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 >

第16章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第16章

小说: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前称“布政司”)的职位也已7年,是战后担任这个职位时间最长的一人。希望有多些时间与家人相聚。考虑到工作流程,在4月底退休应该是最合适的,而且也使继任人在2002年7月下届行政长官就任之前,有充分时间适应这项职务,从而确保公务员最高层有最大的延续性。陈方安生并对行政长官让她有机会在回归后继续带领公务员队伍,以及行政长官与中央政府过去三年半以来给予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
  行政长官董建华接着发表声明,赞扬并感谢陈方安生的卓越表现,特别指出她在以下方面的成就:第一,在过去三年半里,出任政务司司长的职位,为顺利过渡和成功落实“一国两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在她的领导下,香港公务员队伍在回归前后顺利过渡,保持了整体的稳定,并落实一系列公务员改革的措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在不同的政策方面,给予行政长官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大力的支持。在主要官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亚洲金融风暴,致力刺激经济复苏。在教育、市政等主要社会服务方面推动多项改革,并共同为香港21世纪的发展确定了方针。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回应记者提问时,称颂陈方安生是十分出色和罕有的典范公务员,亦被公认为是一个性情相当豁达,富于正义感,性格刚直、勇毅,够承担力,在香港社会的民望相当高,在国际政坛上也是很有公信力的人。
  香港社会各界对陈方安生此举评议纷纷,多为对其贡献和离职表示赞扬和惋惜,同时也普遍认为,香港有成熟完善的公务员体系,个别高层官员的更替不会对公务员整体运作构成影响,但希望能尽快公布继任人选。2月9日,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根据董建华的提名和建议,国务院决定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梁锦松为财政司司长;免去陈方安生的政务司司长职务和曾荫权的财政司司长职务。2月15日,特区政府正式公布该任免决定。
  陈方安生在4月19日的亚洲协会午餐会上,向约千名嘉宾发表其任内最后一篇公开演说。她指出,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一直自由灵活地行使基本法赋予香港的高度自治,将来也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应罔顾或违背国家的利益。相反,如果香港得以向全世界——特别是台湾同胞证明“一国两制”并非政治口号,而是具体实在、充满动力、切实可行的安排,这才是香港对国家所做的最大贡献。她在谈到香港与中央的关系时又说,自己自从出任政务司司长以来,一直体会到国家领导人十分尊重香港特区享有的高度自治,同时乐于让特区政府自行处理本身的事务。即使在面对终审法院裁决的释法争议时,国家领导人的意向仍是希望香港特区能自行解决。“一国两制”的成功,关键在于北京和特区政府以事实证明“高度自治”一词名实相符,关于这一点,本地和海外部分观察家却仍抱着过渡前的怀疑态度,对国家领导人守信的做法尚未给予公正的评价。她在演讲中还谈到香港未来的政制发展,认为对这个问题应尽快进行公开讨论,不宜拖延,社会人士需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以务实的态度,共同制定最能切合香港独特情况的政制安排。
  4月27日晚,行政长官董建华于香港礼宾府,设宴饯别陈方安生及其夫婿陈棣荣。董建华对陈方安生当年毫不犹豫地接受政务司司长之职,及其后共同面对金融风暴冲击等风浪,以及落实“一国两制”的历史创举,推动公务员改革,统筹赤■角机场和港口发展等功绩加以称许;认为她在39年公务员生涯中“一直克尽厥职,全心全意服务香港社会,更创下了不少纪录:你不但是首位女署长、首位女局长、首位出任布政司的本地女官员,更是首位政务司司长”。
  4月28日,陈方安生最后一次以政务司司长身份到政府总部上班,分别向董建华及多位同僚话别。并利用香港电台的《香港家书》节目,对广大市民作了临别赠言,分享她对香港成功与未来前景的看法。她表示,金融风暴后,有许多香港人心灰意冷,但目前内地经济正在起飞,大有机会逐步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港人必须重拾昔日逆境自强的求生技能,必须保留和加强香港本身的特色,必须培养对香港特区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以及保持和巩固香港的高度自治,善用中国“入世”的商机以摆脱困境。
  相关链接
  陈方安生:1940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安徽,1948年与家人移居香港。从香港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即踏上政途,于1962年加入香港政府,先后出任社会福利署署长、公务员事务司等多个高级职位,是首位当上政务官、署长级及司长级的女性公务员。1987至1993年间出任经济司。1993年11月获委任香港布政司,不仅成为首位华人布政司(过去150年这个职位一直由英国人担任),也是第一位出任这个职位的女性。1997年,为特区政府首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曾在1975年获委任为官守太平绅士(JP),1992年获颁授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并在1999年获颁授大紫荆勋章(GBM)。(资料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网站,《香港特区政府公报》)
