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

第5章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第5章

小说: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对啊!
  2。孩子:我们老师根本是个巫婆!
  母亲:你很讨厌你们老师。
  孩子:一点也没错,我恨死她了。
  3。孩子:妈妈我当选模范生了!
  母亲:你看起来很快乐啊!
  孩子:嗯……这是很难得的。
  以上的例子,父母能够正确地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则以“所言不差”来回应母亲,以证实母亲解码成功。
  反映倾听,“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感受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对方求证。必须注意的是:“听者”绝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
  “听者”就像一面镜子,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映出来,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
 




序言 

 
  “翔翔,起床啦,上学要迟到了……”
  “翔翔,为什么你还不起床呢﹖再不起来,就来不及了。”
  “翔翔……”一大早,母亲的情绪就被翔翔赖床的坏习惯弄得糟糕透顶。
  过了廿分钟,翔翔还在房里大叫:“妈妈……我的运动服呢﹖我的白袜子﹖还有那条米老鼠的手帕﹖”
  母亲像陀螺似地忙着帮他找出衣服、袜子和手帕。
  “妈……我的联络簿到哪去了﹖”
  “在这里,对了,你水彩用具有没有准备,昨天联络簿上说要带。”
  “我不知道啦……我忘记水彩笔放哪里了……”
  一个早上,母子俩像经历了一场世纪大战一般,好不容易把儿子送出门,母亲才稍稍喘口气,电话铃响了。
  “妈……帮我送自然书,在抽屉里,快点啦……”
  如果说“亲情之爱”是为人父母一辈子的甜蜜负担。那么,错误地承揽孩子所有的问题和责任,对孩子的成长将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斯考克。帕克有句名言说: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孩子,他们是上天赐下的礼物,交给我们照顾 ── 但不是永远。

理清谁的问题 

 
  在前一章里,我们学习以“倾听”来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但是,倾听只适用于孩子发生挫折、感伤、沮丧、怀恨及种种负向情绪。而且当问题拥有者是孩子时,倾听的效果才能凸显。
  如果孩子为父母制造了好多麻烦,给父母带来许多困扰,父母就不能再一味地使用“倾听”了。
  因此,为人父母者在遇到问题时,需先冷静地想一想,这是谁的问题。
  通常,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母亲;一个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常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就像上述例子中的翔翔经常忘东忘西的,他妈妈三天两头要送毛笔、作业簿到孩子学校去。有一次,甚至打电话回来说忘了带书包呢!听起来很可笑是吧?上学竟然忘了带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大都是父母的态度所造成的。因为,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房间弄乱了,有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由父母去操心;害怕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助等。长久下来,自然养成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惯。
  父母有时候似乎太多管闲事了,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处理,把问题的所有权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的。

 
如何理清问题所有权 

 
  很多父母在一开始很难意识到“问题的归属”的观念,更别说去选择到底谁该为这个问题负责任了。
  我们先要知道“有问题者”一词,如“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到﹖”“父母效能训练”的创始人哥顿博士说明其原则如下:
  1。当孩子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孩子有问题。由于孩子的行为没有妨碍到大人,所以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
  2。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他的行为也不妨碍大人,所以在亲子关系上没问题。
  3。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但是同时也妨碍到大人时,是大人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三项原则,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父母在面对困扰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这问题有没有干扰或妨碍到我的生活﹖”、“这问题对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伤害,甚至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关父母的事,这问题是属于孩子的处理范围。如果孩子与自己的配偶、老师、朋友或兄弟姐妹有了冲突,那么是他们两者间的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无须插手或干涉,而父母只要从旁加以引导和注意。下面就是问题所有权划分的例子:
  小杰最近因为和好朋友闹翻了,所以心情很坏,情绪低落。虽然妈妈倾听小杰的诉苦,同时也表达对小杰处境的了解和同情,但是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小杰的母亲想自己是否要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问问看他们发生什么事,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还是等小杰自己去处理呢﹖
  由于这问题并没有干扰或妨碍到小杰的妈妈的生活,所以很明显的,这是小杰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妈妈无须插手,以免剥夺了小杰学习的机会。
  通常当父母面对问题所有权区分时,要先考虑孩子这种不良问题行为是否有什么目的﹖然后再考虑问题所有权该属于谁﹖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处理,而父母只需要从旁加以鼓励和注意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多管闲事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父母效能:孩子拥有问题时 

