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种田打败天灾-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们刚把鸭肉连汤带水一起倒进架在火炉上的铜制汤锅里,叶母就端着几个木盆进来了,里面是各种洗净切块的素菜,包括冬瓜片,嫩豆腐,竹笋,竹菇和竹荪等。
叶家人围在炕桌旁边涮锅子边聊天。
汤锅里微微飘着几个辣椒,叶瑜夹起一块竹荪放进嘴里,原本不起眼的它吸满汤汁变得脆爽,咬开的时候又有鲜香在嘴里迸发。
竹荪通常一碰就碎,但晒干之后就能保存很久,只要注意不压着它,一直到下次再拿出来都是好的。
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吃一口热气腾腾的锅子实在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叶老二吸溜一口粉条,跟他爹商量道:“爹,咱们家不如请人打一口井,日后吃水就不用去河边打了。”
他们家曾经请人看过,院子底下是有地下水的,打一口井却是绰绰有余。
叶老头却没同意,“何必要打井,咱村离柳河不过几步路的脚程,废那钱作甚。”
可叶瑜也挺想在院子里打个井的,一来井水总比河水干净,就算他们家取水时特意往上游走了走,但是也没到河的尽头,河水不可避免混杂了些不该有的,必须烧开才能喝。
二来听长辈们说,他们这儿有一段日子闹过旱灾,河都干涸了,如果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有一口井总会好一些。
三来就是夏天快到了,井里温度会比其他地方凉快得多,要是有些没吃完的食物可以用篮子吊在井里,多少有些保鲜的功效,再加上井水凉沁沁的,很好做夏日里常吃的冷淘。
这一二三点一列出来,叶瑜就说服了他爷爷,直接拍板,让叶老二回头去找个打井师傅过来。
老鸭锅吃到最后,叶母往里边下了一把粗面条,面条吸汤且入味,一人一小碗刚好吃得干干净净。
叶瑜吃完后叹口气,摸着微鼓的肚子,意犹未尽地舔舔唇珠。
叶母一看就知道自己儿子喜欢吃这顿饭,她在心里记下,想着日后可以多做些。
等到雨停,叶老二便出了门,他们这几个村子因为临近柳河,所以不兴打井,但旁边有些没有河流流经的村子,几乎人人都是打井的好手,请他们上门打井也不需要耗费什么钱财,只需要自己把东西准备好,等打好井看着给他们些报酬就好。
叶老二可算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没过几天就和离着县城老远的一个村子里的两个村民说好了,他们俩闲时会来叶家帮忙打井,只需要叶家包一顿午饭,至于报酬一人只要了一两银子。
他本想去县城买辘轳,辘轳一般是由一只摇把,一个滚桶,一个条井绳,一个长轴,两个支架组成,这玩意的本质就是一种木质的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工具,不算是很精细,但没点手艺的还真做不成。1;
然而那两个雇来的村民却说:“还有井桡,这两样东西不用去县城买,咱们村人人都会做,不如一起委托给我们。”
两个村民是一家的堂兄弟,都姓冯。
叶老二一听也没什么意见,两方便订下契约,约定从明日开始打井。
冯家两兄弟选中了院子西边一块地,冯大哥指着说:“你看这地上杂草跟别的地方相比,生长的如此茂密,下面肯定有地下水,估计挖几天就能出水。”
等确定了打井的地点,他们就开始用蝴蝶锥往下挖,挖出来的土扔进泥斗里,装满后拉出来倒在墙边,这些土依旧有用,可以垒成土墙或者土炕。
叶瑜瞧着他们家这地下水并不深,约莫只挖了十几米的样子便出了水,接下来叶老二和冯家兄弟一起用制作好的井桡加固井壁,再用重锤将其夯实,这可是个大工程,花费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
不过把最困难的地方做完,接下来就简单得多,只需要在井边用石头围成六边形的围栏,把辘轳装好,井绳下坠着一个木桶,摇动把手把木桶浸入水中,再提起来的时候就能取上水来。
他们俩打井的手艺是真不错,黄老太到他们家来参观的时候更是赞不绝口,“你们家是在哪儿找来的井匠,我家也准备打个井,回头介绍给我呗。”
叶老太点点头,应道:“行,他们村离县城比较远,家家户户都贫穷,要的报酬也不多。”
比起距离县城更近的村落来说,离得越远就越贫穷,毕竟消息不灵通,只有货郎会时不时带些针头线脑到那些村子里,偶尔说一说外头的情况,至于村子里的产出只能盼着收货的商人过来,就算压价压得再狠,他们也没办法。
黄老太尝了一口舀上来的井水,“生喝味道都不错,咱们从柳河抬来的水可没这么好喝,不烧开了容易闹肚子。”
这井水生喝别有一番清甜甘洌。
叶老太也跟着喝了一口野茶水,放下杯子后,开口问:“吴家大娘的婚事定在什么时候?”
