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异说三国 >

第211章

异说三国-第211章

小说: 异说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爷。”朱晨步入帐内,打断曹植的思绪。曹植看着这员心腹猛将,身上已经有好几处裹上白布,不由问道:“这一年将军与孤的夙愿都得以实现,将军过得舒服么?”朱晨虽然是粗人,但连日征战败绩,也看得出来,曹植也不是刚得大权时候那个春风得意,壮志满怀的曹植了。而自己呢?也实现了纵横疆场的愿望,可是武艺再高强的个人,面对千军万马,也就什么都不算了。所谓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不知道是谁他妈造的谣。前几日与吴军交战,朱晨一人独战对方三员大将,虽然斩杀一人,但身上也受伤不下十处,更有两处刀伤,险些要了自己的性命。
  想着这些,朱晨也不禁有些黯然,却转而又想,大丈夫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比起老死床塌,幸福何只千百倍?乃道:“王爷,既然您与末将夙愿得尝,又何必在乎其成败生死,只需尽力而为足矣。东吴大军征战一年,后继粮草颇感吃力,我军再坚持些时候,彼自然可退。那公孙渊乃跳梁小丑,不足为惧,只有汉军已过黄河,乃心腹之患。王爷若是信得过末将,末将愿前往接替任城王千岁。”
  这样的勇气,这样的血性,这样的忠诚,曹植都深为所动,但是朱晨万万不是李兰的对手。摇了摇头,道:“现在我大魏将官之中,能抵挡李兰者,只有一人而已。只是,只是……”曹植起身踱开两步,长叹一声,道:“只是他未必肯出兵相助。”朱晨知道曹植所指何人,复道:“就算他肯出兵,王爷能放心将兵权交付于他么?”
  曹植自嘲地笑了笑,道:“将军所言极是。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便是指的现在。孤纵使大权在握,数十万雄兵在手,却苦于无人为将,唉!”重重叹息一声之后,又高声道:“朱晨。”朱晨急忙单膝跪地,抱拳道:“末将在。”
  曹植刚要开口命其前往魏郡阻击汉军,却听帐外军士禀道:“殿下,朝中杨大人派人前来求见。”曹植出兵之时,很想带着杨修一起,但朝中却不能不留下心腹之人,现在听说他派人前来,也不顾朱晨还跪在地上,急忙道:“快快有请。”复命朱晨起身。
  使者入内之后,先行大礼,后呈上杨修书信。曹植仔细看完,脸上阴情不定,神色之间,似乎有大事难以作下决断。朱晨暗恨那使者来的不是时候,又见曹植如此,便小心翼翼地问道:“杨大人信上所言何事?”曹植才答道:“徐晃上奏朝廷,请求带兵前往迎击汉军。德祖信中,希望孤答应其请求。”
  “可是……”朱晨还想再说,曹植却挥手道:“徐公明乃武皇帝旧将,素来忠义,必然会以国家为重。孤倒不担心他此刻如何,但若真击退汉军,启时又该如何?罢了,且先顾了眼下再说。”这几句话似在与朱晨说,又似自言自语,朱晨倒不知该如何答复。曹植复抬眼看了看朱晨,明白他心中也想带兵出战,只是才干兵略却远远不能与徐晃这样的宿将相提并论,于是道:“孤意以徐公明为征南大都督,将军为副都督,一同征讨李兰。不知将军以为如何?”
  朱晨明白,这是曹植不信任徐晃,却又必须起用徐晃的最无奈的选择,他随曹植多年,倒不在乎这“正”与“副”的名衔,只是自己在军中究竟能否起到监视住徐晃父子的作用,怕还是难以预知。只得道:“末将明白,定当尽力。”于是曹植立刻起草任命诏书,着朱晨携带,前往并州,请徐晃出兵。
  当初曹植毒杀曹真,却留下徐晃一命,徐晃并不因此而感谢曹植。他心里十分清楚,曹植留下这把老骨头,便是等着今日之用。如今曹魏被三军南北夹攻,曹植分身乏术,徐晃心忧武皇帝传下来的基业,不得不请命出战。虽然儿子徐盖再三劝说,应在并州静观其变化,不可出山。因为败固然是死罪,即便获胜,也只是更加增添曹植的猜忌,招来祸端而已。道理徐晃明白,只是他如何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魏江山社稷沦亡?接到朱晨带来的诏书,徐晃默然不语,带着五万并州子弟兵,前往魏郡。
  出兵之前,帅旗被不知哪里来的一阵怪风吹折,这样不祥的征兆,更加让徐晃这次出征,平添几分悲凉。 
 
