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不识明珠不识君 >

第113章

不识明珠不识君-第113章

小说: 不识明珠不识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升上天空,就形成云霞。黑压压的十万兵马延绵出城镇数十里外,如山如海。

    大明皇帝朱元熹率领着御驾巡边队伍,浩浩荡荡得进入了北疆。暂时驻扎在一座小城旁。

    皇帝出巡非同小可,似乎把半个紫禁城和五大营兵马都搬到了北疆。十万人马驻扎在城郭外面非常醒目,皇帝暂住的庄园是借用了县城旁的豪绅庄院。中央是庄院,周围驻扎着五大营兵马。从五十里外的巡逻五大营将士,到行宫门口侍立的大内侍卫们,如铜墙铁壁般的保护着皇帝。连一只蚊蝇都无法飞进行营。整个行宫戒备森严。

    营地边缘,两个人大步流星得走向了角门。巡查的军卒们警觉得喝止来人,前面是个英俊的年青武将,后面跟着位少年侍卫。两人均是腰悬长刀,英姿飒爽。

    年青武将对着守门军士拿出了自己京畿大营的副将腰牌和范勉府邸的腰牌和密信,请对方验看。说是奉了京中命令求见范相国并汇报政务的。军士们验过腰牌,挥手放行。有位总旗官怀疑地道:“大人请暂且等等,下官去禀报一声。”武将含笑摇头,暗中将一枚锦衣卫腰牌在他面前一晃,守门长官眼神一凝,立刻醒悟到了这是锦衣卫借着范勉的名义送情报,或者是东厂衙门给范相国的私信,不敢阻拦,立刻让开了路。那武将带着侍卫熟门熟路地奔向了营地右侧的官员住所。他们走过一排排营帐和房舍时,遇到了很多个巡查的明哨暗岗,盘查得很严。

    两人就是侨装改扮的崔悯与明前。崔悯从小熟知宫庭,对皇帝行军的人员和位置安排很熟悉。两人甩掉侍卫,抓紧时间拐弯抹角得进了内阁大臣范勉的住所。一进了住所,就暗叫不好。范辅相不在住所。侍卫们告知,范丞相如今每日每夜都陪伴在皇帝身旁,等候皇帝征召。元熹帝很是信任他,大事小情都召集他商议。久而久之范勉干脆住在了御书房。

    好个敬业的范相国。崔悯秀眉微锁,面孔阴沉,暗自思忖不能再等了。他与明前是乔装进营地,行宫里御林军和大内侍卫们的盘查制度森严,不出片刻功夫,就会有人来查问监视他们动向。他立刻对明前说:“我去引范勉过来,你在这里等着。”

    明前摇头道:“不行。他住进了御书房,恐怕出来不便。我们一同去找他。”

    崔悯一皱眉,也同意了。他真不放心让明前一人呆在行宫里。她是个纤纤弱女子,行宫是步步守备森严,一句话回答不妥就是杀身大祸。她跟着他进出才最安全。于是他带着她出了范勉住处。

    ***

    行宫最深处一处宽阔的房舍里人影憧憧,人声嘈杂。墙壁廊柱都用深蓝色锦纶包裹着,里面摆放着各种名贵的家具器具,室角燃着熏香,放置着大盆鲜花。布置得花团锦簇美轮美奂。这间奢华房舍里却噪音大起,很多声音急切得响起,传出了房间。

    “此去北疆,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安危,也违反了皇上的出巡礼仪。请皇上三思。还是请皇上停下返京吧,剩余的北巡事交给老臣们去办即可。”一个苍老的声音劝说着。

    一个清朗的声音回答道:“我是为国为民才到北疆巡查的,哪有半途打道回府的道理?做一国皇帝如此怕艰辛困苦,只贪图安稳怎么对得起国家百姓?”

