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周国平自选集 >

第69章

周国平自选集-第69章

小说: 周国平自选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其实用性,能够从思想本身获得 最大的快乐;四、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五、为了精神的自由而安于简朴的物质生活 。
  如果有一种东西,始则充当权力的奴仆,继而沦为金钱的乞丐,我们便可断定它不是哲学。
  哲学当然是高贵的。它的高贵还表现在这一点上:它决没有做众学科之王这样的世俗野心。
  其实,贵为王公,一旦丧权失势,也完全可能沦落为奴仆或乞丐。
  哲学家这个称号可以用在三种人身上。第一种是那种创建了新体系﹑改变了哲学史的哲学天 才。第二种是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在哲学这门学科内从事学术研究,做一些知识性的整理和 解释工作。第三种是所谓爱智慧者,也就是把哲学当作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执著地思考一些 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第三种哲学家分散在各行各业之中,与职业无关。
  被本体论问题纠缠的人是疯子,被方法论问题纠缠的人是呆子,哲学家无非是这两种人。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努力于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另一类努力于使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
  萨特的哲学著作极其晦涩,我对此的解释是:他在他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都生造一个概念, 然后便自以为弄明白了。他的著作里充斥着这样的概念,说明他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太多, 难怪我们也读不懂了。
                         


     
 

       :       >       
对人性的不同解释
       
周国平 
  自从古希腊哲人引用神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任务以来,人类在自我认识方面好 像没有显著的进步。围绕人身上的兽性和神性,人们做出了五花八门的文章,我们得到的是 关于人的一大堆矛盾的定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人本来就是一种不可定义的东西,每一个 定义只是表达了下定义者的一种心情。
  关于〃自我〃,我们可以听到非常不同的谈论。一些人说,〃自我〃是每个人身上最真实的 东西,另一些人说,〃自我〃只是一种幻觉,还有一些人说,〃自我〃是一种有待于塑造的 东西。按照〃成为自我〃、〃实现自我〃的说法,〃自我〃好像是极有价值的东西。按照〃 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说法,〃自我〃又好像很没有价值。这些相左的谈论往往还会 出自同一个哲学家之口。原因可能有二:〃自我〃本身的确包含着悖论;用〃自我〃这个词 谈论着不同的东西。
  哲学所提出的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包括这一个任务:〃认识你自己!〃
  无人能知道他的真正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关于我的〃自我〃,我惟一确凿知道的它的独 特之处仅是,如果我死了,无论世上还有什么人活着,它都将不复存在。
  活在世上,这似乎是一件最平常的事,凡活着的人都对它习以为常了。可是,它其实不是一 件最可惊的事么?为什么世界上有一个我,而不是没有我?每当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浮现的时候 ,我就好像要从世界之梦中醒来一样。不过,我从来没有真正醒来。也许,梦醒之日,我才 能知道答案,但同时也就没有我了。
  对人性的一种解释:人性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性质,是对动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 的接近。按照这种解释,人离动物状态越远,离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级、越完满。
  然而,这会不会是文明的一种偏见呢?譬如说,聚财的狂热,奢靡的享受,股市,毒品,人 工流产,克隆技术,这一切在动物界是绝对不可想像的,现代人离动物状态的确是越来越远 了,但何尝因此而靠近了神一步呢?相反,在这里,人对动物状态的背离岂不同时也是对神 的亵渎?
  那么,对人性也许还可以做出另一种解释:人性未必总是动物性向神性的进步,也可能是从 动物性的退步,比动物性距离神性更远。也许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的现代,神性只好以朴素 的动物性的方式来存在,回归生命的单纯正是神的召唤。
  贬低人的动物性也许是文化的偏见,动物状态也许是人所能达到的最单纯的状态。
  人性中的高级和低级
  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划分为理性、意志、情感三个部分,并断定它们的地位由高及低,判然有 别,呈现一种等级关系。自他以后,以理性为人性中的最高级部分遂成西方哲学的正统见解 。后来也有人试图打破这一正统见解,例如把情感(卢梭)或者意志(费希特)提举为人性之冠 ,但是,基本思路仍是将理性、意志、情感三者加以排队,在其中选举一个统帅。
  能否有另一种思路呢?譬如说,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看:在这三者之间并无高低之分,而对 其中的每一者又可做出高低的划分。让我来尝试一下
  理性有高低之别。低级理性即科学理性、逻辑、康德所说的知性,是对事物知识的追求,高 级理性即哲学理性、形而上学、康德所说的理性,是对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志有高低之别。低级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冲动,归根到底是他律,高级意志则是 对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导下的精神性的修炼,归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别。低级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欢,高级情感是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 慈悲。
  按照这一思路,人性实际上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低级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 科学理性,一是高级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学理性。简言之,就是兽性和神性 ,经验和超验。丝毫没有新颖之处!我只是想说明,此种划分是比知、情、意的划分更为本 质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一体的。
  通常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能力,它们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一般来说,理性 还往往被看做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做对真理的 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然而,事实上,人的心灵生活原是一种混沌,理性与情感的划分只具有十分相对的意义。
  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的,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
                         


