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15章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15章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先进文化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性,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二,先进文化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性。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正在走向现代化,正在走向法制社会,但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的法制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必须以先进文化作为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前进方向,否则就没有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先进文化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之一,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的,因此先进文化既充分体现了人的发展,又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的体现,这一过程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4。文明和文明形态    
    (1)文明的概念    
    文明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对比较而言的。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态。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文明进步程度就越高。从广义上说,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基本是一致的。而从狭义来理解,文明主要表现为文化中的积极成果。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别的哲学范畴。    
    (2)文化与文明是不可分的。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和智力支撑。但二者又不相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概念,它与经济、政治相结合构成一个具体的社会。    
    而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表明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因此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程度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总的说来,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文明。    
    (3) 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过,生产力是文明的果实;科学和艺术是文明中的精品;而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这实际上指出了文明存在着两种形态: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其实由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人类文明也就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一体。    
    物质文明是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状况,标志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和精神支柱,它表现为社会科学和教育水平,以及社会思想道德面貌。    
    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程度。    
    上述三种文明虽然有各自的规律,但它们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5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1)文明的组成部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方面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因而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指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指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在社会文明的整体系统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物质文明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文明一方面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制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思想主导。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缺一不可,应当促进三方面建设的协调发展。    
    (2)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的进步,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文明是全面发展的文明,既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是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努力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第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地位,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根据物质文明所提供的条件,适应物质文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而建设和发展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要目标。我们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核心概念    
    1生产方式: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一定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客观经济关系。    
    4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5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6国家:起源——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阶级范畴、政治范畴)——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暴力工具。    
    7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密切联系具有鲜明阶级政治性。包括: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    
    8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狭义上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    
    9文明:是指人类活动中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二)基本原理    
    1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一)内涵: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是具有独有的规律、能动的作用。    
    (二)表现    
    (1)它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特性;    
    (2)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发达;经济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落后;    
    (3)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形式相互渗透影响作用;    
    (5)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物质文明是在经济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2)相互联系    
    ①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2005年试题分析题第34题)    
    【答案】(1)这一精巧的设计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人类主体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2)人类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    
    (3)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 “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也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的,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又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就会破坏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体而存在的生态系统,反过来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    
    【解析】题目中“三扇门”的设计相当精巧,问题设置也很准确。    
    第(1)问,这个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哪种基本关系,主要考查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环境污染的是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污染环境就是污染人类自己。所谓“环境”是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者是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的污染行为是祸害,人是污染者又是被污染者,这就是在过度征服中所得到的自然界的惩罚;“治理环境的受益者是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致性。人作为主体,环境作为客体,这种双向化运动体现很明显。    
    第(2)问主要考查的是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人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当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3)问主要考查对“度”的理解与运用。在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中,人类也处在“度”的规定中。一方面,人类自身繁衍有“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大自然从质的多样性、量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满足人的需要方面也有度的要求。人作为大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合理适度的需求满足本来就属于大自然有机联系的范畴,也存在着一定主观变化的空间;但是大自然的资源基本属于非再生资源的范畴,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类的贪婪。    
    1994年至2005年本章命题分值统计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社会历史的    
    基础和本质〖8〗10    
    分〖12〗1    
    分〖21〗2    
    分9    
    分社会历史的    
    基本要素社会的经济    
    结构〖6〗1    
    分〖12〗1    
    分〖16〗5    
    分5    
    分1    
    分1    
    分社会的政治    
    结构〖21〗2    
    分1    
    分社会的观念    
    结构〖6〗2    
    分〖11〗11    
    分1    
    分〖15〗1    
    分〖17〗2    
    分〖20〗6    
    分    
    从上述分值分布表可以看出,本章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1994年到2005年为止,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多,题眼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命制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章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体如下:    
    主要是:    
    (1)地理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4)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5)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6)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阶级性。    
    (7)文化和文明。    
    (8)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9)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大。    
    (四)命题素材:    
    运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分析:    
    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    
    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    
    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4党的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