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利亚期待着美国,这对我们与联合王国的传统血肉关系无丝毫的损坏”。
又说“澳大利亚可能垮台,但英国仍然能够支持下去。所以我们决心不让澳
大利亚垮掉,我们得尽一切努力来拟定一个以美国为基石的计划,使我国有
信心坚持下去,直至战争的形势转向对敌人不利的时刻。”
这个新年咨文和在咨文中确定的新方针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与赞
扬。普遍地认为英国自顾不暇,无力保卫澳大利亚了,已在日军进攻下没有
任何力量自卫,相反,美国是新兴的大国,是太平洋战争唯一能抗击日寇的
力量。但是一些保守的澳大利亚人,如孟席斯、休斯和斯宾德等人坚决反对
“以美国为基石”的政策,认为这是工党政府的“大错误”,说柯亭的新年
咨文是“危险的”,等等。
美国非常欢迎澳大利亚的联合方针。美国人十分清楚,只有打败日本才
能保证它在西南太平洋的利益。日军不仅在珍珠港严重地危害了美国的根本
利益,而且在西南太平洋也危害着美国的根本利益。
1941 年12 月8 日,在菲律宾群岛的美国统帅部得知珍珠港惨状,立即
作好—切战争准备。但是在强大的日军强攻下也是节节败退。从12 月10 日
到第二年(1942 年)4 月9 日,美军丢失了整个菲律宾群岛和损失了3 万人,
此外菲律宾军队约11 万人也瓦解了。剩下为数不多的美军在总司令麦克阿瑟
率领下退到了澳大利亚。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失败,就把澳大利亚和美国紧
密地联结在一起了。因此珍珠港惨败后,美国也迫切地需要澳大利亚。
白宫主人罗斯福接受了柯亭的建议,命令美驻菲律宾部队司令麦克阿瑟
将军就美澳结成抗日军事同盟的问题与澳大利亚进行谈判。根据总统的指令
麦克阿瑟将军于1942 年3 月由菲律宾飞抵澳国。经过谈判,双方决定建立美
澳联合司令部,该部大本营设在墨尔本,4 月司令部在墨尔本正式建立。麦
克阿瑟将军为最高司令,澳大利亚将军托马斯·布莱梅为副司令,负责指挥
全部陆军。另外两名美国将军分别指挥空军和海军。澳大利亚人十分高兴地
欢迎第一批美军的到来,不久大批美国的海陆空三军陆续到来。这样,美国
在西南太平洋虽然丢掉了一个菲律宾基地,但又很快找到了一块更大的基
地。澳美军事联盟建立了起来,从而美国在澳大利亚取代了英国,大英帝国
急剧地衰落了。
柯亭第二项措施迅速从中东调回大部分澳军。1942 年初,能保卫澳大利
亚的军队几乎全是民兵,约20 万人,其中受过军事训练的约有5 万人,但无
作战经验,其余大部分几乎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澳大利亚正规部队大部分在
中东,即第6师、第7师和第9师;第8师在新加坡。因此要保卫澳大利亚
和抗击日军,只有迅速调回上述军队一途。
1942年2月15日,澳大利亚总参谋长斯图迪将军曾向战时内阁提出这
样的建议,即尽快把在中东的澳军调回。柯亭政府赞赏这一建议,并把内阁
的决定电告丘吉尔。然而,英国首相认为澳军第七师应调缅甸,因为日军派
重兵进攻缅甸,而且那里守军十分薄弱。按传统,澳大利亚应服从,况且统
一党和乡村党的领袖法登、休斯、孟席斯、斯宾德和麦克伊文他们都是军事
顾问委员会的委员。澳政府驻伦敦的高级专员佩季按着柯亭政府指示精神,
拒绝服从丘吉尔的要求,但丘吉尔仍坚持己见,甚至罗斯福总统也对澳政府
施加压力。工党政府一再要求,丘吉尔只好退让,令英国海军护航送澳军回
国抗战。这两次措施极大增强了澳大利亚军民和政府的安全和进行抗日战争
的信心。
三、太平洋战局从恶化到转机
自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来,日军兵分数路向西南太平洋地区
大举进攻,先后占领关岛、威克岛、香港、英属北婆罗洲,新不列颠的腊包
尔、荷属西里伯岛、马六甲、整个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大部分岛屿。所在的
英美守军,或战死,或投降,或被俘。被围困在新加坡基地的英澳军被迫亦
于1942年2月15日向日军投降。落入日军手中的澳军战俘达15384人,即
澳军第8师。后来,其中被杀害、被虐待致死、病死者以及受伤者达4783
人。第8师师长戈登·本尼特少将和两名副官在投降后逃走。
1942年1月23日和 24日,日军攻打新英不列颠北部重镇腊包尔,然后