     
 

       :       >       
人性现象
       
周国平 
  知识和心灵是两回事,一个勤奋做学问的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心灵很贫乏的人。若 想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级别,不要看他研究什么,而要看他喜欢什么。一个人在精神素质上的 缺陷往往会通过他的趣味暴露出来。趣味是最难掩饰的,因为它已经扎根在无意识之中,总 是在不经意中流露。
  感觉是虚幻的,但感觉岂非人的全部所有,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全在感觉,在感觉的高下 、精粗、深浅、厚薄之不同。
  有两种不同的复杂,一种是精神上的丰富,另一种是品性上的腐败。在同一个人身上,两者 不可并存。
  你告诉我你厌恶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什么。
  厌恶比爱更加属于一个人的本质。人们在爱的问题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隐瞒利益的动机,或 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误认做爱。厌恶却近乎是一种本能,其力量足以冲破一切利益和道德 的防线。
  生命不同季节的体验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任何年 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关于大事和小事
  看透大事:超脱。看不透大事:执著。
  看透小事:豁达。看不透小事:计较。
  一个人可能超脱而计较,头脑开阔而心胸狭窄;也可能执著而豁达,头脑简单而心胸开朗。
  还有一种人从不想大事,他们是天真的或糊涂的。
  问你:如果让你定居,你喜欢热闹的都市,还是寂静的山林?
  再问你:如果身处山林,你喜欢一人独居,还是有人陪伴?
  再问你:如果有人陪伴,你喜欢她是你的太太,还是一个陌生姑娘?
  〃每一个问题都有两个相反的答案。〃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古希腊 哲学家普罗泰哥拉。
  人总是不断地把老年的上限往后推,以便不把自己算作老人。
  在我们的感觉中,爷爷辈的人似乎从来是老的,父辈的人是逐渐变老的,自己似乎是永远不 会老的。
                         


     
 

       :       >       
不同的天赋
       
周国平 
  世界是大海,每个人是一只容量基本确定的碗,他的幸福便是碗里所盛的海水。 我看见许多可怜的小碗在海里拼命翻腾,为的是舀到更多的水,而那为数不多的大碗则很少 动作,看去几乎是静止的。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它可以被唤醒,但无法 从外面灌输进去。关于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有一种十分巧妙的说法,大意是:在生命的轮 回中,每一个人仿佛在前世修到了一定的年级,因此不同的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已 经是站在不同的起点上了。已经达到大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安于读小学,就像只具备小 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胜任上大学一样。当然,这个说法仅仅是一种譬喻。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能力的总量也许是一个常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过了头,必在另一方面有 欠缺。因此,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弱智儿往往是某个非常方面的天才。也因此,并不存在完全 的弱智儿,就像并不存在完全的超常儿一样。
  人是有种的不同的。当然,种也有运气的问题,是这个种,未必能够成这个材。有一些人, 如果获得了适当的机遇,完全可能成就为异常之材,成为大文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 企业家等等,但事实上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譬如说,我们没有理由不设想,在古往今 来无数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之中,会有一些极好的读书种子遭到了扼杀。另一方面呢,如果 不是这个种,那么,不论运气多么好,仍然不能成这个材。对于这一层道理,只要看一看现 在的许多职业读书人,难道还不明白吗?
  智力可以来自祖先的遗传,知识可以来自前人的积累。但是,有一种灵悟,其来源与祖先和 前人皆无关,我只能说,它直接来自神,来自世界至深的根和核心。
                         


