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伊丝-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打算,并陈述其理由。在祈祷和自由的问题上,他坚持
他的看法
书信八 德·沃尔玛夫人来信
她出于友谊而不得不责备他;在什么情况下责备。美
好的愿望和迷人的幻想。朱莉的虔诚和为什么……她因
丈夫不信宗教而忧伤;她的心灵得到平静;其中的原因。
她告诉圣普乐:她全家将去希戎堡参加一次聚会。不祥的
预感
书信九 芳烁茵·阿勒来信
德·沃尔玛夫人看见儿子掉进湖里,立即跳下去救
他
书信十 致圣普乐(此信系多尔贝夫人开始,呈后由德·沃尔玛
先生写完)
朱莉去世
书信十一 德·沃尔玛先生来信
德·沃尔玛夫人病中的详情。她与亲人和神父在几
个重要问题上的谈话。克洛得·阿勒归来。朱莉临终前心
灵平静。她在表妹的怀抱中停止呼吸。人们误以为她复
活,当时的情景。圣普乐的恶梦竟成事实。全家悲哀。克
莱尔痛不欲生
书信十二 朱莉来信(此信附在前一封信申寄出)
朱莉认为自己的死是上天的思赐,为什么这么说。她
再一次要圣普乐和多尔贝夫人结婚;把教育孩子的工作
托付给他。临终的离别话
书信十三 多尔贝夫人来信
向他表白她对他的感。情,并同时表明她今后要永远
单身。她对他指出他肩负的重任,并告诉他:德·沃尔玛
先生有可能改变对宗教的怀疑态度。她邀请他和爱德华
绅士尽早来和朱莉的家人团聚。对最美好的友情和最悲
伤的痛苦的生动描写
附录一
第二篇序言或关于小说的谈话
附录二
爱德华·博姆斯顿绅士的爱情故事
…
新爱洛伊丝
译序
法国文学,在路易十四于“六六一年亲政到一七一五年死的五十四年间,无论在诗
歌或戏剧方面,都有许多杰出的作品。诗歌如波瓦洛的《讽刺诗》、拉封登的《寓言》;
悲剧如高乃依的《勒·熙德》和《奥拉斯》,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和《使菲热妮》;
喜剧如莫里哀的《吝啬人》和《达尔杜弗》,拉辛的《讼棍》,等等。
然而,在这段期间,小说的成就却不相配称,堪与诗歌和戏剧媲美的作品,可以说
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仅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和费纳隆的《大累马库斯奇
遇记》等少数几部作品。
路易十四的好大喜功,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繁荣,但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连
年用兵,豢养一大批佞臣和教士,到他在位的后期,已经把国家搞到民穷财尽,威望急
剧下降的地步。一七一五年他死后,王权和宗教权威立即遭到挑战,文学家对王室、贵
族和教士的愚昧和贪婪,备加嘲弄,推出了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勒萨日的
《吉尔·布拉斯》和伏尔泰的《查第格》等揭露统治阶级和社会积弊的小说,以跌宕起
伏的故事和辛辣的笔锋,鞭笞宫廷、教会和百孔千疮的封建社会,对广大的人民起到了
发聋振聩的作用。
让一雅克·卢梭,生于一七一二年,比上述诸人出生的年份和开始文学活动的时期
都晚得多;到一七五○三十八岁那年,才以一篇中奖的应征论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
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知名于文坛;一七五五年他的另一篇应征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
起源和基础》虽未获奖,但使他更加名闻学界,进入了哲学的殿堂。然而到一七六一年,
这个曾一度严厉谴责小说的人,自己也发表了一部用书信体写的爱情小说《朱莉,或新
爱洛伊丝》,全书的笔调平实,以故事情节的简单独具特征。关于这一点,卢梭在他的
《忏悔录》中,有如下一段叙述:
人们在这部书中最未觉察到的、并将永远使这部书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的,是它的
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全部思想都集中在三个人物身上,贯穿六卷,既无题外
的插曲,也无浪漫的奇遇,而且,无论在人物或情节方面,都没有任何邪恶的描写①。 ①卢梭《忏悔录》,巴黎“袖珍丛书”一九七二年版下册卷十一第三二一页。
爱洛伊丝是法国十二世纪人;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
干预。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爱洛伊
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因此,他把他小说中的女主人
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朱莉,或新爱洛伊丝》,用醒目的标题,表
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全书的故事,
令人悲切:朱莉·德丹治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大到她父亲德丹治男爵的反对。
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识极深,不愿把女儿嫁给一个平民。于是,在朱莉的表妹克莱尔和
圣普乐的朋友、英国人爱德华·博姆斯顿的安排下,圣普乐离开朱莉,从瑞士到法国,
之后又随一支英国舰队到海外远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迫于父命,和一
