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探花帅承瀛-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鳌受此教训,痛改前非。
周夫人,建议州官重整寻阳义学馆并将宁鳌送入其中。然后,又进大林书院住读。他革心洗面,认真攻读,学业日著。果然,老天不负苦心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科,帅宁鳌应黄州府乡试,取中举人第八十八名。
是科主考官:大学士富阳董诰、侍郎当涂黄钺、侍郎萧山陆以庄,解元王定?。
黄钺,字左君,一字左田,乾隆辛卯科进士,与帅承瀛同科,嘉庆时官至礼部尚书。工书善画,山水得萧云从余韵,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之法,与董诰并称董黄二家。告归时,年90余,供奉出身。晚年目失明,自号“盲左”。卒谥勤敏,著有《四斋集》传世。
董诰,字雅伦,一字西京,号蔗林,乾隆进士,累官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和?用事时,大张盛福,力排异己,诰携拄其间,遇事多所纠正。工诗古文,善画,进呈诸本,多有乾隆题咏。诰性宽厚,归籍族人多以董诰呼之,其仆从不满。董诰曰:“吾在族,齿最卑,其呼名宜也。”时多有其量。
卒谥文恭。为帅承瀛同寅。
陆以庄,为帅承瀛任癸卯科江南乡试主考时所录。
帅承瀛之三子帅宁鳌,在此与董诰、黄钺、陆以庄相遇,亦为奇了。
帅承瀛的生平事迹,口头传说多于文字记载,其事略多散见,其著述多散失,一直未得详传,堪称憾事。直到20世纪30年代,帅承瀛的同邑后学、著名史学家金毓黻老先生在主纂《黄州通志》时,才借便搜集整理了帅氏的散在诗文,并编定《承瀛集》上下二卷,使其著述方有个粗浅的梳理归笼。《承瀛集》中,附有金毓黻撰著《承瀛集叙》及《承瀛集附录》二文,使得帅承瀛传略有个基本雏型。尽管笔墨甚微,文字甚少,但也是够得上珍贵了。为此,我们是得感念金毓黻这位老先生的。
金毓黻,字静庵,号雷池山民,寻阳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生,1964年卒。1908年入湖北省立中学堂,1913年入北京大学文科。1916年毕业,遂开始伺职。历任武汉文学专门学校教员、湖北省教育厅科长、武汉永衡官银号总文书、汉口道尹公署总务科长兼江汉开埠局副局长、湖北省财政厅总务科长、安庆商埠电灯厂厂长、湖北省政府秘书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1年后,任中央大学史学教授、北京大学史学教授、中国国史馆纂修、武汉博物馆筹委会主任。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及文学家。
1925年,在他出任安庆商埠电灯厂厂长时,主持编纂了《安庆电灯厂营业志》。1928年,受聘总纂了《黄州县志》。1931年,主持编纂了《黄州通志》,其编纂的《承瀛集》即成于此时。他平生的主要著作有《湖北通史?上编》、《中国史学史》、《楚国志长编》、《宋辽金史》、《明清内阁文库史料》、《五千年来中朝友好关系》、《太平天国史料》、《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普修新地方志的拟议》等。
为佐理帅承瀛传略及其相关著述,今特将金毓黻载入其搜集、整理、编辑而成的《承瀛集》中的二篇文字转载这里,以为对帅氏家脉、世事及诗文等的追述、概括及补遗云云。
其一,金毓黻著《承瀛集叙》文:
寻阳帅承瀛先生,以文章、书法鸣于乾嘉之盛。更以二甲进士第一人入翰林,为侍从臣,擢升卿贰。至今邑之父老,每喜谈其轶事,虽至妇人孺子,亦能举其姓名。所以致此,诚非偶然,盖科名之见重于世人也久矣。余访求先生遗著,积有岁时,仅见同邑孙氏?藏先生手写诗卷一册,题曰:《同游雷池诗录》,凡六十首,自作之外,兼录同游之诗,如杨君实、赵文源、石瑞昌、余灿章、帅上钰、帅承流,皆邑人之能诗者。其人其诗,皆赖此册以存,不可谓非幸也。余又别见一卷,题曰:《录游雷池旧作呈芝圃同年》,亦为先生手笔,凡录诗十五首,大抵见于前卷,而多所致定,又有为前卷所不载者,而芝圃亦不知为何许人。先生尝称芝圃为同年,又读书于祖越寺,或亦为寻阳人。两卷既有异同,爰为一一考订,具录于简,亦一时之雪泥鸿爪也。先生为乾隆辛卯(1771年)进士,而雷池之游则在丁酉岁(1777年),盖通籍后六年也。寄穆斋诗叙,有“丁酉服门入都”之语,则先生之游雷池,适当居忧之日。此又可考而知者,张文贞公(玉书)《游雷池顶记》谓元皇庆中直学士。陈景元撰《雪庵碑》言:“僧自医巫闾,驻马大安,后移居鸭绿江,复还香岩,具有异迹。”叙其始末颇详。而先生似未寓目,故其题《雪庵碑》诗初稿,颇以唐太宗遣使赐碑之传说,为可信。迨后,拓得“皇庆”二字,始知其妄而易之。盖张公游山时,碑所*缺,才七八字;至先生时,则仅余数字,故考订有难易之殊也。先生生八子,次名志骐,曾与锦州金科豫同肆业大林书院。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朝鲜柳氏(得恭)撰《滦阳录》,曾略言之同游诗录所载之。宁翰、宁鳌则其三、四两子也。宁翰,字西园,并见纪于《常理斋殉节录》,往闻帅君心之述,帅氏之世系甚悉,故备知八子之名,兹可以互证矣。余于《游雷池诗》以外,又搜得文九篇、诗三首,因厘为上下两卷,以《游雷池诗》为上卷,余为下卷,命名曰《承瀛集》,并我所知,疏考如右。呜呼,先生之诗,世不多见,今经冥搜苦索,而所得者仅此,设不为之刊布流传。即所得之??者,亦将随刀兵水火以俱尽,是诚后生小子之责而不容稍缓者也。世尚传钞先生《试帖诗》若干首,余以其非传世行远之作,且不足重先生,故置而不录,读者谅焉。同邑后学金毓黻谨识。
其二,金毓黻《承瀛集附录》原文四则,笔者著《帅承瀛全传》时又搜得帅氏相关文字四则,凡八则。此处,以先杨后金为序,一并录之。
之一:纪昀著《四库全书总目?卷首》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翰林院编修,今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臣帅承瀛。
之二:《皇清书史?家言随笺》:
帅承瀛,字士登,一字君武,号仙舟,一作晓舟,寻阳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浙江巡抚、太史,书《雷池记》二册,可称二宝。
之三:《寻阳县志》:
帅上敬:雍正己酉举人,癸丑进士。
帅承瀛:敬之从子,乾隆乙酉举人,辛卯进士。
帅光年:字冠美。父天录,有善人之称。雍正间,年由附生补礼部官学教习。乾隆二十年授深州学政,训士有法。州守邹云成,因公外出,烦年代理。适有逃凶命案,谓幕友曰“若知太守外出,必徘徊未即逃,急捕可得,缓则远扬。”如言,差捕果鞫之,遂俱服。邹在保阳闻之,急归则已定。惊叹曰:“如此才,而为学博,屈君久矣。”平日留心书画。子承瀛克绍前业焉。
帅上文:字鸾佩,敬之弟,雍正癸丑进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清慎明决,遇有疑案,司寇必以委之,其讯鞫不以刑,术善,为开导,囚自服输,凡所平反,皆莫能移易。前后驳案得议叙记录八十余次,为一时所无。乾隆十五年二月,任甘州府陛,见纯庙勖之曰:“甘州要地,为一方之屏障,其勉之行,当擢道员也。”至甘州,见边地瘠苦,以养民为务,兴利除弊,案无留牍。时历州境,问民疾苦,称之曰“活佛”。调凉州,百姓送者络绎数十里。会西藩蠢动,抚得鄂公稔知其能,檄议事,甫所,卒于逆旅。