 
  属于孩子本身的问题,父母并非袖手旁观,可以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是寻求解决方法不是给予忠告,也不是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忠告是强加于子女身上的警告,因为那将使子女视其为父母控制他们的意图。而且,忠告也会使子女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寻求解决方法是帮助子女找寻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其过程中包含六个步骤:
  (一)了解和澄清问题
  运用反映倾听的技巧让子女觉得他们是被了解、被接纳的。所以开始去理清问题有关的特定事件,并运用开放式问题。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则可以在与子女谈话之时反复运用此步骤。
  (二)运用脑力激荡法
  从询问“你想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开始,若子女不愿意,则回到步骤一,并且表示体谅及提供任何时候的协助;若子女愿意,便要求他们继续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此,鼓励父母运用“脑力激荡法”:一种不加评价、自由、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其方法是尽可能提出各种构想,而必须注意除非确定所有的构想都提出了,否则不可以批评任何人提出的意见。这种创造构想的历程将会孕育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当你觉得子女的构想值得一试,便迈入步骤三;若觉得其构想不可行,或是想不出任何构想,便可利用下面激发思考能力的方法来帮助子女:
  1。让子女假设问题不在自己,而在朋友身上
  有时候,我们似乎很容易替别人解决问题,却对自己的问题不知所措,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举例而言,可以对儿子说:“如果小明有同样的问题,你会告诉他怎么办﹖”当儿子提出一些他所想到的解决方法之后,再问他:“你觉得所有的方法中,那一个方法对你最好﹖”
  2。运用角色扮演的技巧
  先让子女扮演有问题的当事人;之后再由父母扮演先前子女所扮演角色的当事人,藉此机会向子女显示各种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角色扮演完毕之后,再询问他们自己的问题处理方式与他们一般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提出建议
  建议不同于忠告,“忠告”是告诉人家应该做什么;而“建议”则是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让子女拥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利去接受或拒绝。当你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下面的问句型式:“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
  (三)评估所提出的方法
  一旦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都激荡出来之后,就必须开始很小心地加以评估。评估时只能一次一个方案,并总结每一个方案,且询问子女对每个方案的意见。
  (四)选择一个解决办法
  询问子女“你认为那一个方法对你最有用?”,让他们自我做决定。为了确定子女真正了解问题以及明白为什么某一个解决办法最可行,可以运用开放式问题来澄清子女们所做选择的理由。这个步骤正是向子女展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问题解决历程。
  如果父母认为子女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不可行,就帮助他们了解这个方法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可以表示:“如果这么做,你想会有什么结果?”而父母可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依我看来似乎……,你认为怎么样?”然后,再要子女考虑先前所提出的办法,或是再运用脑力激荡法想出更多方法。父母必须牢记,除非情况相当急迫,否则行动的选择权应由子女全权处理,因为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后果负责。
  (五)承诺行动
  “尝试”与“做”之间存有极大的差异。当人们说:“我会试试看。”通常意谓他们怀疑这方法不可行;然而,寻求解决办法所要求的是对行动的肯定承诺。所以无论如何,必须要求子女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去做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通常,三、四天至一个礼拜已经足够明白计划的可行性。而父母可以要求子女:“你愿意在这个星期中进行这个计划吗?”
  (六)设定评估的时间
  得到孩子承诺行动的肯定答复后,要设定评估的时间。此时亲子间可以讨论计划进行的情形。如果子女的解决方法没有成效,也不要提供自己的做法,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计划,改变计划,或是选择其它方案等等。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另一次讨论及讨论的时间。
  如果在双方同意评估的时间之前,子女就抱怨计划不可行,你可以表示:“我想我们都同意这段期间内实行这个计划的,但是我还是尊重你的决定。”许多孩子,甚至父母亲都对自身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此必须强调的是改变不是突然的,而是渐进的过程。
  如果在限定时间内,子女还不与父母讨论计划实行的情形,也不要紧迫盯人。有时候稍晚些再提醒子女在规定时间内,还未讨论计划施行的情况,然后再询问计划进展的情形。而父母也可以说:“你愿意谈谈这事吗?”
 

