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 >

第53章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第53章

小说: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日对锦州发起猛攻。    
    翌日,蒋介石偕宋美龄急急从南京飞往沈阳,坐镇督战。锦州已处于铁围之中,蒋介石派出飞机,在锦州上空,给驻守那里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空投手谕:“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出锦西。”然而,范汉杰已经是既不能守,也不能退了!东北野战军激战三十一个小时,一举攻克了锦州,活捉范汉杰,歼灭国民党部队十万余人。    
    毛泽东令林彪全力攻克锦州,确实是一步妙棋。锦州,乃东北之咽喉。锦州一失,切断了关内关外的联系,切断了东北国民党部队的退路,使驻守长春、沈阳的国民党部队陷入一片惊慌之中。    
    蒋介石以为毛泽东马上要回师攻沈阳,急匆匆和宋美龄于十六日飞离沈阳,前往北平。毛泽东却没有马上打沈阳,而是攻长春。    
    毛泽东的电报,发往长春城东南四五十里的李家屯。那里是中共第一线围城指挥所的所在地。“二萧”,即司令员萧劲光,政委萧华,正在那里忙碌。    
    最初,“二萧”得到的命令是“久困长围”,所以十万大军自六月二十二日起,便把长春围个水泄不通。毛泽东因为要先取锦州,所以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的方针。眼下锦州得手,毛泽东便要攻长春了。    
    驻守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曾如此回忆当时兵临城下的长春的情景:“长春城内是一片混乱。军队赖着微少的空投活命,士兵饥寒交迫,士气低落;老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老人饿死在道旁……长春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当时,摆在六十军面前有三条路:一是死守长春,其结果是城破军亡;二是向沈阳突围,其结果是被解放军歼灭在长春到沈阳的路上;三是反蒋起义,参加革命,向人民赎罪,这是条活路。”曾泽生:《起义纪实》,《人物》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十月十九日,曾泽生率所部二万六千余人起义。    
    曾泽生后来回忆,他身边有许多中共地下党员,给了他很多影响。事后他才知道,他的副官长兼特务营营长杨滨是中共地下党员;他的指挥所所在的那个团的副团长赵国璋也是中共地下党员;从一九三八年起,中共在六十军军内,建立了地下组织……蒋介石在北平闻讯,气得吐血,于十八日再飞沈阳。蒋介石下令:“集中部队,一举收复锦州。”无奈,他的部下已人心惶惶,不愿出战。翌日,从长春传来令蒋介石沮丧的消息:驻守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将军率所部四万七千余人,投诚中共。于是,长春解放。    
    郑洞国将军是这样回忆他的投降经过:到了此时,我已感到山穷水尽。正在焦急中,接到杜聿明的电报,他拟请蒋介石派直升飞机来接我出去,问我有无降落地点。我答复他:“现在已来不及了。”但是我还不肯改变“宁可战死,不愿投降”的顽固态度。我把这个时候的情况报告蒋介石,并对他表示“来生再见”。当天夜里,我的司令部附近,仍和过去两天一样,响着剧烈的枪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杨友梅和司令部的幕僚们想出来的办法:要直属部队向天放枪,表示假抵抗后再放下武器,造成事实,使我跟着他们走。第二天一早,我的司令部也就放下武器。他们为了把我从死亡的道路中挽救出来,真是煞费苦心。郑洞国:《放下武器》,《人物》一九八六年第一期。锦州、长春已解放,沈阳成了一座孤城。    
    毛泽东把目光移向沈阳。往常,他在起床之后,总要沿着西柏坡苇塘边散步。在那些日子里,苇塘边再也见不到毛泽东的身影。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已经没有散步的时间。    
    蒋介石从孤城沈阳飞往北平。虽然他明知沈阳已危在旦夕,仍要作最后的挣扎。蒋介石把杜聿明召至北平,任命他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要他无论如何夺回锦州。    
    然而,东北的败局已经无可挽回。十一月二日,沈阳、营口两城均被东北人民解放军攻下。国民党部队十四万九千余人被歼。至此,东北全部解放,辽沈战役宣告结束,全歼国民党部队四十七万人。    
    蒋介石不得不垂头丧气地由北平飞回南京。蒋介石竟是那么不经打,这出乎毛泽东的意料。这样,毛泽东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为新华社写了题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对他自己两个月前所作的五年打倒蒋介石的估计,作了郑重更正。    
    毛泽东写道:“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三六一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第九部分:国共决战五十五万蒋军受歼淮海