南下。2月17日,日本空军轰炸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南端的首府莫尔兹比港,
2月19日又轰炸澳大利亚北部重镇达尔文港和西澳大利亚的布鲁姆。这样,
战火烧到澳大利亚本土上了。澳大利亚政府和军民对澳军第8师的复灭、新
加坡基地的失守、英军的节节溃败,尤其对日军攻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轰炸本
土,十分震惊,举国上下一片慌乱。
日军3月8日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莱城和萨拉毛亚登陆,并沿着科
科达山脉向莫尔兹比克推进。约在这前一周,澳大利亚巡洋舰“佩恩号”在
爪哇海战中被击沉。4月,另一路日本远征军在海军掩护下从特鲁克岛向整
个所罗门群岛进攻,拟以所罗门群岛作为进攻莫尔兹比港的跳板。日军不停
地南攻的目的是夺取澳大利亚以东的诸岛屿:新喀里多尼亚、斐济、萨摩亚,
并以此来割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航线,从而孤立澳大利亚。因为菲
律宾丢失后,澳大利亚成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两个最大基地之一,是大反攻
的最重要的跳板。因此割断另一个最大基地夏威夷同澳大利亚间的联系就成
了日本军部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战略。由于日本的这一战略,便导致了珊
瑚海之战、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和中途岛之战。
5月3日,日军占领图拉吉岛,驻守岛上的一支数量不多的澳军早已得
到情报,便撤出该岛,故日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5月4日,美航空母
舰“约克敦号”在图拉吉岛海域多次袭击日海军,击沉一艘日军驱逐舰。日
海军大将高木率领的航空母舰群为了攻打美国航空母舰舰队,便从所罗门群
岛以东,绕入珊瑚海,寻找美国航空母舰舰队予以打击。这时美国“约克敦
号”会同另一艘航空母舰“列克星顿号”向北行驶,准备截击向莫尔兹比港
进发的日军。双方发生了战斗,从而揭开了珊瑚海之战的序幕。交战结果,
美澳海空军击毁日飞机20 架和击沉一艘名为“捷报号”日本轻型航空母舰。
美方损失油船一艘和驱逐舰一艘。5 月8 日,美澳日的航空母舰舰队终于相
遇并交锋,日军损失飞机80 余架和人员一千余人,此外一艘巨型航空母舰受
重创。美澳方损失航空母舰一艘,74 架飞机和543 人。从战略上讲,日本未
能达到目的,即未能夺得珊瑚海东面请群岛。珊瑚海之战的重大意义在于阻
止了日军大规模的南下。这对于安定澳大利亚人心和增强抗日战争的信心,
有重大意义。
1942 年6 月3 日—6 日,发生了决定太平洋战争命运的中途岛之战。美
国海军和空军毁灭性打击了日军。日军损失4 艘航空母舰和约330 架飞机以
及一艘重型巡洋舰。更严重的是,日军损失了训练有素的海空军骨干力量,
再也无力进行战略进攻了,丧失了海战的主动权,因而中途岛之战是太平洋
战争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后,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局有了新的改观。大部分澳军已奉调
回国,并且又建立了新的师团;美国已在澳大利亚聚集了两个空军师和8 个
空军大队,同时澳军民抗日斗志亦大为增强。澳大利亚派驻巴布亚的军队已
超过一个师,其中两个旅驻守在莫尔兹比港,一个旅驻守在巴布亚东端的米
尔恩湾,有两个营沿着科科达山脉的小路向北部海岸的布纳推进,目的是在
那里建立一个空军基地,为将来盟军进攻时提供掩护。
在澳军尚未到达布纳之前,已有2000 名日军于7 月21 日在其附近抢先
登陆,目的是夺取莫尔兹比港,到8 月中旬,日军已增到1。3 万人,并向澳
军进攻,澳军被迫退却,退却之路系高山上的丛林小径,十分难行。与此同
时,日军约2000 人于8 月25 日在米尔恩湾登陆,澳军和日军展开激战,从
而揭开了巴布亚之战的序幕。
9 月中旬,澳军第6 师和第7 师及美军一个团集中在巴布亚,准备发动