    另一个尖细的声音也抢白道:“张首辅不必害怕。陛下乃是真龙天子,御驾亲临到北疆,乃是大吉之兆!只会遇到万民欢迎,不会遇到坏事的,就算遇到灾祸也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别说丧气话。”

    清朗的声音大笑了:“张首辅,我知道你是一番赤胆忠心得为我着想。张爱卿也是关心我,你们就不要争了。”

    “哼,老臣可不敢当。”张首辅的声音带着怒气:“老臣憨直,怎么比得上刘诲大太监和伍太监有头脑有智勇?老臣今日非要劝皇上回京不可。”

    房间里传出了两个人激烈的争吵声。门窗打开,大内侍卫们都看到了房间里,以须发皆白的张首辅为主的三名清流大臣,正围拢着两名大红服饰的威严太监喋喋不休得说着什么。声音震得窗框直颤。前面的面白无须的大胖子宦官不耐烦得怒视着他们,后面一个清癯消瘦的太监则半阖着眼眉不语。中间是身着明黄色绣团龙锦袍的年青皇帝。他们围拢成一团争吵着。

    皇上无奈地看着斗鸡似的群臣,摆手让他们停止。两拨人便转脸看向皇上,请皇上为他们做主。

    大明朝的内阁清流大臣和大太监是天生的死敌。

    这么多年来,清流大臣与大太监有着根深蒂固的仇恨。他们都忘了刚开始时是如何结怨的,各种小恩怨摩擦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暴发了。清流跟太监们争斗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不是目的。一方面想消灭皇上身边左右皇帝乱进谗言的奸宦,另一方面想监视控制掌握朝政大权的文官集团们。这两种职责造就了天生的死敌。而这次内阁与太监的矛盾点在于,大臣们指责太监“好大喜功”得鼓动着元熹帝出京北巡,完全不把皇上安危放在心上,不符合祖宗传下的规矩。大太监们则说张首辅试图把皇帝永远关在京城,架空元熹帝,隐盖住真正的民生民情。两方面都认为对方在谋害皇上和自己。

    “无耻之尤!”张首辅气急败坏得大喝:“你们小看了北疆梁亲王的兵马了,鼓动皇上来北疆北巡,带着五大营兵权来炫耀,万一出现了什么差错,你能承担起这个后果吗?欺瞒皇上,蔑视藩王,还想掌握五大营兵马,这都是你们干的。你们惹出大祸了!”

    “张首辅,你们不让皇上出京,是怕皇上看到各地真正的民生吧。一直劝皇上节省开支,后宫也厉行节约。你们自己却坐地行商,贪污受贿,每年赚得了几十万银两。在各地盖奢华行园过奢靡生活。这才是你们做的。怕皇上亲眼看见了就做不成清流丞相吧。”

    这话如钢刀般直插人心,险些气炸了张首辅等人:“胡说八道!你究竟是皇上的内监,还是来睁着眼睛诬陷大臣的?先皇有令‘宦官不得干政’,看看你们现在干的好事。卖官鬻爵徒子徒孙们一大群,几乎买下了半个京城。”

    两派人马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元熹帝紧蹙眉头,一开始还耐心得劝说他们莫要争吵了。但是满堂大臣们都怒火滔天。人们对皇上也有些不满,陛下滥信大臣(太监),赞成(或不赞成)皇上御驾亲巡的荒唐事,还偏向袒护奸臣们,真是太可恶了。双方的指责声越吵越大,响彻房舍内外。终于皇上勃然大怒了,“砰”得重重得拍了书案,人们的相互指责才戛然而止。

    刘诲大太监擅于逢迎,一看皇上真怒了,忙跪下请罪。张首辅则气得呼呼直喘气。

    元熹帝勃然大怒道:“朕现在已经在北疆了,再回去不是让天下百姓看笑话吗?这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为这个事相互诋毁,这像什么话?”

    龙颜大怒,人们都跪地请罪。大臣们有的惊慌,有的窃喜,还有两人明哲保身得不吭声。一位蓄着短黑须的中年朝臣彬彬有礼地劝皇上息怒。

    皇上镇定下来,阴冷地道:“朕意已决,必须去北疆。诸位爱卿不必再提此事了。”

    群臣们跪倒接旨。刘诲得意地瞥了一眼张首辅,他又赢了。皇上名义上骂刘诲,可还是不会返京。张首辅气得还想说什么,看着元熹帝铁青的脸也闭上了嘴。

    两帮人马怒目而视。最后还是刘诲大太监的胖脸上堆满了假笑,主动向张首辅等人道歉。张首辅也只好表示不介意。气氛缓解了些。元熹帝也舒展了面容,命令重新赐座,宫女们端来了秋萝茶。大臣们谢恩后各自坐下,张首辅准备说下一个议题了。刘诲大太监冷笑一声,便从内堂后涌出了一大帮大内侍卫,恶狼似的扑向大臣们,抓住了其中一位礼部尚书。捆绑起来。混乱中大内侍卫们还不小心得狠狠揍了张首辅几拳。打得张首辅抱头滚地,爬过去紧紧抓住了皇上袍子。