 
 
  
第十六卷 第二百九十五章
 
  徐晃亲带大军赶到魏郡之时,蜀汉各路军马也在河内完成集结,不仅魏延、于圭、王平等宿将齐至,就连凉州徐邈为了表现他对新主子的忠心,也派遣上将徐质带着五千骑兵,粮草若干前来助战。对李兰来说,徐晃算得上是老对手,而且还在他手下吃过好几次亏。虽然这次不论从战事大局,还是从本身的兵力而言,汉军都远胜魏军,李兰却还是不敢有丝毫大意,全军徐徐而进。越是在得意的时候,越不能出任何的纰漏,这么多年,李兰早养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
  两军尚未开战,东吴孙权却派来使者,那使者不是别人,乃是历史上东吴后期的权臣,诸葛恪。在这节骨眼上,孙权突然派人前来,诸将皆不明其意,倒是李兰成竹在胸,只留下魏延、桓易二人在帐中,然后命人将诸葛恪请入。且不说诸葛恪在历史上的名气,就是这次向孙权献计,联合公孙渊共破曹魏,也能显示出其卓越的政治军事眼光。入内行礼之后,李兰也不禁多打量了几眼,而诸葛恪的心中,也同样对这个闻名多年的李兰有着同样的好奇与钦佩。
  片刻之后,李兰为主,先开口问道:“不知吴候派大人前来,有何贵干?”诸葛恪笑答道:“吴侯得闻将军兴兵北伐,故使下官前来恭贺将军旗开得胜。”李兰哈哈笑道:“吴侯曾数次派使者约会本将军出兵,只是蜀中粮草转运不便,直到现在才出兵相助,实在惭愧。”
  “将军哪里话。”诸葛恪急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军自汉中出兵,先占陇西,再取长安,最后攻克洛阳,大军疲惫,粮草不继,自该休整些时候。”李兰只道孙权这些派人前来,是要兴师问罪,责怪自己不顾同盟之谊,不肯出兵呼应,现在听诸葛恪这样说话,也只好跟着笑道:“多谢吴侯体谅。”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诸葛恪正色道:“吴侯体谅将军难处,也希望将军能体谅我东吴将士的难处。征战一年,前方将士早疲惫不堪,孙桓将军上书吴侯,请求暂且休战。吴侯顾念同盟之谊,所以才派下官来与将军商议此事。不知将军觉得如何?”
  这几句话出口,李兰便明白其意。孙权深恨自己不肯按约出兵,非等到东吴与曹魏两军都疲惫的时候,才出来想获取渔翁之利。东吴群臣又不是傻子,岂能看不出李兰的用心?十万大军辛苦征战一年,倒头来便宜全让李兰一个人占了,孙权怎么能甘心?至于孙桓上书等等,不过是些借口罢了。现在曹魏虽然局势紧张,但如果东吴撤出战斗,凭借蜀汉一国之力,与曹植手下数十万大军较量,未必就能占到便宜。李兰不得不暗自苦笑,江东多才俊,没有人谁傻到替人作嫁。抬眼看着诸葛恪,李兰又心中一动,孙权如果当真要退兵,大概也就不会让诸葛恪前来商量,必然是想要在自己口中得到些许诺,于是开口问道:“不知吴侯是何打算?”
  诸葛恪遂答道:“魏国曹植派使者前来吴下议和,愿将我军所占之地尽数割让,群臣皆以为该暂时停战。吴侯仁得,体谅将士疾苦,也有心言和,只是将军恰巧此时出兵,吴侯本着同盟之谊,又不愿让将军孤军作战,所以十分为难。”
  表面上把话说的十分客气,但言外之意,便是如果李兰不能许下比曹魏更丰厚的好处,那东吴便要置身战局之外。魏延在旁听二人对话,早明白孙权的意思,乃高声道:“如今我军在此屯有精兵二十万,剿灭曹魏,只在眼前。贵军既然已经疲惫,大可暂时休整,我军自可取胜。”诸葛恪一听这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冷冷道:“既然魏将军如此胸有成竹,倒是吴侯多虑了,下官这便告辞。”
  李兰不会相信曹植肯派人以这样的条件与东吴议和,但是东吴按兵不动,曹植肯定是求之不得,而对于汉军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魏延乐观,并不代表情势真正乐观,李兰急忙开口道:“大人留步。”诸葛恪奉命而来,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也不会当真离开,于是顺势停下,道:“大将军既然有必胜之把握,我吴下兵马何必来自讨没趣。”