  香港启用新品牌形象“飞龙”
  塑造香港崭新的品牌形象计划,是源自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策略发展委员会于2000年2月公布的建议。根据这些建议,特区政府新闻处开始构思塑造一个香港的新品牌形象,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政府跨部门工作小组。随后,通过投标程序,博雅公关公司获选协助搜集资料研究及发展这项计划。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工作,最终筹备完成,从几百个方案中确定了香港崭新的国际品牌形象。
  新品牌形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条具有特色的“飞龙”标志,并附有“香港”中文字样及HK英文字母,象征香港是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方,标志亦附有“亚洲国际都会”的主题字眼。其他的组成部分还包括将香港定位为商业中心,动力澎湃、朝气蓬勃及文化汇聚之都;向全球宣传香港具优越竞争地位的讯息;一本品牌形象小册子解释全新品牌形象背后的理念和应用指引;一本精美的图片集,展示香港现代、自然环境及历史面貌;及有关香港的宣传片。
  2001年5月10日,借助《财富》全球论坛在香港举行的有利时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论坛闭幕午宴上特别主持一项仪式,推出香港品牌新形象,正式拉开这项推广活动的序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500多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出席了仪式,并观看了介绍香港资讯科技及商业活力的一段短片。
  在致辞时,董建华提出了在区内谋划发展大计的一些值得参考的重点:一、香港是“亚洲国际都会”,这已概括出香港的精神和特质,以及香港在现今国际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政府的目标是,让香港在国际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媲美欧洲的伦敦和美洲的纽约。二、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跨国公司亚太总部的集结地。三、政府正积极投资基建,增建道路、铁路和货柜码头,开发旅游项目;同时投资人力资源等“软件”基建。四、锐意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质量。董建华表示,香港的新形象标志显示香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出新形象是政府向全球推广香港的新策略的主要部分。
  当日下午,香港品牌形象的主要发言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主持了记者招待会。曾荫权介绍说,“飞龙”标志从今天开始使用之后,会陆续向所有政府的法定机构以及在香港设立总部的各国商业机构去推介,不只特区政府可以全面使用,这些机构若与特区政府一起合作,都可以采用,与他们本身的标志是可以共享的。曾荫权表示去中国西部访问时,会正式与代表团团员一起戴着这个新标志,向内地推广。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陈镇源表示,这项推广活动的筹备工作已动用资金900多万港元,准备在未来一年再多用900多万港元,在国际及香港推广这个新的形象标志。
  5月11日,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为两部印上香港品牌——“飞龙”的电车主持点睛仪式。这两部随后3个月在港岛行驶宣传的电车,除了香港品牌形象标志和“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的主题语句外,车身上还漆上波浪图案形龙尾。梁锦松指出,龙在中国来说是寓意吉祥,而香港特区政府选择“飞龙”作为代表香港的标志,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充满机会、充满创意和充满企业精神地方。特区政府希望通过一个代表机会、创意和企业家精神的品牌,进一步推广香港,让更多人认识香港和认识香港的长处,并促使更多人到香港投资、旅游及寻找机会,为香港带来好处。
  香港品牌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动员“品牌形象大使”向国际人士推介香港及新的品牌形象;通过特区政府及第三者赞助的活动推广新品牌形象;建立香港品牌网址(brandhk。gov。hk);举行一系列的有关国际都会的研讨会,由中央政策组在7月31日率先举行“国际都会文化”公众论坛;以及由政府高级官员、私人机构讲者及特区驻海外办事处负责推广新品牌形象。仅在计划全面展开后的5个月内,就有至少9位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乘外访公务之便,在12个国家、超过30个城市向当地人士大力宣传新品牌形象。
  在全套推广活动中,香港品牌形象带出的主要讯息是:香港是一处融会机遇、创意和进取精神的地方。这个城市动力澎湃、朝气蓬勃,亦是文化之都,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我们位处亚洲最优越的策略性位置,人才荟萃,成就耀目,他们能助你实现目标,达到理想。
  敬罗家塾修复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古迹保护奖
