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思想门 作者: 黄坚 >

第4章

思想门 作者: 黄坚-第4章

小说: 思想门 作者: 黄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也就顺理成章,一揽其中。《滕文公下》,彭更提出:〃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便将他所售仁义,跟梓、匠、轮、舆等手艺并列,意为,别说吃你一碗白米饭,就是受让天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4(话说大了些)。《尽心上》,王子垫问:〃士何事?〃,孟子爽快地回答:〃士尚志〃知识分子,就是专门研究大道理,解决怎么做人的问题。 
  
  3. 身份自由,不可被收买。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听上去有点自鸣得意的狡黠,但要做一名知识分子,失去自己的立场政治的,经济的,思维规律的,言为心声,恐怕就勉为其难。同篇又言,〃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不能被收买。因为吃人嘴短,收人手短,话一说出来,也就短了。 
  
  孟子作为一介文士,对待权贵们的态度,以及那锋利如鲨的铁齿铜牙,前文已有所述,在此略缀补一二。《孟子 
公孙丑下》:那天孟子本来打算去见齐王,谁知装模作样的齐王,打发个马仔来跟孟子说,啊呀,我病了,本来要来看你的,只好麻烦你来看我了。孟子生平最恼恨这种虚伪拙劣的表演,妈的,你屌,我更屌!你能病,我就不能病?我也病了,不去了!5在宋国,孟子劝宋王少收点税,能不收的就别收了,宋王回应道,今年还做不到,由明年开始,好么?孟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立即打了著名的偷鸡贼的比喻,说,知道错了就赶紧改,还等来年?6 
  
  如果没有这两点,没有时不时让〃王勃然变乎色〃7的两招,没有〃我知言〃8的得意和自信,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绝,孟子离萨义德知识分子的定义,就还差上一截,有了这些,孟子,怎么看,都应该算是非常Good 
地达标了。   
  说起孟子的桀傲不训,睥睨天下,下面这段话,算得上旗帜性的宣言。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 
  
  跟那些大人物说话,别把他们太当回事,搞得自己像个缩头乌龟样。他有豪华别墅怎么啦,他美女如云怎么啦,他有洋酒、房车怎么样?他到处吃喝玩乐又怎么样?大爷我不尿他!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一畏,是畏大人。〃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论语 季氏》)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何止是狎,简直就差一口浓痰迎面唾出!   
  看来,两位最亲密的革命战友,在大人这个问题上,还有小小分歧。                  
  祸起孟轲,潘朵拉的盒子开了   
  有人说喜欢孟子,我对孟子,总喜欢不起来,孟子不好玩。说起好玩,还是孔子有趣些(孟子有硬幽默,但缺乏软趣味)。我在年初的一篇小文,将孔子比喻为《阿Q正传》里的小尼姑,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精彩。你看,甭管谁的一双脏手,往小尼姑的头顶一放,立马就有立竿见影的哄堂大笑,或义愤填膺的围观效果。孟子呢,最多只能算是小D,你就是把他的头皮摁破了,原地转上十个八个圈,谁看哪?所以,从做事讲效果的角度说,叨扯孟子,哪比得弄孔子来得有水。 
  
  不喜欢孟子,还有些别的原因。   
  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确立最初的职业概念的同时,带来了一只潘朵拉的盒子,开启散播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特有的众多积习。   
  1.〃绝对真理〃   
  〃文革〃中家喻户晓的绝对真理,始作俑者的中国人是谁?是孟子。孟子从日益酷烈的现实中,步步退却,彻底沦丧了自己在现实生活的全部空间,遁入纯精神领域,进化为一名精神战士,也就是纯知识分子。孟子心有不甘。于是他以自己的精神,来对抗龌龊,但最后却是它赢了的现实。孟子失败得越彻底,他的精神之树,就长得越高大,越茂盛,越精深。他在外部世界失败的次数越多,他内心的自信心,就越坚固,越极端。你看孟子这一辈子,干成过一件像样的事么?没有。但孟子说话,何其振振有词,滔滔不绝,不容置疑,十分肯定。〃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孟子 
滕文公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 公孙丑上》)十分肯定,不容置疑,加上心性为基,天命为罩,加上息邪说,最终炼就了孟轲的绝对真理。   
  2.莫非命也   
  信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中国人的信命,由来已久,但把这种意识,变成一种如烟似雾的集体心理,历史传承,大力分水者,始于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 
万章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 
尽心上》)当弟子乐正子告诉孟子,奸人作祟,鲁平公不来见孟子了,孟子说,我见不了鲁侯,是天意,那个什么垃圾人怎么能让我见不了鲁侯?9事不成,归于天意,这种心理,后来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思维范式。 
  
