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突袭苏联 叶皮凡·马卡列夫 >

第6章

突袭苏联 叶皮凡·马卡列夫-第6章

小说: 突袭苏联 叶皮凡·马卡列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斯大林对这些情报的判断却是难以想像的固执。 
  3 月20日,美国向在华盛顿的苏联大使提供了一份秘密报告:希特勒将在5 月份进攻苏联; 
  4 月下旬,在驻德国的美国大使馆举办的聚会上,一位德国空军军官直接面告苏联大使馆一秘,德国的空军和陆军主力部队已经调往东线; 
  5 月15日,苏联情报员理查·佐尔格在日本东京向莫斯科报告:德军将在6 月20日前后对苏联发动不宣而战的突袭; 
  5 月底,基辅特别军区情报处处长邦达列夫报告新型坦克不断开往苏联边境的重要地区,德国针对苏联的军事准备最近显得更为紧张; 
  5 月底,两个奥地利共产党员跑到苏联,描述了德军在进行大规模战争准备的情形; 6月,美国驻苏联大使亲手将一份文件交给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警告德国将在两星期内进攻苏联; 
  6 月,中共打入德国驻华大使馆的间谍截获了德国将进攻苏联的秘密情报,中共电报斯大林:德国将在6 月下旬进攻苏联。 
  像这样的情报几乎是数不胜数,实际上几乎整个欧洲都在谈论,希特勒将对苏联用兵,各国政府都相信,希特勒在东线集结重兵,绝对是意在东犯。可是只有斯大林一个人不这样认为。他固执地坚信德国不敢冒两线作战的风险,也固执地坚信莫洛托夫从柏林带来的虚假的信号:德国不会在结束对英作战之前进攻。 
  在1941年战争开始前最后的时间里,斯大林近乎偏执地坚持着一个追求:防止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其他的一切都退到了次要地位,甚至为战略防御而进行的必要军事准备。这位领袖之所以固执,是源于他的自信,他不能承认自己曾犯过任何错误,不能推翻自己曾做过的任何判断。这种固执麻痹了他的大脑,而由于他在苏联的集权专制,使得他一个人大脑的麻痹,也就等同于整个苏联大脑的麻痹。就这样,苏联一再错过为战争打响进行必要准备的时机。而国内进行的一切战争准备都是以斯大林的判断——战争可能会在1942年春天之后开始——而进行的。 
  1940年8 月,在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上,斯大林就提出“要加强内外一切阵地”,并号召全国人民竭尽全力“保证本国国防威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更加迅速地发展”。为达到尽快加强经济实力储备重要战略物资的目的,苏联要求广大妇女参加工业劳动,并延长了劳动时间,这样就大大扩充了劳动力。到1940年,苏联的铁、煤、石油的产量都大大超过德国,钢产量与德国相近。应该说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代表战争潜力的工农业基础,苏联已经超过了德国。同时苏联也在不断地增加军费,1933至1937年,苏联国防开支平均只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12。7%,1938年到194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了26。4%,1941年的计划中更是提高到了43。3%。军费中很大部分用于军事装备的研制生产,1941年夏天,军用飞机年产能力已经比德国高了50%,但是由于时间太短,新型飞机的装备数量还很少,远远达不到与德国作战的需要。而陆上作战中最为重要的武器——坦克的研制,应该说苏联的科技研发水平不次于德国。1939年到1940年研制出的新式中型坦克T -34和重型坦克KV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大大优于德军装备的3 号坦克,与同期德军研制的4 号坦克和“虎”式坦克相比也毫不落后。但是投入批量生产实在是太晚了,到1941年上半年,只生产出KB坦克639 辆,T -34坦克1;225 辆,而部队使用的主力坦克依然是苏芬战争中已被证明有严重缺陷的T -26与T -28; 以及落后的BT系列坦克。   
  迫在眉睫的危险(2) 
  迫在眉睫的危险 
  在1940年铁木辛哥元帅担任国防人民委员之后,鉴于1939年苏芬战争中的教训,苏联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编和改装,特别是进行机械化部队的改装,1941年春天,决定组建20个机械化军,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生产跟不上,所以直到开战也未改装完毕,很多机械化旅只有几辆坦克,完全没法进行真正的机械化作战。苏军战时的编制是每个师14;483人,但是由    于对战争开始时间的估计错误,很多师仍保持着平时的不满员编制,只有7;000 ~8;000 人,甚至很多部队做不到每个战士都有枪,重型武器更是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却将未来战争的模式判断为苏联主动向德国发动进攻,主要的战争是在异国的土地上进行的。所以苏军主力野战部队进行的有限的演习和战法研究也都是准备在国境之外作战,而对于国土防御战的准备更显不足。 
