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无梦楼随笔_张中晓 >

第8章

无梦楼随笔_张中晓-第8章

小说: 无梦楼随笔_张中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的重复历史家的哲眼看到所评价的,而不是当事人(历史人物)自封的。

    六三

    宗教是人所看不见的东西,但是它控制着人心,现实的宗教应当抛弃超自然(神秘)的累赘(外衣),而和现实人间建立起联系的关系,使它渗透于团体的一切习俗和活动中,渗透于人类关

    系的各个方面。使世俗的兴趣和活动在宗教的信念和热情中生长起来。即一半和尚,一半居士。

    六四

    宗教是一种人生感情,是对每一个对象和每一个拟定的目

    的或理想所可能采取的一种感情态度(贯穿一切的人生态度)----虽然,某个宗教教门教派有着特别的一套或松弛或严谨的制度组织的信仰与实践。

    宗教的感情是特殊的一种经验、特定的一种实体,一个教门或一个宗派。

    宗教的感情是居于一切经验(美学的、科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一种性质。像血液一样流贯在一切抗体里。

    六五

    虚无主义认为伟人不过是一个穿着神圣的外衣的坏蛋罢了。

    六六

    平庸的人们,在自己的限制上建立信心,而在理性的无限面前灰心和感到虚无。

    六七

    所谓一念之间,人禽之界,也就是要求人的良知在选择中必须站在人的一边。

    六八

    习惯是巨大的社会飞轮,是其最可贵的、有保守力的代理人。只有它才使我们不越规矩,坚守着人生自然的提防,并使幸运儿们逃脱穷人们妒忌的暴动,只有它才防止了那些被教养起来从事于最艰苦、最讨厌的职业的人们不致开小差,它使渔夫和水手能在海中度过严冬,它使矿工能在黑暗中坚持,…它使不同的社会阶层不致彼此混乱,习惯是社会分工的水门汀,习惯是本能和情感的现实化。本能的情感,在血肉个人中,通过习惯而取得实在的形式。

    六九

    情感是激发起来的,其中很少或简直没有理智的理由,它产生于人的不正确的感触,而不产生于对象。发怒、害伯、优愁、失望这样一些情绪,都是没有客观理由的。人能够克制它们,不让热情(激动的情绪,表现出来,把它关闭在心膛里,它也就消失了。喜怒一主于己,人因情绪而产生祸福之果,责任完全在于自己。

    错觉(如捕风捉影)也可引起情感,人们往往因一种并不知道的事情产生感触或激动。

    七十

    如对于纷绿万恶的现象都要视之必然,寻出解释,不啻于以一个枯槁的公式夺去生命的实质,或把世界变成因果报应的裁判所。这实在最不合智力,也就是最可笑的。(参见《小逻辑》)最

    不合智力,也最不合现实真谤。



 《拾荒集》…(71…80)

    七一

    历史上朦胧不明的时期尤其是学者特别的好对象。他们努力把错杂纷纭、互相抵触的原始记载,煞费心机地弄得有条不紊。正因如此,主要的区别被深深埋在长篇累牍的枝节之下。另

    一方面,抽象的〃理智〃所担任的破坏的分析工作,则不理解原始材料中古代事情的事实和观念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

    七二

    博学的考据对古代材料固然可以大显身手,合理化的想象使简单的史料化为丰官的史事,但在人们知道最少的地方,人们往往最可以卖弄博学。韩昌黎日:〃古圣人言,其旨微密;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七三

    如果对现实问题的反对没有直捣问题的中心,仅把渊博的学问作为武器,专门攻击抽象的原则,结果不会引起一般群众的兴趣。群众的理解,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情绪是被想象所燃烧的,希望是被想象鼓舞的。

    七四

    博览别人的不同意见和思想,能够有刺激思维能力、引起许多好的思想的好处,但是所引起的是另一些意见一一相同的意见或相反的意见,而不是真理。只有沉思,才能征服意见,说出真知灼见。

    七五

    从各种不同的学派中汲取和撅取对于自己有用的思想、假设、原则、前提、反驳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要经过自己的语言的翻译。汲取前人的原则,是为了自己的实践。在自己的实践中,

    前人的原则已被改造过了。因此不要自称师承某家,事实上不可能真正做到师承的。

    七六

    要在任何精神工作中取得成就,不但需要时间和努力,还需要勇气和智慧。智慧看到了,还要有勇气说出来。〃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于精神力量的确信,是思想者的主要品质。〃(黑格尔)

