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极限大佬一心向学 >

第153章

极限大佬一心向学-第153章

小说: 极限大佬一心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杭峰跟在他后面,绕着训练场跑步,时不时一两句没有营养的话,表面上看着都还不错,但杭峰知道双方的距离感还是很大,就像自己对孙烈的感觉,就是客套。
  但在其他人眼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两人说说笑笑的模样映入国家队员的眼里,一个个表情都很古怪。
  预想的画面明明不是这样的,两人怎么能和气一团?
  已经进场的队员们排队出发,出口的位置有教练盯着,安静如鸡。等滑完结束,到了120米开外,天高皇帝远,话匣子就再关不住。
  “烈哥就这么忍了?”
  “不忍怎么的?老范把杭峰交他手里,就是想看他怎么处理,他总不能直接就上脸色吧?”
  “那这样多难受啊,要我当时就拒绝了。”
  一轮滑过,步行回去,继续排队,同时听教练训话。
  “某某某,空中姿势太散,身体绷紧一点。”
  “某某某,为什么落地每次有好有坏,轴心还用我说吗?找不到轴心就去蹦床上练。”
  “某某某,注意力集中一点。”
  滑到尽头,交谈的人群里又多了一个,“你们想多了吧,出国名额最少两个,以烈哥的实力名额必有他一个,真到了国外的赛场上,就是裁判说话了,他和杭峰才没有竞争关系呢。”
  “嘿!还真是!”
  “对呀!我之前怎么没想到?”
  排队。
  教练斥责:“怎么回事呢?说话说个不停,就这注意力练什么?再来一次外面蛙跳十圈。”
  再一次的安静如鸡。
  但是滑出了教练视线范围里,嘀嘀咕咕的声音再次响起。
  “嘿,还真是,我想一下还真是你说的,杭峰来不来关烈哥什么事啊?也不关咱们的事,该急的是一线那几个啊?葛俊宇、傅宏伟和董杨。”
  “是董杨吧?董杨今年出成绩呢。”
  “不好说,训练才开始,葛俊宇和傅宏伟今年状态都可能起来,董杨去年拿下名额不代表他今年也能拿到,铁打的烈哥流水的老二,谁知道今年什么情况。”
  “嘘,董哥在后面。”
  教练很不满意大家今天的状态,但抓不到人,队员们各个都成了“地头蛇”,清楚哪里可以避开他,在他的观察死角嘀嘀咕咕,等到了面前一个比一个规矩。
  都是知根知底的人了,在不在状态还看不出来吗?
  教练都想吼上一嗓子,杭峰来了关你们什么事,连个竞争资格都没有,还骄傲了怎么的?董杨他们几个可比你们有紧张感多了!
  再滑一轮。
  自以为避开教练监视死角的队员们,议论的更加肆无忌惮。
  “杭峰四周半了吧?董杨哥也是四周半。”
  “董杨四周半只是偶尔训练发挥,杭峰的四周半是上了赛场的,不一样。”
  “笑话,那杭峰的四周半还是超级U型池才完成的呢,七次折返换谁不行。”
  “不是,杭峰当时虽然滑的是超级池,但在第五个折返他就把四周半做了。”
  “超级池比我们常规池高半米啊大哥!”
