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大佬一心向学-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钱的。
类似于轮胎般的滑雪工具,租一个38元。
杭峰跃跃欲试,对工作人员说:“要两个。”
唐隽看着陡峭的滑坡,抿着嘴角:“其实走回去也不远,很快就到平路了。”
杭峰歪头看着唐隽,笑出几分促狭,再一抬头:“一个就行。”
工作人员停下搬运滑雪工具的动作,“一个走下去吗?还是两个人坐一个,成年人有点挤。”
杭峰说:“38一个,两个就接近100,太贵了。”
工作人员哑然失笑:“您可是运动大明星,还缺这点钱?”
得,被认出来了。
杭峰接过最大号的气垫,让唐隽先坐,铁了心的要两个人坐一个。
工作人员倒是没有阻止,只是提醒:“做后面的先坐进去。”
“我来。”杭峰坐下,腿一岔开,拍着气垫,“坐。”
唐隽脸色发红,在工作人员好奇的目光中,坐在了杭峰的腿中间。
也……不是不知道杭峰想做什么。
不就是想要一个亲密的约会,想在人前找点刺激。
唐隽也想。
所以即便脸上发热,还是坐了上去,接着就被一双手臂紧紧环住。
在别人的目光注视中,做着这般亲密的动作,好像身边有无数的眼睛都在看着。
实际上却是这位工作人员小哥,习以为常地笑着,说完注意事项,脚下一用力就把他们蹬了下去。
倾斜的身体,和一点点加速,无法掌控的感觉,让血液往唐隽的头皮顶端一股脑地涌着,身体紧绷僵硬的就像冻硬了的冰棍。
杭峰在身后轻声地笑,这种感觉对他而言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轻松。
他在唐隽耳边笑,将人紧紧地搂着,圈在怀里,使着坏心眼地说:“抓紧了抓紧了再抓紧一点。”
唐隽就真的紧紧抓在气垫的扶手上,紧到手背青筋浮现的程度。
下滑的速度在短短时间增加到了30迈,单看坡度也就能保持这个程度,对于杭峰而言就像起步一样。
却在唐隽的耳边叫着:“太快了!啊啊!太快!!”
唐隽气死了。
他很清楚这个速度对杭峰来说不算个事,可问题他受不了,这速度让他浑身的汗毛都炸开。
气急败坏:“别叫了!”
“哈哈哈——”杭峰张狂地笑着,在那急速行驶中,一个轻轻的吻落在唐隽的头发上。
不到一分钟,滑梯到了尽头,在平地上冲出一截后,缓缓地停了下来。
杭峰拉着手脚发软的唐隽走出滑梯乐园,看着旁边一股怨气的唐隽,笑的眉眼皆弯。
缓过一口气的
唐隽冷着脸:“还是小学生吗?”
“什么?”
“小学生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才欺负自己喜欢的女生,你都多大了?”
杭峰愣了一下,继而笑容柔软下来,“怎么办,和你在一起就变得低能又恶劣。”
唐隽没想到杭峰会这么干脆地承认,愣了一秒,不再说话,嘴角倒是又勾了起来。
“杭峰!”
正谈恋爱谈到上头的两个人,突然被怪异腔调的喊声惊醒,转头就看见了像只大狗一样摇着尾巴奔过来的奥利。
原来一直没找到奥利,是因为跟队上山熟悉环境了。
第三人的到来,打断了正腻腻歪歪谈着恋爱的两人,距离也分开到了不会引人注意的程度。
奥利兴奋扑上来,给了杭峰一个大大地拥抱,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段“思念之情”,随后就把杭峰介绍给了自己的教练和师兄师姐们。
和澳洲队的“国际社交”花了杭峰不少时间,直到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杭峰才再度和唐隽坐上下山的缆车。
可惜这次车上还有奥利,存在感十足地不断说话。
杭峰和唐隽在缆车朦胧的灯光下对视,都读懂了对方眼底的遗憾。
上山时的浪漫,恐怕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下了山,天色黑尽,但时间并不算晚。
翻腕看了时间,还不到六点。
这次离开,杭峰带着唐隽坐上了大赛组提供的通勤车,还有澳洲队一起,稳稳地行驶在公路上。
马路边上,汇聚着下班回家的人和放学的学生,浓浓的烟火气弥漫在雪山下的小城里。卖红薯的大爷不知道什么时候换了位置,大巴车驶过的时候,依稀听见那熟悉的声音,“妈妈我要吃……”
大赛组提供的用餐点在宾馆的三楼,国家队如今也在那里用餐,坐车省了走路的时间,大巴车在宾馆门口停下,走几步就能坐进电梯。
对面,美食节办的正热闹,霓虹灯照亮了整个广场,川流不息的人群在烟火中走动,远远的便能闻到那浓烈热辣的江湖气息。
宾馆三楼的餐厅里同样准备了丰富的美食,晚上用餐的人更多了,明亮的灯光照亮来自亚洲各国的面孔,享受美食的笑脸。
很愉快的一天就这么过去。
对于谈恋爱的人,时间好像过去的很快,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分别的时候。
杭峰上午有训练,本来可以睡足了再走的唐隽,跟着杭峰一起起了床。
杭峰看着唐隽眼底的黑眼圈:“再睡吧。”
唐隽摇头:“和你一起吃了早饭,回去了。”
杭峰有点愧疚:“昨天光拉着你玩了,没想到作业那么多。”
唐隽笑了:“干什么容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身上酸痛的地方多着呢。忙里偷闲,我觉得挺好。”
不再企图留下唐隽,反倒是珍惜两人最后的相聚时间。
挥挥手,目视载着唐隽的计程车远去,杭峰伸了个懒腰,感受着身体里源源不断的力气,惬意地迷了眼。
谈恋爱真好,效果等同上学,压力骤减。
来吧!