  魏延听其言语无礼,又想发作,却被李兰眼色制止,笑对诸葛恪道:“从来战局瞬息万变,本将军又岂有必胜之心?若吴侯本着同盟之意,有心相助,本将军倒是有几分浅见,可使汉吴大破曹魏。”说着便示意桓易将地图取来,平防在案上。
  诸葛恪本是奉命来谈判获胜之后,双方所占土地问题,但李兰却假意装着不明白,开口讨论兵事。军略并非诸葛恪所长,也不知李兰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只好道:“还请将军赐教。”李兰谦逊一句,便指着地图道:“现在汉吴再加上辽东公孙渊,共有三支兵马齐攻曹魏,曹植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分身乏术,无力支撑如此局面。”诸葛恪并不是不知道现在曹魏的处境,明知在三路齐攻的情况之下,又加上曹植篡权,曹魏败亡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才以退兵为由,要挟李兰,于是点头道:“只是我军乃久战之师,将士生怨,怕难以再继。”
  李兰瞟了他一眼,假装没有听见,又继续道:“公孙渊自辽东起兵,攻占幽州非他莫属。现在曹植主力大军屯在青、兖二州于贵军对峙,冀州守备相对比较空虚,我军正可以优势兵力推进。只要贵军能将曹植拖在兖州数月,本将军有信心能打败徐晃,启时曹植不得不回援邺城,吴侯再起大军随后掩杀,则青州、兖州尽在吴侯治下。”
  这一席话说起来,与军略沾不了多少边,但确实是诸葛恪最想听到的,言下之意,李兰是要将青、兖二州让与东吴。诸葛恪心下十分满意,乃笑道:“将军高见。只是下官也有一策献于将军,不知将军意下如何?”现在曹魏只占五州之地,既然公孙渊起兵,幽州肯定要分给他,而剩下四州,李兰将青、兖二州划与东吴,条件已经是相当的优厚,可诸葛恪却还不满意。李兰也不禁有几分着恼,淡淡道:“大人请讲。”
  诸葛恪遂道:“徐晃坐镇邺城,彼乃曹魏名将,下官非是不相信将军能够取胜,只是以为将军不宜正面强攻,徒损士卒。如今徐晃率并州大军南下,将军兵力远胜于彼,何不使别将驻扎河内,牵制徐晃,而将军自引大军北上,先占并州。上党、晋阳为将军所有,则邺城难守,曹植必然北退冀州。吴侯再起倾国之兵北上,与将军合攻冀州如何?”
  李兰听完之后,不由暗自冷笑,看来孙权比自己想象的胃口要大,不仅想要青、兖二州,还想再分占部分冀州。魏延、桓易二人同样觉得孙权的要求有些过分,都欲开口,却听李兰道:“大人之议甚是。只是此朝廷大事,本将军不敢擅专,还需奏报陛下,方能定夺。”
  蜀汉权柄皆在李兰一人之手,所谓上奏朝廷,不过是推委之辞,诸葛恪淡笑道:“将军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事迫在眉睫,将军却还要千里转奏朝廷,空耗时日,贻误战机,岂是善策?”
  “可是……”李兰刚说出两个字,诸葛恪却又打断道:“大将军手掌数十万雄兵,正该当机立断。吴侯还要等下官回报,若是延误了时日,吴侯先行退兵,那下官也就无能为力了。”他是看穿李兰不愿意,也没有把握单独与曹魏交战,所以步步紧逼,不肯退上。
  “好。”李兰不得已暂时答应下来,道:“就依大人之议。”诸葛恪这才放下心来,笑道:“将军英明。”于是二人又商议些细节问题,就在这军帐之中,由李兰代表蜀汉,诸葛恪代表东吴孙权,订下了共同攻打曹魏的盟约,约定曹魏破灭之后,东吴占青、兖州二州以及冀州高阳以东之地,而蜀汉只取并州以及高阳以西的冀州。虽然看似简单的盟约,却一直商讨到深夜才结束。这样的密盟,并不适合闹得人尽皆知,所以李兰只是命人简单的准备些酒菜,就帐内四人浅饮几倍,聊示庆祝。
  次日诸葛恪便告辞回吴,李兰亲自带诸将相送。到分别之时,李兰突然笑问道:“本将军心中一直存有疑惑,不知该不该问?”诸葛恪春风得意,笑答道:“将军尽管开口。”李兰便道:“不知吴侯派遣大人前来交涉,底线究竟是什么?”诸葛恪复笑道:“不瞒将军,吴侯只言,得青、兖二州足矣。”李兰也跟着笑道:“如此说来,大人此番为吴侯多争得半个冀州,岂非立有大功?”诸葛恪道:“还得多谢大将军慷慨。”二人于是挥手作别。
  看着诸葛恪远去的背影,桓易打马上前,低声道:“此人倒是不可小觑。”李兰却含笑道:“易简可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着便勒马回营,丝毫不以多亏了半个冀州为意。 
 
