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风流探花帅承瀛 >

第21章

风流探花帅承瀛-第21章

小说: 风流探花帅承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磉听了,想到自己也很难再起了,于是要来纸笔,为小妾母子留下一个遗嘱,写道: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磉立字李磉写完遗嘱,便两跟一闭,逝去了。 
  李磉逝去后,女儿与女婿便撵小妾及其儿子,让她们清身出户,说财产不是他们的。 
  小妾说道:“我有遗嘱在身,怎能说财产不是我的?” 
  女婿道:“你拿遗嘱让我看。” 
  小妾想,我要单独地拿给他看了,他到手后,给毁了,岂不无凭!于是,便说道:“要看也可,咱得到官府衙门去,也好作予论断。” 
  无奈,女婿只好随小妾到州署衙门去了。 
  寻阳州知州还是吴秉礼。他看过了李磉的遗嘱后,当即将家财判给女婿,并让小妾及其儿子清身出户。 
  小妾问:“为何?” 
  秉礼道:“汝孤儿寡母,实当怜悯,怎奈这遗嘱却没有袒护于你。” 
  说着,便将遗嘱读给小妾听: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磉立字。 
  小妾一听,不服,予以争辩。 
  不料,秉礼却说道,“孤阴不生,孤阳不育。李磉晚年纳妾,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阴阳不合,男女不交,焉能生子!本官念你母子在李磉脚下蹲一回,李磉又是个读书人,还有些功名,也就给你留些情面,不忍挑明,下堂去吧。” 
  秉礼说罢,退堂。 
  小妾看看,也只好带李子非走了。 
  她母子离开州署衙门后,正好与帅承瀛相遇,帅承瀛见她母子哭哭涕涕,便搭讪起来。小妾正好满腹冤屈无处可诉,便将事情对帅承瀛说了。帅承瀛听毕,要过遗嘱一看,说道: 
  “你母子二人不必哭涕了,请随我再上州署衙门。” 
  小妾道:“案已结,我们都被轰了出来,怎好再返回。” 
  帅承瀛道:“我自有道理,保你胜诉。” 
  说着,便带小妾母子二入州署衙门。 
  州官秉礼一看,见是帅承瀛,那日在塾馆对联时已经认识了,便说道:“帅学士,此番来此,还有何公干?” 
  帅承瀛道:“为她母子事来。” 
  秉礼道:“她母子事已审理过了。” 
  帅承瀛道:“怎么审理的?” 
  秉礼道:“她遗嘱上明明写着,何须再论!” 
  帅承瀛道:“正因遗嘱写明,我这才来替其申辨。” 
  秉礼道:“为何?” 
  帅承瀛道:“这遗嘱,已写明财产归她母子,你咋断给其女婿了?” 
  秉礼道:“何以见得?” 
  帅承瀛道:“待我读来。” 
  接着,帅承瀛在大厅公堂上读道: 
  李子非,我子也,财产尽予,女婿他人,不得争论。李磉立字。 
  秉礼一听,便将遗嘱要来,一看,见还是那张遗嘱,并未添、改、去字,结果却不一样。又觉得将资财断给她母子了,颇有点失面子。便说道:“李磉纳妾,已经年迈,不能再生,因此,给小妾子取名为‘李子非’,此乃含莫须有之言也。” 
  帅承瀛道:“回大人,自古,女不到黄金入柜,男尚能跨过车辙沟,即能生儿育女。至于人的名字,只要有文字,即可取之,何作他义论哉!” 
  秉礼本来也是同情小妾母子,怎奈无正当理由。现在,经帅承瀛一辨,觉得理由充沛,便世即将家资改判给小妾母子了。 
  小妾乃是知书达理之人,她念李磉女儿与女婿有半子之劳,不忍独吞,便主动地把财产让与他二人一半。女儿、女婿感恩不尽,日后两家处得相当和睦。 
  寻阳城百姓提及此事,都念帅承瀛的敏慧与巧断疑案。 


