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只剩有11 人。1869 年只剩下男女两人,而当年这位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
男子也死了,这样只剩下最后一个女人了。后来,这个名叫特鲁卡尼尼的女
人死于1876 年。这样,到1876 年,所有塔斯马尼亚人在七十三年的时间里
全部被消灭了。根室在谈到特鲁卡尼尼死时写道:“她是1803 年生的,就是
在白人公开侵入的那一年生的,因此她的一生正是她的种族被消灭的时期。
她企求她死后尸体不要解剖,但是并没顾她的这个可怜的要求,她的骨骼仍
然放在霍巴特博物馆里,以作为她的种族注定灭亡命运的一个恰当的纪念
品。”①这位世界著名学者的这番话是对英国殖民主义暴行的揭露和血泪控
诉。
即便是早期在澳洲大陆殖民地内幸存下来的土著居民,也大都沦为做各
种低贱工作的零工,其社会地位几乎等同于流犯。
白人对澳洲黑人带来的另一灾难性恶果,是把白人社会中的天花、猩红
热、痢疾、伤寒、病毒等一系列疾病带到澳洲大陆来。这些疾病对于毫无医
学防治能力的土著居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大灾难,不少黑人受尽这些疾病折
磨之苦而死亡。
英国殖民者对澳洲黑人的虐杀,是英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暴行之一,不亚
于他们对非洲黑人、美洲印弟安人和大洋洲其他地区的暴行。这是英国近代
史上永远抹不掉的历史污点,应受到历史的谴责。
当然,英国殖民者的侵入也对土著黑人带来一些促使其进步的因素。首
先,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毁坏了他们的极端落后的原始社会的文
化与制度,从而加速了他们摆脱落后的文化与落后的制度的步伐。其次,白
人先进的生活方式影响了黑人,使他们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原始生活方式,如
食人、不着服装、流浪生活等习俗,以至住房、做饭都开始摹仿白人。再次,
土著黑人逐步开始学习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有的去做工务农,
抛弃了落后的渔猎业和采集业。最后,黑人开始摆脱前宗教观念,逐步改信
基督教,这实质上是世界观的改变,同时也是一种进步的现象。
但是,这种进步却是以极高昂的代价换取的,虽然如此,但仍不失为一
种历史性的进步。
① 根室:《澳新内幕》,中文版,第82 页。
第四章公民殖民地时期——
走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31—1850)
1831 年至1850 年这二十年是澳大利亚一次社会大变动时期,从流犯殖
民地时期转变成公民殖民地时期。所谓公民殖民地时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
说,就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以
及反映这种结构的政治结构初步形成。促使这一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四:
社会改革、民族经济体制的形成、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反对流放制斗争的胜利。
第一节流犯殖民地的社会改革
一、威克菲尔德系统化殖民理论
在这一历史时期,澳大利亚的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改革、废除流
放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以土地改革最为重要。这首先因为澳大利亚这时
开始以农牧业作为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农牧业又以大量土地为基石;其次是
因为阻碍澳大利亚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是旧的恩赐土地制。再次,土地制度
的变动在当时牵动着其他社会重大问题,如流犯制、自由移民、农牧业发展、
政治体制变动,等等。土地改革有两次;1831年一次,1842年一次。这两次
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根据是威克菲尔德的“系统化殖民学说”。
英国殖民理论家爱德华·吉本·威克菲尔德,于1796年3月20日出生
伦敦一个有名望的教友派家庭,其祖父P。威克菲尔德国长期从事慈善事业和
人道主义活动而出名,其父E。威克菲尔德热心教育事业也颇有名气,并且和
英国当时著名哲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边沁、米尔、普雷斯交往甚密,而
爱德华·吉本·威克菲尔德深受边沁的影响。1814年,爱·吉·威克菲尔德
出国,主要是在意大利和法国从事外交工作,1820年丧偶,1826年,他和一
女继承人恋爱,此女同他私奔,并与之结婚。威克菲尔德被控以“诱拐少女”
罪名而被判三年监禁,在伦敦著名的纽盖特监狱服刑,从此他声名狼藉,于
1830年 5月出狱。 1838年威克菲尔德随同杜拉姆勋爵去加拿大,协助他草
拟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杜拉姆报告》。在纽盖特监狱时,他潜心研究殖民化
理论,阅读了大量有关澳大利亚的书籍,于1829年在《早期编年史》杂志八
月、九月、十月号上连续发表11封信,后来根据该杂志主编的意见以《悉尼
来信》为题出版成书,但没署真名,而署以“罗伯特·果戈编”。1830年匿
名发表了小册子《关于澳大利亚殖民化建议草案》,1833年又匿名出版《英