父母效能:父母拥有问题时 

 
  父母如何判断问题的拥有者是自己还是孩子呢?以下提供一些最佳线索,帮助父母判断问题的所有者正是自己:
  ◎父母内心感到困扰、挫败、愤怒、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行为感到紧张、不安。
  举一些实例,就更容易了解了:
  1。你在打电话时,孩子不断地来骚扰、吵闹、哭叫。
  2。孩子放学回来,书包、衣服、臭袜子全扔在沙发上。
  3。孩子把玩具随手丢满客厅。
  4。孩子去转动煤气开关。
  5。孩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要求你讲同样的故事。
  6。孩子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擅自动用你的工具。
  7。孩子在布置昂贵物品的空间打球。
  8。孩子不做他分内应该完成的工作。
  以上实例,清楚地看出孩子的行为让您感到不安、心烦和困扰,这样就可以确切地感受到问题的拥有者是父母了。
  而传统里,父母可能遵循下列途径来解决问题:
  1。试图直接改变、纠正孩子的行为。
  2。试图改变外在环境。
  3。恐吓、威胁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4。改变自己的想法。
  例如:
  安安为了组合轨道赛车,而私下动用父亲的工具箱,用完之后,随手一扔,造成父亲的困扰。
  父亲的传统做法:
  1。“请你以后别动我的东西好不好,我很讨厌人家随便乱动我的东西。”
  2。买一套新的工具箱给安安。
  3。“你下次再乱动我的东西,我会收拾你的。”
  4。父亲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嘛!他长大就会改掉这个习惯了。”
  但是,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多半效果不好。 (沈金慧)
 
最常见的无效的沟通方式 

 
  当孩子对父母造成困扰时,父母除了上述的四种方法外,最常见的就是:
  1。命令、指挥
  “你去找别的东西玩。”
  “把这里收拾干净。”
  “不准大声尖叫。”
  2。警告、恐吓、威胁
  “如果你再来捣蛋;我就要打你的小屁股了。”
  “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扫到垃圾桶。”
  “你如果成绩再这么差,玩游戏时间就别想了。”
  3。忠告、训诫
  “妹妹小,不懂事,别和她吵架。”
  “请别吵我,我快被你们吵死了。”
  “东西用之前,请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4。提供建议、解决办法
  “你为什么不去看故事书呢﹖”
  “我想,你去画图好了。”
  “小孩子,是不是应该诚实啊﹖”
  这些谈话的方式,将产生了下面的后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3。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4。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5。刺伤孩子自尊心。
  6。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7。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因为这种谈话方式在有意无意间,告诉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你指挥他、控制他、恐吓他,要他完全听你的,此时孩子完全置身事外,没有一点参与感。这样孩子自然会采取防卫、抗拒,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父母完全不自觉他们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根本无从学习如何去“体谅别人”和如何“负起责任”。(沈金慧)

 

与孩子沟通何谓你的信息 

 
  有句话说:讲别人容易,说自己就难了。在我们内心烦燥、生气时,与对方的交谈通常充满怨气和指责。光是前缀以“你”为开始的,就难免掉入下列贬损孩子的陷井里。
  1。批评、指责
  “你做事从来不用大脑。”
 
  “你真是一只懒猪。”
  “你是我见过最自私的小孩。”
  “你是笨蛋吗﹖否则怎么会听不懂我的话。”
  2。嘲笑、羞辱
  “你是个被宠坏的孩子。”
  “你以为你是谁啊﹖”
  “你好丢脸喔!考这么差的成绩。”
  3。分析、诊断
  “你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罢了。”
  “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
  “你是跟屁虫,我走到哪就跟到哪。”
  4。教诲、训诫
  “好孩子不会这样做。”
  “如果我也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当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不断地用贬损孩子的信息,通常不会有什么成效出现。因为,贬损信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将造成不良的影响。一个孩子成天被骂笨啊!呆啊!坏啊!日子久了,我想那个孩子要不笨都很难。
  被父母每天疲劳轰炸,渐渐地他会自我暗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个懒惰虫,是个没有大脑的白痴。
  孩子的自信心被父母错误的信息,一点一滴地践踏着,孩子的人格无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因为,他缺少一份自尊、自我肯定与自得的傲气。
  由于童年形成的自我价值会延续到成年的发展,那么,自幼缺乏自信心将种下导致个人终生心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