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第33章

班主任工作漫谈-第33章

小说: 班主任工作漫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别的同学弯得较厉害,我便个别提醒,不少人普遍不坐直时,我便面向全班提醒。

   我说:〃请刘志军同学负责记录,老师每提醒一次坐如钟,你便记录一次年月日,并写上第几次,好吗?看看咱们需要提醒多少次才能养成坐如钟的习惯。〃

   刚开始,提醒的密度较大,每天得有两三次,两周以后,就两三天提醒一次了。

    〃坐如钟!〃我说。

    〃1979年10月31日,第84次。〃刘志军说。

    〃好久没说那3个字了,咱们班有几名又向问号发展了?〃我说。

    〃1980年12月12日,第108次。〃

   直到毕业前夕,刘志军向同学们宣布:

    〃坐如钟这个问题,老师一共提醒了116次。〃

   王良同学是体育委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每个学年,他都向同学们公布全班身体检查情况,和去年对比,视力、身高、胸围、体重有了哪些变化,连全班每人身高增长多少,体重增长多少,他都细心地计算出来。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每名同学达标的具体数据,他也都向同学们公布。

   初一体检,王良统计后,提醒大家注意:〃咱们班只有84只眼睛视力正常,同学们一定要把保护视力当作大事,争取到毕业时,这84只眼睛视力不减退,别的视力不正常的眼睛也保护住,不让它再往更高的近视度数发展。保护视力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老师常说的,把?变成!。〃

   初二体检后,王良又宣布:〃这次体检,我们原来正常的84只眼睛,只有一只由1。2减弱到0。8,其余还正常,希望这名同学采取措施,控制这只眼睛,使其不再继续向近视的方向发展。〃

   我了解到,这名同学是王艳,她的左眼视力正常,只是右眼刚开始近视。我告诉她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然后再认真做保健操,注意看书写字的距离,树立使这只眼睛恢复正常的信心,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到1981年毕业前体检,不仅去年的83只眼睛仍然正常,王艳同学右眼的视力也由0。8恢复到了1。2。当王良同学宣布体检结果时,全班同学为之激动。

   以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都不止几十次地提醒:〃坐如钟!把问号拉直!别变成句号!〃

   前几天,我到淮阴给淮阴师专附中的学生讲课,两节课大约提了4次把?变成!的问题。前一次稍加解释学生就明白了,后3次只要一点,大家便会心地笑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护视力,脊柱正直,对短时间接触的同学,还有密切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组织教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关心得越多,师生感情就越密切。一位教师不仅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成绩,还关心他的身体,关心他的视力,矫正他的仪态,学生很容易在感情上接受老师的劝告,学习效果也会好一些。

   课堂上不说〃请同学们坐直〃,更不是严厉地说〃不许趴在桌子上〃,〃不许弯腰〃,〃不许左顾右盼〃,而说〃请把?拉直,变成!好吗?〃幽默的语言使同学感到轻松,感到有趣,感到快乐,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姿态。

   课堂上免不了隔段时间有溜号的同学,有低头摆弄东西的同学,有因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欲放弃课堂学习的同学。初次见面,批评人家,大庭广众之下,他不愉快,我也不舒服,但见了这种情况还必须指出,怎么办?说一声:〃请把?拉成!。〃溜号的、低头的、欲不跟进度的,不知不觉之中都受到了提醒:〃老师已注视到我了,可老师没批评我,只说了这么一句幽默的话,我可不能再低头,再溜号了。老师给我保留了面子,我自己也得珍惜自己的面子呀!〃接下来,全班又有了一段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

   本届学生负责记录〃坐如钟〃3个字提醒次数的同学是李健,他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那上面记着1992年上学期第五周,一个星期时间,我就提醒了8次。

   这件事难道不可以由学生承包去做吗?当然可以,之所以没请学生承包,也是为使学生们认识到,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不良习惯,即使由老师来纠正,也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也还会有反复。从而由此想到纠正思想深处的不良习惯就更要持之以恒,更要有耐心。

   这件小事也使学生认识到,老师强调即使对一些小事,也要一不做,二不休,说了算,定了干,做就要做成功,做到底。

    

  四 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

   我们班学生爱唱歌,从1979年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爱唱。每年都唱,每月每周每天都唱,甚至每节课前、自习前都唱一首歌。

