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立国传-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锏陌傩栈故腔嵊祷さ摹H绻猩俨糠治宋肿约喝娴暮狼恐谒Р辉杆秤γ褚猓敲疵鹆怂且彩蔷偈种汀9丶且苊馑枪苹蟀傩铡!痹夯核党鲎约赫舛问奔湟恢彼伎级贸龅叵敕ā
“军主所说,跟我冀州相商的差不多。只是这顺则抚,逆则灭的决略还得你来定。”张寿笑着说道。
曾华点点头:“中原饱受战乱,百姓已经久思安定,这是天下大势,谁也阻挡不了。豪强民帅要是顺应大势,我们可以重金显勋以待,如果不从大势,就武力讨伐。”
“但是最关键的是如何防止宗族乡里继续生成。这些民帅皆有民望,时间一久肯定会在地方结成新的豪强。而豪强一起,则会勾结官吏,败坏体制,仗势横行,强取豪夺良田。过得数十上百年,这均田制恐怕就有名无实了,而我北府根基也随之土崩瓦解。”曾华的这些感叹是异世对盛唐衰败的总结。要不是均田制度崩溃,中原府兵制度名存实亡,而盛唐仅存的精锐关陇府兵又在南诏等战事中损失殆尽,安胖子能反得那么爽吗?
听曾华这么一说,张寿不由眉头一皱,暗自思量起来,越想越忧心,“这该如何是好?”
曾华一摆手道:“我们不但要为今日计,还要为百年计。首先我们在地方上要有所布置,以为根基。首先我们要定乡里保甲,统计户籍,以安百姓。然后广行圣教,以教会约束乡里宗族世俗力量。接着以此为基础,完善府兵制。待得十数年,这里便会和关陇一样,府兵或厢军退役军士遍及乡里。有这一暗棋支持,加上其它举措,定会彻底安定中原。当然,还有更重要地其它举措,需要我们一步步走。”
张寿回味了一下,知道曾华心中早就有了一篇大文章,当下便转到另一个话题去了。
“军主,现在谈地是地方另一拨人。他们比一般的豪强民帅更难对付。”张寿翻过几张文卷接着说道。
“与一般地方豪族不同,江右的名家大姓由于自身地门户渊源和人脉亲缘,从八王之乱开始就卷入朝堂争斗与倾轧之中。所以大姓名士采取结坞守境者并不多见,他们往往直接加入江右各伪国为官。例如石赵有河东裴宪、渤海石璞、阳郑系、颖川荀绰、北地傅畅、中山刘群(刘之子)、清河崔悦、范阳卢等名士,均见擢用终至大官;前燕慕容廆为谋强盛,曾以河东裴、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姡А⒑佣峥擅j,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会稽硃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祭酒。从而使得燕国大盛。”
听到这里,曾华都有些头痛了。他知道张寿提到的是中原最强势地一系-世家门阀。留在江右没有南逃的名家大姓为了保持家族与门第的延续。不得不参与到中原“伪”政权中去,而其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发展轨迹。面对杀戮、强制迁等潜在威胁,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调整以适应恶劣的环境。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算得上是后世“愤青”所说的“汉奸”,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延续和坚持,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因为在一段时期内,这些世家高门因为政治动荡,土地、财产朝不保夕,所以更为注重伦理和文明的维系。因为这些东西是每一个统治者都需要的。他们维持严格地礼法家风和良好地治学传统。经学继世、父子相承。改朝换代时。多采取冲退避世地方式,待价而沽;稍微安定,则出仕以试祸福。
但是这些世家高门一旦回到安定的社会环境将会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和扩张。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文化知识,而这些却正是世家高门的“强项”。按照正常的规律,用不了多少时间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新朝廷的大部分
会被这些高门世家控制。到时不管谁做皇帝都要依
曾华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些,跟随曾华一起打天下的人也不愿意看到这些。但是怎么对付他们呢?这些人你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还得腆着脸去礼请他们。因为这些人代表着天下民心和孚望,其它寒门庶族出身地人,就是当再大的官,只要你是读书人,在他们面前还是直不起腰。
拿出老办法,将这些高门世家迁徙。可是往哪里迁呢?关陇的迁中原。中原的迁关陇?只要这些人的学问还在。到哪里都会重新崛起。