干劲满满!!
华国队是这里的东道主,自然是有些优势的。
各国的参赛队抵达,占据了赛场,华国队也有安排。
没有入选的队员送往室内滑雪场继续训练。
入选“洲际杯”的队员,在非适应场地期间,可以去训练房训练,或者上气垫,范总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训练安排。
杭峰就又被安排上了气垫。
他这段时间的训练,进步明显,有了巨大的突破,这次比赛很有可能会一鸣惊人。
但
毕竟是才摸到五周的边,在赛场上如果不能稳定发挥,便没有用。
要让他持续保留在五周的状态里,就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跳台训练。
可以说,整个华国参赛的队伍,就杭峰需要进行这样的训练,所以耗费不低的气垫,都是为他一个人开放。
就连范总也只带他一个人,跟着上气垫,跟着进雪场训练。
有点简内味儿了。
范总和简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的细节抓的非常恐怖,包括杭峰起跳前的那一口气怎么喘,都会有所要求。
一开始杭峰不太习惯,并且也和范总交流过,认为国内这种过于苛刻求细节,而忽视心理状态的方法不可取。
范总却说:“不,你只是和别人走在相反的路上,技巧体育的细节永远是最重要的,当自身足够优秀,到了踏上国际赛场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进入你的状态。
不如我做个形容。
如果国家队员们都是才出厂的飞机,还在等待起飞任务,你就是一架已经翱翔在天空的飞机,其实有我没我都不是那么重要,你已经飞起来了。
我只是你的检修工,我会拧紧你的每一颗螺丝钉,协助你非得更高更长远。
杭峰,基础永远不容忽视。”
第149章 孙烈压力很大
杭峰迅速地接受了范总的这个说法。
说的在理, 为什么不听呢?
再说杭峰虽然一直单独行动,但为他打下基础的父母都是体制内最专业的教练,对他的要求向来是极致苛刻的。
不如说是因为简的原因, 让他放松下来了一年, 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如今再度回归到系统的学习里,对于杭峰来说并不困难。
可惜训练的时间有限, 没过两天,比赛就开始了。
“亚洲滑雪洲际杯”的整个举办时间是九天, 不仅只有公园滑雪的部分,包括高山滑雪、越野滑雪、雪车等项目都会进行。
资格赛安排的看似散乱, 但完全符合国人需求。
因为所有的重点项目,在决赛时,都会进行电视直播。资格赛自然要见缝插针地安排。
换句话说, 作为这次比赛一大看见的单板U型池决赛,会在晚上开启。
比赛开始后,杭峰的训练就停了。
不光他, 整个参赛选手的队伍都停止了训练。
所有的场地在白天都会进行资格赛的比拼, 晚上会根据比赛行程举办决赛。
突然空闲下来的杭峰没有再继续逼着自己, 而是按照范总的要求, 给自己放了两天假。
比赛到了第三天,单板U型池男子组的资格赛就开始了。
还是第一次参加常规赛场洲际杯的杭峰, 出现在赛场上, 状态相当奇怪。
很平静,却又古怪地激动着。
平静是对于即将开始的比赛, 不紧张,不焦虑,按部就班的进行赛前的准备活动, 丰富的比赛经验让他自然有一套备赛程序。
但当他站在赛场上,在熟悉的环境里,看着那些来自国外的选手,还有不远千里赶来看比赛的华国观众,哪怕是资格赛都将观众席挤得满满当当的赛场,一想着这是自己在祖国的国土上,第一次正正经经参加的常规世界赛,却又莫名地激动着。
场面是少见的大。
不畏惧。
却激动。
就好像在海外漂泊了许久的游子,带着一身优异的成绩归国,等待一次大展身手的场合。
全国联赛的第二站没能拿到第一,虽然从未有人在自己耳边说过什么,但杭峰知道自己还是让那些追逐喜欢自己的人失望。
这一次,不会了。
该谦让的已经谦让,该刷的印象分也刷完,五周的技巧足以带他冲进“世界杯”的决赛,他前进的脚步绝不会在一个“洲际杯”倒下。
U型池资格赛这天,大赛组邀请来的国际裁判,早早的就已经在裁判室里就坐。
“洲际杯”只是世界A级的赛场,举办国可以安排最多三名裁判参与打分。
这三名裁判自然承担了招待的工作。
他们坐在裁判室里,喝着咖啡或者茶水,随意地闲聊着,等待今天比赛的开始。
气氛很融洽。
这几天的比赛,大部分裁判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这些裁判有的可能同时擅长U型池和坡面障碍技巧的打分,或者有的裁判能力足以涵盖所有公园滑雪项目。
39名裁判所形成的裁判团体,在裁判团后勤人员的调动下,犹如细密编织的网,覆盖了整个赛场。
这其中,就有几名来自国际雪联的裁判,担任每个赛场的总裁判工作。