  敬罗家塾,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头村,由大埔头村邓氏族人兴建。邓氏为新界五大姓氏族群之一,其祖先由江西省吉水县白沙村迁徙而来。敬罗家塾创建时间无从稽考,有说是清朝由第十三代邓氏族人玄云公所建,以纪念他的第十代先祖敬罗公,敬罗公被村民尊称为大埔头邓族流光堂第一代先祖;也有说始建于明末,清代曾经修葺,1932年落架大修。其兴建之初,主要是作为私家教读的场所。大修后曾易名启智学校,可以容纳30至40位子弟就读,香港沦陷时中辍,光复后再度重开。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求学者众,校舍不敷,教授不便,启智学校搬出敬罗家塾。敬罗家塾中堂(二进)供奉祖宗牌位,兼具祠堂的功能,为族人聚会之所。每逢喜庆日和春秋两祭,庆祀活动均在此举行。
  敬罗家塾一直基本保持20世纪30年代修缮后的面貌,为三进两院式宗祠建筑,通面宽14。09米,通进深33。49米。结构简单,除前进前檐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构三步梁外,其余均用硬山搁檩结构。其中前进17檩,中进15檩,后进13檩。前、后进之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厢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屋顶,上有女儿墙。家塾正门石额“敬罗家塾”四字乃著名金石家邓尔雅(1884…1954)的手笔。正脊及墙头饰有几何图案,而屋内的檐口板就由以花草图案为题的精美灰塑点缀。门前建有两个鼓台,鼓台上各有两支花岗岩石柱,承托屋顶。整座建筑风格朴素,典雅实用。由于年久失修破败,敬罗家塾被荒废搁置,宗族庆典活动也无法正常展开。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日益重视本地文物古迹的保护。1998年8月21日,敬罗家塾被列为法定古迹,不仅在于其年代的久远和建筑的精美,更在于它作为大埔头村邓氏一族的家塾兼祠堂,长久以来在乡村历史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特区政府资助下,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及建筑署监督,敬罗家塾全面修复工程于当年年底展开。
  古物古迹办事处于复修工程开始前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港为建筑进行现状详细测绘,并为修复工程提供宝贵意见,经详细研究及与村民磋商后,该处决定把敬罗家塾恢复清代建筑样式,这也依从了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长期坚持的“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工程在修葺时,小心将建筑物的现代物料拆除,例如凿去鼓台上的上海批荡,改以花岗石铺筑,但却保留鼓台原有的红粉石;又以传统木制檐口板更换正面的三合土虾公梁和檐口板;拆除正面的铁窗,并以青砖修补墙身;拆卸天井两侧厢房的三合土天面,而重铺传统的金字瓦顶等。古物古迹办事处还采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意见,拆除中进两旁后加的阁楼,又为档中重新加装屏门及花架。此外,还进行建筑改善工程,例如装置电源和射灯,以便在晚间举行活动,并改善家塾的厨房设备及重铺家塾前院空地等。
  敬罗家塾在20世纪30年代经过大修,建筑结构改变较大,以钢筋混凝土对原来的部分木构和石构进行了替代和简单的模仿,作为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真实表现,有人主张应该予以承认和尊重。但这次大修使原有的建筑艺术荡然无存,损害了宗祠建筑原有的精美端庄,在村民和族人中难以引起应有的尊崇感和文化认同感,所以族中代表表示无法接受。几经争论,决定主要是复原祠堂清代样式,但也保留30年代大修较为精致的部分。例如书塾中进正厅有一座雕刻精致的神龛,是于1932年特地从广州订制的,供奉的先祖由元亮公至敬罗公,神主分6层安放供奉。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了英国的修复专家汉约翰来港为神龛进行修复工作,除进行全面的清洁外,还修补破损的部分,复原木刻的色彩和重铺金箔,使神龛恢复昔日光彩。
  修缮保护工作除彰显促进传统文化复兴外,也始终强调公众参与。在工程进行期间,修缮方一直努力谋求居民的参与、协调与支持,尊重居民的意向与选择权利,延续住区的文化习俗,使乡土建筑保护成为维持地方个性和增强居民荣耀的手段。尤其是在维修方案制订的过程中,村民代表,即当地人称为“父老”的长者和村中有地位的乡绅,同决策者、专家一起参与到其中并享有重要的话语权。村民代表出席工程人员每周工作会议及参与视察工程进度,提出宝贵的意见。而中国传统建筑修葺工程十分重要的上梁仪式在1999年6月3日举行,村中父老皆有出席。
  2001年1月,复修工程竣工。2月22日,敬罗家塾举行开光典礼庆祝。民政事务局局长林焕光、新界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龙炳颐教授、建筑署署长鲍绍雄、大埔区议会及大埔乡事委员会主席张学明、香港警务处副警务处长(行动)刘玉权、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马啔浓、大埔民政事务专员吕建勋、总地政主任胡国荣及大埔警区指挥官杜浩棋等出席担任主礼嘉宾。
  敬罗家塾修缮后重新成为家族政治和文化中心,许多中断的节庆礼俗再度开展起来,祖宗牌位安放于修饰后的金木雕神龛,并实行春秋两祭;每逢村中盛事或年节,全村老幼均会聚于敬罗家塾,于祠堂内和前广场摆放桌椅,齐享围村所特有的“盆菜”,济济一堂,其乐融融。
  10月5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发言人表示,敬罗家塾修复工程最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2001年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这是香港继滘西洲洪圣古庙及罗便臣道犹太教堂于2000年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