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

第7章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讲述-第7章

小说: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能往生多半生同居土,证位不退。这个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但是我们没有证到位不退,而生到西方之同居土后即证位不退,可见西方比娑婆殊胜。更殊胜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证一切证,同时圆证三不退。西方如此殊胜有三大理由:1、到西方天天见佛。2、时时闻法,不但佛菩萨说法,六尘皆说法。3、常与大菩萨们聚会一处。处此环境没有退转的机缘。娑婆世界很难听到正法,恶知识多,善知识少,故易于退转。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至心是一心、真诚心。散心有夹杂。无论有心无心,或懂不懂,只要听到一声佛号或经的名字,即种下成佛的种子,将来迟早能入佛门,修行证果。法华大成,佛在世时,有一老者要随佛出家。佛的弟子有证得罗汉者,具宿命通,知过去未来,观察此老五百世中无有善根,不予接纳,此老悲泣不肯离去。佛见到即叫他前来,为其剃度。佛对弟子们说:无量劫前此老为樵夫,上山砍柴,遇一猛虎,急忙爬到树上,无意中喊了一声‘南无佛’。有此因缘,今生机缘成熟,发心出家。此老后来证到阿罗汉果。

 

‘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此数句非常重要,必须牢牢记住。不但自己求生净土的愿望真正能生起来,也可以解答不少人的疑惑。这是最极殊胜,其他法门无此快速。如大小乘经上讲的,证得须陀洹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不可能在一生中成就。唯独念佛法门,一生到极乐世界,即与补处等觉菩萨在一齐,也是同时圆证三不退。在娑婆世界,证位不退是小乘须陀洹,证行不退是大乘菩萨,证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分得很清。西方世界一往生全证到了。

 

最后蕅益大师劝勉我们,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均无圆证三不退之说,十方诸佛世界亦无此种情形。他又以禅宗作比,禅宗是顿悟,而烦恼习气不是一生中就能断尽,要生生世世不退。禅宗彻悟之后,生生不退不容易。在中国佛教史中禅宗大彻大悟之人,来生退转的很多。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三生石,讲的是圆泽法师,他能知过去未来。还免不了来生投胎。幸亏他没有隔阴之迷,能记前生事,可是还要轮回,继续再修。然而换个身体,他就没有机会与诸大菩萨在一齐,也不能圆证三不退。因为禅宗有修持,第二生有福有慧,可能大富大贵,再投胎愈投愈迷,每况愈下,这就是学佛成佛要无量劫的原因。

 

符按:上文提到小乘须陀洹,恐初学仍觉陌生,兹略作说明:1、须陀洹是小乘初果圣人,译为入流,或作预流,即参预圣者之流,悟平等法性。亦名逆流,谓逆生死流,入圣智海。2、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得法眼净,见真空理,再经七番生死即入涅槃。3、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4、不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一切境界相,因其情识已空,无我我所,故不入六尘。既不入六尘,故须陀洹虽称入流而亦不自觉入圣者之流,不过假名入流耳,故称曰无所入。得果正由无念,作念便非得果。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五、明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此说明教学之对象,世间有些人对经教无深入研究,以为念佛属小乘是自了汉。其实这个法门是一生圆满成佛的法门。在判教相上说,在大小乘经中属大乘,在五乘中属菩萨乘,在十二分教中属无问自说。其修持方法,普被三根,烦恼重障碍多的人亦最契机。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亦属生灭法。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现在正是末法时期,还有八千多年,日后佛法将逐渐衰微,最后消灭。有人怀疑,现在印刷术进步,大部份经书已贮藏于各大图书馆,可以长久保存,焉能消失。应知经典虽不消失而无人相信、读诵、受持,亦等于消灭。佛在法灭尽经中说:将来末法时期到最后,第一部先消灭的是楞严经。待佛法灭尽,佛以威神力故,嘉惠众生,特令阿弥陀经多住世一百年。等经教全消失了,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仍然有效。

 

此法门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持,无论什么根性统统适合。在一切经中,古今中外大德公认华严法华为佛法的代表,尤其是华严,各宗皆称之为根本,余经为华严之枝叶。大师称此经为华严之奥藏。此念佛法门能令九法界一切众生在一生中平等成佛。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快快成佛,亦用这个法门,都不出于此经持名念佛之法。我在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解的序文中有一句话说:‘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完全相同,不过大本小本而已,它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这是我这些年来修学体会到的。过去有人问我,如在大藏经中只取一部,你取那一部?我说我取阿弥陀经,此经对于众生之利益,若细说之,穷劫不尽。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释经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序分

正宗分—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正宗分—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正宗分—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流通分

 

肆、正释经解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此段解文是说明经文的分科。中国在东晋时代,道安法师把每部经分为三大段落,前无此例。当时有人不以为然。其后印度清光法师佛地论(即华严经十地品的注解)传来中国,翻译后亦把经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从此以后一切经文均如此分法。藕益大师对弥陀经分科与古大德有些不同,所以他特别举出天台宗智者大师讲法华经之例,初善、中善、后善,三者皆善。序如首,正宗如身,流通如手足,三者皆善,不分高下。智者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诸位若欲知其详,请参阅智者大师传。法华经共二十八品,分前后二部,前半部讲迹门,后半部讲本门。‘迹’是讲迹相,完全显露在我们面前。‘本’是讲已往证得的果位。例如观世音菩萨,论迹他是以菩萨身份来到世间度化众生。论其本,他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以菩萨身份降世度生。又如世尊大弟子舍利弗是小乘四果阿罗汉,他也是古佛再来。

 