   关于唱歌的班规班法也越来越具体。七十年代时,课前一支歌,学生在座位上愿怎么唱就怎么唱,有的坐直了唱,有的趴在桌子上唱,有的边写作业边唱,有的一心一意地唱,有的三心二意地唱。

   后来文娱委员说这样唱不好,太随便了,歌唱得也没劲,大家也觉得不好。到八十年代便订了一条班规:课前一支歌,从文娱委员起歌开始,全班同学都要停止别的活动,在座位上坐直,手不能放在桌子上,更不准翻书和写作业,谁如果在大家唱歌时写作业或是手放在桌子上,便要写500字的说明书。

   到了九十年代,我多次强调:唱歌要一心一意,才能达到唱歌的目的,既使大脑得到了短时间的休息,又使人陶醉在美好的歌词境界中和悠扬的旋律里,使身轻松,使心愉悦,使人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也使人大脑两半球更容易沟通。

   1990年、1991年我只是这样强调,并没有具体的使学生唱得更认真的办法。

   1992年初刚开学,我想试一试,对课前一支歌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姿势同原来一样,还要求唱歌时坐直。坐直之后,目视前方的黑板。目视整个黑板不利于集中注意力,要求目视黑板的中缝;中缝长了些,也不利于集中注意力,又要求注意中缝的中点。

   文娱委员刚一起歌,全班同学立即坐直,都把目光集中在前面黑板的中缝的中点位置。教师从外面进来,一看十分整齐,就像一个大合唱队在剧场里把目光都对准了指挥。

   长时间对准中缝一点容易疲劳,也使人感觉索然无味。我便要求学生,把视觉与想像力结合起来:要把前面那一点看成一个面,变成一个图像,甚至变成一个小宇宙;那里面有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鸟草虫。总之你唱什么歌,那里面便放映什么图像,那图像是歌词内容的再现。打个比方,那一点就像电视屏幕,唱什么歌,便像输入了那一首歌的录像带,一张口便打开了电视机开关。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中缝那一点,便映出红日蓝天白云下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的画面,紧接着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们唱着嘹亮的歌,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那一点上显现出巍巍青山、宽阔平原、咆哮的黄河、波浪翻滚的长江等画面。这画面不该是黑白的,色彩越绚丽、越逼真越好。

   过了一段时间,我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把一点看成画面,看成彩色的图像,最重要的是要调动身体更多的感觉器官,把那图像变成生动、具体、可感知的某种境界,或者那境界从点中走出来,来到我们的身边,或者自己进入那境界中去,参与那境界中人们的活动,和他们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感觉高山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正登山。我们正在广阔的大平原上纵马奔驰……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唱着这样的歌,看着黑板上的〃电视〃,越唱越入情。神游广阔的蓝天,俯瞰祖国大好河山,怎能不豪情满怀,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喜气洋洋?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唱一首歌之后,确实能使人产生精神焕发的感觉。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同学们唱着,就像自己同便衣警察一样执行任务,一起无私无畏地和恶势力搏斗,一起品尝打击、误会的痛苦,一起经受风霜雪雨的侵袭。重重困难更激发了他们压倒困难的豪情。待回到现实中时,才更感觉自己学习生活的幸福和宝贵,从而更珍惜学习生活。

   有同学说:〃以前我唱歌总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唱跟没唱一样,有时边唱边想着明天的任务,结果歌没唱好,烦恼延长了,明天的事也没干上。现在全身心地唱歌,我进入歌的境界,才感受到诗歌美、音乐美,真的感到陶醉于诗歌中、音乐中,情操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全心全意地投入一支歌中以后再上课,心情特别好,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前一支歌中,好处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受自己意志的支配,随时朝向应该注意的位置。

   其次,能增强学生的想像力,能使学生学会将文字符号变为色彩绚丽的图像,甚至变成生动可感的场景。

   第三,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

   第四,能使学生感受到是处于一种兴奋愉悦状态,使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更好地合作,使潜意识更经常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

   第五,当然最直接的效益是有利于唱一支歌之后那节课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一支歌之后,排除了不利于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干扰课堂内容的信息得到了抑制,课堂学习效率当然会提高。

   至于我所使用的让学生唱歌前注意一点的方法,是不是惟一的方法?肯定不是。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肯定也不是。随着教改的深入,我和学生一定能想出更多、更好的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的方法。 

   