个与她在年龄及宗教信仰上都有极大差距的俄国贵族沃尔玛结婚。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
是纯洁和真诚的;他们虽被迫分离,不能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时有书信往还,倾诉真挚
的情谊。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就是通过他们两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克莱尔、爱德华·
博姆斯顿和沃尔玛之间往来的书信展开的。从全书的结构,就可看出作者对题材的处理
独具匠心。前三卷主要铺叙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的发展,后三卷通过他们爱情故事的叙
述,尽情讴哥美好的德行,赞美婚姻的神圣,吟哦自然的风光,针砭社会的积弊,对当
时的宗教、文化、伦理道德与各国的风土人。情,均有细致的描写和探索。全书的语言
平易,不变不枝,行云流水,以文笔清新朴实的美,打动读者的心。在卢梭的笔下,一
部爱情故事,实际上成了一部颂扬善良风尚、匡正民风民俗和描绘大自然的美的散文诗。
书中最令人同情和赞美的,是女主人公朱莉和她在爱情上所表现的美德。朱莉和圣普乐
都是多倩的。然而,正如圣普乐在致朱莉的一封信中哀叹和预言的:“多情的心,是上
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圣普
乐始终眷恋着朱莉;而朱莉也没有忘记她昔日的情侣,同时,作为妻子,她又坚贞地忠
实于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沃尔玛对两个青年人之间过去的爱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对他
们的美德完全信任,把圣普乐接到自己的家,待以真诚的友谊。后来,朱莉因跳入湖中
救她跌落水中的孩子,竟至一病不起。她在临终前给圣普乐的一封信中说:“使我们两
人在地上分离的美德,将使我们在永生之地结合。”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的不幸结局,
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因此,《新爱洛伊丝》一出版,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取得了
巨大的成功。
《新爱洛伊丝》共分六卷,计一百六十三封信,有些信长达数十页之多,全都围绕
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纯洁的爱情,建立美好的家庭,进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出自造
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在他的另一
部著名小说《爱弥儿》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它代表了卢梭的全部思想,贯穿了他所
有的著作,特别在《新爱洛伊丝》中,通过书中人物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描绘,早已反
复加以表述①。他得出的结论是:要使人成为善良的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只有从爱美德开始,树立良好的德行,人类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合乎自然秩序的社会。为
了论证这一点,他在《新爱洛伊丝》中塑造了几个他心目中的典型。他说: ①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发表于一七六一年,《爱弥儿》发表于一七六二年。他在
他的《忏侮录》卷九中说,《爱弥儿》中的有些话,早在《新爱洛伊丝》中就说过了。
我把爱情和友谊(我心中的两个偶像)想象成为最动人的形象。我刻意用我历来崇
拜的女性所具有的种种美来装饰它们。我设想两个女朋友而不设想两个男朋友,因为两
个女人之间友爱的事例比较稀少,所以就愈加可爱。我赋予她们两个相似而不相同的性
格,两个虽不十全十美、但却合乎我的全好的面容,一看就知道是心地仁慈和富于同情
心的人。我让她们两人一个是棕发,另一个是金发;一个活泼,另一个文静;一个头脑
机灵,另一个性格软弱,但软弱得楚楚动人,似乎更显示其贤惠。我让二人之一有一个
情人,而另一个女人又是这个情人的温柔多情的朋友,甚至还有些超出朋友的程度,但
我又不让她们之间发生争凤吃醋和吵闹嫉妒之事。因为任何令人不快的情感,我都难以
想象,同时,我也不愿以任何败坏天性的东西来玷污这幅美妙的图画。我爱上了我这两
个妩媚的模特儿,我尽量想象我就是那个情人和朋友,不过,我把他写成年轻的和可爱
的,另外再加上我觉得我自己具有的美德和缺点①。 ①卢梭《忏侮录》,巴黎“袖珍丛书”一九七二年版下册卷九第一五八页。
这就是卢梭给《新爱洛伊丝》中三个主要人物勾画的大轮廓。金发女人是书中的主
人公朱莉,棕发女人是她的表妹克莱尔,情人是圣普乐。而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十
二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的是: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进入了女修道院,而他的“新爱
洛伊丝”最后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她婚前被圣普乐的爱情所征服,但婚后便虔诚地
尊重婚姻的神圣,用美德战胜了爱情,成为忠贞贤良的妻子和母亲。朱莉和圣普乐的爱
情悲剧在于:他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不同社会地位的
