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村委也说了,可以把人安顿在邻村,比大岗村差一点,可比乡镇上好多了,更不用说跟市里比。之后爷俩就把家里的一些粮食物品整理出来,请人用几辆板车拉到外墙,准备帮亲家们送去邻村,好让他们安家。
干这活的时候他的儿媳夏雪没管,只是拉着两个儿女,一心守在外墙的出入口,等待她的父母一家。照她的一贯说法,这些体力活的事是男人们管的。她是陈仁的妻子,他儿女的母亲,陈仁就应该对她好,有责任照顾好她和儿女。
亲家们来了之后,不止他们自己一家,还有他回市里时重遇上的港岛好朋友。一伙人加起来二十多口,操着他不习惯的口音,一个劲地说他们吃了多少多少苦,又抱怨之前的环境怎么怎么差。
审查资格的时候,这伙人知道没能进大岗村,吵闹了一阵,拗在外墙管理处,不肯去邻村,也不愿意去乡镇政府那边建造的避难所。照他们的说法,政府叫他们回来,又不安排好他们,吃的住的还比别人差。明明他们有亲人在村里,现在进村名额还要分个关系等级,一点也不平等不人性化。
而夏雪,哪怕之前给她说清楚了,在看了她父母一家的辛苦状后,死活哭着要让她父母一家住进来。
她也不是大吵大闹,就是哭,悲伤的哭。那哭得哀哀切切的可怜样,不明就理的人还以为陈家苛待欺负她了。她自己哭也就算了,还拉着一双儿女在陈老教授面前下跪哭求着,活生生显得他就是害她和她父母一家分离的原凶。
他的亲家听她女儿的意思,大岗村是这边最好的避难点,就一家人跟着一起跪求,哭着求他和管理处的人,让他们不要让一家人骨肉分离。哭的方式还挺文明的,像是电影里病床前生离死别的那种,没有配上声音和悲乐,光看着都让人觉得哀伤悲切。
整个外墙登记处的人都傻了眼。陈老教授气得差点想拂袖而去,不再管他儿子一家。
他之前跟儿子说过,现在邻村的村民,凭着外卡也能到大岗村的医院看病。他岳家住在邻村,大岗村这边也是能照看得到的。现在邻村的村民们,会定期安排一批人,到医院进行体检建档。
他岳家有什么需求,随时可以通过村委电话或邻村的村民帮忙传递消息。他夫妻俩现在可以去邻村帮忙干活刷工分,那时不怕照应不到。
这些意思他之前让儿子传达给儿媳了,没想到临到头他儿媳还是看不开,带着人一起闹,让他好大一个没脸。
过后还是外墙管理处的人有办法,他们对亲家一伙人说,再不加紧办理落户登记,到时侯邻村也没有名额了。乡镇政府未必接收他们,他们只能回市里。也是凑巧,管理处的人话音未落,外面又来了一波投奔的人,那伙人知道进不了大岗村还有邻村可去,还有空房子可住,就欢欢喜喜地让人带去邻村了。
这下那群人也没敢再闹,赶紧去邻村办理落户登记,怕去晚了分不到好房子。
那几板车的东西,还是他儿子请村委找人帮忙运过去的。夏雪回来后,还哭哭啼嘀说见不得父母受苦。
有时候他真不明白他儿子,怎么找了品性这么差的媳妇。她来了避难基地后,从来就没有懂事过。不,应该说自从回国后,从来就没有跟着环境改变过性子。
陈老教授想,现在这时势,哪个不吃苦。哪怕是村里的领导,以前市里的土豪,这几个月也照样得奔波劳碌,经常通宵工作,就为了将基地建设得更安全更完善,将来能更稳妥点。
他家的一个邻居,当时为了多运点东西回国,在国外遇到地头蛇敲诈,为了保护物资被揍了一顿,还差点挨枪子,现在额头上还有缝线留下的伤疤。回来后他还没有歇下来,要经常出去跑车,给村子里调运物资。
为了将来的生存,村子里的人一直在日日夜夜劳作不停,政府一直高速超负荷运转,市里的人们也在听从政府指令拼命在郊区搞建设。
都是与天挣命,哪个不是在吃苦,哪个不是在付出?
