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周国平自选集 >

第35章

周国平自选集-第35章

小说: 周国平自选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昧人。
  199811
                         


     
 

       :       >       
安静的位置
       
周国平 
  前些时候,有一阵听说我的书卖得挺好。一个人写书当然希望爱读的人越多越好 ,我也不例外,所以心里是高兴的。但是,接踵而来的热闹,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 学讲座之类,我就非常不习惯了。我尽量推辞,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是后悔。人 各有志,我不反对别人追求和享受所谓文化的社会效应,只是觉得这种热闹与我的天性太不 合。我的性格决定我不能做一个公众人物。做公众人物一要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个人物, 二要有表演欲,一到台上就来情绪。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场,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没有一次不 感到是在受难。因此我想,万事不可勉强,就让我顺应天性过我的安静日子吧。如果确实有 人喜欢我的书,他们喜欢的也一定不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 遇吧。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 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种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 ,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 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至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 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 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 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 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 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 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 想起了集市上的叫卖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绝不是一个出世 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 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 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 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 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 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19991
                         


     
 

       :       >       
父母们的眼神
       
周国平 
  街道上站着许多人,一律沉默,面孔和视线朝着同一个方向,仿佛有所期待。 我也朝那个方向看去,发现那是一所小学的校门。那么,这些肃立的人们是孩子们的家长了 ,临近放学的时刻,他们在等待自己的孩子从那个校门口出现,以便亲自领回家。
  游泳池的栅栏外也站着许多人,他们透过栅栏朝里面凝望。游泳池里,一群孩子正在教练的 指导下学游泳。不时可以听见某个家长从栅栏外朝着自己的孩子呼叫,给予一句鼓励或者一 句警告。游泳课持续了一个小时,其间每个家长的视线始终执著地从众儿童中辨别着自己的 孩子的身影。
  我不忍心看中国父母们的眼神,那里面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种既复 杂又空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仿佛恨不能长出两把铁钳,把孩子牢牢夹住。我不禁想,中国 的孩子要成长为独立的人格,必须克服多么大的阻力啊。
  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 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成截然不同的品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 的眼神正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 的。看到欧美儿童身上的那一股小大人气概,每每忍俊不禁,觉得非常可爱。相比之下,中 国的孩子便仿佛总也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动手,不敢自己做主。 当然,并非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在欧洲时看到,那里的许多 父母在爱孩子上决不逊于我们,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 子女教育的第一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 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个不言而喻的 道理尚有待启蒙。
  我知道也许不该苛责中国的父母们,他们的眼神之所以常含不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 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有太多不安全的因素,诸如交通秩序混乱、公共设施质量低劣、针对儿 童的犯罪猖獗等等,皆使孩子的幼小生命面临威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这的确已是全社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责任。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 ,有眼光的父母在对自己孩子的安全保持必要的谨慎之同时,就更应该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 独立精神和刚毅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19992
                         


     
 