“得过了春耕,怎么说也得到五月末了。”
春耕期间家家户户都在忙,哪有功夫办酒?
“我想着招娣嫁过去的那户人家跟我家二儿媳还有些亲戚关系,回头办酒我家老二可得多帮衬着些。”
叶老太对吴家四个女孩观感都不错,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要脱离苦海,她可不是得替她高兴?
黄老太倒是若有所思地说:“我最近好像没听说吴老太有啥动静,她怎会如此安静?”
正在一边给衣服打补丁的叶大嫂插话道:“这事我知道,之前不是下过一场大雨嘛,吴老太也不知怎么就受了寒,郝大夫来开过药,可能就是因为她生病,所以才一直没有动静。”
“嘿,我说呢,原来是这样!”黄老太颇有些幸灾乐祸,她反正是对吴老太是一点好感都没有。
但她们都不知道的是,吴老太吃过几幅郝大夫开的药,中风的症状便好转不少,据郝大夫所说,若是一直按照这幅药方吃药,她过段时间兴许就能说话了。
然而这一切又因为这场风寒前功尽弃,甚至吴老太比之前状态还差,之前她至少还能「嗯啊」的叫唤,现在却脸斜得连声音都发不出来,郝大夫对此实在是无奈,只能再次换个方子。
黄老太一直在叶家待到傍晚,等聊完八卦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她虽走了,但叶老太却始终记着黄老太说要打井的话,等叶老二回来就把这事告诉他,“你去找那冯家兄弟问问,看他们还接不接打井的活。”
正吸溜着大碴子粥的叶老二闻言抬起头,一拍大腿,激动道:“这不是巧了吗,冯家兄弟正好准备拉扯起来个打井队伍,他们想趁着农闲在附近村里接一些打井的工程,我明儿就跟他们去说一声。”
叶老二和冯家兄弟经过一起打井,几个人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那成,这事就交给你了。”叶老太直接说。
“您就放心吧。”
饭后,叶河就着黄豆大小的光亮开始念书,叶大嫂恨铁不成钢道:“叫你白天不背,都这么晚了还得点油灯,也不怕浪费。”
其实浪不浪费另说,最重要的是这灯伤眼啊,叶瑜瞧着油灯就皱眉,因此他提议道:“要不我们买几支蜡烛吧,油灯太昏暗了。”
叶老太算了算价格,然后才点头,“回头叫你爹从县城里买几支。”
蜡烛的光亮要比油灯亮得多,但最好还是白天把书背完,晚上就着灯容易近视。
然而叶河就是个在学习上有拖延症的,前一天还好好承诺要早早背书,第二天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这不,今天又拖到了晚上。
因此等孩子们都睡了,叶大嫂跟老两口商量道:“河哥儿不是个适合念书的,前头褚家哥儿不是说他天生大力,适合学武吗,咱们看看能不能找个武师傅教他,有个巴子力气总比闲在家里强。”
叶老头皱着眉抽一口旱烟,“听你的,实在不行就让老二亲家教他打猎,男孩子有手有脚怎么都饿不死。”
更不用说他们家如今田地多,就算平分到每个人头上,都足够养活他们,只是叶河到底是男儿,总得有些本事,要不怎么养活一家老小。
“诶。”叶大嫂应一声。
她两儿一女,大儿子叶海现在不用她操心,大女儿桃花和二儿子叶河却还需要她帮衬。
像是桃花,她的针线活跟村子里年纪相仿的女孩们差得太远,连针脚都称不上细密,可得多练练。