  3.世间大话从兹始   
  都说中国人含蓄,内向,谦虚,说这话,似乎忘记了中国人的另一种〃土特产〃〃老子天下第一〃,这是一种容易生长于非理性气候带的植物,又特别容易长在知识分子这块田地。它的肇端始祖,即是大名鼎鼎的孟轲先生。甭管多大的家国大事,到了孟子那,就是一句〃亦曰仁义而已矣〃,或者〃正己而已矣〃全部搞定!〃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 
公孙丑下》)这种大话,到了后世鹦鹉学舌之徒嘴里,成了永不落幕的混世表演。   
  4. 守经行权,万事可为   
  要说孟子是个只讲目的,不讲手段的人,那肯定是诬蔑。孟子不止一次举钻洞偷情为例,说明途径和程序的重要性,但另一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孟子的途径和程序,轻意就可以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守经行权。舜娶不告亲,孟子的解释是,〃告则不得娶,……是以不告。〃目的(动机)正当,手段就可以随机应变。这个权,就是今天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一个意思,各自表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 
离娄下》)这么一说,大人们倒确实是方便了,行不通的地方,就权它一下,可剩下〃小人〃怎么办?再说,什么样的人是大人,方能有任意行事的豁免权?义的凭据又是什么?义者,宜也,适宜的,就可以?说这个权字,害惨了中国,决不是一句夸语。天下之事,何不可为?找个合适的借口就得了。 
  
  5. 辟邪说                  
  孟子骂杨墨无父无君,是禽兽,让后世帝王窃笑、狂喜,成为汉代〃独尊罢黜〃的先导,也开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帽子〃、〃棍子〃满天飞的先河。《滕文公下》中,孟子近乎咬牙切齿地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把跟自己不同的理论观点,形容、比喻为带领野兽吃人,甚至导致人吃人的惨烈,这是怎样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击。一向出语谨慎的朱熹,在那本吾皇钦定的官方教科书里,更是籍此添油加醋,火上浇油:〃盖邪说横流,坏人心术,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夷狄篡弑之祸〃(《孟子集注 
滕文公下》注)比洪水猛兽更烈,比外国侵略,颠覆皇权,杀死皇帝更坏。对于异端的仇视,置之死地而后快,还有比这更巅峰的么?有人拿〃文革〃为孔孟和儒学鸣冤叫屈,希冀早日卷土重来,其实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他们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6. 历史任我玩   
  孟子精通《诗》、《书》,有人说他还精通《周易》,不是说五经皆史么,那孟子也就是个历史学家了。但孟子这个历史学家,却把朱熹这位天生的优质家仆,忙得满头是汗,不亦乐乎,因为常常要替孟先生说,〃孟子释《书》意如此〃,〃孟子释龙断之说如此〃。孟子对舜,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言必称尧舜〃,其实只是称舜,很少称尧。孟子对舜近乎痴迷的称道,让人对舜起了疑心,舜有那么好吗?一个人好到这种地步,已经有违人之常情。可能的结论有二,要么,舜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著名的伪善者;要么,孟子对舜的装饰太过头了。 
  
  第三部分:墨子的草鞋哪去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传说中的草鞋   
  墨子穿草鞋,是他的大众形象。   
  鲁迅的《故事新编 非攻》这么写,据说是墨子老家的山东滕州火车站的墨子雕像,也是这么塑的。   
  这是个象征性的形象,但也许,是种真实写照。   
  这说法出自《庄子 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   
  这句话,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释为:裘褐,粗衣。木曰跂,草曰硚。这注释太过简略,没说明白以跂硚为服,到底是身上系着草绳子,还是脚底穿着木拖鞋。既然你不肯说清楚,那就别怪人大胆想象了。所以,后人直接说墨子本人(那话本是说,后世之墨者)穿着草鞋,步行天下。 
  
  墨子是不是一辈子穿草鞋,这谁也说不准,但墨子在战火纷飞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四处奔走,却是肯定的。《文子 
自然》篇有〃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之语。《淮南子 
修务训》一字不改,照这么说。到班固写《答宾戏》,话改成了〃孔席不煖,墨突不黔〃,位置调换,意思还一样连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睡觉、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可见忙到了什么程度。当墨子在山东听说湖北人要攻打河南人,立即连夜起程,日夜兼程,走了十天十夜,走进楚国的首都。经过一番口手并用的较量,制止了一场单边主义的国际冲突。 
  
