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秘史(下部)--在历史的拐角处-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议和不成,导致清军再一次大规模进犯。一位名叫熊开元的官员当着皇帝的面,指责首辅和督抚大员们在清军内犯的问题上负有罪责。皇帝命令熊开元写一份奏疏。结果,熊开元的奏疏写得不痛不痒。当时,清军尚未退去,皇帝正为此焦头烂额,看到奏疏后极为恼火,下令锦衣卫逮捕熊开元。偏偏这熊开元是锦衣卫最高首长骆养性的同乡,骆养性遂借审讯熊开元的机会,把周延儒的隐私一一揭发出来。就此,周延儒在皇帝的心目中变成了一副怪怪的模样。
大风霾(6)
转过年,即崇祯十六年三月,正是万物复苏水草丰美的时节。第五次打进关内的清军,创造了一天之内连破二十六座城池的记录,并且竟然就在山东莒州地区驻扎下来牧放起马来。崇祯皇帝真的忍无可忍了。他把周延儒等人召来,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周延儒慌忙劝阻,并表示自己愿意代替皇帝亲征。皇帝冷笑一声,说:“我刚算过一卦,此刻正是出师的良机。先生要是真的愿意去,就立刻出发。出宫门以后就往东走,一定不要向西转。”
周延儒的家在宫门西边,他离开皇宫后,连家也没敢回就亲征去了。
当时,共有四路地方部队赶到了北京,周延儒带着他们驻在通州。史书记载说,他们每天互相宴请,没有和清军打过一仗,却每天早晚各向皇帝报捷一次,并为立功将士请求封赏。一个月后,清军主动退出关外,周延儒凯旋回京。据说,崇祯皇帝拉着他的手慰劳备至。
没有几天,周延儒谎报军情、欺蒙皇帝的报告便陆续送到了皇帝手中。鉴于周延儒的崇高地位,且长期任劳任怨为皇家服务,崇祯皇帝很给面子,只是将他罢免回家,还赏赐给他一百两白银的路费,他可以享受乘坐国家交通工具、免费在国家招待所中食宿的待遇。周延儒算是平安着陆了,他的儿子也为此大松了一口气。
谁知,有一天,一个可能和锦衣卫有些瓜葛的官员,有意无意地点拨皇帝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皇帝在最宠爱的田妃宫中,看到了一双制作得异常精美的绣花鞋。拿起来一看,那鞋上用金丝工整地绣着“周延儒敬献”五个字。当时,崇祯皇帝勃然震怒,将田妃呵斥了一通,吓得田妃连连叩头请罪。崇祯皇帝拂袖而去,此后,连续几个月不再理睬这小女子。经过点拨,皇帝想起了这件事,认定周延儒不但欺蒙自己,而且还犯有“通内”大罪。于是,立即命令锦衣卫将周延儒从家乡抓回京城,勒令自尽。当时,骆养性前去传旨兼验尸,他怕周延儒不死,还用一颗大铁钉钉进了前首相的脑门。与薛国观比较起来,周延儒还算是幸运的。因为皇帝当天就允许家属去收尸了。
据说,周延儒知道情况不好,临被捕时,将家中的珍宝细软全部堆在阁楼里,放火焚烧。史书记载说,由于里面有不少奇珍异宝,大火燃烧时,火焰都是五彩的。
有一次,皇帝和一个臣子聊天,谈起了周延儒。皇帝恨恨地说:“我就是恨他太使乖!”意思是说他恨周延儒太聪明、太乖巧。这位皇帝真的很难侍候。性情刚烈的袁崇焕他容不得,要杀死;性情乖巧的周延儒他也容不得,也要杀死。到周延儒死时的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我们的皇帝已经没有什么人可用了。
于是,皇帝在宫中下达了一项严厉的禁令,严禁宫中女眷们玩一种叫做“掉城”的游戏。这种游戏就是在一块正方形的布上划出一个“井”字形,分为九个方格,中间的一格为上营,四边的为中营,四角为下营。然后,在一定距离之外用银球往上抛,抛中上营受上赏,中营受中赏,下营受下赏。是宫中女眷们消遣漫漫长日的一个乐子而已。皇帝看到帝国的城池一个个落到大清和李自成们手中,便认定与这“掉城”游戏有关。遂下令胆敢再玩者严惩不贷。此时,已经没有人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这个帝国了。
大明崇祯十七年的元旦,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真正是个黑色的日子。
今天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建立民国后改的。以前元旦就是春节,春节就是元旦,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皇帝要在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朝贺。
谁知,崇祯十七年元旦一大早,从三、四点钟开始,北京城便刮起了大风霾。古人文雅,用的词也准确,大风霾显然比沙尘暴更像那么回事儿。史书记载说,是日凌晨开始,北京便狂风漫卷,“震屋扬沙,咫尺不见”。崇祯皇帝早早来到大殿,坐在那把龙椅上,等着群臣前来朝贺。谁知,上朝的钟声敲响后,久久看不到一个官员上朝。可能是风声太大,等在外面的官员们没有听见,误以为皇帝还没有起身。于是,皇帝命令再敲钟,不停地敲,并打开东西两侧大门。等了好大一阵,还是一个人影也不见。
大风霾(7)
大风霾,在古代的星相术士眼中,是边事刀兵大起的征象,乃大凶之兆。元旦吉日出现这种景象,在漫天狂风沙暴中,把皇帝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偌大的宫殿里,推想起来,朱由检的心可能会凉到了骨头中。为此占卜,占词曰:“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无福。”再占一卦,卦辞更糟,曰:“星入月中,国破君亡。”全都是大不吉之语,没有一句能够宽慰人心的。(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风变地震。)据说,崇祯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位长者给了他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有”字。崇祯皇帝拿给大家看,众人都说是大吉大利之兆,主“大有”、“富有天下”之意。后来,有一个会拆字解梦的人告诉他,这个字很不祥,因为“有”字拆开,就是“大不成大,明不成明”,表示大明残破不堪的意思。崇祯皇帝黯然失色,不过,据说他没有怪罪那个口无遮拦的家伙。此时此刻,假如他知道李自成正在西安城里为建立大顺国而忙碌的话,他心中的感受可能就真的不说也罢了。