       :       >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周国平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像《小王子》这样的书,本来是不需要有一篇序言的,不但 不需要,而且不可能有。莫洛亚曾经表示,他不会试图去解释《小王子》中的哲理,就像人 们不对一座大教堂或布满星斗的天穹进行解释一样。我也不会无知和狂妄到要给天穹写序, 所能做的仅是借这个新译本出版之机,再一次表达我对圣埃克苏佩里的这部天才之作的崇拜 和热爱。
  我说《小王子》是一部天才之作,说的完全是我自己的真心感觉,与文学专家们的评论无关 。我甚至要说,它是一个奇迹。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 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
  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是,一个人怎么能够写出这样美妙的作品。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 另一件事是,一个人翻开这样一本书,怎么会不被它吸引和感动。我自己许多次翻开它时都 觉得新鲜如初,就好像第一次翻开它时觉得一见如故一样。每次读它,免不了的是常常含着 泪花微笑,在惊喜的同时又感到辛酸。我知道许多读者有过和我相似的感受,我还相信这样 的感受将会在更多的读者身上得到印证。
  按照通常的归类,《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你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设想它是一本给孩 子们讲哲学道理的书。一般来说,童话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这本书诚然也非常适合于 孩子们阅读,但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 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我觉得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它是一个始终葆有童心的大人对孩子 们、也对与他性情相通的大人们说的知心话,他向他们讲述了对于成人世界的观感和自己身 处其中的孤独。
  的确,作者的讲述饱含哲理,但他的哲理决非抽象的观念和教条,所以我们无法将其归纳为 一些简明的句子而又不使之受到损害。譬如说,我们或许可以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一种 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而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 力、虚荣、占有、职守、学问之类表面的东西无事空忙。可是,倘若你不是跟随小王子到各 个星球上去访问一下那个命令太阳在日落时下降的国王,那个请求小王子为他不断鼓掌然后 不断脱帽致礼的虚荣迷,那个热中于统计星星的数目并将之锁进抽屉里的商人,那个从不出 门旅行的地理学家,你怎么能够领会孩子和作者眼中功名利禄的可笑呢?倘若你不是亲耳听 见作者谈论大人们时的语气例如,他谈到大人们热爱数目字,如果你对他们说起一座砖 房的颜色、窗台上的花、屋顶上的鸽子,他们就无动于衷,如果你说这座房子值十万法郎, 他们就会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他还告诉孩子们,大人们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对 他们应该宽宏大量你不亲自读这些,怎么能够体会那讽刺中的无奈,无奈中的悲凉呢?
  我还可以从书中摘录一些精辟的句子,例如:〃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身上花费了时间,这才 使她变得如此名贵。〃〃使沙漠变得这样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眼井。〃可是, 这样的句子摘不胜摘,而要使它们真正属于你,你就必须自己去摘取。且把这本小书当做一 朵玫瑰,在她身上花费你的时间,且把它当做一片沙漠,在它里面寻找你的井吧。我相信, 只要你把它翻开来,读下去,它一定会对你也变得名贵而美丽。
  圣埃克苏佩里一生有两大爱好:飞行和写作。他在写作中品味人间的孤独,在飞行中享受四 千米高空的孤独。《小王子》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出版一年后,他在一次驾机执行 任务时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地球上再也没有发现他的那架飞机的残骸 。我常常觉得,他一定是到小王子所住的那个小小的星球上去了,他其实就是小王子。
  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参观先贤祠。先贤祠的宽敞正厅里只有两座坟墓,分别埋葬着法兰西 精神之父伏尔泰和卢梭,惟一的例外是有一面巨柱上铭刻着圣埃克苏佩里的名字。站在那面 巨柱前,我为法国人对这个大孩子的异乎寻常的尊敬而感到意外和欣慰。当时我心想,圣埃 克苏佩里诞生在法国并非偶然,一个懂得《小王子》作者之伟大的民族有多么可爱。我还想 ,应该把《小王子》译成各种文字,印行几十亿册,让世界上每个孩子和每个尚可挽救的大 人都读一读,这样世界一定会变得可爱一些,会比较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小王子们居住。
  20008
                         


     
 

