的司令官,就是后来在菲律宾击败麦克阿瑟将军的本间雅晴中将,同时他业余还是个剧本作家。
那天,水桶身材的本间中将盛气凌人。因为史迪威上校刻意提出一些让中将难堪的问题,结果他俩被轰出了作家中将的办公室。
为修补两个未交战国武官之间的工作关系,泰勒上尉四处奔波,以流畅的日语邀请了几位日本军官赴宴,以便缓和气氛。可是临到就餐时,五个客人中三个不见踪影。
激愤的〃醋性子乔〃(史迪威雅号)大叫一声:〃让他娘的杂种们见鬼去吧!〃宴会终于没举行。※
史迪威也回忆起,他们一起收集日军番号时,某次在颐和园万寿山的一尊佛像背后,发现几行日文。经泰勒识别,原来是三个士官留了姓名,还有完整的各自所属师团到班组的番号!这给他们增加了一条情报来源,哈哈哈,史迪威顺便表扬了这几个〃乐于助人的好兵〃。
〃在名胜古迹签名的迫切愿望,显然是全世界共存的弊病。〃泰勒总结道。
吉普车绕过铁路边的一座山丘。
史迪威忽然说:〃马克斯,记得吗?当年我们在山头上一起观察。〃
泰勒想起来。那次他们在这座山上,发现远处有一个长长的物体在铁路上蠕动。物体两边延伸着无数小黑点,象一只巨大的蜈蚣。
直到近了才看清楚,原来是几节没有车头、满载军火的车厢,两侧各有一队中国士兵,弓着腰用力推动车厢前进。
两位美国军官为这一景象所震撼,默默站着,直到货车消失在远方。※
史迪威深有感触:〃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定能最后击败日本人。〃
泰勒想起史迪威多次说过的话:
〃中国士兵是很好的士兵。只要给予装备、训练和正确指挥,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抗衡。他们吃苦耐苦,任劳任怨,对粗糙的食物、艰巨的任务,以及负伤、生病和毫无乐趣的生活习以为常,具有天生的乐观情绪,能用琐碎小事开心逗乐,在最失望的时候仍然兴高采烈。这都是士兵的基本素质……〃 ※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上层,那时的乔,却没有一句好话。
泰勒还记得他那刻薄而尖锐的语言:〃最高领导者毫无进取精神。战争指挥权把持在一群老奸巨猾的政客、背信弃义的懦夫、和自私自利、丧尽天良的恶棍手里……※〃
说到军队,史迪威上校的评价是:〃中国军队有一种把局部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的恶习。〃※
※以上,见于泰勒回忆录。
五年过去了。如今的乔,是否有一些新的看法?泰勒上校还没有来得及与今天的中将作一番探讨……
泰勒和巴顿。
(212)
农历腊月,春节前夕。
张家口数万军民,冒着大雪,为美军战友举行了欢送会。
史迪威出发前,命令巴顿,除留下少量教官和随队医生外,率领其余300余名美军离开寒冷的塞外边城,南下印度,准备缅甸作战。
临别时,巴顿将军用通俗的语言,向泰勒传授他对〃战略〃的体会:※
〃马克斯,我来告诉你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让你手下一个狗崽子去夺取一个地方。如果他做不到,就把他撤掉,换一个更能干的、更有狠劲的杂种上去。〃
泰勒听得目瞪口呆。
他认识巴顿已有20年,在1923年的迈尔堡兵营,当时的巴顿少校就以精湛的骑术、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刀、以及粗俗不堪的生动语言,让泰勒中尉等一批青年军官大开眼界,印象深刻。
一同在夏威夷服役期间,俩人进一步接触,谈话很投机。泰勒信服地认为巴顿是一位战术天才,这次草原作战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却不知道他也有战略方面的见解……海因茨中校于是请他顺便评价一下与他同期作战的林彪将军。
巴顿两眼闪闪,望着窗外覆盖着银白色的草原说:
〃嗯哼?原来那年轻人真的是个军人。狗崽子,有点狠劲!他们打法和我们的不一样……可惜没跟他较量一番。〃
※据泰勒回忆,这次谈话发生在1943年初,与此时相当;但地点在摩洛哥。
路过重庆,巴顿来到九龙坡陆军医院看望了卡尔迅,提前祝贺他即将荣升为准将,并送给卡尔迅一把自己随身佩戴的象牙柄手枪。
卡尔迅回赠他一枚用炮弹片巧妙打磨的、中国地图形状的铜质皮带扣。
巴顿将军还拜会了蒋介石大元帅。
打了胜仗的巴顿向这位中国战区总司令表示:现在将有机会履行诺言带领部队,去为委员长的事业而战斗。
蒋委员长送给他一幅精美的中国古代山水卷轴,并亲切地拉着巴顿的手:
〃将军,那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213)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白宫〃。
丘吉尔首相亲自挑选了这个城市作为会晤地点,希望罗斯福总统感到亲切。
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历史性的〃。在战争扩大为全球性之后一年整准确说是珍珠港事件十三个月后,参战的其中一方联合国家这一方,可以明确宣告他们对胜利的信心了。
会议具有如下特征:
所有讨论的重大计划都是进攻性的。
所有提出的生产指标都不脱离实际。
所有的参会者脸上都洋溢着信心,与一年前的阿卡迪亚形成某种对照。
乃至后来备受争议的、让敌人〃无条件投降〃的口号,此时罗斯福提出之际,也无人争议。
〃过去几星期,我们听到许多好消息,〃罗斯福对《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说:〃看来战争的转折点终于到了。〃
会议期间,〃巴尔干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