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

第205章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第205章

小说: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抛开孙川没日没夜的打拼、累了一身伤不谈,这家人日子算是还可以。
  有房有屋,家庭和睦,儿子儿媳恩爱,将来再生个小的,孙川和吴清这夫妻俩,便可以颐养天年了。
  然而,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噩耗降临,将这个小家冲撞到支离破碎。
  不仅仅是吴清家,香樟巷里,有许多人家,都被强行征兵、或者纳粮税——
  唯一的区别是,有人家的儿子、男人死了,有人家的暂时还活着。
  只要有当兵的来香樟巷,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谁家有男人又死了。
  孙川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会打铁,现在战时需要大量工匠,所以没有被拉去战场。
  吴清的那个儿媳,就比较惨了,新婚三个月,先是死了丈夫,后面亲爹也被强行征兵,亲娘伤心欲绝,没想开,直接一头栽进了金州河里。
  孙川和吴清夫妻都是厚道人。
  没有赶儿媳走,把她认作了女儿,一家人就这么苦苦相依为命。
  这天,孙川出去上工。
  儿媳在家浆洗,吴清则是出门去采买。
  最近盐价高的令人绝望,米价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涨。
  冬天来了,天气也越来越冷,吴清面无表情的出门,在心里盘算着,自己兜里的三十文钱,能买多少米。
  盐巴就算了,价格太高,实在吃不起。
  往日香樟巷里虽然冷清,可今日倒是奇怪,一个人也没有。
  吴清走出巷子,被巷子口热闹的场景吓了一跳。
  “老板,我要二两盐巴!”
  “我要三两!”
  “别挤别挤,我先来的。”
  “往前走,崇明巷的米价也降了,说是新皇登基以后,把国库里的粮食拿出来救市。具体我也不太懂,反正现在米、盐的价格都恢复正常了。”
  百姓们脸上都带着不可思议的振奋,争相买盐。
  二十五文一斤盐,谁听了不激动?
  因为就在几天前,盐的价格足足在五百文一斤啊!
  而就是今天早上一觉睡醒,一个令无数百姓幸福到晕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金州城。
  盐价、粮价恢复正常了!
  朝廷不再控盐,各大原本被勒令关停的盐铺纷纷开门,粮铺的米,也回落到了先前的价格。
  吴清简直不敢相信。
  她呆愣片刻,随后脸上浮现出了自儿子死后的第一抹笑容。可笑着笑着又忍不住开始红着眼睛哭,一边哭,一边去排队买盐巴。
  盐铺的老板在劝说百姓:“大家不要争抢,都能买到的。朝廷不再控盐了,新皇陛下把国库里的盐都发放出来,据说马上还会派遣人去东南沿海调盐。”
  吴清不知道新皇陛下长什么模样。
  可这一刻,她真的发自内心在感激这位陛下——至少这一个皇帝,比上一个好。
  因为盐价降了,吴清一咬牙,把带来的三十文钱,全都买了盐。
  她拎着盐往家走,路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人们脸上都带着兴奋笑意,都在谈论米、盐降价的事情。
  成贤坊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吴清一路小跑着回家,准备把盐放家里,再带点钱,去买米。
  趁着价格低了,多买点!
  可这刚到家门外,她脸色便有些发白。
  因为几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刚好敲开了她家的门,儿媳吓的脸色比她还白。
  现在老百姓谁不知道,士兵上门,就代表着家里男人战死了——不对啊,她儿子已经死了,男人在打铁上工,家里没有其余男人,战哪门子的死?
  心里这么想着,吴清快速回家,将儿媳护在身后,警惕的看着这几个士兵:“几位官爷,你们要做什么?!”
  为首那士兵客气问道:“敢问这里可是孙满的家?”
