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的日子-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里有过像这几天这样,日日骑在马上的。
小德子原本想劝劝他,可见他一脸认真的模样,又把在嘴边的话给咽了下去。
罢了难得爷愿意活动活动。
“哎,奴才这就去。”小德子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马车里响起,然后便走了出去。
直郡王高昂着脑袋,骑在马上。
无视了大腿上传来的疼痛,像是自己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直郡王,还是那个不知道皇上心思的直郡王。
太子坐在马车里,马车的角落里放着两盆冰。
就算他再是失宠的太子,也还是没人敢克扣他的东西。
出门在外,冰是多么难得的东西,他这里依旧可以得到两盆。
他坐在马车里,手里捧着一本书。
并没有看进去,手里拿着书,不过是这么多年康熙严格要求下的习惯而已。
有时候手里不拿着本书,他都不知道该怎样思考。
“哒哒哒”一阵马蹄声从马车外传进来。
胤礽伸手,轻轻的挑开马车的帘子往外看了看。
原来是直郡王啊,这会儿居然还能有精力骑马。
呵,皇上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了,没想到直郡王还能面若安好。
倒也是一个能人。
就是不知道他的心里是不是像现在这样看起来这么轻松。
想直郡王跟自己斗了这么多年,最终落得的下场也与自己相似。
真是可悲可叹。
胤礽紧紧的盯着帘子外面的人,直郡王哪里会感觉不到。
他转头一看,就对上了太子那双睿智的眼睛。
“呵,太子殿下,怎么了。”
胤礽轻轻的笑了笑,随手放下了帘子。
直郡王翻了个白眼,小声嘟囔到,“哼,牛什么牛,现在你还比不上爷呢,至少爷身边没有人监视。”
随即他又苦笑起来,罢了,俩人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有什么可得意的。
十三跟在太子的马车后面,看着前面的直郡王,有些疑惑,俩人这是在做什么互动。
等回到京城,直郡王便病倒了。
“王爷,起来吃药了。”大福晋坐在榻边,手里端着碗说到。
直郡王睁开眼看了看榻边的人,“福晋,爷不要吃药。”难得的跟个孩子似的,居然也会撒娇。
大福晋有些无奈的看着眼前嘟着嘴,耍无赖的人,只好笑了笑,把手里的药碗放下,轻声说道,“爷,病了就得吃药,不吃药哪里能好的了,对不对。妾身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能叫爷病了都不敢请太医,只叫了府医过来,可是再大的事情,都得爷好起来才能去解决不是,爷,快些好起来吧,妾身担心。”
直郡王看着眼前的女子,他已经枯瘦如柴,可她的眼里依旧带着对自己的担心。
直郡王叹息一声,最终翻身起来,接过药碗一口便将药喝了下去。
“福晋放心吧,爷以后不会这样了,只是以后爷可能会一直跟着皇上到处跑,能陪着你的时间并不长久,福晋也得注意身子才是。”
大福晋看他把药喝了,这才放下心来,听他说话也只是点头应是。
宫里康熙坐在棋盘前,手里执着黑子,对面坐着张廷玉。
“衡臣,你来说说朕的八阿哥,如何。”
张廷玉手中的白子顿了顿,没有到它原本该去的地方,反而是往旁边偏了一格。
张廷玉放下手里的棋子才开口说道,“回皇上,微臣以为八阿哥为人贤良。”只说了这么一句,张廷玉便闭了嘴,不再多说。
康熙手中的黑子迟迟没有放下,显然是在思考些什么。
贤良吗,可惜了,为皇为帝者最不需要的便是贤良。
再者,老八现在贤良为的是什么,当旁人都是傻子么。
不就是为了招揽人心。
自己还没怎样呢,他就光明正大的招揽人心。