  风水沟邻村长岭地界,有一个名叫王汉阳的老秀才,老伴早亡,留下二子。小子尚未娶亲。长子二年前结亲,不到一年病故,只抛下个16岁的少年寡妇,名叫小翠。 
  少年寡妇小翠,想再嫁,却不得准。原来,在那个时候,提倡守节,对于再嫁女称“泡过的茶叶”,或叫“二婚头”,被人看不起。要嫁,得当地衙口批准。她曾多次托人写过呈子,但都未得允。 
  这年春天,恰巧帅承瀛路过这里。少年寡妇小翠,知道帅承瀛是个才子,又肯助人,便将这事向他说了。帅承瀛听了,看看小翠,见她年轻貌美,很是同情,便当即给写了一份呈子,让她亲自进城去见州官。 
  小翠有些将信将疑,说道:“上次逞呈,都未得准。这次逞呈,安可能准?” 
  帅承瀛道:“这家小嫂,只管前去,定能成功。不过,你得如此这般。” 
  接着,他把递呈的办法告诉了她。 
  翌日,少年寡妇小翠来到州署衙门,见过州官秉礼,遂递上呈子。 
  秉礼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十五嫁,十六寡。公鳏,叔大。花少叶,叶缺花。嫁乎?不嫁? 
  秉礼看了,心里话:“当嫁,当嫁。” 
  小翠见秉礼没有出声,怕有变故,按帅承瀛的嘱咐,又递上第二张呈子。 
  秉礼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民妇十六夫病亡, 
  草房一间炕两张。 
  婆婆三年病归天, 
  叔叔如今正年壮。 
  呈请州官要改嫁, 
     ??可当? 
  秉礼看了,心里话:“当嫁,当嫁。” 
  秉礼又是个没有出声。过了片刻,问道:“此呈为何人所写?” 
  少年寡妇说道:“风水沟帅承瀛。” 
  秉礼笑了,说道:“料定是他。” 
  秉礼也是一名岁贡出身,很有文采,又很风趣。他学着帅承瀛的笔法,当即在两张呈子上分别批写道: 
  十六寡,十七嫁。公喜,叔夸。花有叶,叶抱花。当嫁!当嫁! 
  民妇十七嫁出房, 
  宽了屋舍松了炕。 
  公公来去多方便, 
  叔叔也可作新郎。 
  祝贺小翠得新迁, 
     ??吉祥! 
  小翠接过呈子,自是千恩万谢。




 
   第17章雷池书缘(长篇连载詹玮著) '本章字数:16487 最新更新时间:2008…04…16 22:23:09。0'
 
 温馨提示:在看本书前请先点击拙作《鄂东匪事》、《风骚的雷池》、《大别烽烟录》、《鄂东秦淮河的风流娘们》、《黄梅挑花》、《黄梅逍遥游》、《风流探花帅承瀛》、《红色间谍梅龚彬》、《日军军妓》、《异域烟花散墨》、《飞向天王星天堂》、《黄梅戏祖邢秀娘》、《红尘魔王张宗昌》、《慰安妇1938》、《雷池三部曲之丰乳肥臀》、《花道》、《名伶与迷恋她的风流才子们》、《抗日1943》,顺便推荐本人另一拙作《鄂商风月大陆》


