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心天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仇。”
紧握扶手凤头,赵太后审视的眼光扫过丞相杜平原恭谨的身影,又不着边际的看向那列于王公贵族末尾的孝诚君李慕绵,此时那人也是垂首而立,显得卑微之极。
眼中闪过疑惑,最近赵太后间或得到密报,言孝诚君最近与丞相府往来颇多,似有异动。
其实,从李慕绵小时候起,赵太后就不喜欢他,当然这很大程度与齐夫人的受宠有关。后来,齐夫人猝死,天下都道是赵后所为。
此言不虚,她也不屑于欲盖弥彰。
本来是要再想方设法毒死那狐媚的儿子,但是先帝襄王虽不追究自己,却也从此处处暗中保护李慕绵,便是自己的长子惠文太子和三子修成君,也在言语里暗示希望自己放过那苦命之人。
其实所谓齐氏一族,虽然地位低微,但却世代经商有道,是晋国有名的商贾大族。在襄王还是不是太子时,便跟从支持,也算为其即位立下汗马功劳。不过为了限制权势,齐氏无人在朝为官,仍旧混迹商贾,倒也相安无事。
后来襄王病情渐渐沉重,那自齐夫人死后便卑微之极、悄无声息的李慕绵居然自愿找上自己,甘为面首禁脔,只为苟且偷安。
几年不见,当时的赵王后发现,当年的稚嫩孩童如今已经长成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李慕绵成功传承了母亲的美貌和襄王的英挺。不过虽然面容俊美却没有丝毫女气,英眉凤目,与那环绕身边的面首男宠相比,卓然超群。
望着恭谨的李慕绵,赵后似乎能在他眉眼中看到襄王的影子,恰似一个恭顺陪在自己身边的爱人。但是自己真正的丈夫,对自己的敬却多于爱,他们更像是政治上的同盟,而不是夫妻。便是自己找再多的风流少年,自己的丈夫也只是一笑而过。
当时的赵王后知道自己对李慕绵的情感是矛盾的,既希望这眉目间有自己丈夫影子的少年在自己身边,又痛恨他的母亲夺取了自己丈夫的爱,除此之外,也要忌惮他为了报仇雪恨威胁自己和李慕络的权位。
其实越是美丽的东西,强者越想击碎这种美好,尤其是美丽无法自保,控制在自己手里时。从此,赵太后经常让自己的面首等人羞辱折磨李慕绵,一为试探、二为震慑、三为报复。
在襄王死后,觉察李慕绵与朝中某些官宦子弟有所联系的赵太后,决定无论是纨绔子弟的消遣,还是别有密谋,杀之而后快,不是为她自己,是为了晋王李慕络。
赵太后知道李慕络不是一个完美的君主,论才干、论魄力、论性格都不适合这王位,做的也并不快乐。但是作为长子,这是他的责任、他的命运。
不过令赵太后欣慰的是,李慕络自即位起便强制隐去自己温文性格,上朝下朝都始终“寡人”自称,而且在内心深处,李慕络也有自己的骄傲和尊严,使得他虽无法取得什么开疆拓土的成就,做一个固守江山的君主还是可以的。
因此,凡是威胁者,必诛之!