  应该说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对反侵略战争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在判断开展时间和作战样式上却出现了错误,一方面使很多打算做的工作没有完成,一方面很多准备工作事倍功半,这就给德军入侵后苏军的作战埋下了阴影。麦克阿瑟有句名言:“准备是成功与胜利的关键!”在战争准备方面,掌握主动权的希特勒领先了一大步。   
  箭在弦上(1) 
  希特勒将进攻的日期定为6 月22日,这是颇动了一番脑筋的。首先这一天是一个星期天,苏军仍在执行着和平时期的作息制度,因此这一天只有一些低级人员在值班,大部分官兵都去度周末了。其次,这一天正好是夏至后的第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样在战役最初的关键几天里,德军每天差不多可以战斗18个小时。 
  从5 月份起,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进行了对“巴巴罗萨”计划最后的核定,每一个战役细    节都被重新考核。要决定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确定总攻发起的确切时间,这必须精确到分钟。因为在一条长长的战线上开展的进攻,很可能因为行动不统一而暴露意图,丧失突然性,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会导致几个月来秘密调动和掩护展开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庞大的部队何时向发起进攻的位置开进,也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因为进攻发起线可能距离苏军边境工事只有几十米,只要有几辆装甲车迷途闯入苏军营盘,就有可能泄露整个作战意图,从而引起苏军主力收缩防守,那样的话,突袭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巴巴罗萨”开始之前的最后几个难挨的日子里,希特勒失眠的老毛病又复发了。到了晚上,他躺在那里睡不着,便问自己,在他的宏伟计划中,可有什么漏洞能让英国人钻空子呢。他相信已堵住了所有的漏洞。他曾派戈林的代理人米尔契广泛地视察了德国防空工程,他曾下令对荷兰的沿海工事予以紧急增援;他怀疑伞兵部队在克里特获得成功可能刺激英国人,使得他们一等德军的手脚捆在苏联上,就对挪威海岸或两个海峡岛屿做同样的冒险。因此,他曾命令增加岛上的驻军并派去大量的坦克和大炮进行增援,这样做还因为他打算在最后与英国签订和平条约以后,把根西岛和泽西掌握在德国手中。希特勒每天和希姆莱、莱伊、赫维尔、里宾特洛甫还有赛斯·英夸特这些尽职尽责但又疲倦困乏的亲信们讨论土耳其、苏联,战争和作战的问题,常常熬到清晨三、四点钟,尽管如此,他也要服镇静剂才能入睡。 
  公告于20日秘密印发给部队。但是这一公告的内容一定大大超过了普通士兵的理解力。这是自1939年战争开始以来,解释得最为详尽的德国外交政策,在排版很密的四页公告中,有几行是值得注意的。 
  在这几行中希特勒甚至声称,德国人民从未对俄国居民心怀恶意。“但是20年来莫斯科的犹太布尔什维克统治者不仅竭力使德国而且使整个欧洲燃起战火。”希特勒说,他从来没有像克里姆林宫用颠覆的手段试图使欧洲的其他部分转而信仰共产主义那样,也试图把纳粹思想输入俄国。希特勒过于简单地欺骗士兵们,甚至有点冷嘲热讽的口气:“我的士兵们,你们自己知道,几周之前,在我们东部边境上还没有一个装甲师和机械化师。”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告是这样结束的: 
  东方前线的士兵们,此刻,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如此规模的兵力集结已经完成。与芬兰的师联合在一起,我们的同志正和纳尔维克的战胜者(狄特尔)驻守在北方的北冰洋海岸上。德国士兵在挪威的征服者(福肯霍斯特)的指挥下,芬兰的自由英雄们在他们自己的元帅(曼纳兴)的指挥下,正在保卫芬兰。在东方前线驻守着你们,在罗马尼亚,在普鲁特河两岸和沿着多瑙河直到黑海的海滩,是团结在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奈斯库手下的德国和罗马尼亚的部队。现在,这条亘古以来最大的前沿阵地开始向前推进,不是为了给永远结束这场伟大战争提供手段,或者为了保卫那些目前参战的国家,而是为了拯救我们整个欧洲的文明。  德国的士兵们!这样一来,你们就进入了一场严峻而有特殊要求的战斗——因为目前欧洲的命运、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存亡都落在你们的肩上。 
  愿上帝在这场斗争中保佑我们大家! 
