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剑煮雨录-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却很高。不管是写实还是荒诞幻想,都要以生活为基础。作为一个作者,你在创作之初就应该遵守以下几点——
西幻背景的里是没人会说汉式成语的。
汉初时没有乐不思蜀一说。
在‘正龙拍虎’这四字背后的典故没有为人所尽知之前,它还不能算是成语。
你可以指挥弟弟去消灭家中的苍蝇,但绝不要在话里加上‘草薙禽狝’这个成语——那会让他感到茫然。
大概是因为东方的古代人很少有用手搓油灯的习惯,所以他们没见过阿拉丁。
楚王喜欢龙渊、泰阿、工布,却没听说过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比干看来,‘狐狸的尾巴’做成围脖献给大王比较合适。
之前就强调过‘行文风格的统一’,所以,在使用成语、引用典故时,一定要考虑到典故的出处与时间,对比语言环境与时代背景,看它是否合适出现在文中。
至于辞藻的堆砌,运用到当中时通常是为了交代环境背景,抑或刻画些有别于俗人是高人雅士。就这点来说,你是否掌握着丰富的词汇量不是关键,是否能娴熟地使用各种写作手法也不是关键,要中之要是看辞藻堆砌得突兀与否。之前强调过‘行文风格的统一’,也强调多‘文中元素的统一’,更强调过‘文辞洗炼与笔触洗炼’,如果与这三点有冲突,那还是不要浪费时间琢磨锦绣词汇了。有些作者偏要借西方角色的嘴吟上段狗屁不通的‘文赋’来卖弄文采,真真是可笑,无怪招人打脸。
本文要说的是初涉长篇创作时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写到这里,基本上算是讲完了。有想尝试长篇创作的朋友,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无论你是要冲击大陆简体市场、电子版市场,还是要冲击台湾繁体出版市场,都必须处理好以上几点问题。虽然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没有多大助益,但起码能帮你确立个方向。这方向未必是捷径所在,可也绝不会将你引入歧路就是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奇花异草》()
A ,最快更新梅剑煮雨录最新章节!
奇花异草、毒花毒树
1:依米花
生长在非洲的戈壁滩上,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四个花瓣,一个花瓣一种颜色,红、黄、蓝、白,煞是娇艳绚丽。
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尤其让人们惋叹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的工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2:大蝎子草和火树麻
茎杆直径在2厘米左右,株高2。5米,主生长在低山沟雨林、石灰岩山雨林和其他灌林丛中。树火麻的茎杆有绿色和紫红色两种。这两种植物叶片很大,长、宽在10~25厘米之间,叶片轮廓呈五角形,基部心形,掌状深裂,边沿长有不规则锯齿。茎杆和绿叶上,有螫毛和绒毛生长。这两种植物的灼伤力比小荨麻强得多,既可灼伤人,也可灼伤畜。不论人畜接触都会产生火烧火燎之感,皮肤会立即红肿。树火麻的生物碱很毒,有文献记载,可使小孩致死。据被子树火麻灼伤过的人介绍,灼伤之后,只要在火上烤受伤部位,便可止痒止痛。
3:依兰香
世界上有名的”依兰--依兰”香精,就是用依兰香的鲜花作为原料提取的。 世纪60年代进行植物资源普查时,中国首次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 0多株依兰香老树,有的依兰香植株,粗大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依兰香的花朵,颜色淡黄,花瓣细长,尖端勾卷如菊花花瓣,只是形状没有菊花美丽。但花香独特,浓郁持久。花盛之时清香飘逸,老远便能闻到香味。若寨旁有依兰盛开,寨内也会芳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名贵的香花具有一种令蚊虫闻而生畏的特点,依兰开花时节,花树附近不见蚊飞,没有蚊咬。傣族妇女常将依兰鲜花采来,插于发际,戴于胸前,以其饰身防蚊。据说,竹楼上插上一枝依兰鲜花,室内的蚊虫便会被花香驱赶出
屋,夜间不挂帐子,也不会遭受蚊虫的叮咬。
4:藤泉
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里,有一种储水能力极强的藤本植物。这种植物能将根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储存在茎干之中,一段手臂般粗的藤条,可储水近百毫升,被人们称为藤泉。
密林中这种储水能力极强的野藤,属葡萄科巨型藤本植物,多生长在低山沟谷雨林或石灰山季雨林内。储水的老蔓粗壮扁平,宽厚之比为6:10。因形似扁担,学名也叫做扁担藤。
这种藤蔓长着许多卷须,那卷须遇草缠草,碰枝裹枝,攀爬在乔木林间。挂在林间的粗壮蔓,第年都要开一次花,结出许多与葡萄形状一模一样的浆果。果实成熟时,如颗颗金黄色的串珠,可惜味道太酸,难以食用。扁担藤绿叶又大又多,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地下的根须四处伸廷,占据大片泥土,拼命搜集水分满足枝叶对水的需要。为保证水分的快速输送,老蔓茎内分布着数以百计的输水”管道”,不论什么时候,”管道”内都存满根部送来的清水。斩断老蔓,断面上不仅可见密密麻麻的水孔,并有清水自孔内汩汩流出。熟知扁担藤有储水特性的猎人和林业工作者,在找不到泉水的时候,便砍断扁担藤的老蔓接水解渴。据饮过藤泉的人介绍,藤蔓内流出来的泉水虽谈不上甘美,但并没什么怪味,口渴时确实可以解渴。但那种水不能多饮,喝过了量会产生麻感,还会因此而中毒。
