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1章

陈氏家族全传-第1章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陈氏家族全传 作者:李西岳 苏学文 
  介绍: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及其所代表的整个陈氏家族,当年曾对蒋介石的最初发迹,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最初建立,以及其后在中国大陆长达22年之久的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当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陈果夫更被誉“国民党之教父”;陈氏家族亦由此脐身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列。本书首次以实录角度并在大量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对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及其整个陈氏家族,包括陈氏兄弟的出身、人品、个性、学问、文章以及最后的进退荣辱等,作了堪说全面的描述。书中尤为引人兴趣的是,还披露了迄今健在的陈立夫先生在台晚年景况及其情系故乡、倡言统一的主张。本书作者文笔娴熟、生动,对人物的把握亦冷静、客观,故使本书有较大的历史内涵和可读性。
  引子
  中国有句民语:地灵人杰。
  民间还有一句谚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民国社会堪称“四大霸主”之一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可以说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因此,他们的故土浙江省吴兴县就令世人不可藐视了。
  吴兴县位于浙江北部,离风景秀丽的杭州都市仅有100公里之遥,是一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渔米之乡。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几经兴衰,楚国春申君在此修建菰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后,又迁徙越人居住此地,建立乌程县,到了三国鼎立的时候,吴国在这里设置吴兴郡。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几经兴衰,名称多次因当朝执政者的意趣而改动,到了中华民国时,正式定名为吴兴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州市。
  湖州市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上帆樯出没,两岸田畴交错,竹木荫翳,风景迷人。在湖州登高远望,南有莫干山和天目山,巍峨挺拔,云雾缥缈;北有太湖水城,烟波浩荡,水天一色,鸟鸭剪影。近看卞、毗、岘、蜀,四山环拱;苕溪、香溪,二水合流。倚山近湖,山围水贯,像是一幅画坊高手的山水画。
  元朝书画家赵孟顺对此秀美景色,曾挥笔留下赞美的诗句:
  苍峰北峙,群山西迤,双溪夹流泓波皎澈,山川映发,冲和攸集,星平列斗,势雄乎楚雄。
  湖州除山明水秀之外,这里的物产也十分丰富。其中尤以丝绸和湖笔为最佳,名传海外,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的美称。而湖笔则也驰名世界,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文房四宝之
  在浙江这块土地上,曾产生过许多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出类拔革的人物。湖州虽是浙江省的一个小地方,但历代也是人才辈出,在近代史上,国民党的一批重要官员都出自湖州这块弹丸之地。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国民党党政官员有十几人,这些人在蒋介石统治大陆时期,都名声显赫,与蒋介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蒋家王朝的核心人物。
  张静江,早年在欧洲经商,回国后参加中华革命党,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
  朱家骅,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行政院副院长。
  戴季陶,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十多年,后来长期做蒋介石的谋士。在大陆时期曾任国民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长等职。
  钱新之,长期从事金融业,历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上海银行公会会长、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联合准备库主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次长、交通银行董事长。
  徐思曾,曾留学美国,回国后追随蒋介石,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中统局副局长、局长。
  同属于一块水土养育的这些人中,陈氏家族首居其中。在战乱年月,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之所以能权倾一朝,这与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也有很大关系,他们利用同乡关系拉帮结派,营造自己的权势,使之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成为“四大家族”之半壁。
  第一章 童年岁月
  1.父辈的灵光
  渊源的历史使陈氏家族成为一方的望族,湖州的风水宝地孕育了陈其美,从而成为陈氏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不仅在同辈人中闪烁出光芒,而且还以光亮昭示了下一代走向辉煌显耀的道路。
