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请给五星好评-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翠翠点头,她含笑看着刘如默,道:“我们这样吃喝都不用的,怎么会要用钱呢。”
刘如默没了言语。
“还有那个王秀才,你待得那家学堂,都是我安排的。”翠翠道:“刘夫子,你其实不适合教书,还是好好向学吧。”
刘如默辞了学堂教书先生的事,他去的时候,发现王秀才也不再在学堂做事了。
这是翠翠许给王秀才说动他的好处。
刘如默想,要是以前,他一定觉得王秀才这么做是有辱斯文,能为钱财所动,以后当了官估计也是个贪官。
可是现在,他居然有些理解王秀才了。
视金钱为粪土并不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
他的父亲去世的早,给他和他母亲留下了一小笔银钱。
可是因为他父亲是个清官的缘由,村里的人对他们母子都极其友善,就像村里的教书先生,明知他家并不缺钱,却还是会免费给他教书。
刘如默从小是吃百家米长大的,村里人对他好,是因为对他父亲极为敬重,他和他母亲其实是沾了他父亲的光。
他一直是以他父亲为榜样的。
要是以前,别人遇到难题,他会尽绵薄之力相助,可是现在
他希望自己能早日考取功名,当了官后造福一方百姓。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顺利考取功名。
以后,要守住自己的心,当个清官。
刘如默去了省城的书院念书。
他手上的银钱够他安心在书院念十年书的了。
书院里的气氛很好,他认识了许多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书院,他碰到了王秀才。
王秀才看到他只是点头一笑,再见面也只是微笑寒暄的交情,两人再无深谈。
也许这样是最好的。
刘如默并没有太多的失落感,因为他在书院已经有了不少好友,而且书院里的先生也很看重他,经常赞扬他的文章。
刘如默觉得自己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来到了萃林书院。在这里,他恍如新生。
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想起落霞村那间小屋,还有小屋旁隔壁住着的另一个女子。
他只记得,第一次见到那画中人时,那瞬间的震撼和惊艳,可是后来,他再记不清她的容貌。
每次见过面后回想她的容貌,他都是代入画中人的脸的,可是画纸终和真人有出入。
而如今,他连画的样子都记不太清楚。
第四百六十六章 画中仙(十二)
省城离落霞村有不少的路,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和减少路上的花费,刘如默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回一次家。
在省城待了快一年,他只归家了三次,可是三次都没看到翠翠。
第一次第二次的时候,他想着也许翠翠会来找他了,又想着,她来不来找他是她的事,他何必多想。
第三次的时候,刘如默主动去找了翠翠。
他想,他有很多话要对翠翠说,翠翠不来找他,他就去找翠翠。
这近一年的时光里,他已经知晓了去书院的好处,明白了翠翠的苦心。
他想,翠翠这么做的确是为他好,他应该和她道谢。
陈旧的木门被他敲了好几下,刘如默终于有些不耐烦了。
这门其实并没有在内锁上,所以刘如默轻轻一推,门就开了。
可是进了和他家构造差不多的院子,刘如默才意识到,翠翠可能离开很久了。
大堂和房间处的门都已上锁,院中荒草丛生,一看就是久无人打理的样子。
翠翠离开这儿了吗
刘如默想问其他人,却发现她这房子附近唯一的住家只有他。
落霞村很大,很多人家之间都隔了不少的路,他的家和隔壁那一家原本是关系极好的兄弟,两人分家不分户,所以房子离得近。
而他们家到其他地方,还有一条小陡坡,所以这一带没有其他住家。
刘如默忽然意识到,他和翠翠住的这么近,其实是极为暧昧的。
只是当时他没有那么多想法。
一开始翠翠住在他家隔壁,他是有些害怕,生怕她使出什么诡异的法子害了他的性命。
时间久了,他又觉得翠翠有些独特,她说的话在他听来有些离经叛道可是却无理可辩。
再到后来
他心思都在读书上,和翠翠交集越来越少。
她和书上那些妖精鬼怪都不一样。
刘如默想,他和她住的这般近,总让人想到风花雪月一类的事。
可是他没有想,其他人也没想。
翠翠的长相应该是很好很好的,可是她住在他家隔壁,村里几乎无人知晓。
现在,他想要问一问他隔壁住的女子去哪儿了,都无处可问。
翠翠不见了,刘如默虽然有些遗憾,但没有到处找寻她。
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这个画中出来的人只是偶尔会出现在他脑海中,可是很快又被之乎者也代替。