只是有一些人,不肯跟着环境的突变而改变,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天灾,多吃了点苦头就觉得不应该,以为他们就理应比别人过得尊贵,以为政府总有责任,负责让他们过上和以往一样尊贵的生活。
陈老教授想,这些人没有资格呆在这里。他们不配。
作者有话要说:
我这个是有一点原型的。我记得湾湾有一次泥石流,情况很惨,那时湾湾很多人在支援灾民,新闻很多,我看着灾民村就很有一些社会百态的感觉。我最记得有人送来了一批盒饭,结果有些灾民不吃扔了。新闻画面上显示那扔掉的盒饭堆了一个大萝筐。记者采访时那灾民还躲躲闪闪,就说不好吃不喜欢吃。
第26章 农产品
邵文柏看年越收了两天柴火和野菜野果,又发作了囤物病,觉得自家也是有必要多准备一点农家物产的。现在村里认识他家的人们,陆续送来村里的物产和山货,老爷子挑着一些收了,又回敬一些零食和物品当回礼。
老爷子从不爱沾别人便宜,对村里一向多有照顾,修桥铺路建学校,资助村里人读书救济贫苦家庭这些一直都有做。以前听说还被人称为“儒商”来着,这也是他在村里族里名望高的原因。邵文柏想,他家也不好麻烦别人太多,还是自己准备来得妥当,他就听从别人介绍,请了村里的黎婶帮忙准备。
黎婶的丈夫早些年已经去逝,唯一的儿子参军了。她的丈夫以前是村子里的外姓独户,黎婶在村子里没有亲人,在邻村倒是有亲戚,和邻里关系挺好的。黎婶的儿子在很远的军区当兵,这次没有跟着连队一起回村子,她正担心着儿子,犹豫着要不要随军。邵文柏找上了她,听她这么一说,就趁着调运粮食给政府时跟邵家的一个军中族人提了提,之后黎婶的儿子就跟着调回大岗村连队了。现在他在山下的军营里住着,偶尔休假回家。
黎婶家还有田地要照料,年越中午下了班就先帮着她收菜,跟着她一起给家里准备一些村里的特产。黎婶给邵家准备的东西挺多的,像腌菜腌鱼仔咸菜就准备了好几个大坛子,咸蛋地瓜干腊肉笋干菜干也有,自己家养的鸡鸭和攒的蛋也给了一部分邵家。自从有了黎婶,邵家的餐桌就多了很多农家风味的小菜。邵文杨文柳兄弟吃得连连点头称赞,说大哥这次做得好,请人请得好。
田地里的菜园这几个月村民们是尽量多种菜,除了自家吃给食堂吃,剩下的就晒干或腌制。像菜干和腌菜这些东西,多少都不够。村委弄了个小作坊,专门将新鲜蔬菜做成菜干再真空密封包装,只是村民们要出点工分当加工费。大多村民在家里也备上一些包装菜干,因为他们听说这种菜干的储藏时间比晒干的菜干要长很多,吃的时候也简单,用滚烫的水泡一阵就可以吃了,多少也能补充一点营养,比光吃维生素片好。
咸菜这类东西,有盐腌着密封保存的话,倒是能收藏很久。会做的村民都是自己制作,不会做的村民跟着学,或者请会做的人帮忙。咸萝卜干是村里最常见的一种咸菜,年越跟着黎婶一起准备,两人将地里种的萝卜拔起来洗干净切条,晒干后用盐腌制,以后就是家里的佐粥家常菜。黎婶还教年越晒黄瓜,黄瓜可以整条晒也可以切开晒,或者单独腌制黄瓜皮,做法很多种。做好的黄瓜干可以当小菜,也可以蒸肉饼,或做菜脯煎蛋。
他们这边家家户户都有腌制榄角的习惯,刚好十月份有一批树上的乌榄长好了,黎婶和年越就开始腌制起榄角来。紫黑色的乌榄摘下来,挖出榄肉煮好晒干,再加上盐和白酒腌制,做成后不论是当小菜吃,还是用来蒸鱼或蒸肉,都是不错的。邵家的饭桌上就有过几次榄角蒸鱼,材料都是别人送的,味道很好。