作者有话说:
1:来自百度百科
第48章 绿豆汤
下过一场小雨; 就迎来了春耕的日子,为了耕地,叶家就连县城的铺子都暂时关门了。
他们家三十五亩地跟之前一样; 多数种的麦子和高粱; 也有一些种了粟、豆、黍等; 但他们家更喜欢种土豆和苞米,味道不错的同时也很饱腹。
而且这边天气太冷,种不了水稻,只能去县城里买南方产的各种白米; 价格确实昂贵,因此米饭并不是他们的主食。
叶家就算偶尔吃一顿大米饭,也是白米和高粱米混合的,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白米,底下压着的几乎都是高粱米。
一大早叶家人就纷纷扛着农具去了田地里; 只剩几个孩子在家里。
叶瑜起床后去了私塾; 等放了学回到家就跟着叶老太开始做午饭,至于其他人则都在田里,中午并没有回家。
也没吃什么好的; 就是早上剩下的饼子; 配上一些酱菜。
但她们给在田里干活的叶家人做得却是实诚饭。
饭后叶瑜被叶老太留了个任务; 让他端着食盒去给他爹送饭。
路不远,约莫一刻钟就能到。
正在耕地的叶父见他过来,立刻直起身,将脚上的踏犁松开,接过食盒; 他打开一看; 眼里露出一抹惊讶。
“今日家里做的这是什么?”
只见一个又一个有成年人巴掌那么大的白米团子放在食盒里; 足足有五六个,旁边还搁着一个略大的竹筒,里头是青菜豆腐汤。
叶瑜指着那白米团子对叶父说:“爹您赶紧尝尝,这饭团子确实好吃,而且很方便,里面有肉有菜。”
这也是他灵机一动想起来的,饭团可以当成午饭送去给在田地里耕种的长辈们,它的做法简单,味道也很是不错,最重要的是只需要吃几个就能填饱肚子,很适合现在家里的情况。
家里剩余的白米全都做成了饭团,叶老太虽然心疼,但她想着春耕是个力气活,总得让家里人吃个饱肚,因此毫不吝啬。
叶父用叶瑜带来的水简单洗过手,擦干后拿起饭团就咬上一口,他嘴里最先感知到的是粒粒分明的米饭,口感偏硬,然后是腊肉的咸香劲道和萝卜干的酸辣,味道依次叠加,确实美味极了。
叶瑜期待地看着他爹,“味道如何?”
“好吃!”叶父三两口把饭团咽下去后,喝了一口汤,赞叹道:“这可比干吃窝窝头或者苞米面饼好多了。”
其实这属于简化版的饭团,真正的饭团制作时还需要海苔肉松和芝麻等材料,只是如今还没有这些材料,无法做出来。
食盒里五个饭团都被叶父给吃光了,随后他戴着草帽坐在树荫下,揽着叶瑜说:“你爹负责的这块地去年种的是高粱,今年该种苞米了。”
高粱增产的关键就是轮作倒茬,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豆子苞米轮作。
叶瑜看着眼前犁到一半的田地,突然想起了水稻。
一直到叶父出声,他才发觉自己竟把这话说了出来。
“水稻得在暖和的地方种,像是南方,他们那里冬天不冷,水稻长得快,咱们这儿就不行了,还没等种子发芽呢,土地就给冻上了。”
又问:“宝哥儿喜欢吃白米吗?回头等粮商过来,咱们多买点。”
比起面食叶瑜确实更习惯吃米饭,他默默思索着,也不知道通过一些手段能不能培育出来能在寒冷地区种植的水稻。
比如说育种或者改良土壤,他接下来或许可以着重翻阅一下空间里关于这方面的书籍。
不过这也是个长期的过程,肯定是急不来的。
因此叶瑜开口问道:“爹,你知道南方水稻亩产有多少吗?”