  孙满,便是吴清的儿子。
  骤然听见去世儿子的名字,吴清心脏一痛,神情更加冰冷:“是。”
  “是这里便好,我们没走错。户部的大人们最近正在严查贪墨,你家儿子的抚恤金,本来应该是七百文,但却被克扣到一百文,这六百文,我们给你送来了。另外再给你七百文,是因为新皇陛下认为前朝的抚恤金太少,额外给予的补贴。”
  士兵松了口气,随后怜悯的看了眼前这两位妇人,温声道:“还有,你家里有个厉害的手艺铁匠,应该马上会被委以重任,炼钢厂里招工,给你家多贴补了一个名额,清理工你们能做吗,就是护理机器,打扫灰尘之类的,活儿稍微有点脏乱辛苦,月钱是六百文。若是会厨艺,也可以分去食堂做厨娘,这个月钱稍微少点,是五百文。”
  本来还一脸警惕的吴清和儿媳惊呆了。
  吴清接过士兵送来的一两三钱银子,整个人都没反应过来。
  等士兵又问了几遍,她才抽噎着说道:“厨娘,我们做厨娘!家里的儿媳会一些手艺,人也勤快,能干这个活儿。”
  吴清的儿媳闻言一脸感激。
  婆母这是担心她吃苦,特地给她安排个轻松、还能安身立命的活儿呢。
  等士兵们走了,婆媳俩仍旧觉得晕晕乎乎,如置身梦中。
  等吴清一出去打听,才知道,原来不仅她们香樟巷,成贤坊,甚至整个金州城,战死的家属都陆续收到补贴,盐价、粮价都降了下来。
  成贤坊位置稍微偏僻,消息比较闭塞些,据说临近行宫那边的坊,百姓们都已经高兴疯了。
  吴清愣声问道:“为啥?因为盐、米降价了吗?”
  巷子里的邻居手舞足蹈,表情激动的涨红:“可不止是因为盐、米降价!还因为新皇陛下要开办什么炼钢厂、农具厂之类的——总之,听说这次招工足足招至少一万五千人呢!对了,你家男人可是打铁的好手,这下你家要发达啦。”
  足足招一万五千人!
  吴清嘴巴张得老大,随后反应过来,刚才那士兵登门,确实说因为她家有个铁匠马上会被委以重任,所以给了她家一个招工名额!
  盐价、米价回落,家里还多了一个挣钱的人,难道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吴清心脏砰砰砰跳动,有点小心翼翼的期待,又不敢太过期待。
  可,今天所有的好消息,都是因为那位新登基的陛下。
  于是,向来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吴清,生平第二次没忍住,问道:“咱们这位新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
  这个问题,今日的金州百姓们,都会给出答案——
  新皇陛下是个好皇帝啊!
  今日一大早,行宫外张贴了足足十几张告示!
  而这些告示,除了在行宫大殿外张贴,还在金州各个坊、以及朝廷六部陆续张贴。
  “金州的盐、米价格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价格。”
  “今年战死的士兵,抚恤金若是被贪墨,都可以去兵部检举。”
  “洛州遭遇粮荒,朝廷决定赈灾八万石粮,征兆百姓帮忙运粮,运粮者给予六百文的报酬。”
  “朝廷马上要开办六个大型冶钢厂,两个大型农具厂,以及四个兵工厂,共计招工……娘嘞,足足一万五千到一万八千人!”
  “冶钢厂招人最多,从铁铸工,到铁水转运工,转炉工,渣运工,水泵工等等,月钱最低在四百文,最高甚至能有一两二钱!”
  “吓,招这么多人?是真的吗?”
  “是真的,是真的!原本空缺出来的南军营你们知道吧,今天已经宣布改成江国第一炼钢厂了。听说厂子里面有个大家伙,不用人推,自己就会炼钢!”
  “净胡扯,不用人推,哪里来的力气炼钢!”
  “感谢陛下,感谢陛下啊!”
  “咱们赶紧去报名,有活儿干,有钱拿,日子才能过下去啊。”
  整个金州,足足九十万人口。
  最近因为战争,因为高额的粮税,盐价,强行征兵等等,被磋磨的整个州城都一片凄惨。
  直到今日,这个州城,活了过来!