风流探花帅承瀛第17章雷池书缘(长篇连载詹玮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日,寻阳有八景。 
  明时,寻阳八景为:“文昌杰楼”,置城西南隅,因有文昌楼而名之;“古塔雄图”,置城中,因有寻阳古塔与五祖寺而名之;“悠水环带”,因悠雅河水环城东、城西、城北,宛然若带而名之;“天衢屏列”,天衢山置城南,有如列屏;“东山佛梦”,“东山”,即指东山五祖寺,“佛梦”,乃指僧人雪庵,系元代人,从征十年,一日归家,时已夜半,凭借月光,从窗外窥视,见其妻与一少年同床共寝,心中大怒,顿起杀心。但又转念一想,觉得何必惹红尘烦恼,不如弃家出走,以断尘缘。于是,他丢刀于窗下,至天衢山柳林河“宝相寺”出家了。他妻探听到他的消息后,便领着女儿前去找他,并说道:“汝冤枉了我,睡在床上的正是你走后生下的女儿。”然而,雪庵佛心已定,誓不归凡。为避妻女哭诉烦扰,遂转往灵峰寺,苦修得道,成为高僧。“凤台仙因”,系述古人罗致福化鹤成仙,因思念家乡,而飞回寻阳凤台山上啼叫事;“碧玉泉瀑”,今寻阳之西山,却有首无泉;“黄龄悬珠”,置城西北大河寺宋益洞内,有珠悬焉,因而名之。 
  随着时代变革,江山易主,寻阳八景亦有新称。 
  到了清代,寻阳八景为:“凤台仙桩”,相传,古人罗致福修道归里观望处,在城内南街旧旗仓故址,即昔石桩道观。这里,每当天气晴明,瑞霭缭绕,直冲霄汉。时人咸称为凤台仙桩,至清末已荡然无存;“龙王夜渡”,置北城东门高丽门外,马义河滨。原有龙王庙一座,正当渡口,方月明之夕,操舟夜渡者,环顾峰峦罗列,城郭森严,间以蟹火、鱼灯隐约,与明星相映,洵天然一幅画图也;“神灯孤照”,置城内西街,昔夜有明灯,或一或二,隐现不常。据父老传闻,谓之有神射幻灯,以照行人,当有贵人出世。后因风物转化,复不得见;“古塔晚晴”,置城西,距郭里许,有浮屠一座,亭亭若柱,高耸云霄。塔腰白垩生辉,经久不变,因名白塔。每当雨后放晴,斜阳一抹,返照塔巅,余霞成绮,颇饶佳趣。又作塔影倒悬,系指四大庙前溪而言,溪距塔约二里许,间隔城墙,塔影反射溪中,如观海市,遂有折光使然,顾妙景天成,亦增兴致;“魁阁凌霄”,置城东南隅,立于城角头,因城为基,复起石台三层,周以石栏,上建八角层楼,由南面上升,置石阶十六级。后增修石阶于两旁,护以铁栏,下层四门,正中树方形石碑一座,东北角设木梯,联步而上,出口乃入,上层门置本盖,登临者,入则启,出则闭,其上层中,设魁星木像,单足立鳌顶,名为独占鳌头。像可旋转,左手执印,右手握笔,名为点状元。楼窗用玻璃装成,外罩铁丝细网,周围皆设几凳。推窗四望,清风爽气,尽入襟怀。南眺,雷池山罗列如屏,东来衍水环绕如带,孤塔峙立。西北顾,西山映照,西南俯瞰,全城街市纵横,鳞次栉比,有飘然凌霄之概。诚古城眺望之佳境矣;“双桥卧虹”,西门外关帝庙前,有石桥二座相连如一,俗呼为八步两座桥。登关帝庙石阶南望,见二桥弯曲成半圆球,财神庙则置于两桥中间,如跨虹腰,形势奇特,傍晚闲游,颇饶情趣;“松柏琴声”,西门外,西山寺百佛楼前,旧有古松,老干孤耸,繁枝茂密,有时风入松间,清韵悠扬,随风高下,侧耳远听,宛若琴音。唐杜甫诗《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平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可适此况矣。百柳楼,久已湮废,倒是增添几丝哀凉与伤感;“多云樵唱”,城西南十五里之多云山,因其为西南第一峰,故曰多云山;或谓山脉蜿蜒南行,自此起首,因以首名之;或不谓山形圆耸突起,若人之首,因以首名之;或又误作手,好事者凿手印于石,谓系唐薛仁贵遗迹,因以手名之。不过,其说甚荒谬矣。首山雄旷,其巅有古台,俗谓之斗清风台,寺在其阳,高塔寺映其背。塾馆游旅,多会于此。相传,昔有仙人樵于山后,夜闻歌声而不见其人。山之东麓,双音阁碑记,亦载此事云。 
  寻阳州知州吴秉礼,也是个风雅之士,喜欢诗词歌赋,又颇有政绩。他自到寻阳任事后,便着手修整城郭,并将寻阳八景景观修葺一新。然而,他觉得尚缺些啥。思来想去,觉得景虽美,尚无诗,应当配上诗,让其景中有诗,诗中有景,相互辉映,岂不更美!他想到这里,马上记起了帅承瀛。帅承瀛已是寻阳城有名的少年才子,何不将他找来,做些题咏讴歌之事! 
  没过几日,他就派人将帅承瀛请了来,说道:“帅学士,你能诗能联,素有神童之称。今本官有一事,还请你相助,可曾愿意!” 