       :       >       
纪念所掩盖的
       
周国平 
  在尼采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来临之际,世界各地的哲学教授们都在筹备纪念活 动。对于这个在哲学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哲学界当然有纪念他的充足理由。我的担 心是,如果被纪念的真正是一位精神上的伟人,那么,任何外在的纪念方式都可能与他无关 ,而成了活着的人的一种职业性质的或者新闻性质的热闹。
  我自己做过一点尼采研究,知道即使从学理上看,尼采的哲学贡献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打一 个比方,西方哲学好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寻宝者,两千年来苦苦寻找着一件据认为性命攸关的 宝物世界的某种终极真理,康德把这个人唤醒了,喝令他停下来,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向 他指出,他所要寻找的宝物藏在一间凭人类的能力绝对进入不了的密室里。于是,迷途者一 身冷汗,颓然坐在路旁,失去了继续行走的目标和力量。这时候尼采来了,向迷途者揭示了 一个更可怕的事实:那件宝物根本就不存在,连那间藏宝物的密室也是康德杜撰出来的。但 是,他接着提醒这个绝望的迷途者:世上本无所谓宝物,你的使命就是为事物的价值立法, 创造出能够神化人类生存的宝物。说完这话,他越过迷途者,向道路尽头的荒野走去。迷途 者望着渐渐隐入荒野的这位先知的背影,若有所悟,站起来跟随而行,踏上了寻找另一种宝 物的征途。
  在上述比方中,我大致概括了尼采在破和立两个方面的贡献,即一方面最终摧毁了始自柏拉 图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开辟了立足于价值重估对世界进行多元解释的新方向。不 能不提及的是,在这破立的过程中,他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哲学天才。譬如说,他对现象是世 界惟一存在方式的观点的反复阐明,他对语言在形而上学形成中的误导作用的深刻揭露,表 明他已经触及了二十世纪两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现象学和语言哲学的基本思想。
  然而,尼采最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学理的探讨,而在于精神的示范。他是一个真正把哲学当 做生命的人。我始终记着他在投身哲学之初的一句话:〃哲学家不仅是一个大思想家,而且 也是一个真实的人。〃这句话是针对康德的。康德证明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真理的不可能, 尼采很懂得这一论断的分量,指出它是康德之后一切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出发点。令他不满 甚至愤慨的是,康德对自己的这个论断抱一种不偏不倚的学者态度,而康德之后的绝大多数 哲学家也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只满足于枝节问题的讨论。在尼采看来, 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寻求乃是灵魂的需要,因而仍然是哲学的主要使命,只是必 须改变寻求的路径。因此,他一方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情批判者,另一方面又是怀着广义 的形而上学渴望的热情探索者。如果忽视了这后一方面,我们就可能在纪念他的同时把他彻 底歪曲。
  我的这种担忧是事出有因的。当今哲学界的时髦是所谓后现代,而且各种后现代思潮还纷纷 打出尼采的旗帜,在这样的热闹中,尼采也被后现代化了。于是,价值重估变成了价值虚无 ,解释的多元性变成了解释的任意性,酒神精神变成了佯醉装疯。后现代哲学家把反形而上 学的立场推至极端,被解构掉的不仅是世界本文,而且是哲学本身。尼采要把哲学从绝路领 到旷野,再在旷野上开出一条新路,他们却兴高采烈地撺掇哲学吸毒和自杀,可是他们居然 还自命是尼采的精神上的嫡裔。尼采一生不断生活在最高问题的风云中,孜孜于为世界和人 生寻找一种积极的总体解释,与他们何尝有相似之处。据说他们还从尼采那里学来了自由的 文风,然而,尼采的自由是涌流,是阳光下的轻盈舞蹈,他们的自由却是拼贴,是彩灯下的 胡乱手势。依我之见,尼采在死后的一百年间遭到了两次最大的歪曲,第一次是被法西斯化 ,第二次便是被后现代化。我之怀疑后现代哲学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们太时髦了。他们 往往是一些喜欢在媒体上露面的人。尼采生前的孤独是尽人皆知的。虽说时代不同了,但是 ,一个哲学家、一种哲学变成时髦终究是可疑的事情。
  两年前,我到过瑞士境内一个名叫西尔斯…玛丽亚的小镇,尼采曾在那里消度八个夏天,现 在他居住过的那栋小楼被命名为了尼采故居。当我进到里面参观,看着游客们购买各种以尼 采的名义出售的纪念品时,不禁心想,所谓纪念掩盖了多少事实真相啊。当年尼采在这座所 谓故居中只是一个贫穷的寄宿者,双眼半盲,一身是病,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写着那些没有一 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