但是,因为自己当年戕害齐夫人以及在朝政上的颇多干涉、诛杀异己,已经引起多派势力的不满,而此时毒杀李慕绵,无疑会给这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借口发动宫变。
好在李慕绵平静多年,与那些王孙子弟也多是斗鸡走马之交,年前质问他与顾云礼、韩越、刘则等权贵子弟的关系,也是试探和震慑为多。
但是当发现李慕绵与丞相府也有些微交往时,赵太后心中警钟大作。不过从那杜平原极力鼓动擒获韩越来看,李慕绵与韩越等人倒似乎并非一伙儿。
况且丞相杜平原一派和太尉韩广一派素来不睦,明争暗斗之事时有发生。
多年来,韩广一直对襄王和自己忠心不二,他的的大儿子韩赴更尚自己的女儿荣华公主,韩越实在犯不着和李慕绵勾结。
就在不久前,韩越扬名天下,连升数级,荣宠备至,所谓背主求荣一说中,疑点颇多,并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与韩越本人对峙,才可见分晓。况且李慕络被俘,晋军士气大损,还需要韩越智谋带兵,鼓舞士气。
想到此处,赵太后凛然道“杜丞相所言也有理,但是如今梁冽兵临城下,南部曹卫韩三国又不断骚扰,如何退敌并救出晋王陛下才是当今大计。”言语中便是偏袒韩越为多。
“太后顾虑的是,韩越到底是忠是奸,现在他也是生死未卜,还要等他出现才可知……为今之计,微臣斗胆再言,请太后放下恩怨,以国事为重,速速求援于魏国,方为上策。”御史大夫顾若臣与韩广素来交好,此时赶紧为韩越开脱。
在这个问题上,杜平原倒也是同意对方意见的,忙率领一班大臣幕僚跟着请愿。毕竟派系斗争只是内部的,现今大敌当前,同仇敌忾才可避免亡国命运。
望着台下跪了一地的朱紫肱骨,赵太后转头看向那居中的空荡王座,阖眼道“速给魏王传书,言晋王兵败被俘,晋国危矣。再另书一函给信宁君魏驰,晋魏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望他以大义为先,劝说魏王出兵援晋。”说完这一段话,赵太后用力扶着凤头金椅站起身来,黯淡的血又不受控制的从嘴角渗出,在虽然保养良好却已现松弛的唇下划出一道血色的暗线。
但赵太后却没有注意,她的眼神越过众人望向千里之外的西方,李慕络出征的地方。
跪在最末,微微抬眼看着台上那凛然坚毅的女人,李慕绵在袍袖中握紧一直攥在手心的剑柄碧石。
“韩越,你以为,我算计了梁冽后,你将李慕络亲手奉上,死在乱军中,我李慕绵就会一辈子记得你、感激你吗?错!你说过我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只会记得对我有用的活人,所以,想要我记得你,就不许死!”
想起那平时在“畏”,一有机会就跟在自己身边的人,男人味十足的英俊面容却做出可怜兮兮或无赖痞贱的表情,假装无意的对自己上下其手,被呵斥后的厚颜无耻……
紧咬下唇,本来淡色的一片因过于用力的抿咬而变得殷红异常,几欲出血。
“韩越,你我的账还没有算完!所以,我不准你死!”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突然知道,原来游戏玩了一半好久没玩也叫弃坑!于是我那60级DNF死灵术士,因为大半月没上,冠上了“坑名”,被工会会长大人教育。而这坑的原因,是因为半月前在这里立誓不坑导致……只感人生,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第 32 章 再见不见
在李慕维的眼中,自从顾云礼走后的这将近一年时间里,自己就仿佛是一直活在一场叫做“离别”的幻梦中。
顾云礼出使的那天李慕维没有去送,因为他不喜欢见离别的场景,难道非要挤出几滴泪水才算做是道别的证明吗?他只是静静躺在城外林中的草庐,望着顶棚镂空处的白云掠过,等着那人的归来——即便他说,可能回不来。
几个月后战事打响,自己的大哥被坚执锐,领着数万雄师开赴天阳关前线,便是韩越也因为调配而随军而去。这天,李慕维随着无数王公大臣去给晋国的大王送行,其实李慕维特别想问问站在自己身边的二哥,看到韩越一身戎装离去时候的感觉,可惜他不能问,也问不出口。
天阳关大捷,李慕维和所有人一样欢欣鼓舞。尤其是韩越一战闻名,和顾云礼并称“晋国双杰”,李慕维脑中不自禁的就想到,那如今全晋国百姓口中的英雄,回来后一口一个“小云”“双杰”来烦顾云礼时候的场景,只是不知,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晋王被俘、韩越反叛、兵临城下,这些将还在翘首期盼的李慕维击得粉碎。顾云礼,你在异国他乡知道这些吗,你相信韩越会反叛吗?你……还活着吗?
