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出该法案的真正目的是打击工党,在工党内部制造混乱。工党领袖奇夫利
和伊瓦特借口维护工党的统一不敢与法案制定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竟然
说服本党决策会议提出一个修正案。这时工党内部出现反共的工业集团,该
集团坚决支持孟席斯的反共法案。奇夫利等人怕大选时丧失天主教徒和工业
集团的支持,竟然放弃了他们自己提出的修正案。这样,国会顺利地通过了
“解散共产党法案”。
10 月19 日,共产党中央和10 个工会向高等法院提出起诉,要求判明“解
散共产党法案”违犯宪法,宣布无效。海岸工会还要求伊瓦特作为律师为他
们出庭辩护,作为著名法学家的伊瓦特慨然应允。伊瓦特的承允在澳大利亚
引起极大的反应。民主派十分高兴,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律师可以再次为国
内民主自由而辩护了。
经过几个月的斗争,1951 年3 月9 日,高等法院以6 票对1 票否决了孟
席斯的法案,法院公正地做出了“解散共产党法案”完全不符合宪法的裁决。
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约翰·赖萨姆不同意这个裁决,但大法官仍坚持认为尽管
发生了朝鲜战争,但是澳大利亚并未处于战争状态,不能任意解散政党。
孟席斯在高等法院做出裁决后仅几天就要求解散两院举行大选。4 月28
日进行大选。自由党和乡村党再次获胜,在众议院中,两党得席位69 个,工
党得52 个;在参议院中两党32 席位对工党28 席位。新上任的孟席斯在7
月份提出了“宪法修正案”,其目的是通过修改宪法使国会可再次通过解散
共产党的法案。这一政治举动立即加剧了国内左右两派的激烈斗争。根据宪
法,采取这样重大措施必须举行公民投票。1951 年9 月22 日被确定为举行
公民投票决定修改宪法的日子。一些政党和社会团体,甚至家庭对这一问题
进行了大辩论,因各自的立场不同发生了分歧和争吵,从而形成相互对立的
两种观点。工党内的右派,甚至比孟席斯总理更迫切投支持票,而绝大多数
工党党员和伊瓦特一起掀起了投反对票运动。不少自由党党员及其追随者也
积极参于投反对票的活动。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艺术家、作家、
教师、教授及其他人士,平日根本不参加政治活动,现在也行动起来,大声
疾呼要保卫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9 月22 日如期举行公民投票,投票结果是,
投反对票的为237 万人,投赞成票的为231。8 万人,从而粉碎了孟席斯政府
解散共产党的图谋。
二、彼得洛夫案件
1954 年4 月13 日晚8 点正,即第13 届国会临近结束时,孟席斯总理戏
剧性地向国会宣布,苏联驻堪培拉大使馆三等秘书甫拉基米尔·彼得洛夫自
己承认是苏联克格勃特务,已和澳大利亚国家情报机构联系,要求给予政治
避难。孟席斯还说,彼得洛夫随身带有有关苏联在澳间谍网的文件,文件牵
涉到一些澳大利亚公民。这一下子震惊了国会。但国会议员第二天就要离开
去进行竞选活动,没有时间辩论此事了。
令人惊异的是,在国外,如在英国、美国或其他国家,外国间谍背叛要
求政治避难通常是保密的,以免发生意外。相反,澳政府总理却公开宣布此
事,并立即委派一个委员会调查此事,即最大限度公开彼得洛夫案件,此其
一。其二,这时全国大选已确定在5 月29 日,即公布此事在大选前夕,其目
的显然是打击作为在野党的工党,事实也是这样的。5 月29 日的大选的结果,
以工党的失败而结束。
4 月20 日,彼得洛夫的妻子乘飞机从悉尼飞往达尔文港,在途中,澳大
利亚一位保安人员和一位苏联外交官对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她也
被迫要求政治避难。
皇家调查委员会由三名法官组成,负责调查彼得洛夫间谍案件,听取证
词是从1954 年5 月17 日开始,到1955 年3 月31 日结束,调查工作几乎进
行了近一年。而最后的报告是在8 月发表的。调查了119 个受牵连的人,他
们的名誉遭到损害。报告认为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犯有叛国罪或触犯其他刑
律。被牵涉到的人多是工党党员及其支持者。这进一步证明,执政党制造彼
得洛夫案件的目的是打击工党。
作为工党领袖伊瓦特为保卫工党声誉和正义,毫不犹豫地介入了这一案
件。在调查前,伊瓦特发表声明,严厉谴责了孟席斯政府,同时也谴责了工
党内部一小部分人在异党指挥下的反党行为。他认为被牵连的人是政治阴谋
的牺牲品。在听取证词前,委员会驳回了伊瓦特的指责,但他仍表示愿作彼
得洛夫案件的辩护律师。在听证会上,他出庭为那些被彼得洛夫告发的人辩
护。在报告公布后,他于1955 年10 月19 日夜向众议院就这个报告做了发言,
要求把报告列入议事日程。他再次指出彼得洛夫案件是一个抱有政治目的的
阴谋,事实是,澳大利亚情报机构用5000 英镑收买了彼得洛夫,引诱他叛变。
伊瓦特说,他就此事曾致函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回信说所谓彼
得洛夫文件均系捏造。伊瓦特的揭露使国会议员们一下子惊呆了,接着国会
大厅骚动起来,以至他讲的其他内容无法听得到了。
孟席斯借机攻击说,伊瓦特只喜欢苏联外长的话,不喜欢调查彼得洛夫
案件委员会的报告。这时工党内部已发生了严重分裂,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孟席斯慌忙要求总督提前大选。1955 年12 月10 日进行了大选,结果是两个
保守党再次获胜,孟席斯又出任总理,他的目的达到了。
三、工党内部斗争与分裂
解散共产党法案和彼得洛夫间谍案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工党的分裂。工党
的长期分裂是澳大利亚50—60 年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对澳大利亚政局
有重大影响。
战后不久,工党内部出现了一个极右的小派别,称工业集团。工党领袖