5: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树,是南蟹方热带雨林中的一种树脂极毒的高大乔木。这种毒木,当地傣族称它为”埋广”,学中叫箭毒木,是桑科见血封喉属乔木。
见血封喉树,植株高大,枝叶常绿,它和四薮木一样能发育高大的板根,但板根形状不如四薮木的壮观。这种毒木会开花结实,卵形红色肉质果实落地后便会生根发芽。树干上那层多纤维的厚皮内,含有丰富的乳白色树脂,树皮上经砍破,树脂便会溢出。从前,当地群众常取这种树脂,配制毒药,涂在弩箭上猎杀凶兽。据说,这种毒药一旦进入血液,野兽便会停止呼吸。毒性发作极快,有”上坡七步倒,平地八步亡,下坡九步死”之说。中了毒箭的野兽,只能奔跑七至九步便会倒地。
6:神秘果
神秘果,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浆果。这种浆果只有小粒咖啡般大小,果子成熟时呈橙红色。剥开果皮,只有一层薄薄的白色果肉,果核却显得很大。
神秘果是山榄科灌木,株高不过三米,灰色的树干上披一身青枝绿中叶,一年可开几次花,结几次果,多数季节都可见浆果挂于枝头。这种小果的神秘并不在于开花结果的几数多,也并非果味香甜。与其他水果相比,这不仅肉薄,入口咀嚼也没有香甜滋味。它的神秘在于可以使酸味食品变得甘甜。当你面对一堆酸得令人皱眉的柠檬时,只要预先把几颗成熟的神秘果放在嘴里咀嚼一会,极酸的柠檬入口以后便不觉得酸,反而会觉得甜。因此,人们在食用酸果时,只要先吃几颗神秘果,再酸的水果在口中也会变得甜美可口。据专家介绍,酸性食物中加入适量神秘果,食物中的酸味也会消失。
神秘果原产于西非热带地区,原产地居民常用它来调节食物味道,使隔餐的面包变得味美可口,让发酸得的棕榈酒和啤酒变甜。
7:贝叶
是柠榈科植物贝叶棕,古书上记载为贝多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物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以后,西域用于刻写经文的贝树随之传入。佛教信徒用于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是先采取鲜花叶,按一定的规格裁条,压平打捆,加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再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再用铁笔按行刻写。尔后在满字的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形成清晰离迹,再装订成册保存。用贝叶刻写的贝叶经书,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8:王莲
水生植物王莲,也是一种花色会起变化的花。原产南美非洲亚马逊河流域,是著名的水生庭院观赏植物。王莲的花形与荷花一样,但颜色与荷花不同。初放之日,花瓣逐片展开,散发出袭人芳香,颜色为乳白色。次日清晨,开放的花瓣重又成花苞,黄昏时再次展开,色泽从乳白变成深红色,花茎弯曲垂首,花瓣慢慢凋零,受过粉的花托弯垂入水,藏于清水之内。这种水生植物花美而香,叶巨而奇。王莲的叶片边沿直立,形如托盘。盘状巨叶的直径,一般在六七厘米左右,有些巨叶的直径还会超过一米粉。叶盘上放木板或玻璃,让婴儿躺在中间也不会下沉。
9:园艺奇葩-跳舞草
跳舞草又叫情草,无风自动草,属多年生木本豆科植物,喜阳光,当气温达到25度以上时,两枚小叶绕中间,大叶你来我往\白天不停,尤其是上午6-10点和下午3-7点特别是雨过天晴的时刻纵观全株,数十双叶片如情人双双拥抱。
10:七星海棠
花名。其叶与寻常海棠无异,花瓣紧贴枝干而生,花枝如铁,花瓣上有七个小小的黄点。其花的根茎花叶均剧毒无比,但不加炼制,便不会伤人。制成毒物后无色无臭,无影无踪,令人防不胜防,死者脸上还带着怡然的微笑。堪称天下毒物之王。毒手药王的师父从海外携归其种,但极难培植。药王的女弟子程灵素找到用酒浇灌的法门,终获成功。她将之溶于蜡烛之中,当蜡烛燃蟹烧时毒气放出,毒死了同门中欺师灭祖的逆徒。
11:女儿红
一种毒菌。外表看上去十分鲜艳,生长于极阴湿之地,属毒菌,人若是吃了,不出三五天,便会患一种怪病,这种病起初时倒也没什么,只不过觉得有些晕晕欲睡,精神恍惚,就好像得了相思病似的,除非每隔几个月能找到一种十分珍贵的植物恶婆草吃下去,否则这相思病就要越来越重,不出一年便一命呜呼。江小鱼为了救花无缺,严辞逼问伪君子江玉郎,江玉郎则以此要挟江小鱼吃下此种毒菌,江小鱼遇事义字当先,毫不犹豫地吃下这种毒菌。
12:龙结草
又名恨石或恨海石。毒蛇渡海化龙不成,以口舌之气喷石泄恨,千年方成。第一代渡海之蛇起自唐明皇时,共十余条,千余年来仍只有此数。据传,赤龙蛇过海即成龙,赤龙蛇当初身作浅黄色,过海时颜色渐深,到鬼岛已成深赤。赤龙蛇至鬼岛后无力前行,又不愿原路返回,化龙不成,便以口中之气喷石泄怨,千余年中,喷石不息,竟将岩石喷吐成蘑菇状,并附以毒汁,使之剧毒无比。人食之,可成百毒不侵之体,且可培养千年真气。千年的龙结草方可食之,不足千年,食之即丧命。
柳小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初涉小说创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A ,最快更新梅剑煮雨录最新章节!