帅上钰:字景文,号穆斋,世居城内双井街。乾隆癸酉拔贡,考取觉罗学教习,期满以知县用,拨发安徽署合肥县,寻署安庆通判。二十五年,题署建德县,事一年结积案甚多。有监生等,已葬数冢于山麓,山主屡控不休,案累三十年,经十余任未结。上钰查其谱系,核其所葬年月,知其为伪,藉以图赖山场。立命发冢,惟乱石而已,乃折服。平日亦多善政,民为之立生祠。
帅承瀛:深州学政上敬之子,字士登,号仙舟,少承家训,性行纯静,笃于孝友。乾隆进士二甲一名,授编修,历官御史、内阁侍读,充四库全书处及三通馆纂修。嘉庆元年,预千叟宴,蒙御赐诗并《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杖等。四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掌大林书院。六年,卒。工诗文,善书法,宗羲、献。其父亦工书画,官深州,时遇同官庆贺,辄作画命之书韵语以赠,得者宝之。至今中日人获其墨迹,更加拱璧焉。
之四:《黄州通志?选举》: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黄轩榜:帅承瀛:二甲一名,黄州府寻阳州人,上敬从子。馆选考:字士登,授编修,历官大理寺少卿、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副使、浙江巡抚。按:承瀛癸酉拔贡,乙酉举人,乾隆三十二年官平谷县教谕,至中式始开缺。
之五:《寻阳县志》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榜:上钰,三甲八十六名进士,黄州府寻阳州人,光阳子。按:雍正巳酉科顺天府乡试,朱卷,中式第一百七十五名举人。
之六:《清秘述闻》:
帅承瀛,字士登,寻阳人,乾隆辛卯进士。
之七:《寻阳乡士志》:
帅承瀛,字士登,号仙舟。少承家训,性行纯静,笃于孝友。尤工书法,至今推为寻城第一书家。由乾隆癸酉拔贡、辛卯进士、廷试二甲一名授编修。累迁内阁侍读。嘉庆元年预千叟宴,蒙御赐诗一章,并《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杖等。四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掌大林书院。六年,卒。
之八:寻阳帅心之《静晤室日记》:
寻阳帅君心之(鸿志),与帅承瀛先生遗裔比邻,述帅氏之世系甚悉。帅氏原籍河南,明代迁往扬州之江都县。明季有官指挥于鄂东者,始定居于寻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先生之曾祖名明,父官指挥,祖名天禄,清雍正时,官刑部湖广司主事。天禄生四子:明、昭、晓、显。上敬生承瀛,官翰林院编修(乾隆四十二年),陕西道监察御史(四十五年),内阁侍读学士(嘉庆元年),大理寺少卿(四年)。
承瀛生八子:宁拭、宁骐、宁翰、宁鳌、宁芬、宁崇、宁广、宁正。宁拭官游贵州,遂家于彼,生一子,名存。存生四子。今帅氏子孙有名:遇辰、党辰、拱辰、松辰、象辰、德辰、抚辰、纬辰、福辰、柏辰、北辰、大辰,凡宗兄弟十二人,皆承瀛先生之六世孙也。先生八子,故分八支,即贵州一支、寻阳二支、沈阳二支、东丰一支、吉林二支是也。自帅氏初祖讫名辰者,凡十世。以上世系,皆闻诸名。抚辰者所述,余又闻帅氏子孙,尚有寓居北京者,曾为刘君仲闻所遇,惟未详其为某支耳。