  无数百姓走上街头,兴奋的打探着招工的消息,脸上尽是振奋。
  甚至有百姓自发在行宫外下跪,嚎啕大哭着感谢皇帝陛下。
  临近冬天,寒风呼啸。
  但金州城里的百姓,心头却尽是火热。
  行宫里。
  陈庚年坐在案桌前,正在批阅奏折。
  两万石粮食已经开始发放金州……裴宝来在整兵,即将出发永州……邵安在带着工部的人大批量制造蒸汽机,建造冶钢厂……兵部的李泉在排查贪墨,并且准备制造热武器……户部的孙成把粮食发放安排的井井有条,足足一万五千人的大招工,也没能难倒他。
  整个六部都被这几位优秀的年轻人震惊到瞠目。
  看着这些折子上的内容,陈庚年轻叹了口气。
  当皇帝,和当县令,是两码事。
  以前在江县,他推行某项政策,江县很小,一切变化都能看在眼里。
  可现在,政策推行下去,返回到他这里的,只有奏折,和简洁的工作进度。
  所有人都恭敬的叫他‘陛下’,跪下行礼,话只捡好听的说,折子写的一个比一个漂亮。
  怪不得皇帝被叫做孤家寡人呢。
  坐上这个位置以后,怕是连句真正的实话都听不到了。
  他甚至不知道,金州城这次‘大改革’推进到具体哪一步,百姓们对此反应如何,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提升。
  陈庚年觉得这样子不行。
  他丢下手中的折子站起来,喊道:“三福,随朕出宫,换上常服,去冶钢厂瞧瞧。”
  老太监三福已经习惯了陛下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低眉顺眼的跟上。
  神机营的人,则是同样换上常服,悄无声息的追随在皇帝周围,时刻守护着。
  …
  说起来,自从登基后,陈庚年疲于政务,还没有真正逛过金州城。
  如今这么一番闲逛,竟然也觉得挺悠闲。
  路上的百姓都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
  在谈论着这次大招工,谈论着降价的米、盐,偶尔也会大声感激皇帝陛下。
  没有人知道,年轻的皇帝陛下,正从他们身边悄悄走过。
  他的袖子里藏着一本扎好的空白书,封皮上写着简单粗暴的标题——皇帝的日记。
  金州太大了,百姓众多。
  陈庚年不想坐在宫殿里,看那些数字折子,他决定找一些‘百姓标本’,用皇帝的视角,从各行各业打开这次金州的变革。
  道理很简单——
  如果一个最最普通的金州百姓日子越过越好,那么就足以说明,大时代变革的新浪潮,推进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把幸福‘砸’向了他们。
  南军营。
  这里曾经住着大量的士兵,后来金州军大败,许多士兵身死,南军营便空了出来。
  自今日起,这里正式更改为‘江国第一炼钢厂’。
  先前负责冶炼的一些铁匠师傅们,则是被统一安置来这里,负责当质检工、技术指导工。
  除此之外,还有其余大量的职位在等着百姓们填补。
  “是在这里报名吗?”
  “老天爷啊,感谢陛下,感谢朝廷,终于能有个让人活命的机会了。”
  “大人,我以前干过打铁,我也能吃苦!”
  今日,凄惨清冷的南军营一片热火朝天,无数百姓激动着来报名。
  孙川也来了。
  他打了一上午的铁,中午的时候实在太疲惫,没忍住睡了会儿。结果醒来以后,其余铁匠都不在了,到处打听一番,他才知道,原来南军营在招铁匠,他们都被安排去了那边。
  以孙川的资历和技术,能被安排进冶钢厂做‘质检师傅’,一个月八百文呢!
  孙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一路呼哧呼哧赶来南军营,被这里热闹拥挤的状况吓了一跳,只能无措的看着。
  但为了自己八百文的月薪工作,他还是鼓足勇气,向旁边一个路人问道:“你好,请问铁匠师傅在哪里报名?”