罢了,直郡王跟太子之间还需要一个人,来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既然老八这么喜欢揽权,那倒也合适。
张廷玉只见康熙的黑子落下,一条大龙瞬间形成。
他把手里的白子放下,笑着说道,“皇上,微臣输了。”
康熙也笑了起来,“好你个衡臣,到朕这里来耍起心眼了,刚刚的那颗白子为什么不放到这个位置。”
张廷玉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说道,“微臣没有看到这个位置。”
康熙哈哈大笑了两声,指着张廷玉说道,“衡臣可是不老实了啊。”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康熙老爷子时不时的给八阿哥点赏赐。
又常常召见他进宫说话,给他增添砝码。
八阿哥府上一时间车马不停,跟旁边低调的四爷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康熙四十六年,圣驾第六次南巡,也是康熙在位最后一次南巡。
正月还没出,宫里就传出了旨意,正月二十三日南巡。
胤禛自打开年就没往户部去,这会儿被户部官员堵在了府里。
“四贝勒,皇上这又要南巡,您说说这银子打哪里来啊。”马齐有些为难的说到。
胤禛哪里会接他的茬,“马齐大人,皇上南巡,自然该是户部出银子。这是户部该考虑的问题,大人来问爷,不太合适吧。”
马齐被他噎了一下,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胤禛叹了口气又说到,“马齐大人,皇上既然南巡去了,那就自然会有办法的,你搁这儿多操得什么心。”
第二百五十一章 天灾
等康熙老爷子走了,胤禛便带着人去了庄子上,对京城里的事情不管不问。
正月过了之后,天气就一直晴朗。
整个二月长江以南地区半滴雨水都没见。
刘老汉蹲在地头上,看着已经干涸的土地,深深地叹了口气。
只见他把手里的烟斗往地上磕了磕,才站起身来。
刘老汉家里有六个儿子,在刘家村算是个大户,几乎没有哪家愿意来招惹他家。
毕竟六个儿子,拉出来还是很能唬人的。
刘老汉家里不知道是不是基因好,就是刘老汉自己也是兄弟六个。
刘老汉是家里老大,兄弟之间感情也好,自打家中严慈相继去世,几个弟弟就每次时节都回来看看他这个老大哥。
今年正月里还曾零星的下过几次小雪。
不过连地面都没有盖过来就停了下来。
到了二月,整整一个月半点雨水都没有见过,刘家村早都着急起来。
这会儿刘老汉在地里看了看,他们这里种的小麦,地里的麦苗都已经开始干枯。
就算自家儿子多,进了二月还曾经浇过几次水,可是地里面依旧没什么起色。
现在就连村边的小河也眼看着就要干了,现在河里只剩下浅浅的一层水,地势高点的地方,水底的淤泥都已经露了出来。
刘老汉踱着步子,一路上忧心忡忡的回到家里。
家里几个儿子都在等着呢,一见他回来便都围了上来,“爹,怎么样,今年还能有收成不。”
刘老汉摇了摇头,“难,老天爷这是不打算给咱们普通老百姓留活路啊,哎。”
刘大媳妇从厨房里端出一碗水来,那水只是一个碗底,真真是少得可怜,可是刘大媳妇依旧小心翼翼的生怕撒了,像是对待什么珍宝似的。
“爹,出去一早上了,喝口水润润嗓子吧。”刘大媳妇说道。
刘老汉接过水碗。
“咕咚”
刘老汉看了眼旁边的大孙子。
家里就只有老大成了亲,就只有这么一个大孙子,才两三岁的年纪。
刘老汉看着这个脸色灰暗,嘴角干裂的孙子闭了闭眼睛,“大孙子,来,爷爷给你喝水啊。”
只见刘老汉的孙子眼睛立马亮了起来,接过碗舍不得一口喝完,只一小口一小口的抿着。
这个小孙子来得不是时候,要真是天降大旱,最早被淘汰的就是老人和孩子,老人甚至比孩子还要好一些,毕竟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而孩童却只是一张白纸。
刘家老大也有些不忍,他低低的叫了声‘“爹,咱们怎么办,这个样子能成吗?”