对于败国之使,向来是不乏落井下石的。
到了如今,李慕维觉得,应该再不会有什么东西来击垮他已经七零八落的精神了……
可惜,上苍就是喜爱“祸不单行”的伎俩。
“我魏王陛下已经同意出兵十万援救晋国,共抗强梁。想我二国自来同仇敌忾,唇齿相依。但是为了保证两国毫无嫌隙,魏王陛下要求,让襄王陛下与太后娘娘的末子长安君殿下随同小使一同回魏国,盘庚些时日,待两国逼退那梁冽,再行归国。”自称连让的魏国使者对脸色铁青,端坐于崇明宫侧位的赵太后言道。
“哼……看来魏王陛下是不相信晋国和本宫了”
“太后娘娘过虑了,长安君来我魏国,对双方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那如果本宫说,本宫不愿意呢?”
“太后须知,那梁冽如今正在集结大军,嘉荫关大将倪非的七万大军,据我方细作回报最晚五日后就可到达前线。魏王陛下是不急的,只是不知太后娘娘和诸位大人急不急?那现在还陷于梁冽之手的晋王陛下……急不急?”这魏国连让表面看是个笑面憨厚之人,说出的话却句句戳中晋国的痛处,尤其说到最后的李慕络,故意一顿,更是偏偏在那伤口上撒盐。
森然看着台下微笑质问的连让,赵太后撤出一抹笑容,对在场的大鸿胪道“吕大人,须知连大人远来辛苦,先让他在行馆休息则个,明日再来觐见细谈。”
连让知道这赵太后是要与众大臣商议对策,便也不再多言,行礼下殿而去。
“太后,那连让虽然颇多无礼,但所言非虚。为今之计,只能委屈长安君……”
“长安君乃本宫和先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本宫生他颇多磨难,差点难产而亡。所幸上天保佑,我母子平安。让长安君去魏国为质,本宫决不答应!”
“太后三思!”只见诸位王公大臣纷纷跪下请愿,只盼太后松口。如今情势危急,不能再拖延了。
“现在谁再敢提让长安君去魏国为质子之事,便是与本宫过不去,与先帝过不去!”在这件问题上,赵太后是出奇的顽固和决绝。
当李慕维踏入芳华殿的大门时,恰巧碰见刚刚由内而出的李慕绚,后者一贯嬉笑的脸上此时全无笑容,只略一停身,沉声道“我已听闻魏国的要求,可惜便是我自愿请命,母后竟也不肯答应。”脸上是难得一见的正经和坚定。
看着如此反常的李慕绚,李慕维突然觉得有一股奇怪的陌生由心内而发,也许长安君也不是表面那每日只是闯祸的顽童。
不过再陌生,这人也终究是自己最宠爱的弟弟,轻拍对方肩膀,李慕维微笑道“此时崇明宫大殿广场外,不知有多少臣子跪地请命,却也毫无用处。此事怕母后心意已决,实难从命。”
目送弟弟走远的身影,李慕维回身看着芳华殿那静穆而幽深的宫门,走上前去。
经由宫人通报,赵太后还是召见了意图游说的修成君。不过开门第一句话,便是森然的拒绝。
“维儿,如果是要说质子一事,母后是绝不答应的。刚刚绚儿亲自请命,本宫也是如此说辞。”
“是,儿臣知晓母后心思,便是儿臣对绚儿,也是不舍得的。”已经见多了离别,便不想再见。
“到头来,最了解本宫心意的,却是我们平日最远离庙堂的修成君。”
“儿臣平日确实只是恣意妄为,引得母后和大哥挂念,便是那社稷之事,也是绝少参与,不能为母后分忧。”顿了一顿,李慕维突然抬头望向正看着自己的赵太后,一字一句道“因此,今次大劫,儿臣不才,愿代替长安君出质魏国,以解母后之忧,解社稷之忧!”