  “那也……”
  前面的争执依稀传进董杨人的耳朵里,本来有着竞争关系,平日里也就维持个表面平和的名一线队员不知不觉间就走在了一起。
  彼此对视,都从对方的眼里看见了压力。
  能出国比赛的选手和不能出国比赛的选手能一样?国家队的“一线”和“二线”,在队伍里的地位和成就感也不一样。
  运动员这身份也有个升级的过程,最次的就是体育爱好者,然后是普通学校的体育生,市一级的运动员、省一级、国家级,国家级里的一二等,再到国际上的一二等。每一步迈出去收获的荣誉和成就都不一样,更不要说那明晃晃的利益。
  杭峰只在国内打未成年组比赛的时候,一个冠军也就万把块钱的奖励,有时候拿了冠军连钱都没有,如今到了国际赛场,不过拿下滑板速降巡回赛和巨浪挑战赛这两个比较“偏”的世界冠军,个人资产就直接到了七位数。
  就连出门定个房间,买张机票,都不再抠抠搜搜。
  这些变化,得到的想要保持,没得到的羡慕眼红。
  就说去年董杨出国比赛,拿的津贴就比别人高,能进决赛,能拿奖牌,还有更多的奖金。
  奖励是明明白白的,还不要说那份成就感,董杨去年一年走路都抬头挺胸,无时无刻不想更进一步,超越孙烈,让自己成为国家队的“一哥”。
  挡人财路犹如内啥,阻人前途更甚!
  董杨不喜欢杭峰的理由很充分。
  剩下两人,葛俊宇和傅宏伟也不喜欢杭峰。
  个人虽然没交谈,眼神一对上,就知道彼此的想法了。
  得争气!
  让杭峰看看国家队员的真正实力,别以为自己有多厉害,再强的过江龙到了国家队也得给我盘着!


第113章 
  三人一起再度回到U型池的出发点, 沿着楼梯一路上去, 才一探头,就看见了已经热身结束,准备进行训练的孙烈和杭峰两人。
  眼神对上,该打招呼吧?
  算了, 何必委屈自己。
  三人几乎一致地避开杭峰的目光, 走到了座椅上坐下休息。
  杭峰和孙烈还没开始训练,范总还有些话要交代, 也在小凳子上坐下,三人坐了个等边儿三角形。
  范总说:“……说再多也没用, 想适应场地吧, 冰的软硬度一点不一样就是天差地别,别莽, 先找脚感……”
  这么一听,范总大概也在担心着杭峰急于证明自己怕他受伤。
  职业运动员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伤病。
  训练在进行。
  国家队就那么些人,早就编了号,轮到谁滑谁起身, 也不知道是不是今天杭峰来了, U型池这边的教练训练的态度也很积极,这边眼观六路看队员的训练, 那边嘴说八方将队员们要改进的地方一一点出。
  第二梯队的队员虽然和杭峰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也想有个好的表现,还不要说其他人,就是孙烈今天训练前的准备动作都比平时多。
  杭峰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国家队这摊已经不算太活跃的水,气氛空前紧张热烈。
  第二梯队男队员平均实力还是在三周半左右,偶尔能在最后一两跳完成个四周, 但技巧难度都不算高。
  能在这里的已经是全国选拔出的优秀运动员了,至少从杭峰的角度看,他们的动作都很干净标准,而且都有潜力,随时可能进四周。
  对比起省队樊立那些人,差距很明显的,有没有潜力和上升空间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每年呼呼啦啦百来号人到国家队集训,最后能选进的国家队的可能一个都没有,而这些人可是从省队里精挑细选选出来的。
  眼看着又要到董杨三人,杭峰见董杨都起来了,还挺期待的转头看去。
  结果范总说:“杭峰你先滑。”
  杭峰“哦”了一声,也没多想,拎着雪板就站起身走了出去。
  身后气氛有些浮躁,彼此眼神交换,又看向杭峰。
  为啥?
  董杨之前是孙烈,孙烈每次训练都第一个上场,董杨第二个,随后是另外两名一线,这是国家队队员在长期的训练里,自然而然形成的顺序。
  最强的人先滑。
  范总安排这个时候杭峰上场,所以他这是0号,还是1号?
  其实都是小事儿,可现在国家队员的神经太敏感了,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能脑补出一场厮杀大战。
  还挺希望队里的大佬们给杭峰一个“下马威”的。
  也不是讨厌他,还挺钦佩他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雄性的好斗基因嘿,不争个你弱我强,压抑不住我四十米的大刀啊啊啊!
