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焦虑是自我面对非存在的威胁时的状态,那么,存在的勇气就是自我不顾非存在的威 胁而仍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勇气与焦虑是属于同一个自我的。现在的问题是,自我凭 借什么敢于〃不顾〃,它肯定自己的存在的力量从何而来?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主义的回答是,力量就来自自我,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自我是绝 对自由的,又是绝对孤独的,因而能够也只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蒂利希认为这个 回答站不住脚,因为人是有限存在物,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力量。这个力量必定另有来源,蒂 利希称之为〃存在本身〃。是〃存在本身〃在通过我们肯定着它自己,反过来说,也是我们 在通过自我肯定这一有勇气的行为肯定着〃存在本身〃之力,而〃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 个力〃。在此意义上,存在的勇气即是信仰的表现,不过这个信仰不再是某种神学观念,而 是一种被〃存在本身〃的力量所支配时的状态了。蒂利希把这种信仰称做〃绝对信仰〃,并 认为它已经超越了关于上帝的有神论观点。
乍看起来,蒂利希的整个论证相当枯燥且有玩弄逻辑之嫌。〃存在本身〃当然不包含一丝一 毫的非存在,否则就不成其为〃存在本身〃了。因此,惟有〃存在本身〃才具备对抗非存在 的绝对力量。也因此,这种绝对力量无非来自这个概念的绝对抽象性质罢了。我们甚至可以 把整个论证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某物肯定自己的存在等于存在通过某物肯定自己。 然而,在这个语言游戏之下好像还是隐藏着一点真正的内容。
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即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 分别对应于人性中的动物性和神性。它们各有完全不同的来源,前者来自自然界,后者来自 超自然的世界神界。不管人们给这个神界冠以什么名称,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还 是基督教的〃上帝〃,对它的信仰似乎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神界,只有自然界,人 的灵魂生活就失去了根据,对之便只能做出两种解释:或者是根本就不存在灵魂生活,人与 别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灵魂生活只是人的幻觉和误解;或者虽然有灵魂生活,但因为 没有来源而仅是自然界里的一种孤立的现象,所以人的一切精神追求都是徒劳而绝望的。这 正是近代以降随着基督教信仰崩溃而出现的情况。我们的确看到,一方面,在世俗化潮流的 席卷下,人们普遍对灵魂生活持冷漠的态度,另一方面,那些仍然重视灵魂生活的人则陷入 了空前的苦闷之中。
蒂利希的用意无疑是要为后一种人打气。在他看来,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 找,怀疑乃至绝望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精神上的自弃,是没 有信仰的表现。一个人为无意义而焦虑,他的灵魂的渴望并不因为丧失了神界的支持而平息 ,反而更加炽烈,这只能说明存在着某种力量,那种力量比关于上帝的神学观念更加强大, 更加根本,因而并不因为上帝观念的解体而动摇,是那种力量支配了他。所以,蒂利希说: 〃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这是一种信仰行为。〃把信仰解释为灵魂 的一种状态,而非头脑里的一种观念,这是蒂利希的最发人深省的提示。事实上,灵魂状态 是最原初的信仰现象,一切宗教观念包括上帝观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这个原初现象的词不 达意的自我表达。
当然,同样的责备也适用于蒂利希所使用的〃存在本身〃这个概念。诚如他自己所说,本体 论只能用类比的方式说话,因而永远是词不达意的。所有这类概念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即 宇宙必定具有某种精神本质,而不是一个完全盲目的过程。我们无法否认,古往今来,以那 些最优秀的分子为代表,在人类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精神性的渴望和追求。人身上发动这种渴 望和追求的那个核心显然不是肉体,也不是以求知为鹄的的理智,我们只能称之为灵魂。我 在此意义上相信灵魂的存在。进化论最多只能解释人的肉体和理智的起源,却无法解释灵魂 的起源。即使人类精神在宇宙过程中只有极短暂的存在,它也不可能没有来源。因此,关于 宇宙精神本质的假设是惟一的选择。这一假设永远不能证实,但也永远不能证伪。正因为如 此,信仰总是一种冒险。也许,与那些世界征服者相比,精神探索者们是一些更大的冒险家 ,因为他们想得到的是比世界更宝贵更持久的东西。
199810
: >
医学的人文品格(1)
周国平
一
现代人是越来越离不开医院了。从前,人在土地上生息,得了病也只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现在,生老病死,每一环节几乎都与医院难解难分。我们在医院里诞生,从此常常出入其 中,年老时去得更勤,最后还往往是在医院里告别人世。在我们的生活中,医院、医生、医 学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
然而,医院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却是如此稀少。女人分娩,病人求医,老人临终,都是生命 中最脆弱的时刻,最需要人性的温暖。可是,在医院里,我们很少感觉到这种温暖。尤其在 今日中国的许多医院里,我们感觉到的更多是世态炎凉,人心冷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医 院如今是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之一。
一个问题使我困惑良久:以拯救生命为使命的医学,为什么如此缺少抚慰生命的善意?没有 抚慰的善意,能有拯救的诚意吗?