  那人自己在忙着打听报名的事情呢,不耐烦的来了句‘不知道’。
  倒是旁边一个年轻人被惊动,回头笑道:“大哥,你是铁匠啊?快去前面左转,有个快速通道,铁匠师傅可以优先进去的。”
  这人很年轻,模样俊朗,笑容也和善。
  孙川莫名想到了自己死去的儿子。
  他心中一痛,但还是赶紧憨笑着道谢:“多谢小兄弟啊。”
  他是铁匠师傅,有技术,工作年限也高。因此很快便被录取,获得了八百文的工作,还被邀请去冶钢厂里‘观摩机器’。
  孙川不知道的是。
  他报名时候填写的资料,被冶钢厂的人悄然送去了刚才给他指路的那个年轻人手里。
  孙川,金州人,37岁。
  二十年冶炼打铁经验,人憨厚,肯吃苦,常年被腰疼困扰。在香樟巷里有一处房屋,和妻子育有一子,死于战乱。
  家里的妻子吴清失业在家,还有个儿媳。
  陈庚年看完以后,沉默了。
  这寥寥几页纸,就写满了一个普通百姓悲惨、真实、心酸无奈的一生。
  “陛下,可还要去详查此人?”
  三福太监问道。
  陈庚年摆摆手:“不必,朕只是做个追踪记录,你们不要去打扰普通百姓的生活。”
  稍晚一些的时候。
  孙川从冶钢厂里出来,整个人的表情都带着某种激动和震撼。
  再加上因为获得了‘高薪工作’,他出去以后,难得阔绰一把,买了两条肥鱼。
  妻子和儿子都喜欢吃这鱼。
  也是巧了,回去的路上,他又遇见了那个年轻人。
  孙川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鱼,想到了死去的儿子,于是憨笑着热情给那年轻人递过去一条:“小兄弟,多亏了你啊,我没有错过报名时间,拿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鱼,送给你。”
  他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是尊贵的皇帝,什么都不缺。
  但这一条鱼,已经是他能拿出来的好东西了,若非想到自己死去的儿子,他或许都不舍得送。
  “谢谢大哥,我给你——”
  陈庚年接过那鱼,准备掏钱,突然却面露尴尬。
  孙川了然,摆摆手,憨笑着走了。
  年轻的少年郎,总是会拮据一些。
  回去以后,他和妻子一碰面,才得知,米啊、盐啊都在降价,整个金州到处都在招工,他们家里还送来了一两多的抚恤金,儿媳也找到了工作。
  孙川那叫一个开心啊。
  一家人已经很久没这么舒畅过了,儿媳手脚麻利的把鱼炖了,三人坐上桌吃饭。
  似乎是想到了儿子,吴清又忍不住抹眼泪。
  孙川为了给妻子转移注意力,开始夸张且激动的说自己白天在冶钢厂里的见闻:“自己会动,那机器,嘎吱嘎吱就动了!我当时都看傻了!以后炼钢,再也不用辛苦劳累啦。我这腰伤,也能好转。工匠们都在说,日子要变了!以后的金州,肯定会越变越好,老百姓们都能吃饱饭,不愁没有工作!新皇帝,是个好皇帝啊!”
  吴清听的不是很懂,只当他在开玩笑,嗔怪道:“瞎说什么呢,吃鱼吧,都要凉了。”
  一家三口默默吃鱼,谁都没再吭声。
  虽然仍旧沉溺在亲人离世的伤痛里,但家里的氛围,明显松和许多。
  而今日,更多金州的百姓家里,都在振奋开怀。
  他们兴奋于找到了可以糊口的工作。
  却并不知道,时代的浪潮已经拍打下来,接下来只要稍微努力一把,就能乘风而上。
  遥远的行宫里。
  皇帝陛下今晚的晚餐,是一条鱼。
  吃完饭后,他坐在案台上,眉眼松懈的写日记。
  建安元年,十二月三日,冬。
  朕遇见了一个叫做孙川的铁匠,他送了朕一条鱼。
  很好吃。
  但他不知道的是,朕当时荷包里有钱,却故意没拿出来。
  因为朕在没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