  杭峰就在这群看好奇的、警惕的、也不乏一些友好期待的目光中,完成了他在国家队的一场训练。
  滑出去。
  第一个折返,半周。
  第二个折返,半周倒滑。
  第三个折返,半周正滑。
  第四个折返,一周正滑。
  第五个折返,一周正滑。
  完成,滑完离开。
  卧槽!
  说是适应场地你还真就适应场地!
  老子的纸都拿出来了!握紧的拳头让我这旺盛的雄性基因何处发泄!!
  所有人。
  包括孙烈,都有种一拳打出去,却锤在了棉花上的感觉。
  这也太放松了,简直和纯滑没差别,你丫连板子都没抓好不好?这么多人看着呢,就来这?
  杭峰回去就连范总都不知道说什么,只能问了一句:“感觉怎么样?有差别吗?”
  杭峰说:“有些细微的差距,得多滑适应。”
  “行,慢慢来不着急。”
  杭峰回来的时候,排在他后面的孙烈已经滑完了,杭峰没看见他的表现,在和范总谈完后,只能去看国家队“二哥”董杨的水平。
  董杨已经出发了。
  一看就是卯足了劲儿的要表现,第一个折返就做了个偏轴的一周转体。
  落地滑行再跳,一周半。
  通过两次折返,速度上来了,第三个折返就上了两周的内转偏轴转体+一周的转体,还是一个双手的难度抓板。
  “咻咻——”也不知道谁还吹了口哨,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撩事!
  到了第四周,三周的内转偏轴转体+一周转体。
  上四周了!
  看这意思,是要在最后一周冲击四周半啊!
  “咻咻——”还没完全落下的口哨声再次响起,在雪场里回荡。
  杭峰却嘴角抿了一下,继续看。
  最后一次,也是速度和力量累积到最高的一次,董杨冲上U型池壁,高高抛起,双手抓着雪板奋力拧动身体。
  内刃,偏轴,一周、两周、三周、四周。
  落地前再拧动身体接上一个半周的转体,变成外刃落地。
  稳!
  站住了!
  滑出U型池的男人回头看了一眼,隔着护目镜,杭峰已经感觉他在看自己,接着转头滑远了。
  这边儿,国家队员起哄:“董哥帅了!”
  “四周半,还是内刃换外刃的动作,彪了!”
  “董哥今天四周半成功率高啊!这是稳在这个状态了。”
  “俊宇哥加油!”
  国家队员一边大夸特夸董杨,一边给即将出发的葛俊宇加油拱火。
  葛俊宇深呼吸一口气,出发了。
  这时候,孙烈回来坐在了杭峰身边,小声问他:“怎么样?”
  “挺好,都很厉害。”
  “实话,我看你眼里就没服气的意思。”
  “真心的。”
  “别虚伪……算了,你不敢说,我说,不用你说我也知道董杨的三板斧是什么,单拎出来的他的四周半难度还是不错,但他前面为了积累最后一跳的力气,经常大量叠招,对不对?”
  杭峰笑着没说话。
  可不是吗?
  内刃两周偏轴,然后变成内刃三周偏轴,最后是内刃四周偏轴。
  这个动作,一定是董杨十拿九稳练的最好的动作,就像孙烈说的为了保证最后一跳,同通过反复的叠招,让身体形成最高度的肌肉记忆,才能够保证最后一跳的百分百成功。
  下马威啊。
  就是做给他看的。
  毕竟四周半能做出来已经很厉害了。
  杭峰经历的多了,对下马威这东西特别免疫,自己什么水准自己还不清楚吗?看见对方表现好点儿就信心动摇了?又不是墙头草水蛇腰,这点儿自信还没有?