法华经在迹门也有序、正宗、流通三分。第一品是序分,从第二品到十七品即分别功德品是正宗分,由下半至最后二十八品为流通分,故称初善中善后善。大师又将二十八品分本迹二分,迹门是前面十四品,第十五品是本门的序分,一直到十七品属本门正宗分,从十八品到二十八品属本门的流通分。由此说明经典自始至终皆善,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从序分可以看出全经之纲要,流通可以流布十方三世而无障碍,关系非小。后人不知其重要性,见经文稍涉义理即判为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此三分法是后人所拟定,世尊当年讲经并无区分。

 

一、序分

 

(一)、通序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无纪录,与中国孔老夫子讲学一样。佛入灭后,弟子们认为老师在世所说法要,如不整理记录保存,年代久远,可能失传。于是弟子们公推阿难主持其事。阿难是世尊的堂弟,又是侍者。世尊成道日阿难降生。世尊讲经讲了二十年阿难才出家,以前所讲未曾听过,所以当其出家时,要求佛将以前所讲为他重述一遍,佛允之。又一说,阿难修得法性觉自在三昧,能于定中彻了一切法,故结集法藏,必推阿难。当结集时有五百罗汉参加,都是世尊在世时的弟子。订有规约,阿难登座转述佛在世所说经教内容,如有一人对某一言词提出异议,即取消不录,以取信于后世,非少数服从多数。在会中阿难一升座,有佛力加持,其相貌很像佛,参加的人认为佛又出世,或他方佛来,或阿难成佛。俟阿难说出第一句‘如是我闻’,则群疑顿释。凡是经典一开端必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若干人俱等语,如会议记录,谓之证信序;其次述说这次法会发起的因缘,谓之发起序。‘如是我闻’的意思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这么说的,我重复说出来,不增不减。‘一时’,我初学佛时怀疑为什么不把年月日写出来。佛在世时印度尚是部落时代,大小国众多,各有各的历法。中国商周时代亦有许多部落而历法则同。此‘一时’二字乃标机感,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时候,如时间倒流,可以回到过去。智者大师隋朝人,距佛有一千多年。他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时,入定,见到佛仍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听了一座。出定后,告其徒众,灵山一会,依然未散。‘一’是‘一心’,一心是真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佛’是主讲人,讲堂在祇树给孤独园。‘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之理至妙。在大乘经中常讲‘体、相、用’,‘体’是理体,‘相’是现象,‘用’是作用。一而三,三而一。‘如’是永远不变。‘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可见念佛一事是有理论根据的,最崇高、最真实、最圆满的理论依据。如完全通达而无怀疑,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即实相念佛。若还有一丝毫放不下或疑惑,就不是实相念佛而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生到西方再把理搞清楚也不迟。

 

‘实相’即自己的真心本性,古德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与净土是事相,心性是实相。心性是‘如’,弥陀净土是‘是’。我们身体是自性变现的,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唯心所变。芸芸众生,山河大地,皆是唯心所现。真心变现真土真身,妄心变现幻土幻身。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虚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幻’是刹那变化的,‘真’是不变的。西方世界是我们的真心变现出来的,妄想心刹那生灭,所以我们的世界是生灭的世界。禅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念佛亦不例外。法门虽多,殊途同归。实相念佛即是用真诚之心念佛。曾国藩先生在其读书笔记中把‘诚’字下一定义,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念佛心中无杂念,把一切妄源舍弃掉,不必想过去未来,一切都不想,真心即显露。心中有我是妄念,心中若有个无我也是妄念,有与无是对立的。空有也是对立的,两边皆无是真清净。六祖不得已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也没有,什么都说不上,此乃性德全体之显露。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执著这个身是我,人我是非,纠缠不断。佛要住在真实境界,一句话也不说,众生如何能开悟?必须随顺众生而说,大家才能懂。大家都说这个身体是我,佛亦说我,佛是随顺众生而说有我,他并不执著我。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接触外面声音谓之‘耳识’,亦称了别。‘亲聆圆音’即阿难亲自听佛讲的。‘如空印空,名闻’,心地永远清净,‘如空印空’谓之‘闻’。时与空皆非实在,‘时’有过现未,‘空’有四方上下,皆由抽象概念中产生的,列于不相应行法。百法中分五类:(一)心法,即心理现象。(二)心所法,即心理的作用。(三)色法,即物质。(四)心不相应行法,非心非心所亦非物质,属于抽象的东西。(五)无为法,即无生无灭法。‘师资道合’,教学相长,教学相契谓之‘道合’。教是由心性中流露出来的教导,一举一动皆为教学的手段。学生领悟教导的含义,说听周足,机缘相合谓之‘一时’。善导大师说,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缘乃无比的殊胜,上品往生,人人有份。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福德人,世间的财富、权利、名声、地位都是假的,只有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是真的。

 

人生苦短,生死疲劳,亟须自救,且起码亦应救度家人眷属。只要生到西方,无论家属在何世界,落何道中,都能看到,且有能力帮助他们。如不生净土,俟业报身终了时,各随业力流转,谁也帮不了谁。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简故称佛。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即圆满成佛。

 

‘大师’之‘大’字有平等性。佛称大师,对一切众生一律平等,菩萨无明未断尽,不能称大师,只能称大士或正士。对出家人更不能称大师,只能称法师。智者大师是天台宗子孙尊敬他而称之,祖师若知一定要诃斥他们。

 

‘舍卫’,中印度大国之名,梵文音译,义为‘闻物’,即名人很多,文化水准高,物产丰富,波斯匿王之首都。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昔日与他国交战,凯旋归来时所生。匿王有一大臣名须达多,译为给孤独,乐善好施,喜救济贫苦。给孤独长者闻释迦佛是一位有学问之人,想邀请他来舍卫大城讲经说法。世尊的学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需一大场所,最后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很适合,房间亦多,乃向太子商购。太子即向给孤独长者开玩笑说:‘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若把我花园铺满黄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