刘老汉又叹了口气,这是他今天第几次叹气,他已经记不清楚了,“老大,你领着你这些弟弟们去你几个叔叔家里,叫他们都来咱家吧,咱们一大家子商量商量,到时候也能有个决断。”
刘老大抬头看了他爹一眼,又低下头去沉声答应了一声,“好”。
说着就招呼几个兄弟出门去了。
几人走得快,很快刘老汉家里就吵吵嚷嚷的了。
“大哥,您说说咱们怎么办,咱老刘家一大家子人,都凑在一起才好活命。”刘二叔是个大嗓门,可是这会儿也因为缺水声音有些嘶哑。
刘老汉抬头看了眼满院子的人,神情有些低落。
“前些年也有过干旱,不过时间不长,咱们也都能挺过去。”
说到这儿,他停了停,思考了一会儿才又说到,“这几年都还算风调雨顺,大伙儿家里也都有些存粮,我知道你们心里大多数还是希望留下来,还是觉得老天爷不会半点活路都不给咱们留。
再者你们手里有粮,八成也想的是再挺一挺,说不定就过去了。”
说到这里他又停了下来,看了看众人的脸色。
“哎,若是真能留下来,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的。
你们几个还小,当年那会儿都还没有你们呢,就是我也是听爹娘零零散散的说起过。
当初咱们爹娘就是因为家乡大旱,逃荒出来到了这里的,今年的情景跟当初那时候特别像。
也是同样的正月里没有几片雪,二月里滴水不见。
还好当初爹娘逃的早,那些原本仗着家里有点余粮的大都饿死了。
我也不瞒你们,我是决定要离开的,五天后就走。
你们都回去想想,要是想走也都提前准备准备。”说着刘老汉不再吭声,只低头坐在板凳上发呆。
满院子的人都静默了一会儿,才开始窃窃私语。
刘二叔走过来拍了拍刘老汉的肩膀说到,“大哥,弟弟是信你的,大哥去哪弟弟就去哪,咱们一大家子人总要在一处才好。”
旁边刘二婶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被刘二叔瞪了一眼,登时不敢再多说。
刘老汉冲他点了点头说道,“二弟回去早些收拾收拾,主要是粮食跟水,其他的都不重要。最好都做成干粮,方便。”
刘二叔点了点头,“成,那大哥我先回去了,等五天后我再带着家里的这几个小子来找你。”
刘老汉家里陆陆续续的人都离开了,刘老汉这才站起来,晃了晃脑袋才慢慢的回到屋里去。
京城得到旱情的消息比较晚,若不是大量流民涌入京城,也许还不会有人知道。
刘老汉一家子算是来的早的,几乎是别处的人刚开始觉得不行,得离开,刘老汉自家就已经到了。
可不能小觑了这段时日,就是早来了这么多天,他们一家子就已经在京城附近找了活计,勉强可以养活自己了。
刘老汉的小孙子坐在一座茅草屋门口,望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有些无聊的拿了跟棍子在地上来回的画。
天色渐暗,小孙子正要回家,就听远处传来一声喊声,“哎哟,爷爷的大孙子哎,怎么在门口等着,你娘呢。”
小孙子指了指南边说到,“绣房。”
刘老汉家的大儿媳有一手好秀活,刚来京城就被南边的一家绣房看中了,刘老汉也不识字,不知道绣房叫个啥名字。
不过儿媳妇有了活计这是个好事情,现在几乎是百废待兴,能多一个进账,家里也不会那么紧张。
第二百五十二章 热成狗
这么想着,刘老汉从怀里拿出一个小纸包来。
“来,大孙子,猜猜爷爷给你带什么好吃的了。”
“糖!”小孙子高兴的说到。