  就觉得没意思。
  尤其是挑衅你的人,并没有让你心悦诚服的实力,是真没意思。
  倒是葛俊宇大抵是看出来了董杨的急于求成,只放大招的错误策略,滑出来的东西变化性就多了一些,最后一周也只是完成个四周,但看着比董杨有深度。
  等到了傅宏伟,又是一个去冲四周半不管变化的,而且都这么孤注一掷了,他的四周半还没有成功。
  摔倒的瞬间,好像整个人就蔫吧了。
  承受力不够啊。
  杭峰算是能够体会到裁判的心情了。
  这几个都是做给他看的,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摸到他的脉门获得认同,有人只能让他莞尔一笑。
  在裁判眼里,那些拼命表现的运动员,应该也就是这样参差不齐吧。
  这一轮,获胜的是葛俊宇。
  人回来的时候,杭峰还多看了他两眼,一下就把人记住了。
  年纪看起来有点儿大,眼神没有年轻孩子那么锐利璀璨,但有种沉稳感,仔细回忆,葛俊宇好像是国家队很老的队员了。
  华国的单板滑雪队成立的时间不长,葛俊宇应该是第一批的队员。
  或许曾经也是“一哥”呢。
  再轮到杭峰,杭峰依旧没急着上技巧,适应场地非常重要,他不急,慢慢来。
  只不过这次,他滑完停下,转头去看孙烈。
  隔着一百多米的距离,正把护目镜戴上的孙烈和杭峰视线对上,笑容灿烂地挥了挥手,滑了出来。
  不愧是“一哥”,状态心态都非常的好,做自己该练的技巧,前手抓板尾一周,先来个“大背”,也就是平时说的将身体向后拗出的“月圆弯刀”。
  接着前手抓板头,翻腾一周。
  第三个折返开始上力,技巧来了,是个前手抓前刃的翻腾一周+偏轴两周,反向落地。
  再回来,在所有人以为他第四个折返要上四周的时候,他却只是做了个后手抓后刃,一个外刃旋转的三周偏轴,再度回到正面落地。
  第五跳也没莽,前手抓外刃,翻腾一周的同时偏轴转体三周,正面落地,四周。
  五个折返五个不同的动作,充分展示了自己在U型池上的从容,每一个动作都完成的质量极高,高度、旋转速度、抛物线距离,再到落地的稳定性,这是一种就是外行人看着,都会不明觉厉的优质发挥。
  不愧是世界级的运动员,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把孙烈和董杨放在一起,连比都没办法比。
  孙烈滑到面前,杭峰眼里是真的钦佩:“烈哥很厉害。”
  孙烈笑着摆了摆手:“状态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也不敢贸然上更高难度,这阶段先找四周半的感觉,五周就是我也得碰,好一天赖一天的,说到底,我们的实力差距不大。你在X…games的那场比赛我们是复了盘的,你那天的比赛质量非常高,周数虽然不比巴蒙德他们,但整场比赛看下来,你发挥的最是稳定,也最是亮眼的那一个,我觉得第七名都给的低了。”
  孙烈是真能说话,都给杭峰整不会了,但这世上,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可是定律,一番谈话,两人的关系又好了一点。
  那边儿,除了付宏宇,另外两个也被其他队员们捧着呢。
  董杨觉得今天能做出四周半的自己真牛皮!
  葛俊宇觉得能把这套变化性的动作顺利完成的自己,今天发挥的还不错。
  就连付宏宇都在暗暗发誓,今天说什么都要搞出一个四周半来。
  队里竞争的气氛趋于火热,教练们看在眼里,不说。
  有竞争才有进步,也只有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释放出来,他们才能看出一个队员的毛病,并加以指正啊。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性格经历不同,带到赛场上的展现方式也不一样,国家队不是菜市场的批发商,针对每个人他们都有不同的训练方案,并且随时调整。
  所以不怕你暴露自己的缺点,就怕你随着大流千篇一律。
  教练们冷眼旁观。
  接下来的训练,孙烈和葛俊宇继续往变化上走,董杨在四周半的基础上也开始做变化,只有傅宏伟还在拼四周半的大招,越失败越上头,一副输红了眼的赌徒状态。
  杭峰嘛,就不停的滑,时不时的来一个简单的技巧,还是重在适应上,技巧难度再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