“迁还是要迁的。”曾华想了好一会才开始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首先要用迁徙分散让他们暂时不能太强势,以便留给我们一段时间。接着是设初学、县学、郡学和州学。广开教育。这些高门世家倚仗的是就是文明知识,所以他们一边治学继世,一边大行愚民。我们不求北府百姓人人有学识,但是至少不能让文明和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没有知识就没有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人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不希望华夏百姓还是像以前一样,最后又变成了一群绵羊。幸好这十数年来,我们北府培养出了一大批新学士子,倒不必非得依靠这些高门世家不可。”说到这里,曾华眯起了眼睛。张寿知道,自己这位军主肯定又想到很远去了。
在入主关陇之初,曾华就别有用心地招揽了一大批寒门庶族地士子,再利用各学派地学术分争,刻意安排和引导,终于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新学派,并将该学派打造成了北府学术主流,和圣教成了一明一暗两个“洗脑”工具。
“最后我们要施行开科取士,破除高门世家把持官职的途径-九品中正制。”曾华过了一会又继续道。
张寿即是曾华地结义兄弟,又是北府重臣,自然知道曾华的这后续计划。
“只是一旦施行开科取士,高门世家应该会立即看出其中玄机来。对他们来说这是釜底抽薪,恐怕会拼死反抗。”张寿担心道。
“这是自然的。这十来年,我借口天下不靖,在北府停了九品中正制,而且此后我也不会再恢复。这些他们也许会容忍,因为他们认为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从士子中挑选治国人才,而他们在士子中占据地位和声望优势,所以不会担心。但是我们一旦施行开科取士,不以出身和名望取才,他们肯定会觉得比亡国还要恐怕。”
说到这里,曾华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先采取一种比较委婉的方法。我们在完善各级学堂之后,逐级考核选拔,最后考入州学者差不多是各地的俊杰了,再分门别类学习三年,最后结学考试,以成绩优劣分任各级吏员。”
张寿很快就明白了曾华的意思,以教育外加逐级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高门世家也许觉得这不尽人意,但是能勉强接受。因为以他们传统思维看来,读书是富贵人家或者书香世家的专利,寒门庶族出个读书人实在是祖坟冒青烟,因为那些学费负担足以让他们吓死。
不过如果清楚北府学制的人,立刻就明白曾华的险恶用心。
按照北府学制,教区或保甲设初学一座,北府童子,无论男女只要满五岁都可以免费入学,以礼、乐、射、骑、书、数六艺为根本。各县在大教区或节点城镇设县学若干座,童子在初学学满五年可考入县学,由于录取率是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所以考上县学的学子继续享受免费。
县学学满四年可考郡学,郡学四年可考州学。各州立学堂按治政列曹分计度、民政、律法等诸科。学子学习三年结学考核后按照成绩优劣分至地方,任录事、主薄,然后按照北府官吏考稽方式一级级往上升。而考郡学不成者可转考各良工学堂或武备初学,考州学不成者可转考各良造学堂或武备士官学堂。
各初学是教会或民众捐赠设立,县学以上才是北府官府出钱设立。而这些学堂除了有官府拨出的一大笔赋税,还有教会、商社或者富人不定期的捐助。这些捐助有多有少,跟学堂名望有关系。例如赫赫有名的长安大学堂每年得到的捐助远超过支出。各良工、良造学堂却是跟各大工场有关系,大半费用由这些工场从获利中支出。
如此算来,北府学制是在保证人人都能在初学接收基本教育的基础上,再以县学为中等教学,然后开始分科,或培养技术工人,或继续进行高等教育,最后进行专业教育。
而北府每县设学正,郡设督学,州设提举学事教谕,督促各地乡里童子入初学,考课学堂优劣,考稽认证教员,并掌教员教籍,协助组织考试,却不得干涉各学堂正常运作和招收录取。
曾华花了一番心血经营了近十年,基本在北府建了一整套完整而复杂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雍、益、梁、秦四州最为完善。这一体系涵盖了初、中、高各级教育,以及文、工、武各类,其中最特别的是专业教育一反过去的笼统学习,提出了分门专业,并进行细化,为北府的政治制度和工商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张寿非常清楚北府教育体系的情况,听完曾华的想法,再仔细一想,已经领悟到曾华对付高门世家的手段了。
最紧要的正事谈完,这两兄弟开始闲谈,并在闲谈中继续交换对一些事情的想法。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 闲谈(二)
更新时间:2009…1…7 0:14:57 本章字数:7593
完豪强世家这最要紧的事情,张寿也差不多完成这次的大半了。于是便轻松地举起茶杯,开始品尝起快要冷下来的茶水。
曾华可以说是北府最大的“资本家”,他投资参股的商社、工场、矿山、牧场以百计,而且都是其中的“巨无霸”。每年挣的钱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又犹如长江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虽然曾华把大半的收益捐去修学堂和进行再投资,但是剩下的“渣渣”还是足够他一大家子挥霍的。于是美食好酒,茗茶小吃,成了曾府的招牌,也成了众多臣属理直气壮来曾府“混吃混喝”的借口。