王秀才说的对,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看看外面的大天地。
在书院,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关爱他的师长,足够他忘怀一切。
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不负此生。
那一年乡试刘如默考中了举人。
他一点都不讶异,坦然的接受着众人的恭贺。
要是以前,他是不敢这么想的。
因为他十八岁那年才过了童子试,二十岁那年就是三年一次的乡试,两年多的时光,由一个秀才变身成为举人老爷,一次就靠得想要的功名,实在有些难度。
就是童子试,他也是考了四五次的。
如今
考中举人之后,刘如默拜别了萃林书院里的朋友和老师。
这里有他的良师益友,在这里的时光,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只是如今,他已经不适合继续在萃林书院待下去了。
他希望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登高才能看远。
他需要去一个更适合他的地方继续学习。
他的恩师们得知了他的打算,纷纷鼓励他出去求学,有的还说可以替刘如默写推荐信,让他临羡书院求学。
刘如默也的确有继续向学的打算,只是他想先休整一段时日。
可是他回到落霞村之后,就不断有人找来。
附近村落的乡绅还有县里其他官员的邀请,他们都想见一见他这个新举人。
其实应该他主动去拜访这些人的。
刘如默心里有了这样的认知,可是他又想,如果没有这些请柬贺礼,他未必真的会去见这些人。
中举之后,很多乡绅说要把田地挂在刘如默名下,并和刘如默说好每亩地每年该给他多少银钱。
刘如默欣然接受了。
他需要去京城求学,原有的那些银钱不太够他的花销。
这是一种官府默认的纳财手段,他应该合理利用。
很多乡绅见他是来和他挂田地一事,还有一部分乡绅存了其他的心思。
他们想给他说亲。
说的大多是自己的女儿或者是侄女。
还有的乡绅,直接把画像送到了他的家。
不知道这画里的小姐们,会不会从画中出来。
要是这样的话,可不有两位一样的小姐了。
看着这些画像,刘如默只是淡淡一笑,然后将它们收好全放在了木箱深处。
他现在无心娶妻,只想求学。
举人只是他走出的第一步,他还要继续参加后年的会试,想着以后的前程。
时间对他而言,已经不多。
将名下的田地去官府办好手续后,刘如默就带着那些银钱去了京城。
有恩师的举荐信,又是新进举人身份,他很容易就进了临羡书院。
临羡书院里的子弟大多非富即贵,刘如默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不是有了恩师的举荐信还有他举人的身份,他根本认识不了这些人。
他们也埋头苦读,认真写文章虚心请教,可是离开书院后,他们过着与寒窗苦读时截然不同的生活。
其实临羡书院的环境已经不错了,但在这里读书,对这些达官贵人之子来说就是在吃苦。
因为他们在家仆佣成群,都是被伺候的,在这儿,很多事他们得亲力亲为。
他们的父母或者叔伯不是京中的官员,就是其他地方的大官,和朝廷中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刘如默前两年才知道他是和一群读书人在抢功名,现在才知道,他到底是和怎样的一群读书人抢功名。
就如王秀才所说,之前的考试只是筛选。
一层又一层的考试,足够把那些出身贫寒却不够努力的读书人摈弃在外,过于迂腐的读书人也很难跳过那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而他们被自身处境所局限,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在何方,一叶障目足以让人寸步难行。
第四百六十七章 画中仙(十三)
一开始在临羡书院,刘如默是默默无闻,极其普通的。
有一段时间,他一度觉得前途渺茫,觉得自己后年能过会试的可能性极其小。
看着那些成群结伴的书生,刘如默心里产生了一种落差感。
他努力想要融入到那些书生中去,可是其他书生倒是客气友善,可是客气中总带着些许疏离。
他本就是从小村落来的,又没有什么身家背景,要引人注意实在太难。
就在刘如默百般质疑自己的人生时,书院有书生和他说,有一个姑娘找他。
刘如默想,在京城他并不认识什么姑娘,可能是那个书生听错了。
可是那个书生说,那个姑娘点名就是找他。
刘如默问那个姑娘的样貌,那书生说那姑娘蒙着面,看不清模样。
话是这么说,可是书生眼里却充满艳羡,好像特别羡慕他有这样的姑娘来找。
刘如默还是出去见那找他的姑娘了。
那一袭素衣的女子虽然蒙着面,但刘如默还是认出她是谁来。
这是翠翠。