  进攻之前紧张的最后一天,只剩下不到12小时了。外交部打来电话,报告了令人不安的消息,苏联大使杰卡诺索夫再次紧急要求会见里宾特洛甫。但却找不到这位外交部长了。杰卡诺索夫被搪塞过去,说里宾特洛甫离开了柏林,到晚上才回来,等他回来再约定会见时间。事实上,里宾特洛甫就在总理府,他曾几次拜访了希特勒。希特勒在口授国内消费公告和给墨索里尼、霍尔蒂以及芬兰总统雷斯托·雷蒂的信。 
  下午,德国海军的一位使馆武官乘火车到达帝国首都,此人于19日晚离开莫斯科(他应召回国是对苏联突然从柏林召回他们的武官而作出的反应),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莫斯科外交界里突然发生的恐慌。然而,在乘火车经过波兰回国的时候,他见到的军事活动比前四个月里任何时候都少,当然也比最近他在波罗的海国家看到的少得多。他和他的助手都遇上了由穿蓝制服的苏联国家政治保安部的士兵押送的封闭起来的囚车——在从东波兰往外遣送波兰的“不良分子”。此时,舒伦堡大使还留在莫斯科。里宾特洛甫给他发电报,让他毁掉大使馆的密码簿和无线电设备,并安排马上会见莫洛托夫,会见时他要宣读一份长长的东拉西扯的讲稿,其结束语是:“……因而,元首已命令德军尽一切力量以武力手段勇敢地面对这种威胁。” 
  9 时30分,杰卡诺索夫得到允许去会见里宾特洛甫的国务秘书。他只是递交了一份对德国屡次侵犯苏联领空的正式抗议照会。同时莫洛托夫也向舒伦堡递交了一份同样的抗议照会,照会听起来如此可笑,以致电报在凌晨传到希特勒的总理府时,一经宣读就使得全场哄堂大笑。“一系列的征兆使我们看出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意……”莫洛托夫这样发起牢骚。就在一小时以后,300 多万德国士兵沿着从北冰洋到黑海的前线,由3;000 辆坦克和近2;000 架飞机作后盾攻打了苏联,这是不折不扣的突然袭击。   
  箭在弦上(2) 
  希特勒在他52岁的时候开始进攻苏联。晚上,希特勒和他的私人官员一直熬到深夜,他的思想飞到总理府以外遥远的地方。他对副官们说:“用不了3 个月,我就将目击一场世界史上未曾见过的俄国的崩溃!”然后,他回到卧室小睡了片刻。 
  与此同时,在东线战场南方集团军群第3 装甲军摩托化步兵旅的最后集结地,这是第1 装甲集群的主力部队,在即将开始的进攻中担负着插入苏军心脏的任务。在严密的灯火管制下    ,一支钢铁的部队正在向发起总攻的最后阵地开进。微微轰鸣的战车只能打开尾灯以给后面的战车指示方向,走在最前面的侦察指挥车寻找着早已做好的道路标记。接近苏联边境了,远远地已经看见了苏军岗哨的灯火。到达了攻击阵位,侦察指挥车停住了,整条长龙渐渐安静下来,熄灭了一切灯光。口令传了下来:“原地休息!”一些老兵想着将要发生的战斗,平静不下来。一些年轻的战士经过一天的劳碌,抱着冲锋枪,靠着装甲输送车冰凉的车帮睡着了。只待进攻时间一到,命令下达,这些沉睡着的士兵就会变成一具具喷射着火舌的小型杀人机器,扑向异国的辽阔土地。   
  坐失最后的机会(1) 