奇夫利开始承认它,有时给予支持。到50 年代初,这个右翼集团有所发展,
形成了工党内部的反对派,并且在政治上支持自由党与乡村党的反共立场。
实际上,工业集团是两个保守党在工党内部的代理人。在50 年代初,工党和
保守党斗争的焦点是上述解散共产党法案和彼得洛夫间谍案件,而在这两个
重大政治问题上,党内的右派和“工业集团”分子完全站在反对工党的立场
上支持以孟席斯为首的保守党。这必然引起工党内部的激烈斗争和严重分
裂。
1951 年6 月13 日,工党领袖奇夫利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奇夫利是工
党团结的旗帜,他的去世加速了工党的分裂。在工党决策会议有分歧的条件
下推选伊瓦特为工党领袖。作为工党领袖的伊瓦特两度出席法庭为共产党和
共产党国家充作辩护律师,这在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了工党右翼的猛
烈攻击。工业集团分子说伊瓦特不是秘密共产党员,也是共产党的朋友,要
求把他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以维护工党的威信。相反,工党内部的左派和
中间派,诸如卡尔韦尔(工党副领袖)、麦克肯纳(工党参议院领袖)和华
德,都表示坚决信任和支持伊瓦特,并且认为那些党内的右派都是一些如奇
夫利所说的“发了疯的可鄙小人”。
工党的分裂不仅仅是因为在对待澳共问题上,在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上
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工党左派反对政府接受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主张,并认
为追随美国的结果是和亚洲那些腐败无能的政府结成联盟,会因此开罪于印
度,也会因此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站在失败者一边。他们要求退出以美国为
首的军事联盟,持中立立场,在美苏间采取等距离的政策,还要求承认中国。
但工党内的右派妄图组织反共十字军,并且和工业集团分子勾结起来。
正当工党内部斗争和分裂日益激化和加深时便发生了彼得洛夫案件。这
个案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工党的分裂和斗争。在伊瓦特宣布的辩护律师出席
调查彼得洛夫皇家委员会不久,工党在堪培拉举行了一次集会,工党内部斗
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会上,右派公开叫喊伊瓦特是“工党的耻辱”,左
派当即反击,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54 年10 月6 日,伊瓦特在报
上公开谴责党内右派,他说一小撮工党党员,尤其在维多利亚州已堕落到不
忠于工人运动,已使工人运动背离工党原来的目标,并且采用了法西斯主义
的手段。右派反击说,伊瓦特是工党脖子上的赘疣,他的唯一朋友是共产党。
思想上和政策上的分歧与斗争必然导致组织上的分裂。维多利亚是“工
业集团”的指挥中心。墨尔本大主教曼尼克斯博士和天主教社会运动领袖B。A。
桑塔玛里亚这些极右分子是维多利亚州“工业集团”的精神领袖。在1954
年10 月,联邦工党执行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维多利亚工党特别会议,会上研究
了该州工党内部“工业集团”的问题,并选举了新的反对“工业集团”分子
的州工党执行委员会,从而开始了工党在组织上的分裂。
1955 年3 月,联邦工党在霍巴特召开该党第21 届年会。新的维多利亚
州工党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而亲“工业集团”维多利亚代表团被禁止参加会
议。这次年会由中派和左派主持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批准撤销联邦工党
执委会对“工业集团”的承认、反对在马来亚使用澳大利亚部队、承认中华
人民共和国等决议。会议重申为维护工会团结要反对极权主义,主张澳美在
太平洋地区合作,并批评了美国的一些太平洋政策,还要求东南亚条约组织
应致力于和平事业。霍巴特年会是工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
新维多利亚州工党执委会为团结一致的开展工作,把那些仍然忠于旧的
右派执委会的几百名党员统统开除出党。同年4 月,这些被开除的右派分子
建立了一个新的党,取名为“反共工党”。“反共工党”从是年6 月大选起,
多年来一直坚决反对工党候选人,支持保守政党候选人,因而造成了自由党
和乡村党在维多利亚多年连续执政的局面。
维多利亚州工党的分裂影响了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两个州的工党组织,
两州工党也相继发生了分裂。
1956 年,新南威尔士的“工业集团”分子模仿维多利亚的右派也组织了
一个所谓的“民主工党”,从而导致了新南威尔士州工党的正式分裂。昆士
兰州工党的分裂是在第二年发生的,起因是本州的工会和议员之间的紧张关
系。1957 年4 月,本州总理维森特·盖尔及其内阁大部分成员被州工党组织
开除出党。不久,以盖尔为首的右派分子建立了“昆士兰民主工党”。1957
年反共工党和民主工党合并,以“ 民主工党”命名,而昆士兰民主工党长期
单干,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民主工党在昆士兰的一个支部。澳大利亚史
家曼宁·克拉克说它“成了保守党派的尾巴”。在反共狂热分子桑塔玛里亚
及其同党鼓动和帮助下,民主工党很快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支部,并且在
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等州的大选中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