国和美国》一书;1849年他出版最后一部题为《开拓殖民地艺术》。该书是
他殖民地理论的集大成和系统化,他的有关在澳大利亚推行殖民化的理论的
要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英国工人失业和工资低微是英国动乱的基因,消除这一基因的办
法是在海外“开拓殖民地”,即向殖民地大批移民。
第二,要把殖民地不仅变成普通工人愿意去的地方,还要变成能吸引拥
有资本的人愿意去投资的地方,以减少国内上层阶级间的竞争。
第三,为达到以上目的之方法是改变目前实行的“土地恩赐制度”,而
代之以“土地出售制度”。
第四,殖民地建设成功之后,应给殖民地以自治权。
威克菲尔德殖民化理论的核心是出售土地。他认为只要采用土地出售制
度,就可以制止牧场主滥占土地之流弊,使土地免于浪费;另外,土地出售
必然使新来移民不能立即成为地主,而是来后首先变为劳动者,这样可自然
解决殖民地的劳动力问题,而“土地恩赐制”却会导致移民来后迅速成为地
主,从而造成澳大利亚长期缺乏劳动力。再者,出售土地所得资金可用来资
助移民,这样既可以解决澳大利亚人口不足问题,又可以解决英国过剩人口
及其所造成的英国社会动乱问题。总之,出售土地制度远远优于土地恩赐制。
所以他斩钉截铁地说:从出售土地得来的款项就是“抛入大海也没什么不好,
因为这是出售土地而不是分送土地,其唯一目的是。。为了防止劳动者过早
地变成地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威克菲尔德的理论以赞赏的口气指出:“威克
菲尔德在殖民地发现,拥有货币、生活资料、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而没
有雇佣工人这个补充物,没有被迫自愿出卖自己的人,还不能使一个人成为
资本家。他发现,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
会关系。”①
威克菲尔德的“系统化殖民理论”一发表立即为英国统治阶级所重视、
并被采用。
二、尖锐的土地矛盾
英国统治阶级之所以重视威克菲尔德的理论,不是偶然的。1820年后,
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岛(范迪门),由于牧羊业的大发展和移民
数量的增多,农业和牧业争地问题十分尖锐。人口的增多,粮食和其他农产
品耗用量亦大增,因而需要扩大农田垦殖面积。但是牧羊业的大发展,大片
土地被牧地借用人占用,并且随着羊群的增多,牧场占用的土地日益扩大,
因此到1830年,东部地区,甚至荒郊原野,遍地是白茫茫的羊群。有的牧场
主所占土地十分辽阔,如 1825年,英国政府颁发给“澳大利亚农业公司”
特许状,允准它在新南威尔士东海岸及今纽卡斯尔地区占用100万英亩土
地。又如麦克阿瑟一人一次被恩赐土地达一万英亩,让他从事养羊业。为使
亨利·丹加尔家族发展养羊业,把亨特河流域的30万英亩土地授与他们。这
样就造成了农牧业争地的矛盾与斗争。这个矛盾还必然导致新旧移民间在土
地问题上的矛盾,因为土地被牧地借用人占用,新来移民要占用的土地很少,
甚至无地可占用。
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农业发展迟缓和移民减
少是两个最严重的后果。这两个后果危害着殖民地的生存与发展,当然这对
英帝国亦十分不利,其主要根源在极端落后的中世纪式的土地恩赐制。
这种土地制度产生于菲利普总督时期。那时英王宣布他拥有澳大利亚全
部土地的所有权,并授权总督代表他赐土地给与那些需要土地的人。此后,
历届总督运用这个权力赐土地与人民,从而形成了土地恩赐制度。这种带有
浓厚封建特色的土地制度,显然和1820年以后澳大利亚经济和日益民族化和
资本主义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1820年前,移民数量少,且多系犯人,赐
土地不多,到1820年在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两殖民地所赐土地不过66万英
亩。但是在1820年以后情况却大变。农牧业发展起来,自由移民大规模移入,
因而赐地成倍增多,到1831年全澳被赐与的土地达396。4万英亩,比1820
年前所赐土地多5倍。范迪门土地公司以468镑税金得到40万英亩土地。且
赐地日益增多的趋势愈来愈严重,如不采取断然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所赐土地,绝大部分落入牧地借用人(Sguatlers)之手。所谓牧地借用
人,就是那些广占土地的牧场主。“牧地借用人”一词最早源于美国,那是
18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但后来传到澳大利亚,作为澳大利亚广占土地的牧场
主的专用术语。牧地借用人在经济上控制着殖民地经济命脉,在政治上控制
着殖民地的立法会议,即左右着政治发展的趋势。所谓当时澳大利亚殖民地
的土地问题,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问题。所谓土地问题的矛盾与斗争,实际上
就是农场主以及新来移民同他们的斗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834 页。
面是牧场主也不满意这个土地制度,因为土地所有权在英国人手中,所以还
有牧场主同宗主国矛盾的一面。这些矛盾就是导致英国政府接受威克菲尔德
理论,作为土地改革的理论依据。
促使英国采用“系统化殖民理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英国自身的原因。
19 世纪30—40 年代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年代。在工业革命中,英国
毛纺织工业像其他工业部门一样,也迅猛发展起来,加之近代化的全球交通