  陈姓据考证出自(左“女”右“为”)姓,远祖为虞舜,至周武王伐纣时,舜32代孙遏父为陶正,周武王依靠遏父的帮助才取得了伐殷的胜利。由于遏父功勋卓著,武王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了他,遏父和太姬生了一个儿子名满,被封于陈,于是以封地代姓,满的子孙们便姓了陈,这就是陈氏的由来。
  湖州陈家迁至湖州定居最早可以追溯到陈缜,相传他已经是遏父和太姬的儿子满的87世孙了,陈缜就是湖州陈氏东林支的始祖。传到第17世陈应恪(宇敬山),迁居湖州府城内,住在学前街的谷治堂。湖州这个地方盛产蚕丝,陈家着手经营丝绸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第23世陈丰,陈家才逐渐发达起来,慢慢成为当地的望族。《湖州府志·教义传》称赞陈氏“以孝义受钦于乡里”。第24世陈绚,因为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湖州府曾赠以“圣门猖者之流”及“矜式乡阎”的匾额。
  好景不长,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迅速影响到江浙一带。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冲击下,身为当地富豪的陈家家道中落了。
  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了。第25世陈延佑感于家道中衰,遂努力经商以自振。陈延佑为人勤俭谦和,生意蒸蒸日上。没过多长时间,家道复兴如初,又成吴兴望族。
  陈家真正显赫起来应该说是二陈父辈的事。陈延佑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陈其业,字勤士,他是陈果夫、陈立夫的父亲。次子陈其美,宇英土。三子其采,字蔼士。
  陈其业生于1870年,走的是科举取仕的道路,据说他“少年歧岳,有声库序”,在中秀才后,痛恨清政府“政纪不纲”,因此,对声名利禄失去了兴趣,“自适恬淡,无意仕进,惟以大义训迪子弟,教授乡里。”陈延佑死于1891年,这时陈其业刚20岁,陈其美15岁,陈其采11岁。既要经营父亲留下的产业,又要照顾寡母幼弟,陈家并不富有,他必须管理好父亲留下的资产以维持全家的生计。
  陈其业是个典型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读书科举做官,是一般富家子弟寻求出路,光宗耀祖的门径。陈其业最初走的也是这条路。他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一直上到学府,每月领取府街所给的四两银子。
  陈其业本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在上了学府之后,他耳闻目睹了清廷的腐败,再也不愿读书做官了。
  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虽有所谓的“同治中兴”,也掩饰不了老大帝国的疲弊。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堂堂的中华帝国竟输给了东瀛小国,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虚弱的本质。如果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清朝腐败的话,那么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方的胜利则使人们对这个东瀛小国刮目相看了。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日俄战争中体会到,要想富国强兵,抵抗西方列强,应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发展工业。在这种思潮下,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学习富国强兵之术。陈其业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日本留学期间,陈其业考察了日本的工业,希望能对国家有所研益。但回国后却因种种关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是陈家的长子,自小所受的又是旧式教育,在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情况之下,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故乡,继承家业,经营丝绸。
  在故乡,陈其业虽对政治日渐淡漠,但对地方公益颇为热心,做了不少好事。
  为了低制洋布的倾销,他用所学到的知识,改良蚕丝。
  为了使民间资金流动畅通,他又降低典库的利息,以使农民免遭高利贷的盘剥。
  为了减少当地的洪涝灾害,化害为利,他又倡导河流的疏通。
  但是如果没有陈果夫、陈立夫这两个名声显赫的儿子,陈其业最多只能算是吴兴小县的一个开明士绅。在二陈的帮助下,这位原本不愿步入仕途,淡漠政治的前秀才又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
  先是领导浙江一省的蚕丝、典库、水利等事业。1931年,蒋介石在打倒国民党内的反蒋派别之后,召开国民会议,陈其业被选任为国民会议代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浙一带为日军占领。陈其业被迫率家人跟随二陈入川。被选任为国民参政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违,悍然发动内战,又不顾政协决议,非法召集“国民在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陈其业又被选为“国民大会”代表,随后又担任了全国商联会常务理事、全国工联会理事等。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陈其业随蒋介石仓皇逃窜孤岛。此时陈其业已是80高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故乡虽近在咫尺,却难以归乡。在浓浓的思乡愁中,陈其业病了,1961年病死于台湾,时年91岁。
  陈其业死后也甚风光,蒋介石明令褒扬。国民党官方机构也为其立传颂德:“综其生平,其与人也恕,其律己也严,其宅心也厚,其治事也勤;盖诚存乎心,而仁显于外,故能表率子弟,成功成仁,睦辑乡里,以尊以亲,终甘澹泊,以乐天年。”