    东北尚在酣战之际,毛泽东已在部署另一场大会战。这一会战,毛泽东称之为“淮海战役”。蒋介石称之为“徐淮会战”,又称“徐蚌会战”。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日,毛泽东在西柏坡给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发出了一份重要电报,即《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却是那么的严谨。后来的事实表明,战争几乎完全按照毛泽东的这一电报所设计的“蓝图”进行。毛泽东要求,“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这一回,他采取与辽沈战役不同的战略:辽沈战役时,毛泽东集中全力先攻其尾,即长春—沈阳—锦州这一长链之尾;如今,他却改用中心开花。    
    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于是,黄伯韬兵团成了“锦州第二”——国共争斗的新焦点。    
    为了打好淮海战役,毛泽东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粟裕五人组成,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蒋介石对徐淮会战,也极为关注。蒋介石声言:“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之最大关键。务必团结苦斗,期在必胜。”蒋介石要国防部拟订了《徐蚌会战计划》。然而,毛泽东处于攻势,蒋介石处于守势,战争主动权全都掌握在毛泽东手中。按照毛泽东的计划,第一个挨打的是黄伯韬兵团。自十一月六日起,黄伯韬兵团受围于徐州以东的新安镇碾庄地区。黄伯韬虽非蒋介石嫡系,但实力颇强,乃蒋介石在华东的主力。就在六日那天遭到猛攻时,黄伯韬对蒋介石派来的战场巡视官说道:“共军先打我这个兵团是肯定的,而且陈毅的主力达四十万,集中来打我这个十五万人的兵团,本兵团是必败的;这次是主力决战,关系存亡,谁也走不了。我受总统知遇之隆,生死早置之度外,绝不辜负总统期望。”黄伯韬还颇为感慨地说:“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到底,我们则阳奉阴违。”果真,黄伯韬斗不过陈毅。虽说蒋介石三次派飞机空投亲笔信,勉励黄伯韬殊死奋战,毕竟无济于事。打了半个月,黄伯韬兵团覆没。黄伯韬带着一批亲信,在小黄庄东北的一个小院,作最后的抵抗。黄伯韬在受伤后自杀身亡,搜身时发觉他的衣袋里还放着蒋介石空投给他的亲笔信,写着“固守待援”……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十七万八千多人被歼。    
    “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这一仗,打得实在好,实在好。同志们的功劳,真不小,真不小……”歌声在战场飞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士气大振。在黄伯韬受困之际,蒋介石派第十二兵团前去救援,又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陷入重围。毛泽东开始了第二阶段战役。到十二月十五日,这一兵团十二万人覆灭,司令黄维被俘。    
    黄伯韬、黄维这“二黄”被歼,徐淮一带只剩下杜聿明手下的三个兵团,共三十万人,即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本来,奉蒋介石之命,杜聿明增援黄维。黄维遭歼,蒋介石知大事不妙,急令杜聿明率部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    
    毛泽东岂肯放过杜聿明?他马上调兵遣将,把杜聿明集团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开始第三阶段战役。内中,孙元良兵团企图突围,先被歼灭,唯孙元良只身潜逃。    
    杜聿明陷入铁围之中。毛泽东虽然在西柏坡,却以“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的名义,写了一份广播稿。这篇广播稿,后来收录《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题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颇有“现场感”,这么写道: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    
    ……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杜聿明被围,蒋介石如坐针毡。蒋介石不断给杜聿明发电报,空投亲笔信。    
    杜聿明表示忠诚于蒋介石,不愿向毛泽东投降。陈毅托一个被俘的第十三兵团军官,给杜聿明送去毛泽东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李弥先看,不表态,交给杜聿明。杜聿明看罢,交给邱清泉。虽然邱清泉之弟邱清华乃中共将领,但兄弟俩人各有志。邱清泉把信扔进了炭火盆……    
    由于杜聿明等拒降,于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下令总攻。到一月十日,杜聿明部队全部被歼。邱清泉战死,李弥逃脱,杜聿明被俘。    
    杜聿明在被俘时,入厕解手,乘人不备,以一巨石猛击头颅,欲自尽。血流满面的他,被送往医院抢救……    
    至此,淮海战役降下帷幕。蒋介石在华东的刘峙集团,总共五十五万人被歼。    
    