当此时,李自成的势力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迅猛发展,出兵北京的计划正在落实之中。南方地区同样烽火连天。张献忠率大军由南昌南下,连续攻占长沙、衡州,江西、广西的许多地方也相继陷落。进入甲申年后,张献忠溯江西上,进入四川,击败了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著名女将军秦良玉,一举攻占了万县等地。
朱由检万般无奈。他焚香沐浴后祷告天地,请求神灵指示。结果,扶乩之后神仙的回答是:“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崇祯皇帝看后,默默无言。
正月初三,崇祯皇帝召来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官员,询问御寇之策。李明睿请他命所有人等回避,然后直截了当地建议,值此天下汹汹之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南迁。回到大明朝祖先开基创业的南京去。就当时的情形看,整个国家只有江浙一带还稍许平静一些。
朱由检沉思良久,说:“这件事关系过于重大,不可随便说出口。”然后,他用手向上指指天,意思是,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劝他当机立断,免得事到临头后悔莫及。朱由检说:“这事儿我早就想办了,可没有人赞助,所以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我很吻合,外边不愿意怎么办?此事重大,你务必保密,切不可轻易泄漏出去。否则,你的罪过不小。”
到此时为止,这南迁之议可能是朱由检唯一一个延缓大明帝国生机命脉的机会了。可惜,这位皇帝政治才能与个人品性上的重大缺陷又一次在这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作用。哲人曰:“性格即命运。”信哉斯言!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该人的性格与素质决定的。揆诸朱由检的一生,便是这句名言最好的、毋庸置疑的注释。他的品性表明,把自己吊死在景山下的那棵树上,可能是这位皇帝最恰当的出路。而大明帝国这朱家天下的命运,也由于有了这位皇帝,就此成为命中注定。
朱由检的皇后姓周,是一位端庄稳重的美貌女子。史书记载说,看到她的人,会“瞑眩不自持”,表明她的相貌可能十分光彩照人。她为朱由检生了三个儿子,二人的感情应该很不错。据说,这位周皇后自幼熟读经史,与崇祯皇帝很有共同语言。但她从不干预朝政,也不为自己的娘家人谋取什么私利。至此天下大乱之际,有一天,她特别委婉地对皇帝说:“我们在南京还有一个家呢。”没想到,那朱由检立刻声色俱厉地追问她是什么意思?追问她听谁说要南迁?吓得皇后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张嫣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皇后,是朱由检的皇寡嫂。这是明朝有名的贤后。她知书达理,对小叔子很好,曾经帮助朱由检度过了继位之初的困难时日。朱由检特别敬重自己的这位嫂子。然而,她反对南迁,认为这将损害皇帝小叔子的形象。朱由检听说后,马上怒气冲冲地前去质问张皇后,听谁说自己要南迁?张皇后知道事关人命,坚决不肯说出人名。崇祯皇帝再三逼问,最后,张皇后表示,如果皇帝一定不依不饶地逼问是谁说的话,自己可以自杀谢罪。朱由检这才悻悻作罢。
大风霾(8)
由此,给人造成了一个强烈的错觉,就是皇帝是坚决反对南迁的。诚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实际上,崇祯皇帝心里可能极度矛盾。一方面,他应该很清醒地知道,南京作为留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且有重兵驻守。在那里是有可能再图振作的。为此,他秘密命令在天津海边准备了两百艘海船和一千名精兵卫队,随时准备扬帆南行。另一方面,他特别害怕臣民认为自己怯懦,害怕丢面子。其中,可能也有害怕动摇民心的意思。为此,他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随着李自成大军日益逼近北京,李明睿再也无法沉默,他公开上书皇帝,建议立即南迁。崇祯皇帝犹豫不决。
几天后,相当于今天中纪委书记的左都御史李邦华建议,皇帝自己留在北京,让太子到南京监国。崇祯皇帝继续犹豫不决。
见此情景,李邦华再退一步,请皇帝将两位皇子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以便拱卫南北两京。崇祯皇帝还是犹豫不决。史书记载,皇帝“拿着奏疏,绕殿徘徊,一边读一边叹气”——仍然是犹豫不决。
刑部尚书徐石麒提醒大家:“倘若观望狐疑,导致想走也走不了的话,后果就不忍说了。”(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卷六,徐宝摩小纪。)