前段时间,刘老汉干活的主家赏了他两块糖,刘老汉都给了他家大孙子,那孩子就觉得糖是这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刘老汉摇了摇头,“不是哦。不过比糖还要好吃,你尝尝。”
小孙子正要失望,一听比糖还好吃,立马又期待了起来。
刘老汉打开纸包,往前递了递,原来是两块酱肉。
小孙子捏起一块填进嘴里,果然比糖还要好吃。
他正要全都吃完,想了想又抬起手来说到,“爷爷吃,爷爷。”
刘老汉这心里啊,立马软的跟什么似的,“爷爷不吃,爷爷吃过了,这是专门给你留的,你吃,你吃吧啊。”
小孙子这才拿起酱肉,三两口全都吃光了。
一直以来刘老汉都特别庆幸,庆幸自己在旱灾还没有特别严重的时候就提早带着家人离开了村子。
一路上虽然历尽艰险,但好在结果不错,他们一家人全都活了下来。
现在灾情已经发展的十分严重了,昨天听说圣人大怒。
说是灾情如此严重才露出消息来,要严惩当地官员。
好像是叫了京城的四阿哥全权处理此事。
刘老汉只是个小民,知道点东西还是干活的时候,在主家那里偶然听说的。
也就是些支离破碎的边缘消息,但他毕竟是从旱灾地区过来的,对于家乡的消息有几分上心,因此才会多留意几分。
而这会儿胤禛也已经从庄子上回了京。
京城原本是八阿哥跟四爷坐镇,结果四爷颠了,八阿哥这段时间可以说的上是大权在握。
结果,旱灾一出,御驾却传来消息,着四阿哥总理。
四阿哥一回来,八阿哥就得把手里的权力交出去。
这叫他怎么放的了手。
“八爷,现在不是动怒的时候,您得稳住了,皇上指明了叫四爷处理旱灾的事情,别的地方可都没说呢。”何先生小声说到。
“爷,何先生说的对,您现在得稳住了,再者赈灾又不是什么好营生,一个处理不好,到时候不就是咱们的机会了。”八福晋给他端了杯水说到。
八阿哥这才点点头说,“嗯,何先生说的有道理,那现在咱们就静观其变好了。”
何先生还想说什么,八阿哥却冲他摇了摇头,“先生,慎言。皇上明察秋毫,有些事得注意分寸。”
何先生原本想说,咱们可以在赈灾之中动动手脚。
八阿哥一说,他才惊醒,自己实在是大意了,不说皇上,就是在四爷眼皮子底下动手脚都得准备好被打断手脚,哪里是能容得下他的小动作。
而四爷这会儿正在户部指挥调度。
“秋叶,你去叫厨房熬点绿豆汤,一会儿给爷送过去,多熬点。”静娴说到。
秋叶笑着说,“知道了,奴婢叫厨房给多熬点绿豆汤,给户部各位大臣也准备着,爷的那份叫他们单独熬,到时候再给放点冰糖。”
“嗯,去吧。”静娴点头。
胤禛正在忙的满头大汗。
今年旱情严重,灾区至今都没下过雨,因而天气也是又干又热。
宫里各宫就连冰都用的少了,更不用说像他们这样的衙门里。
除非是自己家里提前存好的冰。
不然今年都得热着。
底下的几个大臣都在那偷偷的抹汗,胤禛也知道他们的不易,因而也不说什么。
只能盼着旱情快些过去。
苏培盛正在门口站着。
这会儿也热的跟狗似的,就差吐舌头了。
周全从那边路口转了过来,一眼就看见门口站着的苏培盛。
“嘿嘿嘿,这老小子,叫你整天显摆,好像就你跟着主子伺候似的,现在看你还显不显摆了。”
周全看着前边热的冒油的苏培盛,心里边简直乐开了花。
“哎呦,这不是苏哥哥吗,苏哥哥好啊,来来来,给你擦擦汗。”说着就要拿袖子往苏培盛额头上擦去。
苏培盛挥了挥手,颇有些不耐烦的打开了周全的手说到,“你小子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