第九部分:国共决战古都北平在没有硝烟中交接 1

    就在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尚在进行时,毛泽东又在下另一步棋了。    
    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华北。在北平、天津、张家口这三角地带,驻守着傅作义集团,有四个兵团,十三个军,连同地方保安团,总共有六十多万人,是一块“大肥肉”。毛泽东部署平津战役,他采用的战略,既不同于辽沈战役先掐住锦州这“咽喉”的打法,又不同于淮海战役先瞄准黄伯韬兵团来个“中间突破”的打法。这一回,他采用“声西击东”法。    
    毛泽东的“声西击东”的战略,是佯装攻西面的北平,而真正的目的是取东面的天津。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发去《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明确指出:“三纵决不要去南口,该纵可按我们九日电开至北平以东、通县以南地区,从东面威胁北平,同四纵、十一纵、五纵形成对北平的包围。”“但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    
    毛泽东采取围北平而取天津的战略,是因为考虑到傅作义集团已是惊弓之鸟。蒋介石在东北和淮海的大败,使傅作义集团惶惶不可终日。蒋介石以为,东北已失,淮海危急,平津难保,而宁沪兵力单薄。为此,蒋介石曾命令傅作义率部南撤,放弃平津,退守宁沪。傅作义呢,他并非蒋介石嫡系。他想保存自己的实力,西撤察哈尔、绥远一带,怕入宁沪会被蒋介石所支配。为此,傅作义向蒋介石建议,暂守平津。蒋介石同意了。    
    毛泽东深知蒋介石、傅作义的心态,担心一受惊恐,傅作义很可能南逃,而从天津经海路而南逃是一条可能的路。因此,毛泽东不能不先切断傅作义集团的退路,却又不能让傅作义看出来,所以就来了个“声西击东”。毛泽东在着手部署平津战役时,几乎不动声色。他绝不惊动蒋介石,更不去惊动那已是惊弓之鸟的傅作义。    
    面对着蒋介石和傅作义,毛泽东悄然下了三步棋:    
    毛泽东的第一步棋,是“急棋”。他秘密急调林彪部队入关。他特别嘱咐,在林彪入关之后,仍要在《沈阳报》上发表林彪在沈阳的消息,以求迷惑视听,稳住傅作义。蒋介石、傅作义以为,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林彪部队必定要进行休整。傅作义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一纸命令,林彪大军迅速入关,已经悄然挪到他的鼻子底下!毛泽东的第二步棋,是“缓棋”。他驰电淮海战场,命令暂缓捉拿“网中之鱼”杜聿明集团。毛泽东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透露了他这一“缓棋”的用意:“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战役诸敌南下,我们准备命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毛泽东说明了他的担心:“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因此,在目前两星期内一般应采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毛泽东下的第三步棋,是“暗棋”。这步“暗棋”是极端秘密的,直到若干年后才渐渐露出真相。简直不可想象,坐在西柏坡土屋里的毛泽东,居然对北平城里傅作义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诸如傅作义在家里发脾气,咬火柴头,唉声叹气,以致想自杀,毛泽东全都清清楚楚。毛泽东怎么会对傅作义的动态如此了解?那是因为中共在傅作义家中,布了一颗“暗棋”!    
    傅作义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长女傅冬菊竟然是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原本在天津大公报社工作。在那里秘密地加入了中共。这里所说的“秘密”,是因为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比一般的中共地下党员更为秘密。她只保持单线联系,以至后来中共占领北平时,中共北平党组织还准备发展她入党呢!    
    考虑到争取傅作义投降,事关重大,傅冬菊接到秘密指示,要她从天津回到北平工作。于是,傅冬菊回到了父亲身边。    
    傅冬菊第一次试探父亲的态度,说是有个同学是共产党,愿与他商谈合作之事。傅作义当即反问:“是真共产党还是军统?你可别上当!要遇上假共产党,那就麻烦了。”当傅冬菊再三说明她的同学是真共产党,傅作义又问:“是毛泽东派来的还是聂荣臻派来的?”初次的试探,傅冬菊发觉父亲是有与共产党合作之意。因为他无此意的话,就会一口回绝的。那时,傅冬菊差不多每天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