见多了离别,便不想再见,因此,便让我做那离别的人吧。
听闻李慕维如此言语,赵太后神情复杂的看下台下毅然却又有些说不明情绪的三子。
“维儿,本宫不舍让长安君出质于魏国,确然是对其偏爱异常,割舍不下…那寄人篱下的日子……究竟怎样,你我都知晓…本宫割舍不了绚儿受苦……那……你去,本宫便舍得了吗!”虽然语气森冷,但那含在话语中的深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已经失去了大儿子,再失去剩下的谁,作为一个母亲,都是承受不起的打击。
虽然权倾朝野,但终究,她也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
“母后,你还记得当年大姐出嫁蔡国的事情吗?儿臣记得她走的那晚,你也是彻夜不眠。”赵太后共有三子二女,长女华阳公主下嫁蔡国太子,现今已经贵为蔡后。
“是,华阳的婚事虽是本宫一手操办,却也不舍得她远嫁,但为了她的将来,不得不如此。”
“母后明知大姐远嫁异乡,但是为了晋国和她自己的前途,却也甘愿如此,儿臣当时年幼不懂,现在想来,这是为大姐的后生铺平道路。现如今,国难当头,母后竟不如当年决绝果断。即使母后身为人母,不为社稷考虑,但为了我们兄妹的今后,竟也毫不考虑了吗?”
见到赵太后震惊的看着自己,那百转千回的眼光,是一个母亲的犹豫和不舍。
明白说下去,便是逼迫自己的生母,有时候太过的爱竟也成了伤人的凶器,但李慕维知道,有些东西,他终究要面对。
“其实儿臣多年来,一直向往江湖而不爱庙堂,倾慕那锄强扶弱的英雄。现如今,国家危难,母后危难,兄弟危难,儿臣无能,不能杀敌于战场,可谓妄为侠义,妄为人子,妄为人臣!长安君离去,母后不舍,便是儿臣,也是不舍的。作为兄长,儿臣恳请母后,成全儿臣的请求,代替长安君,出质魏国!”
出得芳华殿来,那时值正午的刺目阳光晃得李慕维不禁眯起眼光。轻轻抬手遮蔽这艳阳,抬头望向那天边的几簇流云——顾云礼,你会原谅我的唐突和任性吗?我走了,为了国家,为了亲人,也为了……你……
只要……你能平安归来……
当赵太后对诸臣宣布自己决定由修成君代替长安君出质魏国时,只见满朝哗然。当听得是修成君李慕维自愿求恳,代替弟弟作为质子时,满朝的大臣似乎都第一次,对眼前正静立于崇明宫大殿,从前却始终游离于朝堂外、看似不务正业的身影,产生了一丝别样的看法和敬畏。
那魏国的使者连让,在听闻修成君自愿出质于魏国后,似乎玩味而多于惊讶,回禀道“小使出得上京时,信宁殿下曾言,如果晋国提出由修成君出质,便也由小使一并答应。当时小使只是颇感奇怪,如今看来,信宁殿下倒是仿佛会料到修成君会自荐出质一样。莫非修成君认识我信宁殿下?”
对魏驰这个名字毫无印象,李慕维回礼道“早听闻信宁君少有大才,怕是确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过确实无缘得见高颜,并不认识。”
听到李慕维表示不认识魏驰,连让便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反正信宁君确然足智多谋,沉着睿智早就闻于天下,便对赵太后道“既然修成君如此高义,便定于三日后我等启程。小使现在就传书回国,回复王命,以解晋国危急。”
☆、第 33 章 但为君故
就在朝堂上众臣商议修成君出质魏国,魏军十万救援前线时,一队伤痕累累、穿着晋国服色的骑兵慢慢来到天阳关下,那满身血污、铠甲乌黑无声的昭示了这支队伍成功归来的艰难。
为首的副将张成一只眼睛被灰黑的纱布包裹,从那渗出的殷红可知,眼睛怕是已经废掉了。他露在铠甲外的衣衫多有被火焰烧过的痕迹,与身上的已经干涸的血迹黏在一起,黑红一片。
幸好现在恰逢初春,天气仍有些寒冷,伤口的形势还能得到控制,如果在盛夏,怕是更为严重。
回头望了一眼那伏在马背上仍旧处于昏迷状态的主将,张成拍马来到城楼下,对当值的守军说明了情况。
不久,以太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