初涉创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做事之前,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从事创作也不例外。所以我在罗列长篇创作注意事项之前要先说说心态问题。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于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段话很明确地定性了的价值——治身理家而已。和那些醒世、教世的圣人经传相比,是‘琐屑小道’。假若把至圣之人比作骄阳,那么充其量也就是折射出光芒的一道彩虹罢了。至此,你该明白:想要写出卖座的,首先要考虑的是故事性,而不是思想性。
‘合丛残小语’,杜撰结集,用笔下技巧换来果腹食粮——细看去,家更像是一个‘匠人’,而非专研经史的‘文人’。所以,即便在入行之后有了点成就,万不可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而若失败,也不要沮丧气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去想、去做,才能从粗手粗脚的学徒晋升为技艺精湛的巨匠。
谨以以上文字与从事创作的朋友共勉。
长篇的创作是个为时日久的过程。在动笔之初,首先要列好行文纲要,把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写下来,以免在隔日续写时出现情节偏离主线的情况。大纲是模糊的,具体到正文中,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在前面,随时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以目前主流商业为例,我在这里总结几条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一:文中元素的统一
之前说过,家的任务是‘合丛残小语’。对于一个功力深厚的作者来说,这种基础中的基础自然谈不上什么难度,各种桥段信手拈来、随意搭配,无不得心应手;而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作者来说,则常会将一些于全文基调不协调的元素也一并归纳到文中。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上的障碍,使得全文大大失色。
例如要写一部以西方中世纪社会为背景的,可作者却没有回避东方的姓氏名讳习惯,这样的文字又怎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呢?怪味豆不是谁都能吃得下去的。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姓名,包括语言习惯、地域命名习惯以及众角色的意识形态……等等,都必须符合设定的时代背景特色才行。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之处应广泛地收集资料,在做到基本了解之后才可以动笔; 如果是借用了古代东方社会背景的,那么在行文时就要注意回避一些舶来语和新兴词,否则难登大雅之堂。常有古体仙侠的主角大谈‘能量’,又或在对话中掺杂了西方翻译体的句式,我想象不到这种作者的编辑同志在阅稿时会是个什么脸色。
这是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即便是开着‘外挂’的穿越文也一样。一旦处理不好出于不同时代背景的元素,那么,待大浪淘沙之后,暮然回首,你写的东西已被淘汰深埋,作品也就此失去了位列类文体经典行列的机会。
二:视角的统一
1在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创作的时候,可借助主角之口直抒己见,又可大段地进行心理描写而不显突兀。这点是优势所在。然而这类创作毕竟视角狭隘,在进行长篇这种篇幅超过10万字以上的时,第一人称并不适用。市场上比较卖座的《邪气凛然》、《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就是很好的例子,两部原本不错的作品都因为视角混乱的问题出现了瑕疵,可见其难度之大。在我的印象里,完美地以第一人称视角行文的多以15万字以内,常见于国外翻译过来的作品,再就是一些杂志增刊所偏爱的中长篇作品。
使用第一人称时,书中配角的话只能通过‘我’转述,而配角的心理活动也只能借‘我’的 脑袋进行‘猜测’。
2用第三人称进行创作,虽然少了使用第一人称时的那种‘直抒胸臆’的畅快,但可凭借类如‘上帝视角’的优势来布局,通过对比、反衬来突出主角、丰满人物形象。第三人称视角在描写主、配角行为上不存在障碍,还可以无视空间距离转换场景;在心里活动的描写上要注意活动主体。我引用一个新人曾出现过的错误——
一边用手摸了摸自己挺着的肚子,不边摇着自己的还有些微微发晕的脑袋,牛满思前想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在家挑粪挑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