榄角配白粥很适合,邵家三兄弟都喜欢吃。黎婶除了给邵家做,也给自家做。之前腌制好的,除了送一些给邵家,还给军营送去。军队和武警有自备的食堂,如今也派了人跟村民们收集山货特产,或者在大岗村收集,或者去邻村,用点军粮换。
村委会已经给了军人们配备足够多的粮食,但时下的农家物产是没有准备的,邵家之前进口的食品也没有这类东西,只有一些是国外口味的罐头腌菜,像腌小青瓜或豆子类,那味道不太对华国人的口味。所以外来的人来了村子,就像邵文柏家一样,自己筹备起来。
军人们想着以后要长期驻扎在村里,怕温室种植的出产不够,就忙不迭地去弄了一批腌菜和干菜。他们也怕长期吃罐头食品和维生素片,而且农家菜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知道军队也想要农家产的东西后,以后村民们弄了多余的农家物产,都往军营里送去,也不用换什么,就是图个军民渔水情。眼下乡镇里的政府也有一支武装力量,但大岗村这边离得远,建设得有点打眼,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有军人们就地驻守,让人安心很多。军队的存在,对村民们来说是政府力量的存在,不说村民们,就说村委,都觉得安心一点。
年越做完榄角,把剩下的榄核全部收起来。榄核里的核仁很好味,是五仁月饼的原料之一。榄核哪怕砸了仁,剩下的壳晒晒还能烧灶。年越也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在丢弃任何东西前,都再三想着以后可能用到的地方。
据说村里有一个小年轻的平板电脑坏了,看样子不好修,左想右想,想不出以后的用途,他就在山顶找了块地方慎重埋起来。埋的时候还给平板打造了一个盒子,包上几层防水布。说以后万一有下一个文明的人类挖出来,好歹也有机会了解上一纪人类的文明。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嗤笑:“就凭你那破平板里的几百G爱情动作片、小黄书和游戏,能让后来的人了解个毛人类文明!”
年越每天花了点时间,把榄核的核仁砸出一些,用空的零食瓶子装着,除了孝敬老人,还让邵文柏多吃,这玩意儿补脑。文杨文柳兄弟看见了,吵着要拿去做月饼吃。中秋节快到了,他们想吃五仁叉烧月饼。黎婶听见跟着砸了点,连着些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一起送去食堂,让厨师开小灶做了五仁叉烧月饼给兄弟俩吃。
邵文柏和年越是吃不下那月饼的,邵老爷子和林伯也不吃。村委们对这个有的喜欢至极,有的见到摇头摆手。
黎婶菜园里的西红柿有点多,又不耐放,年越就从邵文柏那弄来了一些医药用的盐水玻璃瓶子,用来蒸西红柿。这是他从黎婶那里学来的方法,两人一起把西红柿切块,加点伴料蒸好后用医药瓶密封保存,据说能放一年。周围人家受此启发,都跟着开始酿造西红柿。没有盐水瓶子就用啤酒瓶调料瓶,大家尽量废物利用,像准备过冬的田鼠,往自家的窝里添置所有能吃所用的东西。
年越一边跟黎婶准备,一边觉得山里的物产真是丰富。他跟邵文柏说:“这里的东西真好,水土和空气也好。如果没有大灾难,以后我跟你老了,在这里养老也是不错的。”
邵文柏笑说:“你就不怕我的父母或祖宗半夜托梦给你?”