翠翠会来临羡书院找他,这是他从未想过的事。
当年在萃林书院,他就一次都没见过翠翠。
有书生好奇的探出头看着他和翠翠。
刘如默想了想,还是带着翠翠去隐蔽处说话。
翠翠样貌好,即使蒙了面,也能看出她是个美人。
想到这儿,刘如默又笑了。
他从未记住过翠翠的样貌,只知道她很美,想来她是施了什么术法的。
就是不把她拉到隐蔽处,她也不会有太多危险。
因为她的样貌看过就忘,根本很难记住,他把她带到隐蔽处根本是多此一举,反而让人徒增遐想。
刘如默在那儿胡思乱想的时候,翠翠却从袖中掏出一只精致的大荷包递给了他。
刘如默好奇的接过,捏了捏后,发现荷包中的东西是一粒一粒的。
刘如默打开荷包一看,只见荷包中都是珍珠。
每颗竟有大拇指般大小。
刘如默急忙把装着明珠的荷包还给翠翠,翠翠却硬是把荷包塞还给刘如默。
“这些珍珠对我无用。”翠翠对刘如默道:“也许有朝一日你能用到。”
“在下一个读书人,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刘如默道:“姑娘还是将这些珍珠带回吧。”
翠翠却说,不是珍珠对刘如默无用,而是刘如默无用。
临羡书院应该是刘如默施展抱负的平台,而不该是埋没他才华的厚土。
“要知道到了这个书院是这样的境地,公子不如一直留在萃林书院,反而来得清净。”翠翠道:“至少心思还在念书上,到时候奋力一搏,也有考取的可能。”
刘如默想,的确是这样的。
来到临羡书院后,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废了。
看到的遇到的不同,想的也不同。
可是真要他离开临羡书院回去萃林书院,他又不甘心。
因为他知道,留在临羡书院的益处,是远远大过回萃林书院的。
只要他真的融入这个书院氛围。
可是他做不到。
又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尝试着去做。
翠翠和刘如默说了不少的话,她边说边信步走着,刘如默连她脸上的面纱是什么时候摘掉的都不甚清楚。
等到话说的差不多的时候,刘如默看向翠翠那张精致的脸,弯弯的眉眼比画中人来得更加生动俏皮。
“看够了吗”翠翠这般问刘如默。
刘如默看着眉眼含笑的翠翠,忍不住道:“我迟早还是会忘了你的模样吧。”
翠翠并没有否认。
“既然这样,我多看一会儿应该没什么关系。”刘如默道:“反正迟早会忘记。”
“多读了几年书,和以前的确大不相同。”翠翠道:“要是以前,你根本不敢和我说这样的话。”
刘如默送走了翠翠,那袋子明珠他还是收下了。
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不用到那袋明珠。
不然真的应了翠翠那句话,他真的没有用。
翠翠来过之后,很多书生向刘如默打探,来见他那位姑娘和他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如默只说是他表妹,这次来京城探亲,顺路来看看他。
开始有人约刘如默出去喝酒,旁敲侧击的问他这个“表妹”的事。
刘如默应了邀约。
喝了几次酒后,那些书生没问出太多关于刘如默表妹的事,却和刘如默做了好友。
因为他们觉得,刘如默那蒙着脸的表妹虽然长得好,但刘如默这个人更加有意思。
这个刘如默,也是有几分真才实学的。
刘如默在临羡书院小有名气,是从学院长拿起他的文章细读之后夸他日后必有大作为开始。
那日先生临场出了个道与忧民的试题,让他们当初写下文章,当刘如默奋笔疾书的时候,书院院长进来了。
他走到刘如默的身边,俯身看了会儿他写的文章,看到后来,竟夺下刘如默的笔,捧起他的文章细读,他说刘如默文章写的好,又很有自己的想法。
书院院长对刘如默似乎格外垂青,他经常让刘如默带着文章来找他,他亲自给刘如默批阅并修改。
如此几次后,书院里都传刘如默极其有文采,他的文章大家争相借阅。
弄得刘如默想要把文章写的含糊些,都不好意思。
其实刘如默并不觉得那日写的文章到底有多好,只是它能被书院院长认可,自有它的可取之处。
刘如默的名气渐渐传出临羡书院,他开始在京城小有名气。
他也不恃才自傲,除了写文章学习之外,有时也会跟着同窗参加一些诗会,多认识一些人。
这一年会试,刘如默中了探花,所有同窗好友都向他恭贺。
二十二岁的探花,丰神俊秀,风姿将四十多岁的状元和五十多岁的榜眼都压了下去。
皇帝在御花园赐宴,招待那些新的门生,前三甲得到了皇帝赏赐的御酒。
状元和榜眼的酒都是皇后亲自递过的,探花郎的酒却由皇后身边那个穿着鹅黄色衣裳的女子亲自递过。
刘如默看着那弯起的眉眼,一时间忘了接过酒谢恩。
画中人的眉眼嘴鼻和眼前的人重合在一起,他从未想过,她穿上华服是这样的好看。
这一次,他觉得她的样貌格外清晰,他想,他再也不会忘记她的样子了。
第四百六十八章 画中仙(十四)
有人提醒刘如默,要谢过安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