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位观点极端忠君爱国、特别慷慨激昂的官员,此人名叫光时亨。他上书皇帝,激烈弹劾李明睿。这一来,皇帝又犹豫了,在朝堂上,他一反私下的主张,慷慨激奋地宣布:“国君死社稷,正也,我下定决心了。”
李明睿不理那一套,再次上书,请求一天都不要耽搁,立即南迁。光时亨也更加激烈,指出“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许多大臣觉得皇帝好像也反对南迁,于是纷纷附议,请杀明睿以安天下。皇帝的表现则是在殿堂上,当着群臣的面,又一次说了许多颇动感情的、同样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话。退朝后,他却极度郁闷,懊恼透顶,对身边的近侍说:“光时亨真该死,我姑且饶他这一次。”这位总是在颠三倒四中杀伐决断的皇帝,偏偏在最需要决断的时候,变得毫无决断。而经过他十七年的杀伐荼毒,如今,他的身边遍布贪渎庸懦、投机取容之辈,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帮助他挽狂澜于既倒了。
时机就这样悄悄地滑走了。皇帝再也不会有下一次了。
李自成进北京后,李邦华等主张南迁的大臣或逃走,或自杀,坚不投降。偏偏是那位光时亨,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便投降了李自成。翻检史书,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场,似乎特别适宜这种官员繁衍生息。每到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这种人便会层出不穷。从来没有人在文化与制度的层面上探究一下,这个非常聪明、数千年以忠孝仁信、礼义廉耻为号召的民族,何以竟会如此?
史料显示,李自成包围北京之后,那位刑部尚书徐石麒所预言的情形出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曾经多次试图脱出危城,逃往南方,然“欲迁不得”,均没有如愿。最后,他只能在一个太监的陪伴下,走向景山下的那棵树,走向那令他的臣子所“不忍言”的结局。
这种情形虽然令人扼腕,然而,知道了上面的故事之后,大约没有人会反对,景山,真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应该去的地方。
在此前后发生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从西安到北京,约两千多华里。李自成在他进军北京的路上,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在山西代州西面的宁武关,他遭遇到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代州守将周遇吉杀掉前来劝降的使者,一面加强城防,一面出兵奇袭,在城内弹尽粮绝,城外绝无援兵的情势下,他退守宁武关,居然率兵连连重创李自成大军,李自成有四员骁将战死在这里,士兵阵亡者达一万多人,伤者无计其数。有史书记载说,后来,李自成率军开进北京时,队伍中有大量伤残者,据说,都是在代州—宁武关战役中负伤的。
最后,李自成凭借压倒优势的兵力,经过真正的殊死战,才终于打通了这座关口。周遇吉战死,他的家人全部殉国。这使李自成十分震惊。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到了这个时刻,大明朝居然还有如此坚强的捍卫者和忠诚无畏的战士。为此,他产生了返回陕西去的念头。因为,与这里比起来,前方许多险关要塞如大同、阳和、宣化、居庸,都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全部都有重兵防守,若是这样打下去,恐怕就剩不下多少人了。
大风霾(9)
正当李自成已经准备退兵回西安时,镇守大同和镇守宣化的大明帝国最高军事长官先后送来了请求投降的书信,李自成大喜过望。随后,阳和、居庸守军也开城投降。就这样,他真的如入无人之境地开到了北京城下。到北京城下之后,李自成感慨万千地说了一句话:“要是再有一个周遇吉,我就到不了这儿了。”
三月十六日,崇祯皇帝为了稳定人心,召见了三十三位考选官。皇帝询问他们“安人心、剿寇、生财足用”之计。史书记载说,召见中,皇帝忽而斟茶,忽而磨墨,忽而无缘无故地发笑,有些令人莫名其妙。中途,一个太监匆匆走来呈给皇帝一封密信。皇帝看后,脸色大变,随即起身离去。那封密信中报告说,昌平已经失守。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来到北京城下。早朝时,大臣们谁都不敢说话,有人站在那里只是默默流泪。崇祯皇帝显得有些神经质,时不时伏案写几个字,让边上的人看一眼,随即抹去,别的人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说他反复写的是“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此时此刻,他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这些臣子都是在他十七年执政岁月中,被他培养、训练成这副模样的。
三月十八日早朝,只有三个官员前来朝见皇帝。大约,众人已经知道皇帝在案子上写的字了,所以,大家谁也不敢来触皇帝的霉头。当日深夜,皇帝召来太子兄弟三人,亲手为三个儿子换上了破旧的衣服,为他们依次系紧衣带,叮嘱他们:“今天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