     
 

       :       >       
人品与智慧
       
周国平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美德即智慧。〃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 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 ,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恶、丑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我只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贪欲。人为何会 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 缺乏透彻的认识。所以,真正决定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把道德沦丧的原 因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失控,试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来整饬世风人心,这种做法至少是肤浅的 。
  在评价人时,才能与人品是最常用的两个标准。两者当然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在最深的层次 上,它们是否相通的?譬如说,可不可以说,大才也是德,大德也是才,天才和圣徒是同一 种神性的显现?又譬如说,无才之德是否必定伪善,因而亦即无德,无德之才是否必定浅薄 ,因而亦即非才?当然,这种说法已经蕴涵了对才与德的重新解释,我倾向于把两者看作慧 的不同表现形式。
  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别,也有宽窄深浅之别。好坏是质,宽窄深浅未必只是量。古人称卑劣者 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恶行都是出于浅薄的天性和狭小的器量。
  知识是工具,无所谓善恶。知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美德的真 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 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伪善的。
                         


     
 

       :       >       
论 幽 默
       
周国平 
  幽默是凡人而暂时具备了神的眼光,这眼光有解放心灵的作用,使人得以看清世间 一切事情的相对性质,从而显示了一切执著态度的可笑。
  有两类幽默最值得一提。一是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它使偶像的庄严在哄笑 中化作笑料。然而,比它更伟大的是面对命运的幽默,这时人不再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 而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的确是更有神性的 ,他藉此而站到了自己的命运之上,并以此方式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幽默源自人生智慧,但有人生智慧的人不一定是善于幽默的人,其原因大概在于,幽默同时 还是一种才能。然而,倘若不能欣赏幽默,则不仅是缺乏才能的问题了,肯定也暴露了人生 智慧方面的缺陷。
  幽默和嘲讽都包含某种优越感,但其间有品位高下之分。嘲讽者感到优越,是因为他在别人 身上发现了一种他相信自己决不会有的弱点,于是发出幸灾乐祸的冷笑。幽默者感到优越, 则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点,于是发出宽容的微笑。
  幽默的前提是一种超脱的态度,能够俯视人间的一切是非包括自己的弱点。嘲讽却是较着劲 的,很在乎自己的对和别人的错。
                         


     
 

       :       >       
论 嫉 妒
       
周国平 
  嫉妒往往包含功利的计较。即使对某些精神价值,嫉妒者所看重的也只是它们可能 给拥有者带来的实际好处,例如,学问和才华带来的名利。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 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
  有…些精神价值,例如智慧和德行,由于它们无涉功利,所以不易招妒。我是说真正的智慧 和德行,沽名钓誉的巧智伪善不在其列。哲人和圣徒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俗人与这个 世界无缘,所以无从嫉妒。
  超脱者因其恬淡于名利而远离了嫉妒既不妒人,也不招妒,万一被妒也不在乎。如果在 乎,说明还是太牵挂名利,并不超脱。
  嫉妒发生之可能,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反比。我们极容易嫉妒近在眼前的人,但不会嫉妒 古人或遥远的陌生人。一个渴望往上爬的小职员并不嫉妒某个美国人一夜之间登上了总统宝 座,对他的同事晋升科长却耿耿于怀了。一个财迷并不嫉妒世上许多亿万富翁,见他的邻居 发了小财却寝食不安了。一个爱出风头的作家并不嫉妒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因他的朋友一举 成名却愤愤不平了。
  由于嫉妒的这一距离法则,成功者往往容易遭到他的同事、熟人乃至朋友的贬损,而在这个 圈子之外却获得了承认,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遂成普遍现象。
  对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服气,认为他受之有愧。对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也不服气,必 欲找出他身上不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