谁知曾华到了城还不知“悔改”,大将军城行在居然调来了一队厨子,好酒茗茶流水价地从长安运来。曾华办了几个聚会好好“炫耀”了一番后,大将军城行在也成了中原高门世家和士子们议论的焦点。不过曾华依然我行我素,北府官员也没有谁出来鼓噪,花自己的钱谁能说什么?而张寿、廖迁、张渠等人要不是有要事缠身,说不定来得更勤快。
“军主,长保兄前月写信给我,信中提到疾霆(卢震)。”张寿一边细品着,一边缓缓说道,“长保到了龙城才知道疾霆在平州的名声真的如雷震耳,而驻扎在姚劲告诉他,契丹、奚、夫余等族人一闻疾霆之名则两腿战栗,不敢擅动。长保接着去了一趟辽东,看到那里的惨象。这才明白疾霆为什么会被有些人称为北海饕餮。”
说到这里,张寿看了曾华一眼,发现自己这位义兄脸色平和,没有什么变化,只是眼睛却变得阴沉起来。于是再小饮了一口,继续说道。
“不止武次城,疾霆在辽东郡设置地四城都是如此,各渤海骑兵连诀自东西归。战马后面或用车载高句丽女子。或绑随着高句丽青壮男子。这些高句丽人散发遮头。失魂落魄,不但是亡国之民,更早已心胆皆丧。”
说到这里,张寿长叹一声道:“长保在信中言道,他知道疾霆不是滥杀无辜之人,如此心狠手辣只是为了我北府早日安定渤海和高句丽。长保担心的是,疾霆如此雷霆手段。恐怕会遭到中原文士们的抨击。以前疾霆在北海领军,斩首者不下十万,不过这些情况只是做为军情内部传达,外人不是很清楚。这次却是在契丹、高句丽里,那里紧挨着前燕,很多前燕的旧臣士子都看在眼里,一旦消息南传,说不定就群情汹涌。对疾霆不利。
说完之后。张寿又补充了一句:“据闻这些人已经将高句丽的情况传到冀州,很多士子文人正在议论此事,舆论对疾霆不妙。”
听到这里。曾华却笑了起来:“舆论?这里都在我们手里。你手里的《冀州政报》是吃素的吗?还有《民报》和《雍州政报》,都不能白白浪费。”
“我明白,只是这论题怎么定。这些幽、冀州的文士说疾霆地手段实在是有伤天和。”张寿问道。
“有伤天和?”曾华不由冷冷地笑道:“这些文人还真是贱地。百姓们穷困极绝,无奈而揭竿,这些人就在那里高喊斩草除根;外敌入侵,以百姓为草芥,他们不知道安民保境,只是在那里说气运天意;一旦我王师反击,报仇雪恨,他们居然说什么有伤天和,有违仁德。”
张寿知道曾华说地是一小搓文人,做为一个有壮志雄心的士子,他也非常反感和延误这种文人。当即在那里点点头,接言道:“这些人的确是雀鸦鼓噪,但是却会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而且江左有些人说不定会以此为借口抨击军主和疾霆。”
“我知道你的担忧。我会在《民报》发表署名文章,先细数高句丽的罪行。这些东胡夷族自立国以来就屡屡进犯我辽东及汉四郡,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更是在建兴年间,趁凶胡乱国之际,不但侵占汉四郡,并将玄郡洗劫一空。如此滔滔罪行,还不足以让他们亡国灭族吗?我要告诉他们,疾霆不是屠夫,是我北府英雄,是我北府的陈子公(陈汤)!”
“军主我知道了。舆论造势,这是我们北府地长处,我晓得如此去办了。”张寿点点头答道。
“疾霆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略,行军动似雷霆、疾如霹雳、势胜怒涛,是我北府将领中杰出者。为了平定东胡、高句丽,真是难为他了。”曾华低首沉缓道。
“自疾霆为北海将军起,我时常与他通书信,论述时局战事。所以他也明了我的战略目的。漠北是我华夏动荡祸乱根源之一,自匈奴起就有北骑屡犯中原。而东胡”说到这里,曾华不由在心中长嘘一声。做为一个穿越人士,他当然知道东北那个地方是多么富饶,也知道那里也是中原祸乱根源之一。从契丹开始,到女真,满清,哪个不给华夏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哪个不让华夏文明历史倒退?但是现在曾华却无法说出这个原因。
“东胡和高句丽是我东北的一个大毒疮,尤其是高句丽,谁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作。如果我们被高句丽的谦卑臣服给蒙蔽了,一旦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他处,这些狼子野心的家伙肯定会趁机吞并东胡,扩张势力,进而趁机发难,进犯边境。他们的地理位置太敏感和重要了。”曾华细细说道,并最后总结道:“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说到这里,曾华不由地长叹一声:“为了这句话,疾霆不过二十多岁,居然惹上无数杀孽,真是难为了他。疾霆为人你应该知道。”
听到这里,张寿不由想起了那个站在曾华身后地害羞“大男孩”。他当时担任曾华侍从武官,时时跟随左右。熟悉地重臣总是喜欢对这位年轻的军官开玩笑,尤其是甘、徐当、张渠一伙人,而每次玩笑都会让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军官满脸通红。
后来接到卢震地军报,很多熟悉他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爱脸红的小伙子怎么杀起人来如此狠辣。这个小伙子会打仗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怎么会动不动就灭人家族呢?
“疾霆曾在信中对我说道,他只通武事。因此只能做我手里的镰刀。为北府铲除杂草。”曾华悠悠地说道。
张寿眼睛一亮。随即点点头言道:“军主,你的意思是”
“我准备在以大辽河为界分设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