叶父听到这个问题,抓抓下巴,想了下回答:“我记着去年粮商说江南那边风调雨顺,水稻亩产约有三百多市斤。”
他们这边的小麦亩产也不过将近二百市斤,由此可见水稻的产量之高。
叶父说到这儿,不由得咧着嘴抽口气,“怪不得人人都说苏湖熟,天下足。”
叶瑜此时也在心里感叹,杂交水稻真不愧被誉为第五大发明。
父子俩又聊了几句之后,叶父看看天色,见太阳没那么烈了,便站起身,嘱咐叶瑜道:“你带着食盒回去的时候走慢点,别着急。”
“我知道的。”叶瑜应一声。
他把食盒盖好,提着就往家里走,在路上刚好迎面碰上从另一块地赶来的叶母。
“宝哥儿,你爹还在田里吧?”叶母问道。
看到叶瑜点头,她就摸摸他的头,“快回去吧,你下午还要去私塾呢,看样子还有时间睡一觉。”
说完她就急匆匆往田里走,他们家这三十五亩地并不在一处,所以叶家人都是各负责一块,送饭自然也是分开送。
叶瑜到家的时候家里十分安静,只有叶敬和杏花坐在堂屋。
“宝哥儿,家里就我们三个,奶已经去了田里。”
叶瑜闻言点点头,他把食盒放下,然后叫上叶敬一起去地窖,从干燥的木箱里拿了一兜绿豆出来,虽是陈豆,但依旧翠绿。
“咱们煮一锅绿豆汤,等一会去私塾的时候给他们送过去。”
“好!”杏花激动地点头,在她看来这就好像是在玩过家家,感觉会很有意思。
叶瑜力气不够,所以他和叶敬一起抬起一盆水,将绿豆泡进去淘净,盆里凉沁沁的井水让他舒一口气,大热天把手放在凉水里浸泡实在是一件再舒服不过的事了。
绿豆泡完后他端起木盆对叶敬两个说:“你俩去院子里把劈好的柴拿进来。”
烧火这件事家里人人都会做,因此叶敬抱着柴禾走进灶房,没一会儿就把火给升了起来。
绿豆在锅里翻腾,一直到绿豆开花的时候,叶瑜把刚从后院摘来的金银花放进去一起煮。
随着时间的流逝,绿豆和金银花的香气渐渐蔓延在空气中,因此叶敬和杏花眼巴巴的望着锅里。
出锅前叶瑜算着时间倒进适量的白糖,等糖融化之后就能把绿豆汤盛出来了。
不需要冰镇,只要放在盆里自然晾凉就行,这样的绿豆汤消暑效果非常好。
“宝哥儿,我们可以先喝一碗吗?”叶敬吞吞口水,忍着馋意问。
“等晾凉之后吧,现在太烫了。”
嘴上虽这么说,但叶瑜还是拿了三个碗过来,用大勺舀了三份绿豆汤进去。
在这个过程里,叶敬和杏花直直盯着绿豆汤,时不时还咽一下口水。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中午基本已经过完了,剩下的时间也不够再睡个午觉,因此叶瑜也不准备睡了,他洗了把脸清醒一下,从屋里拿了个野梨啃。
他背着书囊出来就看见叶敬正埋头喝汤,边喝边被烫得抽气。
就这,还不忘感叹,“绿豆汤真好喝啊。”
“好喝就多喝点,你记得拿竹筒灌点绿豆汤,去私塾之后也能喝。”
叶瑜说完就拿出四个稍大点的竹筒,各自灌满,然后套上盖子放进筐里。
“嗯嗯。”叶敬连连点头,他喝完碗里的,连忙说:“宝哥儿你稍微等一会,我帮你拿。”
“没事,不着急。”
这时候绿豆汤也凉了,叶瑜端起碗一口气喝下,入口便是一阵香甜,绿豆已经被煮得软烂,跟汤融为一体,用舌头轻轻一抿就化做一道暖流滑入喉咙,明明还是温热的,但喝下去之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