  这件事,据梁涛《墨子行年考》考证,是墨子29岁那年做的。否则连走十天十夜,就有点吃不消,也可能走不快。墨子在这件事上,要体力有体力,要口才有口才,要思想有思想,要精神有精神(日夜不休;足重茧而不休息;脚坏,裂裳裹足;见《墨子闲诂》所引《吕氏春秋》、《淮南子》、《文选》、《世说新语》、《神仙传》诸书),要计谋有计谋,这五大元素,一齐具备,只能在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而30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岁月。 
  
  墨子看到楚王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就趁机送了本书给他。楚惠王(据推断)半皱着眉,草草翻了翻,说,书是好书,可对我没用。这样吧,墨先生要是愿意留在楚国,我可以包养你。于是墨子二话不说,又走回鲁国去了。1 
  
  梁涛考证,墨子回国后,越王听说了墨子的义举,托人来邀请墨子去越国发展。墨子可能是旅途劳顿,毕竟又走了十天十夜,但更主要是对越王没什么信心,鲁越相去,又山长水远,就说了一番大道理,推谢了越王的隆情盛意,转身去了相邻不远、他刚刚帮了大忙的宋国。2         
  一去就被关进了大牢。有人讹传,墨子因此死在了宋国的监狱里。好在关的时间不长,出来后,墨子又回了鲁国。墨子是鲁国人,鲁国既是他的祖国,也是他事业的后花园,墨子在外面跑累了,或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回到鲁国休整一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墨子从鲁国动身去齐国,原因是齐国要攻打鲁国。这次行程,相对来说,算短途。墨子到齐国后,对齐王说了一番以下的话。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五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曰:〃我受其不祥。〃(《墨子 
鲁问》)   
  杀人会受不祥,这说法,像是头一回听到,大概也属于日后失传的墨学内容之一。总之,打了个〃倅然断之〃刀砍人头的比喻,三问两答,俯仰之间,一场血仗避免了。   

  墨子后来又去了趟楚国,为的还是阻止一场战事。墨子平生几次出国,虽然所走国度和出行气派,跟孔孟相比,略显寒碜,但效用却不可同日而语,每出去一趟,都救回不少人命。 
  
  以上叙述,都是根据梁涛《墨子行年考》撰的。有问题,找梁涛。   
  至于墨子每回出去,是不是真的脚穿草鞋,或者,是不是都是走路、步行,那其实既无关紧要,也可任由想象。《墨子 
贵义》记载,墨子南游卫国,车里装满了书。3可见,不全是走路。照我推断,墨子有可能穿草鞋,也有可能穿皮靴,皮靴经穿。更主要的是,墨子是手工业者的代表,也就是百工领袖,理应穿皮靴(《考工记》里,光制革的专业工人,就有五种;4制草鞋的?没听说)但后人大概觉得皮靴跟墨子十日十夜,脚不停步的形象不衬,就像,那幅中国名画:《毛主席去安源》,据说,毛泽东说过,他当年去安源,穿的是草鞋,但画家们觉得,这跟他们想象中的青年毛泽东不一样,于是,改为布鞋了。 
  
  这个老师有点黑   
  墨子和孔子一样,第一职业和身份,应该是老师。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这是个浮夸的数字,估计把在路上跟孔子打过招呼,或曾经和孔子住隔壁,孔子对他说过几句〃之乎〃、〃者乎〃之类的,都算作孔门弟子了。墨子的弟子至少墨子在世时,没这么多。《墨子 
公输》里说,〃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这三百人,不能肯定全是墨家弟子。至于〃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 
当染》)明说了那是〃孔、墨皆死久矣〃之后的事。   
  要成为墨家弟子,《庄子 天下篇》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可见有严格要求,不是是个人就能〃入会〃或〃入党〃。   
  墨子对弟子要求的严格,从几件事上,可以看出。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墨子 
耕柱》)   
  这个故事,现在常被用来说明人才使用与管理的道理。一个怒字,形象地显示出,墨子对于弟子的态度。   
  这一点,在墨子最重要的大弟子禽滑厘身上,也能看出。〃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墨子 备梯》)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孔门师徒中看不到,而且,让墨子的形象,有一种老大的味道。   
  《墨子》书中,两件相反又相似的事,很能说明墨子跟弟子之间,这种近乎老大与小弟的关系。   
  一是有个叫高石子的,墨子把他安插进卫国,弄了个一官半职。卫君对他不错,高石子本人也想好好干;但没做多久,高石子就离开卫国,跑去在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