攻势。9 月23 日,澳大利亚陆军上将,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托马斯·布莱梅
爵士亲到莫尔兹比港督战。澳军和美军经过6 个月的战斗,到1943 年1 月
21 日全歼进攻巴布亚南部地区的日军。日军损失1。2 万多人,澳军伤亡5700
人,美军伤亡2800 人。通过巴布亚战争,澳军锻炼得可以进行丛林战争了。
巴布亚战争的胜利彻底解除了日军进攻澳大利亚大陆的危险。
到1943 年初,不仅太平洋战争有了转机,而且北非、苏联战场,以至中
国战场都有重大的转机。1942 年一年,德军向俄国大举进攻,北方战线直抵
列宁格勒外围,中部到达莫斯科,南线接近斯大林格勒。到1942 年底,德军
有33 万军队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苏军经过22 天的激战,全歼被围德军,
生俘9 万余人,以鲍卢斯为首的24 名将军被活捉。以斯大林格勒为中心的大
会战,到1943 年2 月2 日正式结束。通过这次会战,苏军共歼灭敌军达150
万人,从而不仅导致了苏德战争的转折,而且也导致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转折。
中国战场上,日军连遭败北。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在粉碎敌人1942
年大扫荡后展开了反“清乡”、反“蚕食”的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到
1943 年初,解放区和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地扩大了。
北非战场也有了新的转机。1942 年上半年,英澳新联军遭到了严重挫
折,盟军被德意军队赶回阿拉曼。6 月间,双方在阿拉曼展开了拉锯战。7
月和8 月,德军名将隆美尔企图突破盟军防线冲入尼罗河三角洲。英澳新联
军在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指挥下进行了阻击战,战争一直打到11 月。德意军连
遭失败,被迫退却到的黎波里,此即二战中著名的阿拉曼之战。11 月13 日,
盟军收复托卜鲁克,1943 年1 月23 日攻入的黎波里。5 月12 日和13 日在北
非的德意军队全部投降。盟军取得了北非战场的全部胜利,把法西斯侵略势
力干净、彻底地赶出了北非,仅俘获敌军近20 万之众。澳军第9 师参加了阿
拉曼战役及其他战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伤亡4863 人,被俘946
人。
四、澳军与美军的矛盾
1943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德日意轴心集团
已显露败亡的征兆。恰恰在这一关键时刻,澳美联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矛盾与
斗争,这主要是澳军布莱梅将军同美军麦克阿瑟将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而
这一矛盾又影响澳军官兵同美军官兵的关系。
布莱梅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都是野心勃勃和争强斗胜的军人,他们都意
志坚强和才能超众,但两人经常各持己见,相互摩擦。托马斯·布莱梅1884
年生于新南威尔士瓦加瓦加,出身农民家庭,7 岁开始劳动,后一度充任教
师,1906 年参加澳军,1911 年在印度奎塔参谋学院任军官,后调往英国在战
时内阁工作。一战爆发后,在澳军第一军团工作,参加过的黎波里和法国多
次战役,晋升为准将,是莫纳什将军的左右手,任澳军团参谋长。1925—1936
年任维多利亚警察局局长,1935 年被封为爵士。二战爆发后被任命为第一个
派往中东的澳大利亚师团的司令官,指挥澳军参加北非和希腊的战役。日本
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布莱梅任澳军总司令兼盟军西南太平洋地区地面部队司
令。1950 年晋升为陆军元帅。
布莱梅对麦克阿瑟来说是部下,可是布莱梅在战略战术的一些决策上很