  帅承瀛一听,说道:“知州大人,上年里,只因为你勤政厚民,使寻阳州儒学馆舍得以重建,并增加了考棚,实在是有功于乡里;接着,又将寻阳八景景观修葺一新,使远近游旅客商无不景仰,乃又一卓绩也。今有事想到小童,岂不是使我受宠若惊!” 
  几句话,只把秉礼说得满高兴,便笑道:“实不相瞒,昔寻阳有八景,自是秀气盎然,妙趣天成,又经一番修饰,确也呈现新貌。只是显得粗俗些,本官很想再配上一些诗章,也好使其臻于佳境,好上加好。我已思虑过了,此事非汝莫属。” 
  帅承瀛又是一番谦和,然后说道:“小童愿受,只是不知如何写来。” 
  秉礼说道:“说来也算简单,寻阳八景,每景一诗,每诗四句,每句七字,当属绝句体例,写来即可。” 
  帅承瀛说道:“只是有一点,寻阳八景虽美,我尚未全部到过。今时,既然要对景赋诗,当身临其境,方为恰当,也免得出现闭门造车的笑柄了。” 
  秉礼说道,“我心中已有数。咱二人同往,再带上学政董禧大人,每到一处,你自管作诗是了。” 
  帅承瀛说道:“不知何日动身?” 
  秉礼说道:“待明日早膳后即可。今日天时已不早了,不必匆忙行事。” 
  当下,秉礼在州府衙门里安排了酒宴,请来了学政董禧等官员作陪,留下帅承瀛予以款待。 
  酒席间,不免要有些诗词歌赋的事谈来,甚是热烈。 
  秉礼首先说道:“中国为泱泱诗之大国,自古多有诗才出现。曾有人云,他们中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神、诗魂,本官尚不全晓,帅学士当是明晰吧。” 
  帅承瀛听了,知道这是秉礼在试自己的才华,便随即说道:“李白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有飘逸飒爽之势,故以诗仙称之。杜甫诗,气象浑厚,绚丽含蓄,情触凄惨,故以诗圣称之。白居易诗,通畅流漓,语句瀚达,曾有诗云:‘酒狂又有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遂有诗魔之称。李贺诗,深邃幽绝,境意怪诞,又因其短命,故有诗鬼之誉。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贾岛诗,刻苦求工,重嵌词练句,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传言,人称苦吟诗魂。知州大人,小童所言不知确否,还请指正。” 
  秉礼大喜,说道:“果然名不虚传,知识实在广博,可嘉可嘉。我还闻,古人曾因诗而获雅号者,不知学士可识一二?” 
  帅承瀛道:“此类甚多,不晓大人所指,可举一二,小童候教。” 
  秉礼说道:“宋代张先,曾任郎中官,他因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而驰名,故人称其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帅承瀛一听,晓得州官大人还有求联的意思。于是,便脱口说道:“张先同代宋祁,曾任尚书官,宋祁因佳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成名,故人称其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秉礼一听,二联正好相对,深感帅承瀛的慧颖乖巧,随即说道:“明代崔华有‘黄叶声多酒不辞’,因而获称“崔黄叶。” 
  帅承瀛一听,觉得州官大人确也博学广识,益加兴起,随即说道:“宋代贺铸有‘梅子黄时雨’,因而获誉:贺梅子。”秉礼道:“宋代秦观《满庭芳》词中曾有‘山抹微云’,又因其身为学士,故获称:山扶微云秦学士。” 
  帅承瀛道:“宋代柳永《破阵子》词中曾含‘露花倒影’,又因其号为屯田,故获谓:露花倒影柳屯田。” 
  在一边陪酒的学政董禧,见宾主二人对答如流,也来了兴致,说道:“本学政不才,不善诗思。但也能记些诗来。想我鄂东乃苍莽之地,寻阳乃龙兴之州,也算作毓秀钟灵,古名人曾多有题咏,不知帅学士可能背诵几首来。” 
  帅承瀛听了,说道:“余虽寡闻,但也知道几首。”随即,背诵道: 
  “唐太宗《寻阳行》诗云: 
  寻阳在何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