    “救命啊,皇上,为什么要抓老臣?”张首辅吓得失声大叫。筛糠似的抱紧了皇上的大腿。

    元熹帝讶然地抬眼:“刘诲,怎么回事?我没让你抓他”

    刘诲阴侧侧地盯了张首辅一眼,向元熹帝谄笑了:“人多手杂啊,皇上,老臣的人下手太快了,不小心打了张丞相几下。不过为了免得他们再逼迫皇上回京,老臣先把他一道看管起来吧。等我们回京后再放出来。张首辅,你和礼部尚书串连着回京后去太庙状告先皇,说当今皇上不遵礼法擅自出京的事。我们知道了!哼,皇上好心好意得为国为民北巡,却被你们这般编排污陷,皇上好伤心啊。皇上心慈不忍抓你,刘诲却要替皇上分忧。我先抓起来礼部尚书,等我们回京后随便你上太庙告皇上和老臣吧!现在给我闭嘴,不然你也入狱陪他吧。”

    张首辅脸色煞白,浑身颤抖,吓得大叫绝无此事。大内侍卫们架起他和礼部尚书两人硬拖了出去。剩下的大臣们都抖衣而颤。

    元熹帝的面孔浮现出深深的怒意。不知道是因为清流大臣们要串通去太庙告他,还是被刘诲大太监自作主张得痛打老丞相给气的。只气得他眼睛赤红,嘴唇青紫,面孔铁青。之后他长长的叹息一声:“朕想做点事,怎么这么难呢?!”

    刘诲恨恨地咒骂道:“这群迂腐书虫,吃着皇上的俸禄,还敢串连着去太庙告皇上,阻止皇上北巡。光这两条罪就够凌迟处死了。老臣真想把他们都杀个干干净净。”他一发狠,剩余的大臣们吓得魂飞魄散,房舍冷如寒冰。

    皇上突然眼风一动,扫到了木檀门旁边的帷幔微微浮动。他陡然变色:“是谁,敢偷听!”

    六扇木门外传来了一声清亮含笑的答应声,一位穿着白色官服的美少年如轻烟般的走进大堂。他展开官袍,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施大礼:“是崔悯,臣回来交旨了。”

    最深处的太师椅上,皇帝霍然站起,大喜道:“崔悯!你回来了,朕一直都在惦记着你呢。”

第一百八十二章行宫风云(二)() 
房间深处,阳光照不到的屏风太师椅前站起来一人,满面喜色得向外走来。

    那个人走到了大堂中央,阳光从窗棂射进来,正照耀着他。这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年青人。身材消瘦高挑,面孔有几分狭长,细眉凤眼,长鼻薄唇,面容端正,颇有文人雅士的儒雅之相。只是细眉的眉心常皱,有一道淡淡竖纹,为这张相貌堂堂的面容上增添了凌厉的煞气。一身明黄色的团龙绣袍,腰束玉带,头戴着黑沙官帽,模样周正又潇洒,是个带着几分贵气仙气的官家富贵公子。就是他身上具有一种贵公子少有的煞气、苛责之气,有种杀气腾腾不怒自威之感。

    他走到大堂中央,看到跪地施礼的翩翩少年郎,绽放出了笑容:“崔悯!你可回来了,我还以为你跟那些想建功立业的官爵子弟一样,一飞出去就不愿意回到朕身边了。”

    崔悯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腼腆羞涩的笑,郑重地答道:“臣的根基在皇上身边。哪怕飞得再远,只要皇上召唤也会回来的。”

    清秀斯文的元熹帝龙颜大悦,连连点头:“说得好。我信你。”

    一句话使他心情大悦。他挥手撵走了满堂臣子。大臣们面对着满堂抓捕的局面,都如释重负得慌忙退走。大臣们不敢在皇帝面前多话,其中两人用眼神与崔悯打个招呼,就退出了房屋。崔悯是极受皇帝宠爱的宠臣,他来解围可救了大伙。

    群臣退尽,元熹帝环顾着四周神色又阴郁起来。他招呼崔悯走近些:“你辛苦了。崔悯,唉,让你看到了这种场面真是丢尽了脸。你说我该不该北巡?”他挑起眉眼,苛刻又煞气得盯着他:“你也觉得朕不守祖宗规矩,随意出行了?”