人的婚姻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朱莉,这个在卢梭心目中可协调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
的人物,只能尽大自然赋予她的天职,治理好自己的家,即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
中所说的“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
然而,卢梭写《新爱洛伊丝》的目的,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的,不仅仅着眼
于“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而且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标,要达
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人们都知道,在一七五七到一七五八年间,卢梭和狄
德罗等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的分歧,已经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决裂地步。对于这一点,他
自己也感到痛苦,他说他“生来就仇恨一切宗派偏见,”因此,他把他笔下的两个信仰
对立的人物笃信宗教的朱莉和不信宗教的沃尔玛描写得具有巨大的宽容精神,各行
自己的美德,各尽自己的天职,从而避免思想和感。情上的冲突,共建美满的家庭。我
们可以说,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和相爱,是贯穿《新爱洛伊丝》全书的思想脉络。没有这
个主题,就没有这部小说的写作。
在法国文学史上,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第一个把爱情当做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
第一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在这两方面,他对题材的驾驭和感情冲突的描写,
对后来的夏多布里昂(《勒内》)、塞南古(《奥贝曼》)、巴尔扎克(《幽谷百合》)
和内瓦尔(《茜尔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译者第一次读这本小说,还是五十年代在大学求学的时候。一九八七年去布达佩斯,
途经巴黎,吴德忠同志购赠加尼埃一弗拉马尼翁一九六七年袖珍本一册,此后即带在身
边,随读随译。在翻译过程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达尔顿先生Prof
.Robert Darnton、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卢梭研究小组负责人谠基·拉米诺博士Dr.
Tan-guy L’Aminot、法国蒙莫朗锡卢梭博物馆馆长罗伯尔·梯耶黎先生M.Robert Th
iery、馆员安·蒙台涅夫人Mme。A.Montagne和好友洛克桑·阿一萨纳女士Mile.Roxan
e Ah-Sane,均一再给我以热情的帮助,详细解析书中的疑难,译者在此,谨向他们表
示衷。心的感谢。
李平沤
一九九二年二月于北京
…
新爱洛伊丝
序言
朱莉或新爱洛伊丝①
①爱洛伊丝是十二世纪的人物。她和她的老师阿贝拉相爱,但遭到叔父的反对;两
人不能结为眷属,只能互通书信,倾诉彼此依恋之情。
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
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
编纂和出版者
让…雅克·卢梭
这个世界拥有她,但不了解她;
而我,我了解她,我要留在世上
为她哀鸣。
佩特拉克① ①佩特拉克(一三○四—一三七四)十四世纪意大利的著名诗人。
序言
应当给大城审的人演戏,给堕落的平民写小说。我对我这个时代的风尚作过研究,
因此把这些信刊印成书。我怎么不生在另一个时代,把它们扔进火里一烧了事呢!
尽管我名义上只是本书的出版者,但这本书是我亲自写的。这一点,我并不隐瞒。
这些信是不是全部由我写的,是否通通都是杜撰的?先生,这对你有什么关系呢?在你
看来,这本书当然是一部虚构的小说。
凡是诚实的人,对自己发表的著作,都要说明自己是该书的作者。因此我在这本集
子的前头写上我的名字,其目的,不是为了表明它归我所有,而是为了对它负责。如果
书中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人们要责备,就责备我;如果说它写得好,我也不想用它来为
我增光。如果这本书很坏,那我更应当声明它是我所作:我不希望人们把我看得太好。
至于事情是否真实,我声明,我曾经几次到过这两个恋人所在的地方,但都没有听
人说过德丹治男爵,也没有听人说过他的女儿和多尔贝先生、英国绅士爱德华·博姆斯
顿、德·沃尔玛先生。我还要提醒各位,我把我所描述的地方的地形地貌,在好几处大
加改变了,其原因,有时候是有意使读者搞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有时候是我本人实
际上也不太清楚。我想要说明的,就是这些。每个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这本书是不打算广为流传的,它只适合于很少的人看。书中的笔调,高雅的人是不
会喜欢的;书中的内容,正人君子将感到不安;在那些不相信美德的人看来,书中的观
点,都不合常情。它将使虔诚的教徒、风流人士和哲学大师感到不快,使轻佻的女人感
到是在对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