正是在这困惑中,甚至困惑已经变成了愤慨、愤慨已经变成了无奈和淡漠的时候,我读到了 刘易斯?托马斯所著《最年轻的科学观察科学的札记》一书,真有荒漠遇甘泉之感。托 马斯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生,已于一九九三年病故。在他写的这本自传性著作中,我见 识了一个真正杰出的医生,他不但有学术上和医术上的造诣,而且有深刻的睿智、广阔的人 文视野和丰富的同情心。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因曼尝言,科学这把钥匙既可开启天堂大门, 也可开启地狱大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我相信,医学要能真正造福人类 ,也必须具备人文品格。当然,医学的人文品格是由那些研究和运用它的人赋予它的,也就 是说,前提是要拥有许多像托马斯这样的具备人文素养的医学家和医生。托马斯倡导和率先 实施了医学和哲学博士双学位教育计划,正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眼光。
二
在这本书里,托马斯依据亲身经历回顾了医学发展的历史。他不在乎什么职业秘密,非常诚 实地告诉我们,直到他青年时代学医时为止,医学在治疗方面是完全无知的,惟一的本领是 给病人吃治不好也治不坏的安慰剂,其效力相当于宗教仪式中的符咒。最高明的医生也不过 是善于判断病的名称和解释病的后果罢了。一种病无论后果好坏,医生都无法改变它的行程 ,只能让它自己走完它的行程。医学之真正能够医治疾病,变得名副其实起来,是一九三七 年发明了磺胺药以后的事情。在此意义上,托马斯称医学为〃最年轻的科学〃。
从那以来,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从前无法想像的治疗技术。作为一个科学家,托马斯对技 术的进步持充分肯定的态度。但是,同时他认为,代价是巨大的,这代价便是医疗方式的〃 非人化〃,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去不返了。譬如说,触摸和谈话曾是医生的两件法 宝,虽无真正的医疗作用,但病人却藉之得到了安慰和信心。现在,医生不再需要把自己的 手放到病人的身体上,也不再有兴趣和工夫与病人谈话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复杂的机器, 它们横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把两者的距离越拉越大。住院病人仿佛不再是人,而只成了一个 号码。在医院这个迷宫里,他们随时有迷失的危险,不知什么时候会被放在担架上推到一个 不该去的地方。托马斯懂得,技术再发达,病人仍然需要医生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 ,那种无所不包的从容的长谈,但他知道要保留这些是一件难事,在今天惟有〃最好的医生 〃才能做到。〃最好的医生〃他正是这么说的。我敢断定,倘若他不是一个公认的医学 权威,他的同行一定会对他的标准哗然了。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制定这标准的那种神 圣感情在今天已经成了人们最陌生的东西。
托马斯还有别的怪论也会令他的同行蹙额。譬如说,他好像对医生自己不患重病感到遗憾。 从前,患重病是很普遍的事情,医生也不能幸免。现在,由于医学的进步,这种机会大为减 少了。问题在于,没有亲身经历,医生很难知道做病人的感觉。他不知道病人受疾病袭击时 的痛苦,面临生命危险时的悲伤,对于爱抚和同情的渴望。他很容易不把病人当作一个真实 的人,而只当作一个抽象的疾病标本,一个应用他从教科书上学来的知识的对象。生病是一 种特别的个人经历,有助于加深一个人对生命、苦难、死亡的体验。一个自己有过患重病经 历的医生,往往是更富有人性的。所以,托马斯半开玩笑地建议,既然现在最有机会使人体 会生病滋味的只有感冒了,在清除人类其他疾病的进程中,就把感冒保留下来吧,把它塞进 医学生的课程表里,让他们每年两次处在患流感并且受不到照顾的境地,这对他们今后做人 和做医生都有好处。
很显然,在托马斯看来,人生体悟和人道精神应是医生的必备品质,其重要性至少不在医术 之下。其实道理很简单,医生自己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他才可能把病人看作一个人而 不只是疾病的一个载体。
三
托马斯毕生从医,但他谈论起医学之外的事情来也充满智慧。我只举两个例子。
其一是关于电脑。他说,人脑与电脑的区别有二,一是容易遗忘,二是容易出错。这看起来 是缺点,其实是优点。遗忘是自动发生的,这使我们可以不费力气就把多余的信息清除出去 ,给不期而至的好思想腾出空间。倘若没有这样的空间,好思想就会因为找不到栖息地而又 飞向黑暗之中。让关系出错更是人脑的一个美妙天赋,靠了它我们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在 没有关联之处邂逅崭新的思想。这两个区别说明了同一件事,便是电脑的本领仅到信息为止 ,人脑的本领却是要让信息导致思想。电脑的本领常常使人惊奇,这很可能使一般人得出电 脑胜于人脑的结论,但托马斯却从自己的惊奇中看到了人的优越,因为电脑没有惊奇的能力 。