  让湖州陈家取得显赫声名的是陈其美,而陈其美取得的功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陈其采,陈其采在陈氏三兄弟中最先显露头角。
  陈其采,字蔼士,1880年阴历九月生,幼时受的也是传统的科举教育。16岁那年,中秀才。
  19世纪末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亡国灭种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救亡图存的惊雷,不时地回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1894年,正当陈其美入府学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大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辽宁也几乎被放弃,巨额赔款又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浙江杭州等内地城市也被迫向列强开放。对于清政府割地求和的行径,少年陈其采自是十分愤慨,但如何才能重振国威,洗雪国耻,陈其采却还是朦朦胧胧。
  已出外经商的二哥陈其美,由于经常阅读报纸,对世界时事,中国国情颇为熟悉。他写信回家劝告陈其采要“勤习西学,以求实用”。从此,陈其采对于西学开始注意。
  1897年底,列强又加速了瓜分中国的行动,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俄国强占了旅顺、大连,法国强占了广州湾,英国强占了威海卫、九龙。时局顿时紧张,赴国难成为燃眉之急。国土沦丧,人心思救治之策。任何一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于是有了康有为所倡导的变法。但陈其美并不以为变法即能抵抗洋鬼子的枪炮。他认为要抵抗列强的侵略,武备必不可缓。为此,他力劝陈其采去日本学习陆军。1898年,已经风烛残年,朝不保夕的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学习军事的留学生,企图让这些人回来以后支撑早已摇摇欲坠的清国大厦,时年19岁的陈其采入选。当时清政府给各省都下了选派留日学习军事留学生的名额,可由于人们对留学学习军事抱有偏见,一些省没人去。这次选派留学生,浙江省人选的学生是比较多的,在人数上仅次于湖南,共有4人入选,除陈其采外,其他3人是吴锡冰、舒厚德和许葆英。在哥哥的影响下,1898年,年仅19岁的陈其采东渡日本,入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日语和中学课程,不久升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两件事颇令陈其采受刺激。
  一是有一次在与一日本友人闲谈时,友人提到,“我们日本国有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我们的法律是从你们那里传来的,我们的佛教是从你们那里传来的,我们的文字是从你们那里借来的,我们的京都都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甚至我们生活中的茶道、书道等等也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但我们能打败你们靠的却不是这些从你们那学来的东西。我们所靠的是从西方学来的东西。要不是明治天皇革新变法,我们大日本国也和你们中国一样要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了。”陈其采点点头。友人接着又说道:“中国人是个优秀民族,但是我却不明白如此优秀的民族为何却不思进取呢?好不容易有个康圣人出来倡导变法,却不为你们所容,只好跑到我们这儿来。难道你们中国人都不懂变法图强吗?”陈其采无言以对。但变法图强的想法却是深植他的胸中。
  又有一次在一家书屋,陈其采想买一些书消遣。店主知道他是中国人之后,随即向他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有关文天祥的,一本是有关岳飞的。店主说道:“岳飞、文天祥是贵国英雄,也是我们大和民族所尊敬的英雄。如果你们中国人现在再多几个像他们一样的英雄,中国也许就不会亡于满人手中。”顿了顿,店主又很遗憾地摇了摇头,“可惜你们现在还没有。”店主的话刺痛了陈其采的心,在默不做声地买下店主所荐的两本书的同时,陈其采已暗暗发誓要成为岳飞、文天祥似的民族英雄,推翻清廷统治。
  经过这两件事之后.陈其采在军校学习更加努力了。闲暇时间,别人去游山玩水、留连舞场,他却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02年,陈其采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
  四年的留学生生活结束之后,陈其采回到了故乡吴兴。这番陈其采可谓衣锦还乡了。按他的条件,在浙江省府谋个美差是不成问题的,但他忘不了在日本的经历,他毕竟是个热血男儿。在故乡短暂停留之后,他来到了湖南。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曾是一个革命的中心。陈其采在这里创办了湖南武备学堂,任总教习,不久又升任标统。在这期间。他还秘密地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暗中联络新军中的革命志士,准备推翻清廷统治。此后陈其采一直活动于军界中,1907年调任南京第九镇参谋。后以剿匪有功,升中枢军咨府第三厅长,掌理全国新军及调度事宜,并一度兼任保定军校监督及主办秋操。不幸的是他参加革命党之事终为清政府获悉,在清政府阴谋捉拿他之前,南下奔沪,协助同盟会策划倒清。
  陈其采在上海活动期间,做过一件以后对上海革命党人影响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和上海的帮会建立了非常融洽的关系。
  在本世纪初,上海洪帮地位最高的老头子是范高头,他本是盐枭出身,在白癞痢去世后,接任洪帮老头子的位置。上海有名的流氓头子黄金荣、李超五、刘福彪、潘钰卿都是他的手下,号称“四庭柱”。据说范高头脑门上长着一个高高的肉瘤,就像头上还长着一个小脑袋,因此他便得一个“高头”的雅号,而且这雅号广为流传,久而久之,竟取代了他的真实名宇。陈其采和范高头本不相识,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他们二人攀上交情,完全出于偶然。原来,范高头的手下都是些输打赢要的流氓,为了免于和其它帮派以及自己之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