    没有这种品质,不仅中途动摇,而且对自己所追求的其理产生怀疑,不敢相信,没有勇气坚持、斗争。

    七七

    一本书要我到自己的读者,最好投入群众的大海中去,如果企图在自己有限的圈z子中说服人,那是一件无效的可悲的事。

    七八

    一部学术著作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把寻常的叙述因素和尊严的思辨,形成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人多闻博识,同时给人以深刻和纯真的乐趣。

    七九

    一种学说,一本书出现所得到的冷遇和共鸣,决定于现实的需要和人心的向背。

    八十

    没有坏书,只有书起的坏作用。一本书在生活之中起了坏作用,并不是因为书本身的好坏,而是生活本身的坏的方面从书得到了扩展。灌输主义和教条者把坏作用的原因归咎于书,而追究

    书的责任,这是一种误会。〃因为坏书,所以人学坏了。〃这是灌辅论的逻辑。其实,书如火种,可以用火,也可以纵火,问题在于置火于何地耳,入水则灭,干柴则燃。



 《拾荒集》…(81…90)

    八一

    少年时期过多地阅读诲盗诲淫的作品,精神便会无法成熟。但如过重地戴上上帝的镣铸和仇恨的枷锁,精神也是无法成熟的。于是,或是放纵,或是死硬,或是幽灵,或成僵尸,或成为白痴等。

    八二

    在感情和艺术的作品中,没有共相的概念、清澈和明确的思想,而是感触、印象、意见、欲望等等的纠缠乱结。其中知识和想象相混,对现实的问题发表反应,有着真理也有着偏见。(偏见,是特殊的真理,是作者自已的真理。)即使罗兰也不例外,他的《超越混战》即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果戈里概观》也是,没有明确的伤念,只有感触、思想、意见和借来的概念等等的杂凑。

    至于康穗、黑格尔完全不同了,在他们的著作中,思想彻底而一贯展开着,投有任何混淆和不清楚。

    八三

    歌德〃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一语,应当解释为:在各个思想领域和精神工作中,一切应当是哲学和生命,理性和经验的结合,如果仅是哲学。那么除了哲学著作应当如此之外,其余的各种精神工作(艺术、历史、心理学等等)都会失去结合对象和现实基础,而没有生命。纯粹理性的思辨是灰色的,但实践理性却有着生机的跳动。和实践结合的(经验的)任何

    哲学,都有着生命力,有着斗争和行动。从理沦出发,实际上是它的对立面,不互相转化,就没有生命。--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具有多种幅度,包括矛盾的观念,从而铸炼和谐的本质。

    八四

    所谓道穗一一就是说归根到底要归于每个人的选择和行动。个别的人需要有这种态度,以代替骄傲和偏见、阶级和个人利益、因习俗和以往感情联结而使人所珍惜的信仰。只有靠许多人的选择和积极努力才会有这种结果。(只有作为个人,才会感到痛苦和欢乐,才会担负贵任,才会做出好事或者坏事。)

    八五

    用一种好感,或者一种坏情绪去读一本书,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八六

    只有痛感到罪恶对于人的不幸和无能为力,才能超越罪恶和批判罪恶。只有罪犯仟悔,才是带着沉重价值的仟梅。在上帝面前,万恶罪人的仟悔远比善男信女的仟悔容易得到宽恕。他们

    以自己的痛苦,证明了上帝的真理。

    八七

    对于死狗,不要伸手去扶吧。谁对它慈悲,谁就倒霉。但是,只有坚强意志,才能冷眼相看,无动于衷。而坚忍和意志,是人生伟大艺术,盖能随时随地消灭侧隐………

    八八

    在社会领域内搞试验与在自然科学内搞试验是一个不同的天地,所谓以解剖猴子的办法来解剖人,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危险的方法。自然科学中是实质确然,而在社会领域中仅能是一

    连串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希望和许多空话的错误的尝试。社会的万灵方是没有的。社会的立法仅是或多或少的智慧的临时方法,目的在通过割肉补疮(头痛救头,脚痛救脚)政策以缓和情况。它依靠随机应变和杂凑的才能,它完全站在试验的基础上。任何正确的学说都是无效的,计划越是订得详细和平衡,则结果必定越是和原意相反。人们只能由在合作的行动中发挥作用的集体的智慧所提供的种种资助,仔细地解决一个一个随时发生的问题。

    八九

    任何观念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历史条件本身又需要长期的以往历史为前提。因此,任何观念都不是永恒的真理,而仅是在这种或那种意义而

    言的理所当然。即已具有公众成见的固定性。观念之所以获得群众,不是由于它的公理似的真理性的结果,而是由于它的普遍传播,和现实要求结合在生活中起作用及其继续保持自身意义。