: >
医学的人文品格(2)
周国平
第二个例子是他对女性的评价。他非常感谢女性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贡献,认为这是她们给予 文明的厚礼,证明了她们才是记录和传递文化基础的功臣。由于女性对儿童的天然喜爱和理 解,她们是更善于开启年幼的头脑的。他还看到,女性虽然容易为生活中的小事和事物的外 表烦恼,但是面对极其重大的事情却十分沉着。形象地说,女性的头脑只是外部多变,其中 枢却相当稳定。相比之下,男性的那个深处中枢始终是不成熟的,需要不断地重新定向。因 此,托马斯相信,在涉及人类命运的大事上,女性是更值得信任的。
这两个例子都表明,托马斯对于人性有多么亲切的理解。人脑优于电脑、女性优于男性的地 方,不都是在于人性么?我们不妨说,与女性相比,男性的抽象头脑更像是一种电脑。写到 这里,我忍不住还要提一下托马斯的另一个感想,它也许能帮助我们猜测他的智慧的源头。 作为一个医生,他有许多机会通过仪器看见自己的体内。然而,他说,他并不因此感到与自 己更靠近了,相反觉得距离更远,更有了两重性。那个真正的〃我〃并不在这些松软的构件 中,其间并没有一个可以安顿〃我〃的中心,它们自己管理着自己,而〃我〃是一个局外人 。托马斯所谈到的这个与肉体判然有别的〃我〃,除了称之为灵魂,我们就无以名之。不难 想见,一个有这样强烈的灵魂感觉的人,当然会对人性的高贵和神秘怀着敬意,不可能陷入 技术的狂热之中。
四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医生都具备托马斯这样的人文素养,这是不现实的,甚至也是不必要 的。但是,中国当今的医疗腐败已经到了令绝大多数人忍无可忍的地步,凡是不享有特权的 普通人,在这方面都一定有惨痛或沮丧的经验。人们之恐惧在医院里受到非人道的待遇,已 甚于对疾病本身的恐惧。这就使得医学的人文品格之话题有了极大的迫切性。
毫无疑问,医疗腐败仅是社会腐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其整治有赖于整个社会状况的改善 。但是,由于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安危,医疗权利实质上就是生存权利,所以有理 由得到特别的关注。问题的解决无非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他律,包括医生资格的从严审定 ,有关医生责任和病人权利的立法,医疗事故的公正鉴定和制裁等等,另一是自律,即医生 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的提高。
在我与医院打交道的经历中,有一个现象令我非常吃惊,便是一些很年轻的从医学院毕业不 久的医生,显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有一回,我的怀孕的妻子发热 到四十度,住进我家附近的一所医院。因为青霉素皮试过敏,那个值班的年轻女医生便一筹 莫展,入院数小时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征得她的同意,我通过电话向一家大医院求援,试 图从那里得到某种批号的青霉素,我的妻子当天上午曾在那家医院注射过这种批号的青霉素 ,已被证明不会引起过敏。可是,我的联系很快被这个女医生制止了,理由竟是这会增加她 们科的电话费支出。面对高热不退的妻子和吉凶未卜的胎儿,我心急如焚,这理由如此荒唐 ,使我无法置信,以至于说不出话来。我只好要求出院而去那家离家较远的大医院,谁知这 个女医生听罢,白了我一眼,就不知去向了。剩下若干同样年轻的医生,皆作壁上观,对我 的焦急的请求一律不予理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不得不说出类似情形使我失去一个女 儿的遭遇,这才得以办成出院手续。
记载我的丧女经历的《妞妞》一书拥有许多读者,而这些年轻的医生都不曾听说过,对此我 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我感到寒心的是,虽然他们名义上也是知识分子,我却觉得自己是面对 着一群野蛮人。直觉告诉我,他们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生活的,因而我无法用我熟悉的 语言对他们说话。托马斯谈到,他上大学时在一家医院实习,看见一位年轻医生为一个病人 的死亡而哭泣,死亡的原因不是医疗事故而只是医学的无能,于是对这家医院肃然起敬。爱 心和医德不是孤立之物,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上培育出来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医学院肯 定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只能期望,有一天,在我们的医学院培养出的医生中,多一些有良 知和教养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少一些穿白大褂的蒙昧人。
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