运输网初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资产阶级迫切地需要澳大利亚变成
它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容纳它过剩人口的移民基地,因此它
开始用新政策来取代对澳大利亚的旧殖民政策,新的殖民政策就是采用“建
设”澳大利亚的政策。
在土地问题上,除农民和牧场主的矛盾、新旧移民之间的矛盾外,还有
澳大利亚农牧移民和英国政府的矛盾。那时,英国以国王的名义牢牢控制着
澳大利亚的土地所有权,因此凡被恩赐土地属于禁地,禁止移民占用。如果
私自占用,那是违法的,被视为非法入侵者,要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在土地
问题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这是难于禁止的。非法入侵者日益增多,况且在规
定占用土地范围以外还有大约400 英里距离的水草丰美的草地荒芜着,无人
占用。要想严禁移民闯入这些土地,那更是难上加难。牧地借用人驱赶着日
益增多的羊群毫不客气地冲入禁地,并以“羊毛就是财富,羊毛愈多,殖民
地的财富就愈多”为由大量占用。到1831 年,他们“非法”占用的土地大约
有50 万平方英里,比3 个半英国还要大,这就更增加了土地问题的严重性。
三、19 世纪30—40 年代的土地制度改革
1831 年,英国殖民大臣戈德里奇根据威克菲尔德的理论重新制定了澳大
利亚的土地政策,以“澳大利亚土地条例”名义颁布,从而开始了澳大利亚
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条例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郑重宣布废除土地恩赐制,
确立土地出售制;二是规定每英亩土地地价为5 先令,后来在1838 年改为
12 先令。
这次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废除了恩赐土地制度,从而扫除了影响澳
大利亚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土地出售制度的确立不仅是澳大利亚土地政策
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是澳大利亚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它
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把母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逐
步移植进来,从而1831 年土地改革成了澳大利亚由流犯殖民地向公民殖民地
转变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1831 年土地改革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
题是过去在范迪门和新南威尔士恩赐的土地是否是合法土地。这个问题是由
范迪门的一个地主在1835 年提出的,很快在这两个殖民区的农牧场主中引起
焦虑不安。第二个问题是牧场主购买土地的费用过多问题,因为牧场占用土
地必须多才能养牛羊办牧场,这样支付购买土地的费用自然很多。针对这两
个问题,殖民当局采取了新的措施和政策予以解决,实际上是充实了1831
年的土地改革条例。首先新南威尔士总督布尔克在1836 年制定了一个方案,
方案规定承认以前所赐与的土地的合法性,发给农牧场主土地的证明文件。
还规定牧地借用人土地费用按每个牧场养羊数目的多寡来确定。这样便使
1831 年的土地改革更加充实。
虽然经过1831 年土地改革和30 年代对土地法调整与充实,但在实践过
程中发现改革仍有许多缺陷。地价虽经1838 年调整,但仍很低,这样容易造
成土地垄断,并已出现了大地产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各殖
民区地价不一,差别很大,不利于移民的引进和土地的垦殖。同时牧业用地
规定得不细,十分混乱,急需整顿,以利土地效益之发挥。当时还存在着大
量未占用的公地,关于这些公地亦需做出明确规定,因而在40 年代又进行了
土地改革。
早在1836 年英国下院建立了澳洲荒地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一个专门研
究和制定关于澳洲大陆未开垦公地的政策的机构。澳洲荒地委员会经过研究
制定出开放内地,自由进入荒地进行牧业活动的新的政策,以示大力支持澳
大利亚牧业的发展。为使自由进入合法化,新政策规定发给牧主许可证,每
年收费10 英镑。于是大批荒地被牧地借用人占用,牧业出现了大发展的格
局,同时国家增加了收入,从而为40 年代土地改革做了准备。1840 年,英
国下院又建立了“殖民地及海外移民委员会”。它经过研究决定将新南威尔
士和范迪门地价由12 先令提高到每英亩一镑。“殖民地及海外移民委员会”
还起草了《澳大利亚公地处理法案》,该法案于1842 年经英王批准颁布,故
又称“1842 年法案”。
“1842 年法案”规定将土地划分为城区土地、郊区土地和乡野土地三种
类型;划一全澳地价,规定一律为每英亩一镑。这样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
亚和东澳大利亚的地价都拉平了。原来东澳地区为一镑,南澳和西澳分别为
12 先令和1 先令。通过这次改革解决了地价偏低和各地区地价不一的问题,
同时也对公地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了整顿牧业用地,1846 年,英国国会通过“土地租用法案”,亦称“牧
业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