    崔悯规规矩矩地行完礼站起,面容、眼神和口气都尽量放平缓:“皇上既然来到了北疆,什么前因后果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龙体圣安出巡顺利,大臣们也就没借口阻拦了。其余的事,不是微臣本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皇帝的凤眼微闪,盯着他,脸上慢慢漾出了一丝笑意:“还是你最乖巧了。崔悯,你总是据实说话,不骄不躁,不说假话也不说非份逾越的话,还能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朕的心坎去。善于帮衬心性又烫贴,你怎么这么会做人处事呢?不枉我这么喜欢你,也难得你这些年都忠心不二。”

    他心情愉悦地坐回椅中:“这趟北疆之行如何?”

    崔悯眼眸微动,垂首看着地面,惜字如金地道:“见到小梁王了。如传说中的‘骄傲张扬,心胸广大’。北疆臣民倒是万众一心,很拥护藩王的利益。北方军强盛,是我五大营兵马的强敌。另外鞑靼国也伺兵边界蠢蠢欲动。皇上交待的撤藩密令还没有找到合适时机下手。”

    “哼。”元熹帝轻哼了下,透出了轻蔑骄慢之意,浑然不在意:“他们父子的狼子野心,天下皆知,就是本朝最大的谋权篡位反王!我这次来北疆北巡,就是亲自来颁发撤藩令的。如果他们不按令撤藩,我就诏告天下梁王有谋反之意,直接撤藩灭门了事!开国太祖皇帝盼望着我朱家子孙后代相互扶助共守天下,可惜他们父子却阴谋篡位!”

    崔悯面如铁塑,眼神如冰,盯着地下的青金石地面和皇帝的龙袍玉履一言不发。皇帝是诉说,没有征询他的意见。他紧闭双唇不出一声。

    元熹帝看着他的帽顶和额头:“公主呢?有没有给你惹麻烦?”

    崔悯的衣袖不自觉得颤动了下,语气平稳地道:“公主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知道她对我有怨言。唉,我怎么舍得让她北嫁蒙古?但是,自古忠义不两全,家国也不能两全。这是不得不为之的事。如果她要怨,就怨自己不该托生在皇家吧!做了公主,享尽人间极贵,就注定着也可能为国牺牲了。”

    皇帝忽然停住了发牢骚,瞟了崔悯一眼,又抚慰地笑了:“公主虽嫁人了,但朕会为你选个名门贵女做妻子的。天下佳人任选,这后宫的美人也随意赏给你。朕没有那么迂腐,‘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除了阿姜和小福都能赏给你。”

    阿姜是皇后小名。小福是两位小皇子之母福贵妃。他在跟崔悯说笑。暗示两人亲密如兄弟。这笑话说得太过了,但是话里的宠信之意可谓深厚。崔悯垂目看地连说不敢。

    元熹帝也噗嗤一声笑了,貌似漫不经心地问:“崔悯,如果有一日,朕与北疆开战,你愿意为朕上战场打江山吗?”

    崔悯眼神一凝,扬起脸直视皇帝的脸,斩钉截铁地道:“臣愿意!臣愿意为皇上镇守北疆。”

    元熹帝放声大笑了:“我就知道!我知道你父子二人都是赤胆忠心忠于朕的股肱之臣。比起那些清流大臣们强得多了,朕从小就没有看错人。但是,罢了,我身边也需要你这样忠诚又知我心的臣子,还是不要做那些打打杀杀的武夫之举吧。我还舍不得你去送死呢。你就好好地做朕的锦衣卫指挥使,陪在朕的身旁就行了。”

    崔悯从善如流地含笑称是。

    元熹帝与他谈论了一回,心情渐缓。过于消瘦的斯文面孔也变得和煦动人,凤眼含笑:“你难得回来一趟。以后还要返回车队盯着公主和亲。就抽空去见见你义父吧,伍太监最近也很忙。”

    崔悯感激地施礼告辞,转身走向屋外。忽然,元熹帝伸手指着门外的少年侍卫:“这是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