“来吧来吧,我顺便问问他们在下面缺什么,我多烧点给他们。”年越摆摆手说,“就算你的父母和祖宗责怪我,我也不会抛下你不管的。”
_
村委们在村子里置着几个公共地点,晚上播放大屏幕电视给村民们看。如今电视也只有一个新闻台了,广播只有一个频道。新闻每晚定时播放,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广播也一样,只是在节目前后会放一点轻松的歌舞节目。
电视上的新闻,最多的是政府一些新政策的颁布,和人们的劳作场景,或者有时是领导们的讲话,话里话外就是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上下齐心,搞好建设之类,半个灾字都没提。但新闻节目有时候会提供很多逃生知识给人了解,其中关于如何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讲解,就连续播放了几天。
随着村民们从外界知道的消息越来越多,再加上邵家族人的暗示,大家都知道以后空气不好,可能要长期窝在家里。室内种植的植物,在村子里现在大受欢迎。大超市的植物区除了提供温室种植的蔬菜种子和果苗,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场所,给村民们供应各种适合的室内植物盆栽,还提供养植方法和注意事项。当然不是免费的,要刷工分。但很多村民们争着抢着要,邻村的人也求着要。
种了室内盆栽,村民们受此启发,又弄了点木框竹框种菜养在室内。这是因为大家怕以后的温室不能有足够的能源保温,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够吃,所以家家户户都用竹框木框种点菜,打算以后养在窗台边。年越看着这样也挺好,就跟着一起弄。
旧村址那片废墟常常有人在那里捡点木头和窗框回来,用来打造框子,哪怕是剩下的木片废料,村民们也收集起来,打算以后当柴烧灶烧壁炉用。竹框很好弄,山上竹子多的是,随便砍。年越看到黎婶家的邻居老爷爷,用竹子编了些竹框后,把剩下的竹篾一片片剖成大致相等的尺寸,整齐地码起来捆着,一小捆一小捆的,看着也不像拿去烧。
年越有点好奇问了问用处,老人家说:“这东西好用着哩,上茅坑拉完用这东西一刮,省纸。”说完还免费附赠年越一把,年越连连推拒,脸红而去。
他回头想了想,这样做也挺实际的,确实很省纸。生活用品邵文柏早跟他交待过,用上十年都没问题,不用他操心。不过,年越还是打算养几盆芦荟,免得到时候有些事情不好做。
年越家的窑洞和山洞里早已被邵文柏放置了足够的室内盆栽,不过没留意到山洞里有芦荟。他经过超市时就用工分刷了几盆,晚上拿回山洞,在窗台下边置了个木架子摆着。
邵文柏对他说:“这个东西好,芦荟除了白天光合作用,晚上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挺实用的,你在家里的房间都多摆几盆。”
“哦。”年越脸红着应了。邵文柏奇怪地看了他几眼,又摸摸他额头,觉得不是发热生病才放心。
第27章 别人家的事
下午做好最后一批收上来的西红柿,邵文柏吃完晚饭后还要去村委那边工作,年越就拎着一些去给老师和王珏。
王珏家正在做饭,看到年越的礼物很高兴,给年越塞了些沙梨子。这是今天邻村的人来医院诊疗时送给他们科室的,口感比不上城里超市卖的雪梨或香梨,如今在村里也是难得的水果了。年越也不客气,当场洗了一个梨子削皮开吃。
“吃饭了吗,一起吃点?我妈做了腊肉蒸芋头。”王珏一边收西红柿瓶子一边问他,他记得年越挺喜欢这菜的。
“我吃了,你们慢慢吃吧。”他摆手拒绝,他家晚饭吃得早,主要是吃完后人还要去工作,再晚一点还会吃一顿宵夜。
年越现在晚上习惯早吃早消化,跟着邵文柏住在山洞,有时要在床上做点事,习惯了早睡早起。
告辞王珏,他就去找导师。陈老教授的家他是常去的,也是在山上的窑洞房里。邵文柏从物流车队收了好的东西给他,他整理过后,多的就拿去孝敬老师,都熟门熟路了。
没想到导师家气氛不太对。他家的院子大门开着,他老师板着脸坐在院子里的台阶上,借着太阳的余光整理草药。他儿子陈仁也坐在一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