  6 月20日晚10点,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3 装甲军摩托化步兵旅坦克2 营的前进营地,参谋正在通过车际短程无线电对讲机宣读希特勒的公告: 
  现在,这条亘古以来最大的前沿阵地开始向前推进,不是为了给永远结束这场伟大战争提供手段,或者为了保卫那些目前参战的国家,而是为了拯救我们整个欧洲的文明。 
  德国的士兵们!这样一来,你们就进入了一场严峻而有特殊要求的战斗——因为目前欧洲的命运、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存亡都落在你们的肩上。  愿上帝在这场斗争中保佑我们大家! 
  列兵哈特几乎一句也没听进去,这算是什么呢?他想,写的这么长,不累吗?反正就是让我们再去进攻苏联呗。哈特觉得这个讲话的口吻简直就像他们的营长,一点什么小事都要讲讲原则问题,都要说得重要的不得了。哈特是坦克车的副炮手,说白了就是装填炮弹的,还要负责擦洗车辆,更换零件,都是苦活。对于他这种既没参加过波兰战役,也没去过法国的新兵蛋子来说,能加入这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倒是件光荣的事情,反正总会当些日子苦力的,哈特明白新兵的待遇。他一想到坐在坦克车里,看着这几十吨的铁家伙卷起路上的沙尘,让那些步兵们跟在后面吃土,就觉得这还是满威风的。哈特想去方便一下,自从进入前进营地以后,实际上就没有什么营地了,坦克兵睡在车后履带压出的软土上,步兵就只能找个平地躺着。部队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要上厕所只能抹黑溜到路边的树丛里。哈特提起裤子,却突然听到树叶沙沙响,像是一个人从他身边不远的地方钻了过去。哈特立刻想到,是不是苏军的侦察兵?他等那个声音远了,再悄悄地跟上去,小心翼翼地不让树木发出声响。一会,他看到了那个黑影钻出了树丛,横穿过大路向阵地的后方走去,哈特立刻跟了上去。那个人像是非常熟悉部队的情况,巧妙地绕过了战车停驻的地方。阵地正面的巡逻很严密,但是背后一面只安排了几个潜伏哨。这个人仿佛知道暗哨的位置,精确地从两个潜伏哨之间的盲区钻了出去。哈特连忙跟着走了出去。等距离营地远了,那个人开始加快步伐,哈特想想,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立刻切了一个半径,截在那人前面,从侧面扑出来,一下把他按倒在地。可等他借着月光看清了对方的脸,哈特不禁大吃一惊:“司务长!”这个人正是他们营的司务长施罗特。那个人也吃了一惊,连忙捂住哈特的嘴: 
  “轻一点!”“你这是上哪去?你向营长报告了吗?”哈特问道。  施罗特的脸上显出了惊惶的神色:“哈特,我谁也没跟他说,我是想回家去!” 
  “回家?”“是的,你也听到了,元首的宣言,我们来到这里原来是为了进攻苏联。又是一场血战呀。我看的太多了,受不了了。在波兰,在法国,我多少次差点丢掉性命。本以为到这里来能躲过英国的空袭,修整上一段时间,没想到元首是叫我们来打苏联。我不愿再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