  五 轮流教唱歌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唱〃年纪小,志气大〃,〃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上中学了,我们唱〃洪湖水,浪打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君送到大路旁〃,〃五洲四海,掀起怒涛〃,〃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昂首阔步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哪里最艰苦,就在哪里奋发图强;哪里最困难,就在哪里百炼成钢。〃唱着这首军垦战歌,我们来到农村;唱着这支歌,我们战胜严寒,战胜洪水,战胜风雪,战胜繁重体力劳动之后没有饭吃的饥饿。

  岁月一年年地流逝了,但那些陪伴我们生活过来的歌曲已深深地镶在心中。像一盘盘录像带,存在心的库房里,随时心一想便能取出。一唱那歌,儿童、少年、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情景便色彩斑斓地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歌声曾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不能设想没有歌声的生活,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歌唱,喜欢让歌声陪伴着学生度过学习生活。我常想整个人生,无论苦的人生,甜的人生,酸的人生,辣的人生,无论幸运的人生还是不幸的人生,都像是一首歌。从歌的角度观察、思考人生,人会变得豁达超脱。

    从农村教小学时起,我便教学生唱歌,教中学了,更是每周教一首新歌。使我欣慰的是学生们也愿学愿唱。我外出开会,归来后,落了语文课,学生不让补,少教了一首歌,却让我补。

    我还记得,我教1981年毕业班的最后一首歌是《我爱祖国的蓝天》。

    1982届学生,毕业考试前我教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期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然后,我们集体排着队,唱着这支歌,走向考场,果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后来,我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外出的机会更多了,开会两周归来,到家便需给学生补4首歌。

    教歌不像讲课。讲课可小声,可轻声,可慢讲,可低声讲。教歌必须唱足调门,高音i,唱成中音7,就坏事了。连续教歌,确实很累。

    于是我想起了自己的管理原则,不是班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事干部不做吗?教歌这件事,何不交给干部做?于是我每个班找了10名唱歌好的同学,请每名同学备出两节课。这样,一个学期的教歌任务便完成了,既解放了我,又锻炼了学生。

    又过了一段,有同学提出教唱歌这件事也可以按学号轮流做。刚开始我有顾虑,觉得教歌不同于写字、办报、干力气活,有的同学连自己唱歌都唱不好,怎么能教别人呢?再一想,试一试看吧,试试并不吃亏。

  经同学们讨论,通过了按学号轮流教唱歌的决定。

  有同学提:大家轮流教歌,是不是每个人想教哪首歌曲便教哪首?

  大家说:〃那当然不行,教歌前一两天要把准备教的歌告诉文娱委员,文娱委员认为这首歌适合中学生唱,才能教,文娱委员不批准,就得换一首。〃这便成为教歌这条班规的具体规定。

  这项班规通过的第五周,按学号该轮到班级唱歌最难听的一名比较淘气的男同学教歌。他平时不是不愿唱歌,他也经常情不自禁地唱,但是总跑调,有人说这是先天五音不全导致的。

  第二天就要轮到他教歌了,他很激动,便调查同学们愿意学哪首歌。不少同学觉得他不可能会教歌,便说:〃电视正放连续剧《上海滩》,里面的插曲挺好听,可是,你能教吗?〃他听了,便去请示文娱委员,《上海滩》插曲能不能教,文娱委员同意了。

  第二天教唱歌课,这名同学往讲台上一站,拿出了录音机,把《上海滩》录音带往里面一放,说:〃今天咱们学一首新歌,《上海滩》插曲,请大家先听录音机唱一遍。〃同学们笑了,录音带的音调能不准吗?

  他又说:〃下面,录音机放,请同学们小声跟着录音一起唱。〃〃再小声地跟着唱一遍!〃〃好!这回,请同学们大声跟着唱。〃

  20分钟后,他问:〃大家学得怎么样?〃

   〃会唱了!〃大家响亮地回答。

   〃那么,男女同学比一比,看谁唱得好。录音机起歌,男同学先唱。〃

  20多分钟,一首新歌学会了,尽管他没有亲自教,但班级的观念是:一件事有一百样做法,只要把任务完成了,具体用哪种办法都可以。

  3年过去,每届学生都学会了100多首新歌。

  电视剧《诸葛亮》插曲,我们全班同学能合唱。

  《四世同堂》插曲,京韵大鼓的韵味,唱起来难度很大,全班同学课前合唱,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外地来听课的音乐教研员说:〃有点像专业合唱队,这么难唱的插曲,合唱,为什么音调唱得这么准呢?〃学生回答:〃我们经常练,而且是跟着录音带学的,能不准吗?〃

  我们班同学都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