帅君又开示:帅氏累世官阶其云陕西司郎中、刑部主事、甘州府知府,癸酉拔贡、乙酉举人、辛卯进士,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殿试二甲一名,提督、江南学政,膺千叟宴,御赐鸠杖,皆指承瀛而言也。其云:右翼官学教习、镶白旗官学教习,疑为帅上敬之官。《乡士志》:上敬于雍正间补礼部官学教习是也。又有:大鸿胪少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钱法司正卿等官,不详为何人,存以待考。
本书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时光已经踱到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四年三月二日。这天,岁次在乙亥年二月初二日,为传统节令“雨水”过后的第十一天,距“惊蛰”还有四天。当想到“惊蛰”的“惊”字,蓦地我心头一惊。我觉得这写字的活计多像人们在走路。那写下的一个个字迹多像人们走路过后留下的一颗颗足迹;那填满的一个个格子,多像人们踏路时所经过的一段段里程。蓦地我想到,这纸面并非是平坦,亦有高山大岭涌起;这纸面并非无声无息,同样有洪涛巨浪流来。而写一个人的生平履历尤是。我为这位古朴而憨重、聪颖而豁达的被誉为“鄂东才子”的清代中叶人物帅承瀛写这部文学传稿时,是深有这种觉知的。帅承瀛逝去的年代,至今已有194年;帅承瀛出生的年份,至今已有267年。这是一个冗繁的岁月纪程,而我觉得似在昨天,只隔着一个夜晚的距离,只经历着一度的云霞明灭和星月隐现。
是的,我们都是在同样的一张人生版图上标记着,只是时间的版块不同罢了,只是有着先先后后的座落而已。于是,我想到了两条同行的无限延长的人生平行线。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本书这个人物的写作时,我竟然忘却了自己,失去了自己,我已不复存在;当我忆想到自己的人生所步过的历程,并想将其感觉和想象加入其间时,我竟然地忘掉了书中的主人公,他不复存在,案前坐立的只是我,眼前思索的只是我。只有当那极度的匆忙和激荡情潮来临时,我才识得这两条平行线的叠合,既无有我,也无有他,我是在写书,写书就是写书。历史,则是公正的见证人矣。
如此想来,我心灵便添了几丝波环,随即有五章清清浅浅的小诗生出。这当是我给帅承瀛这位老先生作传时的体味吧。是的。
其一:
书章渐尽忆偏多,
扑面风尘踏长街。
著句留些足印印,
行文爬了纸格格。
突兀陡峭升岭岱,
缓荡幽悠走江河。
作传识真原如此,
观霞看马感蹉跎。
其二:
自古铺章作双行,
书中篇外声对声。
翁公篇内梦常醒,
客者书边墨勤清。
构想知识天地大,
索思感慨岁月空。
两厢待到叠合处,
浅淡深邃世事情。
其三:
犹同传记理桑麻,
最忆大家起山家。
种豆获豆荫祖豆,
播瓜收瓜蔓宗瓜。
华章溢彩彪北斗,
翰墨流声炳东霞。
铸就高才非沃土,
村田瘠壤不凋花。
其四:
书临此节又张衿,
纵壮歌怀也动心。
莫道天资应有份,
当说智慧不无分。
非为善业求善果,
却是良知见良根。
旷代英华倚奇树,
频频顾首多故人。
其五:
最是五月日十八,
收章宿墨影西斜。
平阳街路南闻马,
动植园桥北顾鸭。
隐隐林间倥偬月,
飘飘水上荏苒花。
书家亦是行行客,
共雨同风一天涯。
此星散文字,看来都是些节外生枝、笺边墨余罢了,志下仅以为本书的收章作结矣。
1994年7月10日初稿于武汉
2006年8月16日二稿于黄梅
韦歌声明:
此小说现全面联系出版事宜。基本条件如下:
一、首印不低于3万册,版税不低于10%,买断价格为8万元。
二、可根据选题申报标准,对敏感性段落和文字进行删改,但是不可以违背作者的最初创作主旨。
三、必须有良好的发行渠道,保证宣传设计的质量。
四、除正规出版社外,任何出版公司和个人出版,都要预付定金,定金要求不少于1万元。
五、以上属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