但它一直是一个小党,从未能把自己的候选人送入下议院。民主工党无论在
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总是虔诚地投自由党和乡村党候选人的票,因此这两个
保守政党取得政权一部分是靠了这个党的“忠诚”。应指出的是,不是所有
的民主工党党员及其支持者都是象桑塔玛里亚和曼尼克斯那样的狂热天主教
徒,其中还有一部分长老派和不信教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仍继续
支持工党或其他政党。
四、“白澳政策”的废除
澳大利亚外长D。C。 斯宾德在1950 年科伦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援助亚洲
国家的计划,即著名的“科伦坡计划”。科伦坡计划有种种不是之处,但它
对澳大利亚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极大地冲击了白澳政策和种族主义思想,
甚至比孟席斯总理还保守的A。R。 道纳移民部长都受到了反种族主义的影
响,他对旧移民政策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1958 年他竟然向国会提出废除臭
名昭著的默写考试法案的动议。这样,“白澳政策”受到了一次冲击。
不久,这种变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废除白澳政策的新呼声。这表
现在墨尔本大学建立了移民政策改革小组。该小组对移民状况进行了调查,
出版了小册子,宣传用有限制有选择地从亚非国家接受移民的政策以取代白
澳政策。墨尔本大学讲师肯尼斯·利韦特是移民政策领导小组的领导人。在
50 年代,他领导移民政策改革小组多次进行有关移民问题的民意测验,测验
的结果详见下表:①
年代主张禁止有主张允许有色无意见
色人种入境%人种入境%%
1954 61 31 8
①
RusselWard,TheHistoryofAustralia(1901—1975),HeinemannEductionalBooksLtd,Melbourne,p。318,
1978。
1956 51 42 7
1957 55 36 9
1958 45 44 11
1959 34 55 11
移民政策改革小组的调查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白澳政策已不得人心,势在
必改。但从确立白澳政策到这时已有六十年之久,种族主义情绪根深蒂固。
在种族主义情绪严重存在的条件下,将其彻底废除,还需要时日,也需要斗
争。
在整个60 年代和70 年代初又在两个问题上战胜了种族主义。一个是关
于巴布亚自治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澳洲土著人的公民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
解决为70 年代工党政府废除白澳政策奠定了基础。
1962 年7 月,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在细致地研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问题
后提出了一个报告。报告认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治进展情况过于缓慢,严
厉谴责了澳大利亚政府“顽固地坚持渐进主义政策”和在酒法方面的种族主
义歧视政策。报告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到1964 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起100
名议员的国会和一所大学,而且议员要由选举产生。这些要求使澳政府大吃
一惊。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澳大利亚政府立即行动起来,1962 年修改了酒
法;废除了酒法中白人和黑人区别对待的条款,建立起一个调查该托管区三
级教育状况的委员会。1963 年中期,澳大利亚国会通过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
立法会议扩大权限和建立议会的决议。决议规定立法会议对托管区行政长官
有咨议权。决议还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议会如何组成做了详细的规定:议会
由64 名议员组成,其中的44 名由拥有选举权的成年人普选产生,10 名由非
土著人选举产生,另10 名为官方指定的议员。于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治
进程得以加速,澳大利亚政府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居民(土著人)亦比过
去重视得多了。
但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完全自治,还有一段历程。到1964 年6 月才选
出本地的议会。显然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这块托管地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
进步的速度,即自治的进程在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的心目中,甚至在世界舆
论的心目中太缓慢了,因此,澳大利亚政府,尤其其领土部长G。E。 巴恩斯经
常受到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的批评。该委员要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政
党,要立即取消10 名白人议员和另10 名指定的议员。委员会的这一要求又
一次打击澳大利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