 
 
  
第十六卷 第二百九十六章
 
  与诸葛恪订盟之后,李兰确实按照盟约而行,留下魏延在河内牵制徐晃,自己却带大军被上攻打上党。军报传到曹魏营中,又引发了一次不小的争议,徐晃久镇并州,深知其乃冀州西面屏障,不容有失,便打算带兵回援。而朱晨却认为徐晃私心过重,舍不得并州,坚持要乘汉军分兵,出兵反攻河内,若是能打下河内,则上党汉军粮道断绝,并州之危,不救自解。这样的计谋固然不假,但汉军号称二十万,确切人数也在十五六万,就算分兵攻打上党,河内魏延等部兵力,也与魏军不相上下。而且李兰用兵多年,怎么可能不派重兵保护自己的粮道?与其在河内与汉军纠缠,还不如早些回援,以保全上党。
  朱晨虽然有曹植撑腰,但徐晃却掌有军权在手,两厢争执的结果,自然还是徐晃获胜。只是徐晃的三万援军赶到上党的时候,李兰早已经将城池围的水泄不通,无奈之下,只能远远安下营寨,再思良谋。立营未稳,便有汉军使者求见,徐晃命人请入,原来是李兰谴人来下战书,约会两军决战。徐晃缓缓看完,就在书后回复:“来日决战。”
  汉使离开,徐盖便道:“父亲,汉军数倍于我,又以逸待劳,战则不利,怎么如此回复?”徐晃微微摇头道:“汉军能三日而破樊城,一夜炸开潼关,却迟迟不肯攻克上党,便是要引诱为父来战。”说着又叹息一声,道:“为父受有武皇帝知遇大恩,国难如此,自然不会退避。明日之战,胜,则皆大欢喜;败,为父便以此躯报答武皇帝大恩。”
  “父亲……”徐盖看了看父亲花白的头发,终于还是将心中的话说了出来:“父亲,如今曹植窃取权柄,排除异己,朝廷上忠直之士,无不被其迫害。父亲与李兰血战,即便是胜了,曹植能容下父亲么?迟早也还是要向父亲下手,左右是死,以孩儿之见……”
  “住口。”不等徐盖将话说完,徐晃就厉声喝道:“为父受两朝先帝厚恩德,岂能临阵变节,汝若再有此言语,休怪本帅不顾念父子之情。”徐盖本无劝降之意,见父亲作怒,急忙跪拜道:“父亲且请息怒,孩儿决无此意。只是父亲已年过六巡,为我大魏征战数十载,名镇天下。明日之战却是寡众悬殊,倘有不敌,非但父亲一世英名不保,还恐……。以孩儿之见,父亲何妨将兵权尽数交付朱晨这莽夫,归隐山林,得养天年。”
  徐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