    九十

    哲学,精神最高的科学,是不能大众化、通俗化的。把哲学通俗化和简单化,等于向头脑简单的尚待教养的孩重述说深奥的格言。对于大众来说,哲学是一件僵化的镣铸和陌生的装饰,是

    和神学论同样的东西。盖凡众惯于奴役依赖,而哲学须要精神自由。对于凡众,神论远较哲学能使他信服。如勉强授以哲学,亦把哲学当作了神论。



 《拾荒集》…(91…101)

    九一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基督不是单纯的先知(如古代的许多先知),不是一个道德的伟大存在(如苏格拉底),而是神性和人性统一的精神,是为没有哲学修养的人也能接受的表象方式的对象。

    九二

    明快非浅薄,深逮非晦涩,真理虽为一切人开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进入。曲高和寡,乃真话也,非欺人之谈。

    九三

    中土玄学:消灭了自己,也就得到了自己,无所要求,也就满足了全部要求,无知即全知。

    人们怀着疑意说:〃这不过是玄学。〃但这句话最终能说明他自己根本不懂得玄学。不值玄学,但否定玄学的生存权,是任何以外在的形式和外在目的为风尚的时代所共有的幼稚。

    任何玄学都是统一(综合)的体系,正如人的灵魂联系了人的各部分。

    九四

    从不怕死到怕死,这变易中包含着深刻的真理。

    临死边缘,是理解哲理的好机会。人,作为一种生物,他不要死亡,恐惧死亡。但是,当他安全和舒适的时候,他常常想象死更乐,身边苦难,也以为死神能对他拯救。

    〃好死不如恶活〃。这是一个深刻的哲理。死亡,决不是至乐。即使理知上决定了死,但一个生物人,当他消除了全部道德与现实的外装时,他恐惧死亡,永远恐惧死亡。无论怎样顽强的人,只要一步一步地解除他的精神武装,最后还是会向死神低头的。因之,不理解人的死亡和死亡的人,就无法进入哲理的殿堂。先天的概念(社会人,根基于经验(生物人)也。

    九五

    中土之思想革命,关键在于打破对经典的信任心理。并不是否定经典之内容,而是否定人们对经典的信任态度。盖此信任态度产生于对大家长的依赖、信赖和服从上面,乃人类童年时期所

    特有者也。明乎此,则六经真皆我注脚矣。中土之信任,是盲目的偏信,不是理性的信念。

    九六

    一方面玄思或悬想表示凡直接呈现在前面的东西须得超出,另一方面,这种悬想或推测的内容,最初虽是主观的,但不可听其如此,而须使之实现,或使之客观化。

    玄思的真理是思想的理性法则,即在于将对立的对方统摄在自身之内,作为两个构成的环节。

    九七

    玄思科学对于经验科学的内容并不是置之不理,而乃是加以承认与利用,应用。不仅要承认这些形态,而且要说明它们,因为这些丰富的内容,一经思想的把揭,便是玄思理念自身了。经

    验科学的内容是人类对于外界和内心,对于当时的外界自然和当下的心灵或心情之亲身的直觉与知觉。

    玄思一方面是统摄了对立的两个环节,另一方面,当在具体的场合强调其中的一端时,却留有转化的余地,所谓〃不该死〃也。

    九八

    经验中的知觉并不能使玄思智慧得到满足,相反,纷纭众相倏生忽来,刺激着理性追寻什么是生灭无常的主宰原则。对于经验中的变化无常的现象的赞美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态度,必

    须超出这种态废才可进一步达到自然和内在和谐和规律性的真切诚见。

    九九

    玄思哲学所处理的,一方面是经验事实和偶然性,另一方面是必然性,在不同时空引起天数和命运、机缘和天意的理念。

    一00

    上流社会的温文礼度,到了荒野的穷村便赢得愚民的惊异,那么,企图从后者得到同等待遇或耳重,不过奢望罢了。落魄时所能受到的种种桑落与欺悔,如果用往日同样的自首心来对待,

    因而生气和伤心,那么也未免过于认真和严肃了。就事论事,而又能超越于事,宠辱不以为怪,非礼之加不以为异,合适地对待,但又统驭于上面不致受其腐蚀,才是清明的理智,才是心灵的自由。

    一0一

    道,人性等等,真是不朽的东西(本质),所改变的,不过是形式罢。或由于形式的变换,或由于人们的厌恶,于是,人们好像觉得它存在了。其实,它不过是改变为另一种形式了。这就是无限内容的形式,无限的内容在时间中的变形。人格永存,在于精神所感。其人虽渺,其德长在也。

  ,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