少听从上司的命令。当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部筹建时,马歇尔将军命令
麦克阿瑟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司令部,澳美军都要在这个由他主持的司令
部里工作。布莱梅在开始时还竭诚同麦克阿瑟合作,但麦克阿瑟自以为自己
是大国的将军,又是最高司令,常常忽视布莱梅的意见,那怕是正确的意见,
而麦克阿瑟周围的美国军官多系麦克阿瑟的亲信,这必然也难于贯彻布莱梅
的意见,矛盾和磨擦就从这里开始了。
最初时,澳军在这一战区陆军数量超过了美军的数量,而布莱梅又是盟
国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陆军司令。司令部建立的头几个月,美军无仗可打,而
澳军却在巴布亚与日军浴血奋战,阻止了日军南攻的势头。但后来美军陆续
调来,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澳军,一旦美军超过澳军一定数量时,磨擦也就开
始了,而磨擦一旦开始,布莱梅的盟国地面部队司令部便成虚设了。麦克阿
瑟要建立一支由他指挥的特殊部队,而这支部队不仅不许布莱梅过问,就是
连柯亭政府也不得过问。更有甚者,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擅自决定布
莱梅指挥的澳军和他指挥的美军的军事部署,不和布莱梅商量。且还经常把
一些难打而又不引人注目的硬仗专断地交给澳军去攻打,如派澳军去新几内
亚和印尼攻打日军,因那里潮湿,炎热,多系丛林战;相反,却派美军去攻
打能占领一些岛屿的仗。澳美司令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乃是小国与大国反控
制与控制斗争在军事上的反映。澳美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存在于整个战
争的始终。
美澳军事领导人的这种紧张关系必然影响到各级军官和士兵,因此,美
军士兵和澳军士兵之间多次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等事件,例如,1942 年
11 月在布里斯班一个晚上竟发生类似事件达20 起之多,其中最严重的也是
最大的一次事件也是在布里斯班发生的。11 月26 日,大约有三、四千澳大
利亚士兵,其中大部分是休假的士兵,包围了美军“PX 仓库”①和驻守军人,
从而发生了冲突。在冲突中,澳军一士兵被开枪打死,另约有20 人受伤;美
军死伤多人,且全系宪兵。这次冲突被称之为“布里斯班战斗”。澳政府从
抗日大局着眼谨慎处理这一事件,并根据战时新闻检查法禁止报道此事,但
夸大其词的流言在澳美军中流传,造成两国军队彼此不和,甚至仇视。但两
军联合抗日方针都未发生动摇,故澳美军事联盟关系一直维持到战争的胜
利。
在西南太平洋战区正是靠着澳美联盟才打垮日军的。日本进行太平洋战
争的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期间占领了太平洋西部的所有岛屿、西南太平洋的
大部分岛屿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第二步的战略目的是进一步向南扩展到澳
洲大陆及其东面的岛屿,向东扩展到夏威夷。当没有澳美联盟时,日本轻易
地实现了第一步;有了这个联盟,它在实现第二步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珊瑚
战役、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都是澳美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上
述三大战役的重要意义在于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相持。日军西南太
平洋司令部接到了要它采取守势的命令。
五、西南太平洋战场的大反攻
如何打败日军和收复失地在盟军中有争议,为此于1943 年5 月在华盛顿
召开了决策会议,会上作出了打败日军的“双叉攻击”的战略决议。所谓“双
叉攻击”战略决议,是指向日军反攻的两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