今天,在U型池男子组资格赛,裁判组担任总裁判的是一名来自德国的中年男性,名叫查利·贝尔纳。
这位长相严肃刻板的男人,在其他裁判肆意交谈的时候,他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再一次地翻看着手中的选手资料。
这是一份让选手看见了,会觉得隐私被侵犯了的资料。
上面内容密密麻麻,写着每个选手历史参加的比赛,以及他们在比赛场上完成的难度水准,包括不同时间的进步和退步,都用不同的颜色勾画出来,细致无比。
这位总裁判还算从容。
毕竟只是“洲际杯”,选手的履历大多不算丰厚,需要阅读的内容并不是太多。
他的目光快速的在资料上翻阅,随之在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个接一个的印象分。
没有注明,却都记忆在脑海里。
就比如这次东道主的孙烈,作为华国在这个项目上最强的选手,四年前还一度完成过五周的技巧,拿下了一枚世锦赛的铜牌。
这样的一名选手,这几年虽然一直没有进步,但整体状态非常稳定地停留在四周半,再考虑到东道主的加成,他的分数已经先一步的在查利的脑海里浮现。
88~91分,东道主可以再多1分,在他没有更多突破前,最多92分,不能再多了。
至于出现失误,就按照程序扣就好。
如此,就是所谓的印象分。
再往后翻,照片上出现的是相对陌上的脸,华国名字翻译过来叫做董杨。
董杨几乎没有国际赛场的履历,是通过东道主“外卡”,参加的这场比赛。
个人履历一栏,倒也不是空无一物,从华国的资料库里调出的档案,说明这个选手的水平稳定在四周,偶尔可以完成四周半的技巧。
印象分……80分左右,还是有东道主身份加成,在这个赛场属于进决赛需要点运气的选手。
查利将目光从董杨的履历上移开,再一次看向他的年龄。
21岁,一个很年轻的选手。
如果不是后面还有一个人,他或许会认为这是华国培养的后备梯队成员。
不过现在嘛……
再一次地翻开下一页,一名浓眉大眼,精神抖擞,看着就很年轻的华国小伙儿的照片,出现在了查利的眼前。
查利的表情瞬间变得复杂了起来,眉心也微微蹙紧。
杭峰。
恐怕现在全世界在体育圈里工作的人,没有一个会说自己不认识杭峰吧。
这个年仅17岁,就在极限运动取得傲人成就,一年时间连夺两个极限运动世界冠军,就连查利都佩服。
只是……
目光落在杭峰的个人履历上,查利的脸色像是吃了苦瓜一样难看。
小孩儿的全国冠军倒是挺多,从一周到三周的难度有迹可循,看过去密密麻麻的冠军头衔非常可观。
然而总归只是国内的赛场,还是U级赛场,做不得任何的参考。
明明知道到了“洲际杯”,国内资料就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华国的雪联还是将这些打印进去,对方打的什么主意,他一清二楚。
不过就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一点他的印象分吗?
“哼!”
非常不礼貌的小手段!
如果不是杭峰,换一个人,他的印象分只降不高!
杭峰在国际体坛的成就,还需要这些小手段吗?
查利心里不悦,目光落在接下来的履历上,陷入了深思。
这是杭峰在上届“X…games超级U型池”获得的成绩,初出茅庐就获得了第七名的成绩,并且在赛场上态度极好地展示了他所有四周的“难度池”,还有一个四周半的技巧难度。
随后,还有今年全国联赛,杭峰在赛场已经填满四周半“难度池”的履历。
老实说,无论是国内赛场,还是“X…games”,对于来自于国际雪联的查利而言,都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
国内赛场可以做手脚的地方太多,“X…games”是大池子本身就不同。
在常规赛场干了这么多年的裁判工作,查利还是第一次遇见这么棘手的选手。
潜意识里觉得他很强,但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数据,却说明他只是一个“世界杯”赛场上最常见的运动员。
通常这类运动员的印象分数也就是90分。
在这个赛场,拿下奖牌都很难,更不要说在“世界杯”上了。
可他的内心深处在提醒他,不对,不是这样,他了解到的杭峰应该更强一点,才配得上他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就。
所以这太糟糕了不是吗?
他对杭峰的印象分,比纸面上呈现的数据,还要高。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啊!
查利先生的裁判生涯都已经抵达了巅峰后期,还是第一次遇见这么一个让他充满期待,也很怕失望的选手。
在比赛快要开始的时候,查利先生将文件夹合上,捏着鼻梁,拿起咖啡喝下一口